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大明铁卫 >

第47章

大明铁卫-第47章

小说: 大明铁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在纸上看到古代的这些官职时,陈雨觉得这只是一个符号,什么卫指挥使司的同知、佥事,什么都司的二三品武官,都不算什么,哪有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这样的官职显赫?可是真正进入到这个真实的年代后,身为一个底层的军户,陈雨才觉得这些以前看着不起眼的官职背后代表了怎样的权势。

    当自己一无所有时,一个顾府的管事就能折磨得自己死去活来,一个千户几乎可以决定自己的生死;即便做了百户之后,什么千户、总兵都能在自己面前耀武扬威,一个卫指挥同知联手都指挥佥事设局,差点让自己在战场上送命;现在一个凭借自己一己之力难以撼动的直辖千户所,在赵梓隆这个官二代一句话之下就灰飞烟灭,看似骄横的冯守义之流连反抗的能力都没有。

    权力,真是个好东西。陈雨两世为官,对权力的认识更加深刻,也更加渴求掌握权力。好在现在有了不错的开局,直接上司顾千户已经放权,也抱牢了间接上司赵梓隆的大腿,还得到了朱大典、陈应元的赏识,只要好好经营,迟早可以出人头地。

    解决了百尺崖千户所的麻烦之后,好消息接二连三而来。

    历时一个月的地毯式清勾结束后,整个文登县内的军户余丁被一扫而空,备御后千户所的青壮增加了近千人,老兵加新丁达到了一千三百多人,千户所终于变得名副其实了;上了年纪的军户也被勾补了三四百人,弥补土地耕种人手的不足;同时军匠也增加了一两百人,制铳和铸炮的工匠都够了。

    朱大典那边叙功的折子也看到了效果,山东都指挥使司按兵部、五军都督府的指示,任命陈雨补缺威海卫备御后千户所副千户,陈雨掌控千户所也变得更加名正言顺了。这次升迁在所有人的预料之中,所以领取了副千户的告身、腰牌后,陈雨也没有太多的感触,还不如刚刚升为百户那会惊喜。

    百尺崖守御千户所也收到了官方的调令,原千户严正调到都指挥使司衙门另行安排职务,千户一职暂由威海卫指挥使佥事赵梓隆兼任,原副千户冯守义降为试百户,负责千户所日常的事务。而被他们视为小金库的崖西村铁矿,则被悄悄移交给了威海卫备御后千户所管理。一切人事安排几乎都按照陈雨的意愿进行。

    原本陈雨还想来个趁你病要你命,直接把百尺崖千户所的青壮都拉过来,继续扩编自己的队伍,让百尺崖千户所变成一个空城,却被兼任千户的指挥佥事赵梓隆拒绝了。

    他的原话是:“我支持你振兴卫所,但只能在你的一亩三分地里折腾,不能整垮其他的千户所。做得太过,严正和冯守义今日的遭遇,就会是你明日的下场。”话说到这份上,陈雨只能放弃了这个念头。

    不过瑕不掩瑜,形势仍然一片大好。经过洗牌,陈雨以副千户的身份成了威海卫备御后千户所真正的话事人,还掌握了一直觊觎的铁矿,手底下的队伍也大大增强了。

第一百一十章 军田() 
资源和硬件的问题解决后,陈雨的注意力转向了近千新丁。

    等新丁结束了第一阶段的强制性基础训练之后,陈雨决定给这些心不甘情不愿被勾补的新丁训话,解决思想问题。

    演武场上,一千多人肃然而立,新丁在中间,老兵分散在四个角落,监视着动静。

    陈雨大声说:“我是本千户所的副千户陈雨,接受千户大人的委托,负责训练管理在场所有的正军。”分布在各处的小旗,一个一个接力将他的话传到每个角落,让所有的军户都能听清他的讲话。

    “我知道,新来的人对我很不满。你们原本和卫所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如果不是你的父亲、兄长逃籍,你们也不会被纳入清勾的范围,过着自己的小日子,虽然苦点,但是好歹有个盼头,不必沦为地位更低贱的军户。说不定,你们已经在酝酿着,寻找机会逃出卫所,步你们父辈的后尘,成为新的逃籍军户!”

    无数道目光盯着陈雨,饱含着恨意。大多数人确实如陈雨所料,对这个改变了自己命运的副千户极为不满。即使日子再困苦,也没什么人愿意踏入卫所的门,丧失人身自由,把自己囚禁在军籍这个无形的囚牢中。

    陈雨迎着一道道刀子似的目光,毫不在意,“不过我可以告诉你们:别的地方我管不了,但是在威海卫备御后千户所,军户不是低贱的代名词!在这里,你们不需要下地干活,也不要交纳余粮,只要认真操练,就会得到不亚于营兵的饷银,月粮也不会少一粒麦子!如果在战场立了功,还有赏银!”

