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大明铁卫 >

第210章

大明铁卫-第210章

小说: 大明铁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邓范也说:“卢大人对朝廷这么忠心耿耿,还落得如此下……下场,更何况伯爷你素来不服从兵部调遣呢,只怕再打胜仗,也是某些朝廷大佬的肉中刺、眼中钉,不如回山东来得自在。”

    众人想法一致,便作出了休整几日后返回山东的决定。

    但不是天下人都对文登营力挽狂澜的忠勇视若不见,朝廷态度暧昧,百姓却用脚投票,用实际行动来支持感谢这支挽救了京城乃至整个北直隶的军队。

    次日,从通州、香河等县以及京城的百姓不约而同汇集到一起,在各地乡贤的带领下,抬着猪羊酒水,敲锣打鼓地自发劳军。

    浩浩荡荡的队伍延绵数里,锣鼓喧天,百姓们满心欢喜地给文登营、宣府、山西等军队送来了劳军的物资,声势之大,在两里远的安定门城墙上都能看见。

    虽然对朝廷失望,但面对淳朴百姓的热情,陈雨还是不愿怠慢。他在虎大威、杨国柱等人簇拥下亲自出营迎接,收下部分三牲酒食,心领了百姓的好意。

    百姓在乡贤的率领下,齐刷刷跪下叩谢陈雨等人,即便见惯了大场面的陈雨也是很意外,连忙去劝他们起来。

    “诸位父老乡亲,保家卫国是我们武人的职责所在,赶跑鞑子是份内之事,你们行此大礼,愧不敢当!”

    上千百姓纷纷喊道:“若不是将军,我们逃不脱家破人亡的下场,将军恩同再造,受得起的!”

    军民鱼水情的场景被安定门上的一行人尽收眼底。为首的杨嗣昌放下千里镜,阴着脸说:“这些乡民愚昧无知,鞑子的溃败,离不开朝廷和兵部的运筹帷幄,同时也是城内守军和各路勤王大军共同的功劳,怎么好像变成了陈雨一人之功?此人蛊惑人心的本事不小啊。”

    左右纷纷附和:“就是,若不是部堂呕心沥血调兵遣将,文登营怎么可能凭借一己之力逼退奴酋多尔衮?”

    “武人势大,于朝廷而言并非好事。”杨嗣昌冷冷地说,“听传令的人说,陈雨已经明确拒绝入京述职领赏,此人桀骜不驯、居功自傲,绝非善类。走,回城,本官要入宫面圣,让圣上看穿此人的真面目。”

    一行人跟着杨嗣昌匆匆下了城墙,往内城而去。

    乾清宫。

    “……陛下明见:陈雨虽有微薄功劳,却拒不入城,如果不是心怀叵测,怎么会如此心虚,难道陛下还会迫害功臣不成?”杨嗣昌朗声说道,“另外,臣亲眼所见,京城百姓对陈雨行跪拜大礼,此人居然也心安理得受之,如此僭越之举,分明是目无君王,以为自己有擎天之功,连规矩体统都不放在眼里了。这样的人,即使有些本事,也不值得托付重用。”

    

第四百八十五章 损人利己() 
听了杨嗣昌的话,崇祯沉吟起来,好一会儿才开口。

    “爱卿说的不无道理,陈雨行事的确有些孟浪,但他领军驱逐了鞑子也是事实。要不是他,京城能不能守住还很难说,朕说不定已经做了亡国之君……”

    杨嗣昌一听,皇帝的想法和自己不在一个调上啊。他连忙说:“陛下何必抬高陈雨的功绩?能驱逐鞑子,他固然有些微薄功劳,但也离不开陛下的运筹帷幄啊!”

