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大明铁卫 >

第32章

大明铁卫-第32章

小说: 大明铁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了大军的前方,朱大典已经等候多时,见陈雨双人共乘一马,怔了一下。

    陈雨解释:“昨日摔了一跤,所以让一个兄弟替我骑马。”

    “哦,无妨无妨。”朱大典亲热地说:“来来来,跟本抚到登州城下走一圈,看看该如何谋划攻城。”态度之热络,仿佛昨天陈雨献策被驳回那不太愉快的一幕从未发生过。

    能坐到巡抚的位置,朱大典的官场厚黑术自然是有一定的造诣,变脸如翻书也是必备技能之一。上级选择性遗忘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作为下级的陈雨自然不会傻乎乎地提起,双方无形中达成了一种默契,避开了这个尴尬的话题。

    陈雨恭敬地说:“军门有令,属下自当遵从。只是属下对攻城没有任何经验,有些惶恐,怕误了军门的军机大事。”

    朱大典抚须道:“不要妄自菲薄嘛。你和叛军正面较量过,这就是经验。走,咱们先去西门。”说完拨转马头,往登州城方向走去。

    几百人规模的对抗又算得了什么,点名让一个小小的百户随行,还不是看中昨天自己惊人的推断和预测能力,不过碍于面子,没有提到这一点罢了。陈雨心中腹诽不已,脸上却保持着谦虚恭敬的神情,跟在了后面。

    顾影平时有点二,但这会没给陈雨丢份,老老实实做着“马夫”,只是偶尔瞟了一眼朱大典,心想这么大的官,也不过就是个半老头子罢了,看不出什么厉害之处。

    远处,关宁军的营寨正好能看到朱大典一行。一个身材粗壮魁梧、披着山文甲的中年武将斜眼看了看朱大典身边的陈雨,问旁边的吴三桂:“那跟在朱军门傍边的是什么人?”

    吴三桂介绍:“回舅舅的话,那是山东威海卫的一名百户,听说斩杀了几百叛军,擒了李九成之子李应元,还预测了昨日叛军攻陷登州一事,表现惊艳,已经逐渐在军中传开了。现在朱军门很重视他,听说这会是带着他去巡查城防的情况。”

    这中年武将就是吴三桂的堂舅舅,祖大寿的堂弟,辽东副将祖大弼,此次参与平叛的四千八百关宁军的统兵将领。听了吴三桂的话,祖大弼哼了一声,不屑地说:“军户不过是些刀枪都没摸过的庄稼汉而已,就凭他们还能斩杀三百叛军?怕是屠了个村子杀良冒功吧。还有什么预测叛军攻城,神神叨叨的,听着就不靠谱,只不过是瞎猫撞上死耗子罢了,朱军门居然信任这样的角色,可见眼光实在不怎么样。”

    吴三桂笑了笑,没有接话。他也去现场看过那些首级,很明显不是杀良冒功,陈雨能够准确判断登州的剧变,也不像是碰运气。他在战与不战的选择上与祖大弼的分歧,也正源于此,结果却证明了他的思路是正确的。但是祖大弼既是关宁军的统领,又是他舅舅,无论哪个身份都能压住他一头,他也不好说什么。

    祖大弼并不知道外甥的内心想法,他此刻心里很是不满:关宁军是平叛大军的绝对主力,朱大典要勘察地形和城防,无论从能力、官阶还是资历,都应该让他祖大弼上场,而不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军户。难道怎么打仗,辽东镇副将还不如一个小小的卫所百户?这事要是传出去,简直是对自己的侮辱。

    “装神弄鬼的幸进之辈!”祖大弼对陈雨下了结论,愤愤地调头回营。远处的陈雨并不知道,自己莫名其妙就被辽东副将祖大弼忌恨上了,而且这种忌恨在不久之后还将给他带来不小的麻烦。

    巡视了一遍城防后,在标营的护卫下,朱大典与陈雨来到了西门外。此刻城头上已经更换了旗帜,守军从张可大的浙兵换成了叛军,几门威武的红夷大炮架在城头。城内的屠杀似乎还没有结束,远远就能看到城内飘出的渺渺青烟,还有隐约传来的哭喊声。

    看到这一幕,朱大典扼腕不已,后悔昨日没有听了陈雨的建议,否则此时面对的就不是巍峨的城墙和黑洞洞的炮口,而是与叛军在城下的会战了。

    其实这只是事后诸葛亮的心态罢了,如果再让朱大典选择,他十有八九还是不会听一个无名小卒的意见,放弃稳妥的推进,选择在夜晚长途行军后再马不停蹄发动夜袭。这样做太冒险,而且人疲马乏的情况下能否战胜叛军还很难说。所以,叛军能够赶在朱大典赶到登州城下之前拿下城池,即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朱大典摇了摇头,仿佛想将懊恼的情绪都甩出去。他指着高大的城墙说:“登州是重镇,城墙有四丈高,还有两丈深的护城河,城头还有数量众多的大小火炮,如果硬攻,只怕这几万人有一半要丧命在城下。你脑子灵活,可有好办法攻城?”

