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大明铁卫 >

第86章

大明铁卫-第86章

小说: 大明铁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这个敢于直视自己的武官,崇祯的兴趣更浓了,相比于百官的毕恭毕敬,陈雨的莽撞无礼带给他一种从未有过的新鲜感,给枯燥的皇帝生活带来了一丝趣味。他微笑着问:“你是第一个敢于在这么近的距离直视朕的人,说说看,见到朕后,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陈雨没想到皇帝第一句话问的是这个,与自己酝酿好的说辞风马牛不相及,错愕之下脱口而出:“陛下看起来很憔悴,平时一定很辛苦。”

    王承恩呆住了,这个愣头青言行举止处处出人意料,直视皇帝不说,居然还敢说皇帝憔悴?你以为是跟亲戚拉家常吗?

    他忍不住呵斥:“大胆,你知道是在跟谁说话吗?”

    崇祯闻言也是一愣,问道:“有人教你这么说话,还是你自己心中所想?”        

第二百零一章 贿赂皇帝() 
陈雨这才醒悟过来,这是九五之尊的皇帝,不是隔壁邻居,说话都要讲规矩,不能像普通人那样唠嗑。可是话已出口,收不回来了,只好顺着说下去。

    “启禀陛下,没人教臣怎么说,这是臣看见陛下的第一印象,实话实说。”

    他看崇祯没有发怒的意思,便大着胆子说“臣在山东就听闻陛下勤政,今日一见,果然如此。想必是朝中大臣不能替陛下分忧,才会让陛下如此劳累。”

    这句话却说进崇祯的心坎里去了。他站了起来,恨恨的说“连你一个刚入京的千户都能看出来,可见朝野上下,百官文恬武嬉,庸碌无能到了何种地步?若是有几个勤勉能干的臣子,朕又何必这么辛苦?”

    陈雨初见皇帝的不适应慢慢消失了,思路也清晰起来。他立刻跟上了崇祯的步调,附和道“臣虽然位卑权微,但愿意尽自己所能,为陛下分忧!”

    “很好!虽然你官职低微,但是能有这份心,就把许多身居高位的大臣比了下去。”崇祯的情绪好转,看着陈雨说,“而且从你在山东的所作所为,也担得起这句话,不算夸大其词。”

    他对王承恩说“给陈雨赐座。”

    王承恩有些吃惊,在乾清宫能让皇帝赐座的,整个大明也寥寥无几,这个小小千户这是享受了大学士的待遇啊。他心里这么想,动作却不敢慢,赶紧命内侍取了个小凳子给陈雨。

    陈雨虽然只是突击学习了一下宫廷礼仪,很多细节不明白,但也知道能在皇帝面前有座位是个很高的荣誉,便小心地坐了半边屁股,恭敬地说“谢陛下赐座。”

    崇祯从案几上翻出一份奏折,举起来扬了扬,说道“你是个聪明人,想必也知道朕召你入宫与何事有关。陈思昌在奏折中提出,只要朕支持,你们的禁海缉私就可以做大,进账也会水涨船高。听说这件事的实际操作者是你,朕想问问你,这话是否属实?”

    陈雨心里彻底放松下来,终于进入正题了。从山东出发到京城这一路,他已经把这件事来来回回想了很多遍,针对皇帝可能提出的疑问也都想到了,已经胸有成竹,当下从容回答“启禀陛下陈巡抚奏折里的话,全部属实。这件事确实是臣的主意,也是由臣一手推动——当然也离不开陈巡抚的鼎力支持——所以臣有这个把握,只要陛下愿意公开支持,彻底消除掣肘,那么明年送入京城的绝不止五万两银子,可以达到十万两,假以时日,将来甚至可以达到十五、二十万两!”

    关于这个上缴银子的数目,陈雨反复计算过,只要保证大部分海商都能按规矩缴纳罚银,以现在刘公岛的流水来看,每年五十万两都是个保守数字,那么取出五分之一左右的收入来换取皇帝的全力支持,完全没有问题。换句话说,其实这就是变相的贿赂皇帝,只不过和贿赂其他官员相比,官员为的是个人私利,皇帝为的是自己的内库。

    而且政治上的帐,不能用简单的数字衡量,只要皇帝信任自己,除了海禁,其它的事也会受益——比如扩军,比如向海外扩展势力。得到最高统治者全方位的支持,这是多少银子买都买不来的。

    听了陈雨的承诺,崇祯原本苍白的脸色变得红润起来。他兴奋不已运河的钞关去年的总收入也不过二十余万两;当年万历皇帝费尽心思,派矿监奔赴全国收取矿税,平均下来一年也不超过十万两。而一个小小的卫所千户,就能上缴十万两,而且将来还有可能增加,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要是朝廷多几个这样的赚钱能手,何愁国库空虚!

    他追问道“你确定能有这么多?”

    陈雨自信地回答“如果不能做到,陛下可免去臣的官职。”

    “很好。朕就喜欢你这样能做事、有担当的臣子。”崇祯高兴地说,“说吧,你要朕如何支持你?”

