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之寒门贵族 >

第319章

重生之寒门贵族-第319章

小说: 重生之寒门贵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692章 :卷土重来() 
照理说,双方各有欠缺,彼此合作可以优势互补、携手共赢,本该一拍即合才对

    李国元的反应却有点出乎杨昆意料,高兴了没一会,便面露难色,犹豫不决,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一般。

    杨昆觉得奇怪,就问:“不是外人,有什么话,李总不妨直说。”

    迟疑了一下,李国元才吞吞吐吐地道明了实情。

    建筑公司之所以提前退出标准件商城项目的竞争,无力垫资建设只是官面上的原因,私下里,其实还是受了谢海峰的阻挠。

    建筑公司的日子不好过,有关县领导也不忍心眼睁睁地看着其一步步滑向破产倒闭的深渊,有心从旁扶持一把,在项目审批、土地征用、银行贷款方面都打过招呼,实指望着建筑公司能借标准件商城这个项目打个漂亮的翻身仗。

    人在官场,即便不考虑个人得失,也没人愿意落个碌碌无为的骂名,在泥泞中挣扎前行,好不容易看到一线曙光,李国元等人正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时,谢海峰主动找上了门。

    他来干嘛来了?

    要账!

    海荣地产成立之初,在市里和县里的影响力不强,为了迅速打开局面,除了单独承揽业务之外,也从建筑公司手中转分包过不少项目,双方之间算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整体而言,合作大于竞争。

    然而时过境迁,一晃两年多过去,建筑公司每况愈下,海荣地产却越办越红火。

    截至目前为止,县建筑公司还欠着海荣地产好几个项目的转承包费、总计60余万元的尾款无力支付。

    虽说欠债的是大爷,不过这个年代的人性还算纯朴,公也好、私也好,赖账都赖得没那么理直气壮,眼见债主上门,李总经理态度放得很低,摆事实、讲道理,说咱们公司不过欠你60来万,可外头欠咱们600万都不止,还请再宽限一段时间,只要能收回一部分账来,肯定优先偿还你谢老板的债务。

    谢海峰就说了,暂时拿不出钱来没关系,你把标准件商城这个项目让出来,我再给你多宽限一年的时间,还不加利息。

    言外之意,不同意的话,咱们就公堂上见。

    依着公家部门的作派,要搁到几年前,想打官司,咱们接着就是。

    一个是公家单位,一个是私人企业,真打起官司来,你说县领导和法院会向着谁?

    可是此一时、彼一时,从前的纳税大户,沦落到现在的沉重包袱,在县领导的眼里,亲儿子也没那么亲了。

    倘若上面真下了壮士断腕的决心,甭多,拉上几台塔吊、装载机给海荣地产抵账,建筑公司立马就得破产。

    不得以,李国元只好忍气吞声地答应了谢海峰的“不情之请”。

    杨昆听得啼笑皆非,搞了半天,这两家之间还有这等渊源。

    权衡利弊,他当场表示,为了促成此次合作,他可以提前支付一部分施工费用给建筑公司,帮李总缓解一些债务压力。

    虽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好歹也算解了当下的燃眉之急,李国元只是考虑了一会,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

    扫除了障碍,达成了意向,双方开始就具体的合作方式展开磋商。

    在已方全额垫资的基础上,杨昆给出两种方式任李国元选择。

    一,建筑公司以机械、设备和人力费用入股,换取昆朋公司所拥有的部分商城产权;

    二,不涉产权,双方仅是单纯的雇佣合作关系,昆朋地产运作项目,建筑公司只管干活拿工钱。

    李国元也是个精明人,自然能看出两者孰重孰轻,只是眼下等米下锅,手握旺铺产权的长期收益和增值空间再怎么令人垂涎,也比不上填饱肚子来得要紧。

    再者说,他李总也是五十好几的人了,还能在这个位置上再坐几年?与其前人种树、后人纳凉,还不如先把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搂到手里。

    确定了合作方式,接下来还要重新审订项目企划。

    有了杨昆这个大金主介入,建筑公司想要卷土重来,就不方便继续使用原先那份被领导批得一文不值的企划书,考虑到时间紧迫,全部推翻重做也不太现实,征询过杨昆的意见之后,李国元叫了几名工程设计人员过来,准备在原企划的基础上进行大范围的修改。

    出于尊重,在正式动笔删改之前,李国元请杨昆先拿个大方向出来。

    杨昆连连摆手,“对于建筑行业,我可是地地道道的门外汉,在各位专业人士面前连插嘴的资格都没有,指导意见什么的更是笑话。”

    李国元笑客气道:“昆少做生意的眼光和天赋是出了名的,虽然入行时间不长,要超过咱们这些老家伙也只是时间问题,再说你跟标准件行业接触得比较多,在实用性方面给点意见,总比咱们闭门造车要强得多。”