    崇祯摆摆手,正想说话,门口小太监禀报:“皇爷,高起潜求见。”

    “让他滚进来!”崇祯立刻变了脸,提高声调。

    片刻后,高起潜一脸惶恐地进了殿,一溜小跑过来,“扑通”一声跪倒在崇祯脚下,带着颤声说:“奴婢见过皇爷。”

    “你还有脸来见朕?”崇祯恨恨地一脚踹在他身上,“多尔衮攻城的时候,你在哪里?文登营把多尔衮赶跑的时候,你又在哪里?你口口声声对朕忠心耿耿,最危急的时候,为什么不赶来勤王?”

    高起潜连声说:“皇爷,奴婢冤枉啊!奴婢自打听说了奴酋多尔衮攻打京城的消息,就日夜兼程往回赶,不曾有一刻耽误……”

    “还在狡辩!”崇祯怒色不减,“按骆养性的禀报,巨鹿一战后,文登营与你们离京城的距离相差无几,为什么他们能及时赶到,你们却姗姗来迟?是不是不敢与鞑子交战,躲在后方等打完了才敢入城?”

    “绝非如此。”高起潜听到巨鹿两个字,打起精神辩解,“奴婢不是畏战,而是为了替皇爷保存关宁军这一支可战之军,所以才谨慎行事,没有贸然参战。”

    “荒谬至极!明明是你贪生怕死不敢打仗,居然还替自己找什么借口,鞑子都快攻上城墙了,你却迟迟不来救驾,要是朕死在多尔衮手里,关宁军毫发无损又有什么用,朕花费几百万两银子养着这一支军队是当祖宗供起来吗?”

    “皇爷息怒,请听奴婢解释。”高起潜膝行两步,靠近崇祯,“巨鹿一战,本是卢建斗不听命令,擅自出战,引来多尔衮追击,打乱了皇爷与兵部的全盘部署,奴婢原本是不想被卢建斗卷入,无谓消耗兵力,让多尔衮围点打援的阴谋得逞……”

    听了这几句话,崇祯的脸色平缓了一些。卢象升主张的态度坚决,的确打乱了他和杨嗣昌议和的计划,高起潜别的不说,在揣摩到他心思这方面还是远胜那些大臣的。

    高起潜察言观色,知道这话有用,便继续顺着往下说。

    “……可是陈雨不知道与卢建斗私下有何勾结,居然公然威胁奴婢,声称不去救卢建斗,就要发兵来打,甚至不惜同归于尽。奴婢顾全大局,不愿在鞑子面前自己人内讧,只得出兵前往巨鹿,迫使多尔衮撤兵,才保住了卢建斗的性命——当然了,他重伤不治,死在途中,那就和奴婢无关了……”

    崇祯瞪了他一眼:“说要紧的,别东拉西扯!”

    “是是是。”高起潜脖子一缩,继续说,“奴婢认为,陈雨野心勃勃,即使前来勤王,也是居心叵测。有了巨鹿恐吓的前车之鉴,奴婢担心,要是关宁军加入这一仗,他会趁机下黑手,借鞑子的手除去关宁军,好让他的文登营一家独大。皇爷,文登营确实能打,但大明的安危总不能交付给陈雨一人,没有制衡的话,这支骄兵会跋扈到何种地步,实在难料。”

    这话就非常诛心了,连消带打,不仅避过了自己畏战的责任,还给勤王有功的文登营扣上了一顶拥兵自重、居心叵测的帽子,事情的性质一下就变了。

    杨嗣昌听了这番话,也忍不住暗自赞叹。这位高公公实在太会揣摩帝王心思了,知道皇帝关注的点在哪里,而且深谙损人利己之道,一席话下来,逃避责任、泼脏水、扣帽子,一气呵成。上升到了政治高度,就不信崇祯毫不在意。

    果然,崇祯脸色严峻起来。不管有多大功劳,以内斗互残的方式胁迫另一支官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即使出发点是对的,但这也是非常忌讳的。如果大明带兵的将领都这样做,那还要兵部干什么,皇命还有什么意义,国运交给武人摆布就好了。