    陈雨想了想,这是一个最好的机会,得让崇祯下定决心,敲掉自己的拦路虎,不再和稀泥。

    “陛下,据臣所知,这北方海面上的商船,大多和朝中大臣有关,截获商船容易,可势必要得罪其背后的靠山。如果不能杀一儆百,敲山震虎,那么以臣区区一个千户的身份,莫说为陛下献上十万两白银,就是自己的安危,都难以保证。”

    这个问题,崇祯其实也考虑过,陈应元的第一份弹劾的奏折送来的时候,紧接着就是十几名言官集体弹劾陈应元和陈雨——这些言官的背后站着刑部左侍郎惠世扬,他也是一清二楚。当时他既想要银子,又不想为此处置大臣,遭到群臣的攻讦,所以选择了两不相帮,两边的弹劾奏折都被他留中不发。

    听了陈雨的话,崇祯沉默了片刻,然后开口问“非得处置大臣不可吗?”

    如果可以的话,他不想因为商税方面的问题对大臣动手,因为这样一来势必会站在群臣的对面。万历皇帝为了收几个矿税,就被群起而攻之,成了百官的公敌,这样的窘境,他不想发生在自己身上。

    陈雨叹了口气“陛下当然是仁义之君,不过这些人未必会体会陛下的苦心。就在臣赴京经过天津卫时,遭到了危险,要不是臣应对得当,加上方正化方公公出手相助,恐怕臣已经没命了。这些人仗着有惠侍郎撑腰,胆大包天,什么事都敢做。”

    崇祯有些疑惑“到底怎么回事?”

    陈雨把天津卫粮仓发生的事一五一十告诉了崇祯。

    “陛下,发生了这样令人发指的恶行,您还认为大臣们无辜吗?如果继续姑息,他们还会有更恶劣的手段使出来,到时候臣有个什么三长两短也就罢了,关键是海禁缉私的事半途而废,不能上缴银子入国库,耽误了陛下的大事,那就是罪过了。”

    “岂有此理!”崇祯果然勃然大怒,重重拍了一下案几,怒喝道,“为了一己之私,居然罔顾国法,焚烧粮仓重地、构陷忠良,该杀!”

    。

    

第二百零二章 换个角度看问题() 
崇祯坐回龙椅,提笔拟下一道旨意,然后唤方正化进来,交代道:“持朕旨意返回天津卫,将兵备道潘达、总兵王洪押入京城问审,同时将二人家产全部抄没充公、男丁充军,女眷为婢,由教坊司发落!”

    方正化大喜,抄家可是一等一的肥差,这下发达了。他抑制住惊喜,恭敬地回答:“奴婢遵旨。”

    “至于惠世扬”崇祯沉吟片刻,对陈雨说道,“不管是出海还是天津卫粮仓之事,都没有直接证据证明他参与其中,即便朕答应你,也不能以潘达等人犯下的这些罪名给他治罪。毕竟是朝廷重臣,没有合适的理由,不能轻易去动他。”

    陈雨解释道:“陛下,潘达等人焚毁粮仓被抄家灭族是罪有应得,而惠世扬也并非没有罪名。只要咬定禁海是祖制,惠世扬是潘达之流的幕后指使者,根据‘擅自出海以通倭论处’的规矩,直接打入大牢。至于证据也容易,潘达和王洪就是人证,为了减轻罪责,只要略微示意,他们肯定会攀咬惠世扬,不怕惠世扬狡辩抵赖。”

    崇祯回答:“你说的我都明白,只要把天津总兵和兵备道押入京城,交由三司会审,为了自保,他们一定会把幕后主使惠世扬供出来。可是给潘达和王洪定的罪名是焚毁天津仓,这个罪名无可非议,如果要以违反海禁私自出海的罪名处置一个刑部侍郎,恐怕会引发众怒。”

    他斟酌了一番措辞,谨慎地说:“以禁海为由处置一个侍郎级别的重臣,本朝从无先例,更何况是为了向海商收取商税?你知道前朝神宗皇帝为了收取矿税,朝野上下是如何反对的吗?朕现在支持你,已经冒天下之大不韪,还要处置重臣,你想让朕也面临满朝文武的反对,政令不出紫禁城吗?”

