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阀阅汉末 >

第289章

阀阅汉末-第289章

小说: 阀阅汉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甚至在这迎接的人群中,还有其他得到消息的普通百姓。

    看着他们都发自内心的真诚迎接,以及那些普通百姓的羡慕眼神,高珣顿时认可了项羽的一句话。衣锦不还乡,如同锦衣夜行。

    此时的他,在吴郡,甚至是在扬州,也算的上是一个身份比较尊贵的几个人之一。如果不拿着身份,好好的在乡亲们面前显摆一下,怎么对得起他在战场上的出身入死。

    于是,高珣一脸言笑晏晏,又一直保持着嘴上谦虚的话,应对着不断向他祝贺的人。

    片刻后,高珣来到高父,高氏面前,撩起长袍,跪在地上,恭恭敬敬的向两位老人磕了三个响头。同时,口中又道:“不肖子珣,拜见阿翁,阿母。不能尽孝于二老面前,反而让二老整日担忧,此乃不肖子只过也。”

    高珣在长江船上的时候,就从高安的口中知道,自打他领兵出了扬州后,高父与高氏两人,整日都是提心吊胆。他们不仅大儿子高珣出征在外,小儿子也一样从了军。万一这两个儿子,在战场上有个什么好歹,那他们两个岂不是就要绝后了。那时,他们怎么还有脸面,死后去见高家的列祖列宗。

    特别是当他们知道,高珣因为受伤,还把到手的两千石官职给辞了的时候,二老的心就更是七上八下。以为是高珣因为受伤甚是严重,根本就走不动路,才不得不辞官。

    “好。好。出息了。”高父仔细的打量了一眼高珣,见高珣生龙活虎,根本就不像是受伤的样子,心中顿时就放心了。高父一双整日与土地打交道的手,立即又激动的把高珣扶了起来。

    他以前,与他的大兄,小弟,带着一众家人从并州迁移扬州来避难的时候,他那时最大的希望,就是能通过他的双手,能给自己的妻子、子女一份安定,又能丰衣足食的日子。

    不曾想,在扬州的这几年,他高家在大儿子的带领下,从一介最底层的贫苦之家,一举成为大汉最最贵的家族之一。这几年的高家的境况,每当他回想起来,就好像是一场梦一样。

    可是,每当他拿着锄具,出现在自家的农田,碰到其他高家的徒附民对他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尊重时,他就知道,这不是梦。这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场景。

    待高父与高珣说玩话后,母亲高氏,立即一把把高珣给拽了过去,双手也不停,直接就扯高珣的衣服,一脸着急的道:“儿呀。娘听说你受了重伤。快,让娘给看看,伤到哪了?”

    “阿娘。现在这么多人呢。”高珣立即阻止道。

    “你小时光着屁股的时候,为娘都见过。现在又有什么好害羞的?”高氏毫不在意的道。现在的她,只担心她的儿子哪里受伤了。

    高氏的话一说出口,那些听到高氏话的人,顿时噗嗤笑出声来。

    “孩儿现在的伤已经好了。阿娘不用担心了。”高珣脸色顿时一红,也有点难堪。不过,高氏是他的母亲,他又不能对高氏使脸色。毕竟,高氏也是出于关心。

    何况,大汉以仁孝治天下。对仁义与孝道看的很重。如果高珣此时给高氏脸色看,那高珣今后的仕途,也会因此而结束。

    “好了,五郎难得回来,你就不要在这添乱了。”

    高氏还想在说什么。就被高父给阻止。当着这么多人的面,高氏说这种话。这不是给高珣难堪吗。

    有了高父的解围,高珣立即趁机向他的伯父,叔父等亲人见礼。

    待高珣见完礼后,又把高珙叫了过来行礼。

    一番礼节后,高珣才与高父等一众亲人,以及黄忠,戏忠等人回高氏坞堡。

    当高珣刚进高氏坞堡的大门,看着坞堡正门左边那五座,每座都占地两亩以上,又每座两层,而且还修建的十分庄严的房子,顿时目瞪口呆。

    高家什么时候,修建了这五座,而且还耗费人力物力的房子?