    新丁们骚动起来,这话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本以为自己未来的命运就像父辈一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成为奴隶一般的军户,一边要承担苛重的军役,一边还要交纳朝廷的“屯田子粒”(注)没想到这位副千户居然告诉他们:不需要缴粮,还有饷银和月粮供应。这还是他们认知中的卫所吗?

    人群中的苏粗腿忍不住大声问道:“请问大人,这都是真的吗?要真是这样,咱们不就和营兵一样了,只管打仗不管种地?”

    “问得好!”陈雨回答,“从某种程度来说,脱产的正军和营兵有类似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营兵有的待遇,你们都有,可是你们有的,营兵未必有。你们背靠备御千户所这棵大树,不必担心被朝廷克扣粮饷。而且,训练、作战表现英勇并立功者,可以分得军田,交给你们的家人来耕种。对于军田,你们放心,只需按规矩向卫所缴纳余粮,不必像民田一样缴纳赋税。”

    这样优厚的条件让新丁们心里的恨意彻底消失了,早知道有这样的好处,不用勾他们也来了。

    陈雨的话总结起来就是:按营兵的标准发待遇,表现好的还授田,相当于享受营兵和军户的双重福利。当然这里指的是军户按制度本应拥有的福利,即授田和保留自用的正粮,还能免纳赋税。

    苏粗腿喜极而泣,这简直是做梦都不敢想的待遇啊!本以为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劳力,自己被勾之后,全家都陷入了灾难,母亲和妹妹会失去依靠。却没想到被勾丁反倒勾出了大好前程,这下连带自己的家人也能过上好日子了,靠着饷银和家人耕田所得,至少自给自足的小康生活是能够保证的。

    不仅是他,周围来自文登县各村的新丁都喜形于色,小声议论,憧憬着将来的美好前景。

    远处,顾家父子三人眺望着演武场,也在讨论陈雨的决策。

    “父亲,这陈雨到底通过私盐赚了多少银子啊?养一支千余人的军队,这是一笔多么大的开销,即便恢复军田能保证军粮自给自足,可是这饷银靠他一个人能撑得起吗?”顾彪皱眉道,“朝廷拨付的那点月粮层层克扣,到了千户所已经所剩无几,从您到各百户也要分润一二,根本不可能有盈余补贴他——他总不会傻到从所有武官口里抢食吃吧?这简直是与整个千户所为敌了。对吧,妹妹?”

    后面一句话却是对旁边的顾影说的,可是半天也不见有回应。顾彪侧头一看,顾影定定地看着台上挥斥方遒的陈雨,眼中满是崇拜之情,根本没听见他说什么。

    完了,我这傻妹妹陷进去了。顾彪摇摇头。

    顾大锤担忧地说:“彪儿,你还有一点没考虑到,军田早已把持在各百户手里,为父的名下也有数百亩。他现在许诺给新丁分田,田从何来,还不是从咱们的手里抢!只怕摆脱了杨同知等人之后,这陈雨将来更是大麻烦啊……”

    卫所的肥沃田土早已被军官们瓜分殆尽,军户们无立锥之地,这是全国卫所的普遍现象,千户所的情形不过是其中的缩影罢了。现在陈雨向军户许诺授田,除了向作为既得利益者的军官们伸手,不可能有其他办法了。

    “啊?这不是才出虎坑,又入狼窝?”顾彪大惊失色,“父亲你还是千户,他就算升了副千户还是你下属,总跳不出你的五指山吧?”

    “哎,眼下他已成气候,既得到了所有军户的拥戴,又与朱、陈二位军门关系匪浅,听说还和卫指挥使司的赵佥事往来密切,我这个千户也压他不住了。”顾大锤摇摇头,“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不过无论如何,总好过丢官去职,墙倒众人推。”他指的是之前被杨奇志、许佥事陷害时可能产生的后果。

    演武场台上,陈雨似乎感受到了顾家三人在议论他,望向这边,露出了一丝意味深长的微笑。

    顾大锤心里颇为忐忑,无心再听下去,转身匆匆离去。顾大锤拉着三步一回头的顾影,也跟着走了。。。

    ——————————————————————

    注:明初规定,军户被授田三十亩到五十亩不等,收获的粮食分为正粮和余粮,正粮自用,余粮上缴,称为屯田子粒。但是到了明末,军户的授田都被权贵和军官侵占,失去土地的军户仍然要交纳规定数目的粮食,苦不堪言,这也是军户逃籍的主要原因。

第一百一十一章 绣花针与刺刀() 
对新丁的动员结束后,新丁在老兵的带领下各自散去,陈雨刚走下台,却见林继祖兴冲冲地跑来,大声说:“大人,您交代的事情,有眉目了。”

    “啊?什么事情?”陈雨一下子没反应过来。

    林继祖举起一根锥子模样的铁棍,兴奋地说:“你说的那种装在铳口的短刃啊!”