    如果是刚刚登基的时候,崇祯肯定会下旨处置这种不服管教的臣子了。但这些年的历练下来,崇祯比早些年要稳重了不少,他知道不能凭借这番话冒冒失失去处置一个手握重兵、功勋卓著的将领。不过高起潜的话仍然在他心里扎下了一根刺,而且扎得很深。

    这时殿门口的小太监又禀报:“左都御史唐世济求见。”

    崇祯压下心里的想法,平复了心情,开口说:“宣。”

    唐世济快步走入殿内,远远地就拱手朗声说:“恭喜陛下!安定门大捷,鞑子数万大军溃败,奴酋多尔衮逃窜,据说已经出关,经此一役,臣以为鞑子数年内都不敢叩关,大明江山稳矣!”

    崇祯笑了起来,苍白的脸庞有了几分血色。无论如何,在自己治下打了个打胜仗总归是事实,比起近几年面对满清的颓势,这也是继朝鲜平安道大捷之后又一辉煌战绩,足以载入史册。相比之下,陈雨的跋扈和文登营独大的隐忧似乎不是最要紧的事了。

    “爱卿说得不错,不管多尔衮之流入寇之时多么猖狂,最终还是虎头蛇尾收场,不得已狼狈逃窜。”崇祯满意地看着唐世济,“此役虽然有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功劳,但也不能抹煞爱卿调度指挥的功绩,你辛苦了。”

    唐世济心头一喜,得到崇祯的肯定,看样子离入阁的日子不远了,这次主动请缨担任督师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

    吃水不忘挖井人,唐世济也没有忘记了陈雨,没有他的军队,自己只靠一张嘴怎么驱逐多尔衮?

    “陛下明见:文登营指挥使陈雨勤王有功,几乎以一己之力击退奴酋多尔衮左翼大军,功不可没,请陛下赐爵,改封其文成侯,擢五军都督府大都督,加太子太保,并拨内帑犒赏各路勤王大军!”

第四百八十六章 摘桃子() 
崇祯听了唐世济的建议,沉吟起来。

    不管杨嗣昌和高起潜如何诋毁,但陈雨驱逐多尔衮、阵斩阿巴泰的功绩是板上钉钉的事实,论功行赏是应有之义。崇祯再如何刚愎自用,也知道在这种时候一个合格的君王该怎么做,如果来个飞鸟尽良弓藏,以后谁还敢来勤王,天下兵马如何调动?

    良久,他开口道:“陈雨屡立大功,封赏是应该的。加官也好,进爵也罢,都不是难事,相信朝中也无人质疑……只是拨内帑犒赏一事怕是有些难,现在内库空虚,哪来的银子?”

    唐世济心中腹诽,这位主子一提到内库的银子就哭穷,内库再穷,也比户部的库房强,那边早就入不敷出,空得能跑老鼠了。如果不拨内帑,又哪来的银子劳军呢?赶走一个满清亲王、干掉一个贝勒、斩首万余人,这样的泼天功劳如果不犒赏三军,怎么都说不过去。

    崇祯自己也觉得这样的态度不妥,求助地扫视几人:“你们有什么好主意?最好不动内帑,但要保证朝廷的体面,不让将士寒心。”

    提到银子,杨嗣昌和高起潜都紧紧闭上了嘴巴。朝廷缺银子,人尽皆知,他们仓促之间也变不出银子来,只能保持沉默。

    倒是王承恩想了个主意,他提议:“文成伯不是每年都有一笔银子押解入京吗?这可是户部赋税之外的进账,直接拨入内库的,可以用这笔银子解燃眉之急。”

    “伴伴说的可是禁海缉私的那笔银子?”崇祯摇摇头,“今年的银子年初就已经押解入库,早就花光了,晚了。”

    王承恩说:“皇爷,今年的用完了,可以预支明年的啊!反正每年都要上缴的。”

