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大明铁卫 >

第109章

大明铁卫-第109章

小说: 大明铁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鞑子撤兵,咱们仍然可以回来,正好赶上稻谷的播种季节。”

    听了王有田的话,不少人都点头,这也算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

    陈雨也说:“虽然也是个笨法子,但也算最安全的办法了。面对数千鞑子咱们还能周旋,可是对上皇太极的十几万大军就无能为力了。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嘛。如果想不出更好的办法,那就只有这样了。”尽管近万人的撤退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可是总比团灭要好。

    众人纷纷附和,甚至有人已经开始规划撤退的人员批次。

    一片议论声中,蒋邪闭目沉思了半天,忽然睁开眼睛,说道:“为什么一定要局限于战或退的抉择?难道就不能跳出这个范围,像下棋一样去思考策略呢?”

    众人有些茫然,张富贵忍不住说:“不要卖关子,直接说办法。俺这样的穷军户,不比你这样的官宦子弟,没那闲工夫学下棋。”

    “猴子,闭嘴!”陈雨担心这话引起阶级和出身的争执,制止了张富贵,然后问蒋邪,“有什么思路,不妨说来听听。”

    蒋邪沉浸在自己的想法中,没有计较张富贵的话,他沉吟道:“下过围棋的都知道‘金角银边草肚皮’这句话。围棋的目的就是围空,最后的胜负也是以双方围空的多少来决定的。但是高手出招,讲究的是落子的效率,而不是一味地执着于围地的多少,与其在腹部苦苦纠缠,不如从边角着手,盘活局面。现在咱们在铁山面对鞑子可能的报复,就是腹地的较量,要么退,要么被聚歼,可如果换个思路,在边角下一着活棋呢,是不是能占据主动?”

    张富贵、王有田等人压根不知道围棋怎么下,瞪着眼不知所以然。陈雨、邓范等人则思索起来。

    蒋邪蹲下来,取了一块石子在地面上画了起来:“你们看,假设这里是铁山,北面是鸭绿江。皇太极这样的枭雄,大举进攻朝鲜不可能不留后手,他肯定要在鸭绿江的对面,也就是大明和鞑子实际控制地盘的交界处派人驻守,防止大明出兵偷袭后方,断其后路……”

    张富贵点点头:“林三去打探敌情时,抓的舌头也说过,派驻了一支兵马守在辽河入海口……”

    邓范插话道:“可是照目前的形势看,朝廷不大可能出……出兵。这不过是说明皇太极布局谨慎而已,他派人驻守辽河入海口,也不过是以防万一。”

    陈雨福至心灵,脱口而出:“朝廷不去,我们可以去!”

    “大人英明。”蒋邪佩服地望了一眼陈雨,然后用石子在地面上比划,“铁山离鸭绿江不远,陆路可以直接抵达,海路可以迂回。当然,陆路风险太大,去了未必回得来,可能会被回援的鞑子截住。要是走海路,就可以绕过鞑子的兵锋,用水师直扑辽河入海口,打鞑子一个措手不及。”

    “围魏救赵!”陈雨、邓范等人异口同声喊出了这个成语。

    “对,只要策略得当,四两可以拨千斤。和皇太极的十几万大军相比,咱们的兵虽然少,可是打中了七寸,照样可以让皇太极欲仙欲死。”蒋邪说,“鞑子几乎倾巢而出,肯定不会坐视后路被断,必定仓皇回窜,到时候,别说来铁山报复了,只怕朝鲜王城大门洞开,他们也没兴趣上了。”

    “哈哈,要是后方有变,辽东老巢也未必安全,就算打下了朝鲜的王城又有何用。”陈雨笑着说,“这一招忒狠,正好打在了皇太极的七寸。只不过这样一来,朝鲜也跟着受益,我们无意中会给他们帮一大忙。”

    众人也笑了起来,纷纷说:“真要这样,朝鲜可捡了个大便宜。”

    “既然蒋邪的这个主意有可行性,那就做两手准备。”说笑几句后,陈雨正色说,“第一,让水师做好绕道旅顺口北上的准备,只要鞑子的主力进入京畿道,咱们就派水师去袭扰鞑子的后方部队,造成截断后路的假象,让皇太极不得不回援;第二,万一这招不灵,还是要做好集体前往皮岛避难的准备。猴子,你派些人去京畿道打探鞑子大军的动静,如果他们偏离回老巢的路线,往铁山而来,咱们就必须跑,反之则静观其变。”

    张富贵应下:“遵令。”

    次日,邓范带人打扫完战场后,返回禀告陈雨:“大人,战场敌我双方的尸首已经点检完毕。自己人这边,老兵的尸首已经找地方下……下葬,只把随身物品捎回威海给其家人作为衣冠冢,农兵则直接交给其家人安葬;鞑子那边,是直接挖个千人坑埋了,还是割下首级后再处理?这件事必须尽快拿个主意,否则时间长……长了,尸体腐烂,恐怕会造成铁山发生大范围的瘟疫。”