    作坊内。

    陈雨手持这根东西,仔细打量,说是刺刀,不如说是枪刺更合适,它既不是扁平的刀刃状,也不是圆锥体,而是有三条棱边的长锥体,甚至头部也不是特别尖锐,看起来像是没开锋的枪尖。虽然陈雨不是军迷,也没有接触过天朝早期的5式,可是他仍然能够看出,这玩意很接近于pla的三棱军刺。

    陈雨好奇地举起这根家伙问:“能不能解释下,你是怎么想到把刺刀设计成这种模样的?”

    林继祖得意地说:“扁平的刀刃容易折断,所以我曾经试过一头磨尖的铁棍,可是太重。最后在我爹的帮助下,把铁棍留出槽,就有了现在的三根脊。这样的形状,要比实心的轻许多,而且强度也能保证,顺带还能省下一些铁料——每根少一点,积少成多,成百上千根就能省下不少了。”

    陈雨若是军迷,就会感叹,技术的原理都是相通的,后世著名的三棱军刺也是具备了这三种优点:减重、省料、保证强度。天才的林继祖设计思路和几百年后不谋而合。

    “好像是比看上去要轻,单手拿着也毫无问题。不过这样的结构,强度真能保证?”陈雨吩咐,“找些东西来,我试试效果。”

    “噗”的一声,三棱刺毫不费力地捅穿了一指厚的木板。陈雨欣喜地拔出来,“再换个更硬的家伙试试。”

    张富贵找来一块打造火铳剩余的铁板——这是卷铳管剩下的边角料,不算太厚,但用普通刀剑很难刺穿。

    陈雨双手握住,用力扎下去。“擦”的一声尖锐的金属摩擦声后,三棱刺捅穿了这块铁板。

    “好东西!我要的就是这种效果!”陈雨大喜,“结实、耐操、强度高。”

    他问林继祖:“这是钢吗?能大规模量产吗?”

    “不是钢。”林继祖摇头,“咱们的炉子不能直接练出硬钢,这是铁,不过是焖烧后的铁。”

    “铁?”陈雨有些意外,“不是说熟铁太软易变性,生铁太脆易折断吗?怎么才能让铁同时兼备强度和柔韧呢?”

    林继祖解释:“最开始我无论怎样都无法同时保证这两点。大人说得没错,生铁虽然够硬,但是也脆,很容易从中折断;打造铳管的熟铁韧性是够了,不会轻易折断,但是很容易变形。直到后来从绣花针的方法中找到了灵感……”

    原来,林继祖是用古代制作绣花针的原理找到了制作枪刺的方法。

    具体流程是把用熟铁打造的半成品放入坩埚等容器,然后盖上木炭、豆豉、土末,在容器外加热。用科学的术语来说,木炭、豆豉都是渗碳用,土末是分散剂,其实就是一种被称为“渗碳”的金属处理工艺,这种方法在后世被称为外热式箱体渗碳技术,在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有记载。

    渗碳是金属材料常见的一种热处理工艺,它可以使渗过碳的工件表面获得很高的硬度,提高其耐磨程度。具体方法是将工件置入具有渗碳介质的炉具中,加热到900……950度,保温足够时间后,使渗碳介质中分解出的活性碳原子渗入钢件表层,从而获得表层高碳、心部仍保持原有成分的金属工件。其实这种技术到现代也还在用,就是所谓的“焖钢法”。

    “……也就是说,焖烧之后,外面已经变成坚硬耐磨的生铁,里面仍然是韧性很强的熟铁,既保证了不会轻易折断,又保证了外部不会变形。”林继祖说。

    其实无师自通的林继祖并不知道原理,也不懂金相学。这种工艺产生的金属,已经不是他所理解的铁了,外部其实已经变成了高强度的高碳钢,内部仍然是韧性和塑性很强的低碳钢。

    不过不知道材质的原理,并不妨碍最后的结果,这是目前相对落后的冶炼条件下所能得到制作枪刺的最佳材料,林继祖用朴素的办法攻克了枪刺材料的难题——这个难题直到抗战初期都存在,当时简陋的军械厂很难生产出合格的材料制作枪刺,中国军队使用的枪刺不是德国产就是缴获日本军队的,直到抗战后期才有所改观。

    隔行如隔山,尽管是穿越者,但陈雨并非工科出身,对冶金学不了解,他也不知道低碳高和高碳钢的金相学原理,这一点和和古人也没有区别。不过他知道这玩意可以做合格的枪刺,就足够了。。。

    陈雨高兴地举起这种原始版本的三棱枪刺,大声说:“现在我们已经有了铁矿,铁料充足,给我日夜赶工,要让所有的火铳都装上枪刺,全面淘汰长矛。我要让所有的火铳手,都变成能远攻、能近战的全能战士!”

    还要用火铳加刺刀改变这个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游戏规则,他在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