    “家主。我高家修建这五座庙宇,是朝廷规定的礼仪。家主如今已经被封为海盐侯,那今后这五座庙宇,就是我高家的宗庙了。为了这,我还特意去请教了家主的老师蔡公。这些都是在蔡公的指导下,耗费两千民力,用三个月才修建完成的。”

    管家高粱见高珣停住,双眼不停的扫视着眼前的这五座庙宇,立即来到高珣的眼前解析道。

    同时,高粱看着这五座宗庙,心中顿时有种有幸容焉的感觉。

    高珣被封为海盐侯的消息传回扬州高家后,整个高家都沸腾了起来。高家历代都是贫苦百姓。甚至还并州的时候,因为鲜卑族的屡犯边境。使得高家在并州生存不下去。

    没有想到,高家迁移到扬州后,后辈子弟高珣,既然通过战功,把高家从一介平民之家,提升到了大汉的胄贵之家。

    所以,在高珣封侯后,在扬州的高家,为了表示庆祝,在高家坞堡,大摆了三日的流水宴席。

    “宗庙?”

    高珣楞了一下后,马上反应了过来。

    按照《礼记·王制》中规定:天子宗庙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高珣如今是海盐侯,是大汉除了宗室王、侯等诸侯外,新崛起的诸侯。他高珣要建宗庙的话,那就必须是五座。而且宗庙的位置,也有严格的要求。

    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而此时高氏的五座宗庙正好立于坞堡正门的左边。

    (本章完)

第495章 宗庙() 
不过,高珣虽然知道像他这样的诸侯,是有五个宗庙,但是具体是那些,高珣就不得而知了。

    “是的,高家的宗庙。”高粱点点头,指着最中间,也是最大的那一座庙,道:“按照蔡公的指导,这座庙为高家,高氏的始祖庙。”

    “始祖庙?”高珣顿时反问道:“那梁叔可知道,我高氏的始祖是谁?”

    高珣最后一句话不敢大声说出来,只能小声的问高粱。高珣也确实不知道高氏这姓氏的起源。

    “据蔡公讲,高氏出自于姜姓。春秋时期,齐国姜太公六世孙,文公吕赤的儿子受封于高邑,称为公子高。公子高之孙奚和齐襄公的胞弟公子小白是好友。因齐国公孙无知叛乱,杀了齐襄公。奚联合齐国诸大臣平定内乱,诛杀了公孙无知后,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后来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

    “而奚因为平乱迎君有功,被齐桓公封为上卿,并赐他以祖父公子高的名为姓,称为高氏。高姓就因此诞生。所以,高奚是高姓的始祖。如今这庙宇**奉的就是高奚的牌位。”

    强悍!

    高珣听到高粱对高氏起源的叙说,顿时心中对蔡邕充满了佩服。蔡邕不愧是大汉赫赫有名的文学大师。连这只种不常见的东西也能知道。

    “粱叔,如果珣没有记错的话,高邑这个古地名是在豫州,也就是在如今大汉的颍川郡。而高氏的祖籍是在并州的定襄郡。这两个也相隔太远了点吧?”

    “仆也问过才公这样的话。不过,蔡公说,高氏一姓,自春秋之后,就以青州居多。秦国与先汉两朝时,高姓就青州与幽州居多。而并州定襄郡与幽州,也就隔了一个雁门郡。从幽州迁徙过去也很正常。”

    高珣顿时耸耸肩。既然蔡邕已经把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他已经是无话可说。

    “这这两座庙宇,是家主的高祖庙、曾祖庙。供奉的是家主的高祖与曾祖。”高粱又指着高氏始祖庙左,右两边的那各两座庙宇道:“而右边的这两座,则是祖庙、父庙。”

    “等等,梁叔。祖庙供奉我祖父我理解。可这父庙,我阿翁还健在呢!”高珣不由的看了眼身边的高父。对于这些礼仪,高珣确实是有点懵。

    “是啊。正是老家主健在。所以,这庙建成之后,庙门就不曾打开过。只有在老家主百年之后才开启。当然,还有一个时候,高家的父庙也要开启。那就是家主与六郎君家冠的时候。”高粱理所应当的道。

    得嘞。是我高珣想多了。

    “对了,家主。因为家主封为海盐侯。所以,朝廷让海盐令晏令君,在几个月前,也组织了上千人,在海盐城中,为家主修建了一座五进庭院的海盐侯府。在海盐侯府建成之后,仆为了不使侯府空着,已经派了一些侍女与护卫进驻了。家主要不要去看看。”

    朝廷为诸位修建候府,是最基本的规章制度。当然,如果这个诸侯自己有钱,也可以自己出资。在他所在的封地,圈上一块基地当府邸。

    而对于高珣的海盐侯,既然高家没有自己出资的意愿。那就只能是官府来。于是,这事就落到了海盐县头上。海盐令晏侨在得到朝廷的圣旨后,立即就在城中划出了一块土地,专们为高珣来修建侯府。