    陈雨心想,古代攻城哪有什么取巧的办法,无非是拿人命填呗,我又能想出什么妙计来?

    虽然这么想,但是朱大典的话不能不答,陈雨望着城墙,假装在想攻城的法子,心里却在想如何回答才能忽悠过去。

    这时,顾影盯着城头的大炮,咋舌道:“那就是炮吗,咋这么大?守军会用炮打咱们吗?”

    陈雨随口解释:“那是红夷大炮,能打几里远,当然有这么大了……守军会不会开炮我不知道,但是这么远的距离,就算有城墙的高度加持,能打这么远,却打不了这么准。咱们在守军的眼里,就是蚂蚁般大小,人数又不多,几个铁球能砸这么准吗?所以不用担心,叛军也不会这么傻,白白浪费弹药……”

    朱大典听见顾影说话声音清脆,不太像男子,忍不住看了几眼,只见这个亲兵模样的人脸色虽然黝黑,却掩盖不住眉眼之间的秀气,心里暗暗一笑:这个百户,芝麻绿豆大的官,却还有龙阳之癖的爱好,倒是看不出。

第七十五章 剽窃创意() 
陈雨和顾影都想不到,自己两人在朱大典眼中的关系如此不堪。

    按理说,顾影就算抹了锅底灰自毁形象,也很难被看成一个成年男性,但是她令人吃惊的身高完美地掩饰了女扮男装的瑕疵——任谁也想不到,这个比普通男人还高的家伙,居然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女!

    顾影又冒冒失失地问:“叛军有炮,咱们有没有?要是有,赶紧拉出来打啊!叛军打咱们是大炮打蚊子,可是咱们对准城内轰,是不是要容易的多?”

    朱大典听了,笑着摇了摇头,心想这个军户还真是无知,城墙有四丈高,大炮如何能轻易炸到城头和城内?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顾影的无心之语,却如同闪电一般,劈开了陈雨心中的迷雾,潜藏在心底深处的记忆被唤醒了。

    陈雨这时想起来了:历史上叛军被围之后,负隅顽抗,用城头的红夷大炮轰击官兵。而官兵则筑起了与城墙差不多高的土城,名曰“铳城”,架起了大炮,与叛军对轰,日夜不停,最终还是击垮了叛军的心理防线,逼得孔有德从海路逃遁,收复了登州城。

    他当即说:“启禀军门,下官这位兄弟虽是愚笨无知之言,却让我想到了一个笨办法。大炮在平地虽然打不到城墙,更打不到城内,可若是筑起与城墙等高的土城呢?不就能轻而易举炮击城内,瓦解叛军抵抗的斗志?至于土城,建造起来也不难,几万大军,就算肩挑手提,十天半个月也建成了。”

    朱大典愣了一下,这样的办法看起来确实笨,但细想之下,的确可行。而且用炮轰,逐渐消磨叛军的意志,比起用人命去填护城河要划算得多。他权衡一番,击掌叫好:“笨法子有大作用,这方法可行。只等高公公押运的大炮一到,就可以使用这种战术了。”。。

    高公公,大约就是高起潜吧?陈雨心想。明末姓高的太监里,他能记得起的也就高起潜这一个,此人素来以知兵自居。仔细想想,好像这个法子就是高起潜提出来的,自己提前剽窃了这位太监的创意。

    陈雨暗自一笑,管他呢,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对不住了,高公公。他不动声色地建议:“军门,大炮运来之前,可以先把土城建起来,节省时间。”

    “对极,等会回到军中,本抚即刻下令筑城。”朱大典兴致勃勃地说,“至于你,为本抚出了一个好主意,此役之后,一定会为你叙功。”

    “下官不过是提供一个思路而已,要想击败叛军,还得靠军门运筹帷幄。”陈雨谦虚道。

    “呵呵,卫所居然有你这样的人才,呆在威海卫真是屈才了。”朱大典抚须微笑,“若换了别人做登莱巡抚,我定要挖墙脚,把你调入山东巡抚标营。不过思昌与我是旧识,就不便从他治下挖人了。你放心,有了平叛之战的表现和功劳,将来思昌会重用你的。”

    陈雨大喜,自己等的不就是这一刻吗?他行礼道谢:“谢军门赏识夸赞,不管是否重用,下官都会为朝廷尽忠效力。”

    找到了攻城的办法,朱大典带着陈雨乘兴而归。在半路上,有亲兵来报:“禀军门,登州营总兵吴安邦求见。”

    朱大典一听,看着陈雨,问:“这个吴安邦就是你说的临阵溃逃、抢夺功劳的那位总兵?”

    陈雨回答:“正是此人。”

    朱大典点点头:“把他带过来。”

    片刻之后,一名武将跟随亲兵过来,老远就下马跪伏于地,大声说:“下官吴安邦,见过朱军门。”

    朱大典不动声色地问:“你奉命节制登州府内各处援兵,本抚还下令让你拦截叛军,可是现在叛军已经长驱直入攻陷了登州,而你又是单枪匹马来见我。本官且问你:你可曾尽力拦截过叛军?归你节制的其他人马呢?本抚从黄县到达登州的这段时间,你又躲哪去了?”