    杨昆摇头苦笑,“技术方面我真是一窍不通,说到实用性,倒还略知一二,说点个人的理解,供大家做个参谋吧。”

    他翻开原来的整体规划图,伸手在上面划了个圈,概括说道:“整体来看,这份规划很有些可取之处,例如店面与店面的背靠背设计、楼与楼之间预留的公用行车道,不但最大程度地利用了占地面积,也兼顾了采光、美观和实用等功能。”

    礼貌性地夸赞了几句后,他开始挑毛病:“要说美中不足的地方,除了整体风格稍嫌保守之外,单体楼层设计得过长,楼层之间的通道过窄,水泥路面厚度不够,预留的装卸货区域面积太小,这都是问题。”

    接下来,他开始逐一分析原规划的各项缺陷:“咱们先说说这路面,按原先的设计,连基层、沥青层带混凝土路面加一块只有50mm,换作别处当然没问题,不过拉标准件的车都是重车,连车带货少说也有4、50吨重,按这个标准来修的话,我敢担保,不出一个月,准给你全轧翻了。”

    李国元有点不好意思地呵呵一笑,“不是咱们想偷工减料,实在是原先的预算过于紧张,才想着在这些细节上省些成本。”

    杨昆理解地点点头,“接下来看单体楼层设计,整块地皮南北宽150米,东西长220余米,扣除西侧预留出来的装卸货区域,单体楼层长达180多米,客户来考察、采购商品时,要一直走到东西两头才能拐到下一排店铺,相当不方便,我的意见,是牺牲几间店铺的面积,将整个楼层一分为三,中间留出两条南北向的通道,既方便客户参观,也便于商户之间相互串货、调货。”

    李国元听得频频点头,趁杨昆喝茶的功夫,指着楼层间的通道问:“说到通道,原来设计的宽度超过6米,供两辆大车并排行驶都够了,还嫌不够宽敞么?”

    杨昆笑着摇摇头,“李总忘了一件事,三马车。”

    见大伙都是一脸懵懂的样子,他也懒得卖关子,接着解释道:“卖标准件的,家家户户都有三马车,从厂里往店里拉货,从店里往外发货,都离不开这玩意,原来设计的通道一共才6米宽,一边停一辆三马子车就给挤严实了,中间还怎么走人、怎么过车?”

    一句话说得大伙恍然大悟,李国元快速心算了一下,皱眉道:“照你这么说,店铺之间至少要留出10米宽的距离才勉强够用,这样一来,原先设计的9栋楼最多只能剩下7栋半,一下子少了150多间店面,对外租、售的收入和利润也要缩水将近六分之一。”

    杨昆笑道:“那也没办法,既然是搞商城,总得能让大家正常营业才行,单纯地追求营业面积,忽略了实际需求,别说到时店面租不出去,就是租出去,用不了多久,退房的人就能挤破咱们的门槛。”

    “当然了,咱们不是活雷锋,搞项目的目的是为了挣钱,就不能光为别人着想,也得尽可能地利用每一寸地皮。”他接着补充道:“损失的部分,可以从别的地方适当找补一些,像商城西侧预留的这块装卸货区域,实用性不佳,又严重限制了地皮的利用率,依我看,干脆全搞成店面,不比建成免费停车场来得划算?”

    李国元盘算半晌,依然愁眉不展地问道:“这么算下来,整体建筑面积和店铺数量倒是和原来相关无几,可商户们要装卸货怎么办,总不能占用公路、堵塞交通吧?”

    问法虽然含蓄,杨昆也能听出其言外之意:你不是一直强调实用性么,怎么把最实用的停车场给一笔勾销了?

    对此,他早有预案,“谁规定必须在商城装卸货的?西边就是国道,再往西就是铁路,除了国道边盖了一排店面外,中间闲着100多米宽的荒地,咱们划它个几十亩出来当停车场行不行?反正商户们都有三马车,几步路的功夫,自个送到车跟前也不会太麻烦。”

    看着各位脸上匪夷所思的表情,杨昆又补充道:“县里不是嫌咱们原来的规划太小家子气么,咱们再征它50亩地,用作商城的附属设施,这下够大气了吧?”

第693章 :鸿鹄之志() 
听到杨昆率性自然的语气,众人一时无语。

    咱们做个规划,这里扣点,那里缩点,怎么省钱怎么来,人家倒好,张嘴就是再征50亩地。

    倘若这几位也像杨昆一样熟悉后世的网络用语,多半会翘起大拇指,赞一声:不愧是有钱人,真特么任性。

    在座的除了杨昆外,都是些个满头白毛、一脸褶子的老学究,画了半辈子图纸,思维有些僵化,有人就问:“国道和铁路线之间这片区域,分别属于铁路、公路两侧的建筑控制区,即便不考虑交通安全的问题,一下多征这么多国有土地,费用肯定不低,均摊下来,单位建筑成本要比以前高出一大截,这不就等于变相地降低了利润么?”