    陈雨想了想,说:“虽然咱们现在不一定要靠鞑子的首级来攒军功,但是首级能证明咱们的实力,毕竟加上蒙古人和汉人奴才的,首级也有一千多个呢。找机会送回京城,皇帝一高兴,说不定又给我升官。就把鞑子和蒙古人的首级一块砍下来硝制保存,时机成熟再设法送往京城邀功。至于那些无头尸嘛,就挖个大坑埋了。”

    “知道了。”邓范得到明确的指示后,退下去了。

第二百五十五章 汉城的危机() 
过了一会儿,张富贵神情古怪地进来。

    “大人,铁山郡守朴昌永求见。”

    “他来做什么?”陈雨嘀咕两句,点点头,“让他进来。”

    朴昌永陪着笑一路走进议事厅,四处张望,大惊小怪地说:“鞑子过境,大人这里的房子居然毫发无损,真是令人称奇。”

    陈雨望着他:“无事不登三宝殿,朴郡守专程前来,不会就为了说这句话吧?”

    “当然不是。”朴昌永走到陈雨身前,忽然扑通一声跪下,大声说,“下官代表铁山数万百姓,向大人致谢。如果不是大人英勇,鞑子绝不会这么快就离开,铁山必定会被刮地三尺,民不聊生。”

    陈雨当然不会说自己是为了刚刚的起步的屯田和练兵大业不被破坏才阻击清兵的,当下义正言辞地说:“本官虽是大明的人,但身在铁山,朝鲜和大明又是一衣带水的宗主藩属关系,阻击鞑子、维护百姓是理所当然的,朴郡守言重了。”

    朴昌永感激涕零,做好事不求回报,这样的上国天兵来一打都没关系,他哽咽着说:“大人心系铁山百姓,下官铭感五内……”

    陈雨亲切地扶起朴昌永:“朴郡守请起。鞑子过境,百姓们还好吧?人员伤亡多不多?”

    “多谢大人挂怀。鞑子走的匆忙,只是掠走了一些浮财和粮食,倒是没怎么杀人,比起7年前的丁卯胡乱,已经好很多了……”朴昌收简单介绍了几句情况,然后充满期待地问,“大人,鞑子数次侵入朝鲜国境,所向披靡、杀人如麻,这次栽了个这么大的跟头,下官也是第一次碰上,能否让下官开开眼,看看那些不可一世的鞑子死后是什么样子的……”

    “再如何嚣张,死后也不过如此。既然朴郡守想看,那就跟我来吧。”对于朴昌永的要求,陈雨欣然答应,这也是向朝鲜地方官展示肌肉的绝佳机会。

    走在已经初步打扫之后的战场,看着堆积成山的尸体,和正在切割的首级,闻着空气中浓烈的血腥味,原本兴致勃勃的朴昌永脸色都白了,几欲作呕。

    他强忍住呕吐的冲动,打量着那些割下来的首级:面目狰狞、牙齿焦黄、脑门光滑发亮,只有后脑勺留着一根金钱马尾辫,确认是真鞑子无疑了。当下不禁感叹,这支明国来的军队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啊,居然可以打败数以千计的鞑子军队,而且可以斩杀这么多人?

    他钦佩地说:“都说‘女真满万不可敌’,面对数千鞑子,能取得这样的战绩,大人真乃神将也!”

    陈雨轻描淡写地回答:“也就斩首千余而已,不值一提。”

    “斩首千余?”朴昌永大声重复了一句,嘴都合不拢了。

    清军可以称得上倭国大军之后朝鲜面临的最强敌人,号称骑射无双,几个真鞑追着数百朝鲜军队跑是常有的事,对于孱弱的朝鲜军队而言,莫说千余,就算侥幸杀了几个鞑子,也是可以大吹特吹的战果了,没想到这个明国指挥同知,一出手就斩杀了一千多人。当然,陈雨没说,他也不知道这一千人里面真鞑子只有两三百人,蒙古人和汉人包衣占了大半。

    他回过神来之后,激动地说:“大人,请允许下官将此辉煌战绩禀报朝堂。”

    陈雨笑呵呵地说:“这是朴郡守的职责,据实上报就是,本官无权干涉。”

    当晚,朴昌永在奏折上认真地提笔写下了“……鞑虏犯境,烧杀掳掠,幸有上国天兵驻守铁山,本郡组织铁山军民奋勇协助,助天兵伤敌五千,斩首三千余……”的内容。。。

    次日,奏折被加急送往汉城。在这份奏折里,朴昌永不仅夸大了这一仗的战果,而且给自己也添上了协助抵抗清军的功绩。

    而此时的汉城已经乱成一团。皇太极亲率大军连破安州、定州各处城池,进入了京畿道,离汉城只有几天的路程,临津江此刻又是结冰的状态,清军铁骑渡江包围汉城,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了。京畿之内“上下惶惶,罔知所为,都城士大夫,扶老携幼,哭声载路”,仁祖效仿丁卯胡乱时的做法,将后宫嫔妃、王世子和大臣的家眷送往江华岛避难,自己带着文武百官退守南汉山城(注)等待各路勤王军的到来。

    南汉山城的行宫内,仁祖召集百官商议对策,大殿内的气氛极其压抑,人人都惶惶不已。

    仁祖忧虑地问:“诸君,王城已经弃守,南汉山已经最后的屏障,退无可退,可有计策退敌?”

