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阀阅汉末 >

第14章

阀阅汉末-第14章

小说: 阀阅汉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我会处理好家里的事,你放心去吧。“

    高珣出了高家村,策马直奔,两刻时间都不到,高珣就进了海盐县城,来到了县府寺衙。

    康京刚到寺衙,见高珣后脚就到,很是诧异道:”你高云轩不好好地在你高家村安抚你流民,要是他们闹事怎么办?“

    “不劳县君挂心,现在的流民安抚已经走入了正规,他们正热火朝天的开垦荒地,哪有时间来给我闹事啊。”高珣微微的笑了笑,对康京的提醒,他一点也不在意,也不用在意。

    高家对流民的好,流民又不是不知道,怎么可能会给高家惹事?

    “你高家对流民的投靠,来者不拒,做的很不错,虽然前期你高家艰难些,但是我卖了你高家这么多得荒地,加上你高家的精盐,不出两年,海盐县又会出一个大家族。”

    康京很是感慨与认可的看着高珣,对高珣有如此大的魄力,召集安抚流民,在他听说高家的举动后,很是惊讶。想不到高珣小小年纪,就如此的老谋深算。生子当如高云轩啊。

    “对了,你来寺衙找我有什么事?”康京又问道。

    “我给县君送功绩来了。也顺便想要县君帮我个忙?”

    “什么功绩?又要我帮什么忙?“康京疑惑不以的看着高珣道。

    高珣把杨家暗中派贼匪攻击高家的事说了一遍。

    ”杨家这么快就针对你高家了?看来这杨家也是坐不住了。不过你说的这功绩,对我反而不大,毕竟海盐县的兵事如今都不在我手上。在谢民手上,这反而会让他得到更多的好处。

    如果你没有杀掉那个与杨家有关联的贼匪首领,那倒是一个拿捏杨家的机会。“康京顿时摇了摇头。对高珣所说的功绩很是不认同。

    虽然他作为一县长吏,有兵事调动权利,但如今海盐县的县兵,差不多都是谢民的人,他调不动。如果按以剿灭贼匪的功绩来算,还是谢民占得好处多些。这对他来说,可不能接受。

    高珣苦笑一声道:”我不杀这贼匪首领,如果让杨家知道贼匪首领还活着,为了杀人灭口,或者救他,全力来对付高家,那我高家就只能消失了。“

    ”杨家知道你杀了他们的人,难道就不对付你高家了?“

    高珣笑道:”这也是我来找县君帮忙的原因啊。我想请县君向刑使君上书一封,让他派人来我海盐县进驻一段时间。

    最好是刚刚上任南部督邮俞正则。而我与俞督邮正好相识,也给他去了封信。以他的本性,他一定会来查看海盐豪族是否守法的。“

    康京沉思一会,为了把高家扶持起来对抗李家,杨家,这个忙他必须帮。于是点了点头道:“可以。”

    康京也不耽搁,立马书写了一封信,让信得过的手下,直接出城赶往吴县。

    高珣见事情办完了,与康京寒暄了一会,直接出了寺衙。又在海盐县找了一个医术好的大夫,带着回了高家村。

    而高珣所请来的镇杨家的俞平,也不出高珣所料,在第二天午后,就带着一众掾属风尘仆仆来了海盐县。

    俞平也不停歇,带着掾属来到高家。

    见了近两百贼匪的尸首,以及几十人贼匪俘虏,在讯问了贼匪几个问题后,脸色顿时阴沉了下来。

    以他的聪明,哪里还不知道,这是有人在针对高家。不管是为了公事,还是私情,他必须助高家挺过一关。于是在海盐县驻扎了下来。

    高珣听到消息后,心中顿时松了一口气。有了俞平在海盐县,他就可以全心投入到安置流民中去。

    (本章完)

第22章 冬去夏至(上)() 
俞平等人的到来,对普通百姓没有产生多少的影响,对这个文庄亭与高珣一起救民的新任督邮,最多也是他们茶余饭后一点谈资。

    可是对海盐的杨家而来说,却是有了很大的震慑。

    最起码,杨家不在向以前那样,不敢公然违法。本来对高家的再次袭击也提上了日程的,就因为俞平的到来,让杨家偃旗息鼓起来。

    夏去冬来,冬走夏至。

    俞平在海盐县一呆就是一年。期间,高珣,俞平,杜衡,宋凌四人因为志趣相同,又观点相近,在高珣的穿针引线下,都彼此熟悉,又成为了知交好友。

    当然,他也没有望了他的公务,他除了在别县揪出了一下违法之人外,在海盐县,却是一无所获。可他也不可能一直待在海盐县,还需要会吴县述职。

    于是在高珣,宋凌,杜衡邓好友的送别下,离开了海盐县。

    而在原来高家村所在地。

    如今已经矗立起一座占地面积达到三十多亩地的大型坞堡。高家在这大型坞堡里,修建了一座有着七进院落的大型府邸。

    高府占住了整个坞堡三成的空间。高墙围绕,舞榭廊台,青瓦琉璃,隐藏在葱绿从中,漏出棱山一角,欲语还休。小桥流水,长廊蔓回,铺设在人工湖,假山之间,尽显恬静与悠然。其余的空间除了空出的两条是指街道外,其余的都建了民房,与粮仓。