    这一波三连问让吴安邦有些慌乱,他连忙解释:“军门听下官解释:前日下官曾领兵拦截过叛军首领李九成之子,大战之后伤亡颇重,那些卫所军和乡勇在战乱中自行逃窜,下官也是追赶不及。至于这段时间,下官并非躲藏避战,而是收拢被打散的兵马,花费了一番功夫,所以错过了及时与大军会合的时间……”

    朱大典冷笑道:“说得头头是道,如果不是有人早就披露了你的真面目,只怕本官要被你蒙在鼓里了。”

    吴安邦抬头辩解:“下官句句属实……”却看到了与朱大典并行的陈雨,顿时大吃一惊,“你怎么会在这里?”

    “想不到吧,吴镇台?”陈雨揶揄道,“精心编织了一套说辞,却没想到我在这里,谎言不攻自破。”

    吴安邦额头冷汗如雨下,试图做最后的挣扎:“军门明鉴,此人是威海卫百户,擅长巧言令色蒙骗上官,军门莫被他骗了……”

    “够了!”朱大典打断了他,“你说你拦截叛军,可是李应元为何在陈百户的手中?”

    吴安邦嗫嚅了几下,终究还是无言以对。

    “来人,剥去他的官袍,暂且收押,等攻下登州后,送往京城治罪。”朱大典说,“吴安邦,你就等着菜市口领那一刀,身首异处吧!”

    见大势已去,吴安邦再也支撑不住,瘫倒在地,任由几名亲兵将他架起拖走。

    朱大典离去不久后,李九成与孔有德等人叛军首领出现在了城头。

    孔有德忧心忡忡地说:“咱们在青州、莱州一带耽误的时间太长,官兵来得太快。现在城内还未完全平息,大军又围了城,接下来的日子只怕难熬了。”

    “真是杞人忧天。”李九成对孔有德的顾虑嗤之以鼻,“朝廷的官兵咱们又不是没打过,除了边军,其余都是废物点心,怕什么?城内也不是问题,张可大上吊了,孙初阳被咱们抓了,城内除了咱们老东江镇的兄弟,已经没有几个能拿刀的了,剩下的都是官员士绅,一群养肥了的猪而已,还有谁能威胁咱们?”

第七十六章 铳城() 
这次兵乱是又李九成挑起,起兵以来也是以他为主,大部分时候都是他拿主意。听李九成这么说,孔有德也没有争辩,而是担心起了能不能守住城池,“城内的士绅好对付,可是城防……”

    “城防也简单,咱们的人和耿仲明、陈光福的人轮流上城守城,也不耽误抢大户。”李九成看了看远处的大军,“官兵来得匆忙,不会贸然攻城,总得休养几日,这几天足够咱们收拾城内了。”

    孔有德无奈地说:“那就按你说的办吧。只是孙军门那里,不要慢待了,毕竟他对咱们不薄。”

    李九成眼中闪过一丝不以为然,口中却满口答应:“放心,好吃好喝供着呢,还给他拨了个丫鬟伺候。只要他回心转意,愿意与咱们合作,我便奉他为王,咱们来个裂土分疆,与朝廷分庭抗礼,,我做大元帅,你做大将军,哈哈。”

    一方暂不攻城,另一方则忙着在城内烧杀劫掠,登州城外保持了暂时的平静。

    朱大典虽然有些刚愎自用,但是做事倒是雷厉风行,采纳了陈雨的建议后,立刻下令大军在登州城外扎营,日夜不停开始修筑土城。受到朱大典信任的陈雨,也被临时委派作为筑城的监工。经过勘察,陈雨选定了登州南门附近的挂榜山(今蓬莱市城南)作为建筑土城的地点,这里有现成的坡地可以利用,筑城很方便。

    地点选定后,朱大典一声令下,几万大军放下刀枪,拿起铁铲,肩挑手提,一筐筐石砂泥土被挑运过来,堆积成山,一座土城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慢慢成型。为了保证抵御对面城头的炮击,同时防止开炮时的后坐力把土城震塌,在陈雨的建议下,这座土城的地基是用青条石垒砌,一点也没有因为是临时建筑而将就。。。

    叛军是孙元化训练熏陶过的,对于火炮战术的运用比一般明军强很多,李九成、孔有德等人看到官兵筑城,很快猜到了这种土城的用途。为了阻止筑城,避免将来被官兵的炮火压制,叛军一边以火炮轰击建造中的土城,一边派军出城野战,朱大典也派出兵马迎击,同时将筑城的时间改在晚上,避开火炮的攻击,双方你来我往,这场仗很快就进入了白热化。

    从筑城的第一天开始,城下的厮杀声就没有停歇过,叛军每次出动三五千骑兵,在城头大炮的掩护下主动出击。官兵的大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