    百官面面相觑,面对十几万如狼似虎的清军,谁有办法退敌?这不是说笑吗。

    吏曹判书崔鸣吉是出了名的主和派,他站出来说:“大王,鞑子兵锋不可挡,徒增死伤而已,不如派使者前去议和。丁卯年议和能成功,那么这次也必定能成功。”

    右议政金尚宪则是坚定的主战派,他也站出来旗帜鲜明地表示了不同意见:“崔判书此言差矣。丁卯年定了城下之盟,朝野备受屈辱,我朝几乎成为鞑子的附庸,难道七年之后,又要重蹈覆辙吗?”

    崔鸣吉反驳道:“不议和,难道真的要抵抗十几万清军吗?现在各路勤王大军尚未赶到,即便及时到达,又有把握能驱逐鞑子大军吗?到时谁去指挥勤王大军迎敌,金议政你吗?”

    金尚宪毫不含糊地说:“只要大王不嫌臣不知兵事,臣愿前往指挥勤王将士抗击鞑子,生死可置之度外。”

    ————————————————————

    注:位于汉城以南的南汉山城与北汉山城一样都是朝鲜王朝时期作为国王避难所的重要古城。朝鲜王朝光海君十三年2年初次将南汉山城确定为首都保障地,为了防止后金的侵入,开始将土城改建为石城。由于后金入侵的危险增加,朝鲜仁祖二年24年起由官军与全国僧侣耗时两年进一步扩建、加固了该城。山城位于海拔495米的山顶,整个城郭周边高而险,中间则低平易守,周长9。05公里,城分为内外城,城墙高3~7。5米,城内曾建有国王避难时的行宫及各种设施

第二百五十六章 国王特使() 
仁祖有些头疼,大臣们分为战与和两派,泾渭分明,无法调和,他也不好表态支持任何一方。打,未必打得过,鞑子大军长驱直入、挡者披靡,已经说明了双方军力上的巨大差距;议和,也非他所愿,向一个蛮夷政权屈服,既让自己感到屈辱,又会失去大部分臣民的拥戴。

    他求助地望着领议政李元翼:“领相,可有良策?”

    李元翼似乎在思考着什么事情,对仁祖的点名呼唤居然没有听见,还是在旁人的提醒下才反应过来。他一边思索一边站出来,斟酌着回答:“大王,眼下勤王大军尚未集结,与鞑子决一死战为时尚早;但就此屈服,也非上策——从丁卯年的条款就能看出,对方狼子野心,意图把我国变成他们的附庸,敲脂吸髓——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走议和这条路……”

    金尚宪有些不满:“领相这话不等于没说一样?”

    李元翼没有理会他,按照自己的思路继续说:“臣前日预览了一份黄海道海州呈上来的奏折,还没来得及给大王批阅,这奏折的内容与朝堂之上讨论的事有密切关系。如果大王准许,臣想把奏折的内容公布出来。”

    仁祖点点头:“准了。”

    在百官狐疑的注视下,李元翼也没有命人去取奏折,直接背了出来。他反复翻阅了这份奏折,已经倒背如流。

    “臣朴昌永今有本启奏:鞑虏户部承政马福塔,领兵数万往黄海道劫掠粮草,以供大军之资,一路无人可挡其锋芒。途径铁山,烧杀掳掠,幸有上国天兵驻守铁山,本郡组织铁山军民奋勇协助,助天兵伤敌五千,斩首三千有余。特向王上禀告,是否犒赏天兵,恭请王上圣裁。臣铁山郡守朴昌永敬上。”

    话音一落,百官哗然。伤敌五千,斩首三千是什么概念?从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起兵算起,朝鲜军队与清军对阵全部的斩获加起来,杀敌人数也不如这一次多。如果朝鲜军队有这样的战斗力,还谈什么议和,直接可以把皇太极打得他妈都不认识了。

    仁祖动容道:“真有此事,可否属实?”

    李元翼分析道:“臣以为,具体的数字可能有夸大其词之处,但打了胜仗应该不会有假,一个小小的郡守,还没有这么大的胆子欺君。”

    工曹判书李兴立也是主战派,他兴奋地说:“要是这支明国的军队真这么强悍,何不召其前来勤王?”

    仁祖担忧地说:“他们是上国来的天兵,怎么会服从寡人的调遣?”

    金尚宪迫不及待地说:“就算不能来南汉山勤王,只要说动他夹击鞑子也不错,至少可以缓解咱们的压力。”

    李元翼和这个副手一向意见不合,但这次难得地赞同金尚宪的意见:“说的不错,大王可以许诺给予一定好处,让这支明国军队从铁山出发,与勤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