    光和三年夏。

    高家坞堡,高府偏北处,这里绿荫环绕,手臂粗的杏树,成排成排的种植在,铺满鹅卵石的小路上。绿油油的扇形叶子,在微风的吹佛下,惊起一阵阵绿色波纹。

    在以前高珣存放精盐的山洞及小山丘,已经不见了踪影。取代它的,乱石堆砌的假山,成片成片的枫树林,以及由山脚修葺到山丘顶上的石板台阶小道。

    在山丘顶上,还修葺了一座八角攒尖,用琉璃盖顶的亭阁。在山丘脚下,有着两亩多宽的人工湖里,盛开的荷叶,成片的平铺在水面上。一群群水鸭荡起的波纹,把那清雅迎向朝阳的荷花,荡的随波而动。有一座横跨湖心的栈桥,在它的江心尽头,也有一座四角攒尖的水榭亭阁。

    在这座湖心的水榭中。

    此时有十四的高珣。身高比一年前,又高大了不少,已经达到了七尺多,加上身穿的白色碎花袍服,在微风的吹佛下飘起的衣角,显得格外清雅飘逸。

    他正左手扯着右手宽口袍服袖口,右手正苍劲有力的握着拇指粗的毛笔,在一块五尺来宽,一丈来长的平滑的木板上书写着。

    站在他身边为他打下手的管家高粱,也正聚精会神的看着高珣用颜体字书写出来的正楷书。虽然有大部分的字他看不懂,但是不妨碍他欣赏高珣书写出来的那种充满着丰腴雄浑,气势恢弘字体。

    “嗯,嗯,古之。嗯者必有。嗯。”高粱聚精会神的看着高珣书写出来的字,忍不住读了出来,碰到不会读的,直接用嗯字代替。

    “噗呲。”高珣听了高粱的喃喃自语,忍不住笑了出来,弄得右手一滑,把正在书写的字给写岔了。

    “呵呵,忍不住就想念读。家主也知晓,仆的认字,还是在家主的教导下,才略微知晓一些。”高粱见高珣笑出声,也不在意。边说边用抹布把高珣书写岔了字给清理干净。

    高珣笑了笑,指着木板上面的一字一字的读道:“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高珣边说边写,最后写道:“高氏子弟琏,虽年幼,却好文。高家起于微末,先祖世代为农,不知经义。今聘老师于高家传业。凡高府之人,意欲习文者,皆可来北学,于经义老师处为其解惑。故作师说以贻之。”

    北学,是高珣命工匠刚刚新建起来的一座高氏书院。为了凸显高珣的重视,还特意把他修建在高家的庄园内,占地面积有五亩的大型建筑。

    还特意在江东各郡聘请精通经义的士子前来高家做老师。因为高家给的条件优越,也有五六个因生活所迫的寒门士子应声而来。

    高粱错愕的看着高珣,有点不确信的问道:“家主,除高家子弟外,那徒附民子弟也能来书院从学?”

    高珣一边检查是否有写错字,一边道:“嗯,只要他们想,都可以!”

    “徒附民子弟可入高氏学堂的事,如果让这些徒附民知晓,定会对家主俯首帖耳。也会对高家更加死心塌地。”高粱点了点头。

    可他想起了什么为难之事,眉头突然紧皱道:“可是家主,如今高家徒附民以达六千三百四十五户,人口已有四万一千五百七十六人。已经遍布了整个秦山乡与西亭乡。

    这还没有算上坞堡与庄园里一千一百人私兵。草堂虽占地五亩,恐怕草堂空间有限,不足以纳下这么多的人。一旦有的人可读书,另一些人却望草堂而兴叹,久而久之,必生怨恨,毕竟家主没有一视同仁。这一定会损家主与高家威望。家主可曾思虑过?”