    李国元恨不得当场踹他一脚,人家昆少有钱,爱征多少地是人家的自由,地征得越多,建筑面积越大,施工费用就越高,老子高兴还来不及呢,用得着你多这句嘴?

    杨昆看了他一眼,不以为意地笑道:“都说是国有土地了,就是想花钱,人家也不一定肯征给咱们,我的意思是买不如租,请县领导出面跟相关部门沟通一下,掏一部分租金,弄道围墙给它圈起来就行,也不搞太多地面建筑,充其量弄个大门,再盖上一排平房供司机们临时休息,连平整土地的费用算在一起,应该花不了多少钱。”

    虽然一下子多出50亩地来,可李国元还是担心这种集贸市场式的布局入不了领导的法眼,杨昆摊手道:“领导要是铁了心不让你做这个项目,你就是给整个商城镶上金边都白搭,反过来说,领导相中了你,你就是盖个茅草棚,也能当凤凰窝使唤,这样,你们只管做好份内的工作,其它层面的问题,我来想办法协调。”

    话是这么说不假,可该做的形象工程还是得做,和大伙反复沟通之后,在保证实用性的基础上,杨昆同意在原来小二层的基础上再加盖一层,并且从二楼以上,统一向外延伸出一米多宽的跃空阳台,这样一来,占地面积不变,建筑面积却要多出2000多平,相应地也多出几十万元的建筑成本。

    除此之外,像建筑造型、外墙装饰、场区绿化等附带问题,都是各位设计人员的拿手好戏,只要不是太过华而不实,杨昆也就由着他们折腾,至于出图纸、造预算、写报告,更没他插嘴的份。

    虽说双方达成了一致意见,也基本确定了规划方案,不过等到正式出图之后,还要象征性地拿到公司管理层会议上讨论一下,走走形式,在此之前,杨昆也只能先和李国元草签了一份意向书,提前预支一部分施工款给对方,以供其应急使用。

    看时间已经近午,杨昆请大家到楼下吃工作餐,考虑到要赶设计进度,没让服务员上酒,只是简单吃了顿火锅,就率先起身告辞。

    李国元问他去哪,杨昆说去市里。

    李国元还以为他要去疏通关系,就问:“这边我也帮不上什么忙,用不用陪你一块过去,跑个腿、参谋个意见什么的?”

    杨昆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好笑地摇摇头,“不是公事,我去市里接两个亲戚,就不劳烦李总了。”

    和面色微窘的李国元挥手作别,杨昆驾车直奔邺河市火车站,去接老姐杨晓燕回家。

    生意再忙,也不如家人、亲情重要。

    其实早在几天之前,高考阅卷工作就结束了,杨晓燕却一直赖在省城没回来,说是要等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杨晓敏一起。

    杨昆就严重怀疑,老姐是不是趁机和她男朋友享受二人世界去了。

    等了十几分钟,下午2点15分,杨昆才在出站的人流中看到了阔别半年之久的老姐杨晓燕和堂姐杨晓敏。

    替她们接过行李,杨昆却不急着走,踮着脚尖继续朝人群中张望。

    杨晓燕觉得奇怪,问他:“瞅什么呢?”

    杨昆贼忒兮兮地笑着问她:“怎么就你们俩,没别人了?”

    杨晓燕一下子没反应过来,正眯着眼睛琢磨呢,见杨昆拔腿就跑,才知道这小子在故意逗她,恼羞成怒地一跺脚,“杨晓昆……有种别跑!”

    杨昆肩上背着,手里拎着,脚下依然倒腾得飞快,还不忘了回头犟嘴:“有种别追!”

    直追到车跟前,捶了杨昆一通粉拳,杨晓燕仍觉不解气,拉着堂妹坐到后座上嘀嘀咕咕地说话,瞅都不瞅这个无良老弟一眼,杨昆死皮赖脸地想要搭话,刚一开口就被呛了回去。

    杨晓敏上了一年大学,情商比之高中刚毕业时大有提升,知道当初家里条件困难,要不是杨昆做通了她爸和妹妹晓丽的思想工作,她也不会这么轻松就迈进大学校门,更知道全仗了这位堂弟的本事,两家人才能有今天衣食无忧的好日子过,平时嘴里不说,心里却很是感恩,见他被杨晓燕抢白得张不开嘴,便有意替他打圆场:“小昆,再开学就上高三了吧,我那些复习资料还留着呢,回头给你拿过来。”

    杨昆笑了笑,还没开口,杨晓燕就抢着说道:“就凭他?你倒是回家问问我妈,看这小子高中这两年一共上过几天课?光顾着做买卖挣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