    王承恩也忍不住帮腔:“陈千户,皇爷愿意支持你向海商收税,并且惩治天津总兵和兵备道,已经是很难得了,就不要再得寸进尺,让皇爷为难了。当年神宗派出税监奔赴各地收取矿税,银子没收上来多少,却遭到百官的攻讦和百般阻拦,地方也是阳奉阴违。从首辅以降,无论浙党还是东林党,异口同声反对收税,指责神宗与民争利;万历二十九年及三十四年,苏州和云南先后民变,打砸烧毁当地税监房子,击杀税监及随从多人,皇帝亲自下令严惩,地方官却百般袒护,事情不了了之。神宗皇帝为此气得绝食数日,却又无可奈何。所以,收税要谨慎,闷声发大财才是上策。”

    从崇祯的谨慎和王承恩的描述中,可以得知,当年万历收税触动了整个官僚阶层的利益,让热衷党争的文官站到了统一战线,朝野上下万众一心,这样的局面,就连九五之尊的皇帝也无可奈何。看来万历皇帝收取矿税留下的阴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皇帝,崇祯也不例外。崇祯和王承恩话语中的意思,陈雨也听明白了:皇帝拿下一个兵备道、一个总兵,就已经是极大的支持了,拿下侍郎以上的官员,就别想了。

    可是仅仅做到这样的程度,并不能满足陈雨,他想要的是杀一儆百,用个体来震慑整个群体。

    插手海贸的绝不仅仅是潘达、王洪和背后的惠世扬这几个人,说不定涉及人数更多、职位更高,只不过暂时隐藏在水面下,没有暴露出来而已。这次焚烧粮仓陷害自己的危机侥幸渡过了,那下一次,再下一次呢?为了巨额的海贸收入,谁知道这些权贵会使出什么手段,除了陷害这样的伎俩,直接刺杀自己也不是不可能的。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不把这些人彻底打压下去,自己的是人身安全都无法保障。

    他组织了一下措辞,说道:“陛下的忧虑,臣能理解。不过,臣向海商收取的是罚银,是对他们违反海禁之策私自出海的惩罚,并非收取商税。只要站在祖制、国策的道德制高点,从源头上否定私自出海的行为,然后集中精力打压出头鸟,相信文官们也就没有合适的理由来反对,更不会争当出头鸟。”

    “罚银?”崇祯心中一动。

    在批阅陈应元的奏折时,虽然也看到了“罚银”之类的字眼,但是崇祯先入为主的把这个看做海上商税的代名词,不过是换个说法而已,也就没深入去想。现在经过陈雨的提醒,他醒悟过来:对啊,海禁是祖制,也是大明的基本国策,穆宗虽然短暂开放了福建月港,可是其他地方仍然没有解禁。既然没有开放海贸,也就不存在收税以及与民争利的争论,朕对你们这些违反祖制、国策的不法之徒进行处罚,怎么了?

    对于道德制高点这个新鲜的说法,崇祯虽然是第一次听说,但从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文官们不就是通过抢占道德制高点,对皇帝的政策指手画脚,甚至反对吗?上至万历年间的立储之争,下至矿税和商税之争,就是其中的典型。

    想明白之后,他兴奋起来,自言自语道:“没错,只要朕占住了理,他们是违反祖制、国策,朕不管怎么做,他们都无话可说。”

    陈雨继续煽风点火:“陛下圣明,正是如此,换个角度看问题,结果截然不同。而且通过这件事,让涉及海贸的官员吃个哑巴亏,有苦说不出,既能够增加陛下的威信,还能增加国库收入,缓解支出的压力,还一举两得。”

    崇祯脑补了一下在朝会上让群臣无话可说的场面,心中得意,那将是自己登基以来最痛快的瞬间。他感概道:“幸好朕召你入京,当面把话说明白,否则谁来给朕出谋划策?你一个千户,又没有上奏的资格,有什么好点子,也传不到朕的耳里。”

    陈雨谦虚道:“陛下雄才伟略,乃大明中兴之明君,平时要考虑的国家大事太多,自然无暇顾及这些琐碎的细务。能替陛下分忧,是臣的本分。”        

第二百零三章 升官() 
一个“大明中兴之明君”的评语,挠到了崇祯的痒处,让他笑逐颜开。这个千户,既能给他赚银子,做事也考虑得周全,说话也中听,这是那些只会说“臣该死、臣无能”的官员们无法相比的。后者只会推诿避责,遇到难题就“请陛下圣裁”,每年花那么多俸禄养这些米虫有何用?要是朝中多几个陈雨这样的能臣就好了。

    想到这里,他忍不住说:“你现在还只是威海卫一个千户吧?在威海卫那个角落里未免委屈了你的才干,不如调入京城来。让朕想想,给你一个什么职位呢?”

    陈雨心里一阵苦笑,在老板面前要表现没错,可是表现过头了,引起了老板的兴趣,从一个地区实权机构调到总部,看似是升迁了,可是自己的发展计划就会半路夭折。

    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在威海卫扩张势力多好,调到京城来,除了在熬资历中消磨生命,还能得到什么?这样的事情,已经在陈应元那里出现过一次了,这是第二次,只不过这次换成了最大的boss,是九五之尊的皇帝。

    他低下头,紧急思索着,该怎样婉拒崇祯的好意,才能保证在达到目的同时,不得罪皇帝。

    崇祯也在思索,该给陈雨一个什么样的职位才合适。进五军都督府?进兵部?思来想去,都不太合适,前者门槛高,千户的职位实在太低,塞进去恐惹人非议,再说其现在已经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