    因为高家一次性把海盐县的流民,都召集到了高家。

    一方面使得高家仁义之名在吴郡,会稽,丹阳郡等江东各郡传播。即使是江北之地的庐江郡,九江郡也开始流传高家的仁义之名。

    另一方面,也使得那些因为天灾,人祸而在家乡无立锥之地的百姓,拖家带口,扶老携幼的来到海盐高家。

    吴郡,会稽等郡县的县令,县长为了不使得本辖县有流民,影响其政绩或者危害本县。都想尽办法把流民望海盐县赶。

    正因为这样,高家的徒附民一年内,又增到了六千多人。高珣出于对徒附民的安全考虑,在坞堡不足以纳下这么多人时。

    在这坞堡相隔不到五里路程,靠近秦山乡的地方,又修建了一座占地达到一百亩的大型庄园。高家组建的木匠坊,铁匠铺,以及刚刚建立起来的草堂都放在了庄园。

    而且又在秦山乡新建了十几个村落。安置这些流民。高家私兵也由原来开始的五百来人增加到一千多人。

    “书院内足可容纳三四百来人,高家徒附民虽多,可是他们耕种田地的劳力都不足,他们家中哪里有闲人,让子弟读书?”高珣有点不确信的道。

    高家因为精盐的收入大增,又在隔邻的乡村,向康京以低廉的价格买了三百多顷荒地。即使高家有徒附民四万多,可高家开垦了的荒地仅仅只有一半。

    所以说,高家劳力严重不足,徒附民一家中,有几十大亩地要耕种,哪里还有闲人来送子弟读书。

    高梁摇了摇头道:“家主是小看了这些百姓,如有机会读书认字,他们即使再苦再累,也会咬牙空出一人出来读书的。毕竟这有可能改变他们不在田地劳作以及他们命运之事。”

    高珣想起前世那些咬紧牙关供他们子女读书的父母,为了不让子女与他们一样,依旧在地里刨食,再苦再累也会坚持。高训不由的点了点头,他很是赞同高粱的话。

    看来还是他考虑事情不周密。于是高珣想了想道:“那就设年轮界限,只要六岁以上,十三岁以下的男童。这样人就少了许多。”

    (本章完)

第23章 冬去夏至(中)() 
“嗯,那书院所需要的笔墨书籍呢?”高梁又问道。

    高珣听了后,眉头顿时皱了起来,在这个东汉时代,笔墨还好说,很是常见。可书籍还真是个麻烦事。纸虽然被蔡伦给发明出来了,还被命名为蔡侯纸。

    但这纸如今是个奢侈品。高家虽然有钱,但也经不起一直用纸书写。如今流行的还以及是绵帛与竹简。

    “也由高家来出吧。不过,不能用纸张,只能用竹简。如果竹简供应不过来,就让他们在沙地上书写。这既节省了竹简,又个个都用的起。对了,凡入草堂进学的人,每日午时再供应一餐饭。”高珣交代道。

    “还要供应饭啊?”高梁有点不情愿的看向高珣。

    高珣见了高粱这表情,失笑道:“梁叔,就这么点人,而且还是孩童,能吃多少粟?能肯多少米?难道高家缺粮了?“

    高粱连忙摇手道:“不,不。高家不缺粮,坞堡已经储满了十个大型粮仓,又秋收在即,还会有新粮进仓。庄园那边修建的二十个达粮仓,也只差七个没有满仓。高家缺粮无从说起,主要是家主对徒附子弟太好了。即免费供他们读书习字,又为他们供应伙食。”

    “这点钱粮,如今对高家来说,犹如九牛一毛。但对高家却影响巨大。这些徒附子弟,只要有一个成才,那对高家来说,也是一个天大的好处不是?”高珣背着双手,遥遥的望着湖面,出神的道。

    “对了,梁叔。大兄押送精盐去会稽也有好几日了,可有消息回来?”高珣转头问高梁道。

    一年来,高家凭借着精盐的品质与价格,先趁机把杨家在吴郡南部的几个县,挤出了盐市。后又开始往会稽,丹阳,吴郡北部发展。

    吴郡娄县的许家,海盐县的杨家,曲阿的何家,没少用他们大族的底蕴给高家找麻烦。在高家没有崛起之前,江东各郡的盐市就是由这三家所掌控。

    如今高家凭借精盐崛起,他们三家在盐市上的日子一日比一日难过。于是他们为了打压高家,强硬的要求那些与高家合作的盐贩,不准贩卖高家的精盐。而这些盐贩出于对这三家的忌惮,敢怒不敢言的选择了隐忍。

    而高珣在得知这三家人在背后给高家使绊子后,也为了使高家的精盐更能遍布扬州。

    高珣在吴郡的吴县,会稽郡的山阴县,丹阳郡的宛陵县,江东三郡治所都派遣了心腹属下,从那些对这三家有怨恨的盐贩手中,买下店铺,亲自向百姓贩卖精盐。

    更甚至于在这三郡的各县都派有高家之人。也正因为高家在各县四处开花,再加上精盐所带来的红利,引得各处的贼匪眼红,这一年来,高家在各地运送回高家坞堡的盐钱,不时有被打劫的。

    更甚者,也有贼匪打劫高家运往各地县的盐队。使得高家这一年来,损失了好几百万的钱。而在这些贼匪中,既有因为活不下去,落草为寇的纯粹贼匪。也有何家,许家,杨家三家在背后支撑的贼匪。

    出于安全考虑。高珣特意从私兵中抽出四百人,又在各郡招收了六百人青壮,总共一千来人,组成了八支护盐队。

    四支专门运送精盐从高家坞堡到各郡治所。再返回来时,把卖精盐得来的钱,运送回坞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