    唐世济和杨嗣昌两人想了想,均觉得有理,不约而同地点头:“王公公说的有道理,就预支明年的银子应急再说。”

    崇祯觉得有些尴尬,用陈雨上缴的银子去犒赏文登营等勤王军队,总觉得别扭的很。

    不过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寅吃卯粮也好,让陈雨左手出右手进也罢,总好过无钱赏赐大军,被天下人嘲笑,甚至让军队与朝廷离心离德。

    “也罢,就按王伴伴说的办。”崇祯最后下定了决心。禁海缉私的银子最初定为五万两,从第二年开始就增加到十万两,只要预支到这笔银子,犒赏完之后还能有剩余。

    解决了银子的问题,崇祯心情轻松了许多,对唐世济说:“爱卿督师征战辛苦,且回去休养几日,朕准你三日不用上朝。趁这几日把都察院的事情交代清楚,朕对你另有重用。”

    唐世济大喜,另有重要的背后含义大约就是入阁了,日思夜想的目标就要达到了。他连忙行大礼叩谢:“谢陛下。”

    等唐世济和高起潜走后,杨嗣昌却磨磨蹭蹭没有走,似乎还有话要说。

    崇祯问道:“爱卿还有何事?”

    杨嗣昌表情严肃地说:“陛下,如今打仗要靠陈雨,花银子也要靠陈雨,大明安危系于一人之手,极不妥当,还请陛下早作打算,未雨绸缪。”

    崇祯愣了愣,杨嗣昌说得似乎在理,不知不觉间,陈雨成了朝廷不可或缺的人物,不管对他的行事风格如何不满,都无法否认他练兵打仗和赚钱的本事,这样的人在大明的文臣武将中可是独一无二的。

    崇祯忽然福至心灵,想明白了,为什么陈雨屡次冒犯,擅杀镇守中官也好,拒绝兵部调遣也罢,自己却始终无法下决心惩治,原来是打仗和银子两方面都渐渐对其产生了很强的依赖,其重要性无可替代:论行军打仗,九大边镇都摆得上台面,但个个都要花费数量不菲的银子,尤其关宁军更是吞金兽,光每年征收拨付的辽饷就是个天文数字,哪像文登营不讨不要还能进贡朝廷;论赚钱,京城权贵和江南士绅都有各自的门路,富可敌国的人物并不少,但他们宁可把银子藏在地窖发霉,也不愿捐献一文钱给朝廷,更别说保家卫国了。

    他迟疑地问:“那便如何?能打仗的不能赚钱,能赚钱的不能为朕分忧,陈雨有这样的本事,总不能弃之不用。”

    杨嗣昌凑近一些,神秘地说:“臣有个主意,供陛下参详:陈雨能打仗不假,那么可以把他派往陕北一带剿寇。如今鞑子连年遭遇重挫,短时间内不会大举入寇,正好腾出手来解决流寇,同时也扫清了与鞑子议和的障碍,一举两得。”

    崇祯想了想,倒是可行。没有了主战的卢象升等人,桀骜不驯的陈雨又调走了,那么与满清重启议和的计划就可以再度提上日程了。

    杨嗣昌又说:“禁海缉私一事,陈雨虽然每年给朝廷一笔银子,但自己更是赚的盆满钵满,听说其据点威海卫刘公岛每年的流水将近百万之巨。如今缉私已经有了章程,海商们也服服帖帖,愿意缴纳银子买平安,海上的规矩已经立起来了,陈雨可以功成身退,该换朝廷接手了,总不能任由他一直损公肥私下去。”

    崇祯一听,这不是过河拆桥摘桃子吗?虽然听上去不够道义,但诱惑力确实很大,如果每年禁海缉私的银子都悉数收入内库,可以帮自己解决很多问题。

    但这么做吃相毕竟有些难看,崇祯虽然心动,但内心尚存的廉耻让他还是有些迟疑:“与臣子争利,百官会如何看朕?再说陈雨会不会心甘情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