    高粱见高珣要进高家坞堡,又立即说道。此时的高家坞堡,已经是高家的老宅。如果高珣继续住在老宅中,这有点有失高珣的身份。

    “算了。现在我已经回到了海盐县。有的是时间去看。”高珣浑不在意的挥挥手,立即率先走进了高家坞堡。

    对于高珣来说,住在哪里都没有关系。只要舒服就行了。

    高粱顿时无耐的摇了摇头。高珣不听,他这个做下人的也不好强求。于是,高粱回头指挥着高珣带回来的兵马,进入高家坞堡。

    而高珣在高家坞堡歇息不到半个时辰,再问了高粱有关学堂一些事情后,又立即带着典韦亲卫,出了坞堡大门,赶往几里外的高家庄园。

    高珣等人进了庄园后,直接来到庄园的学堂。

    还未等高珣靠近,就从学堂中传出了声声清脆童子的朗读。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高珣慢慢的靠近学堂,等他的身影出现在过道上的窗口旁,见看到好几十个十来岁的童子,正端正的跪坐在席垫上,看着以前高珣发明的黑板上面的字,阵阵朗读。

    这几十个童子中,却有一个十来岁左右童子,根本就没有把心思放在朗读上,还是在席垫上左顾右盼。当他看到高珣的身影出现后,先是一愣,后是大喜。猛的从席垫上站了起来。

    这童子是高家子弟,也就是高珣的叔父唯一的儿子,高瑀。

    在外面的高珣见状,立即手指指着高高瑀,又指了指黑板上的字。示意高高瑀不要开小差。

    高瑀的异常,不仅把一众童子的朗读打断,也把正在前台的案几上看竹简的蔡邕给惊动。

    根据高珣从高粱那了解,这些正在朗读的几十个童子,大部分都是高家徒附民子弟。其余的,是在蔡邕来到高家庄园后,一些仰慕蔡邕名声,从扬州各地而来的学生。

    慕名而来的学生,远不止眼前这些。还有一些因为修课,此时不在。

    而眼前的这些童子,特别是那些附附民子弟。他们知道,如今他们能在这学堂中,接受大汉鼎鼎有名的蔡公教学,都是因为高珣。他们有的人是见过高珣本人的。于是,当他们看到高珣出现后,顿时就激动了起来。

    蔡邕呵斥了高高瑀两声后,他又顺着高瑀的目光,看见了窗台前的高珣。蔡邕脸上顿时一喜,又很快板起。

    外面的高珣顿时心中苦笑。不得不在一众童子的惊诧以及激动中走进学堂。

    “学生高珣见过老师。”高珣向蔡邕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礼。

    高珣在坞堡来不及多做休息,就快速的赶来这边,就是想拜见蔡邕。既然他已经回家了,也已经拜见了父母,那蔡邕这个老师,他不管是按礼节,还是感激,都必须第一时间过来。

    天地君亲师,发端于战国时期的《国语》,形成于《荀子》。后从西汉开始,民间大肆流行。

    敬天法祖、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高珣处在东汉,也必须要严格执行。

    蔡邕闷哼一声,向高珣回了一礼。

    在蔡邕示意高珣起身后,道:“老夫听闻,你是因为旧伤复发,辞去了苍梧郡都尉一职,才回扬州来的?”

    “是的,老师。”

    “鬼话。”蔡邕呵斥一声,道:“看你如今生龙活虎的模样,你是个旧伤复发的人吗?”

    (本章完)

第496章 训导() 
“嘿嘿!”

    对于蔡邕当众戳破他的借口,高珣只能讪讪的笑了两声。如果他不找一个借口,怎么能回扬州?不找这个借口,那么,此时的他已经前往了交州的路上。

    “哎!”

    蔡邕突然叹息一声。对于高珣不去交州上任的心思,他这个久经官场的人,已经能完全猜出。他既然作为高珣的老师,那就有责任教导他处世之道。

    只是,高珣在拜他为师之后,就一直忙着各种各样的事,根本就没有时间来让他教导。

    此时,蔡邕本想借着高珣辞官一事,好好给高珣训斥一番,但是,高珣如今贵为列侯,在当着众多小师弟面前,他也必须为高珣留点脸面。

    当他看到黑板上的文字后,双眼顿时一亮,道:“云轩,你来的正好,老夫今日正在为这些幼童讲这篇文章。你来为众师弟说说,这文章出自何处?又是什么意思?”

    “回老师,这是出自于《孝经》第五篇士章。”

    高珣立即回应道。对于孝经这这书,高珣读过两次,对此有很深的印象。于是,高珣面向一众童子,朗声道:“各位师弟,这《孝经》士章篇,用通俗一点的话解析就是,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国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

    “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奉事国君是用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的是对待父亲。因此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古贤人对我等,所要求的孝道!”

    “同时,《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