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之寒门贵族 >

第310章

重生之寒门贵族-第310章

小说: 重生之寒门贵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了考点门口,恰好赶上考场开大门,数百名考生蜂拥而出,和在考场外焦急等候着的父母、家人会合到一起,或哭、或笑,一时间喧闹无比。

    昨天被杨昆告诫了一番,韩志彬今天就没提前交卷,等人都散得差不多了,才背着双手,悠然自得地走出门口,杨昆远远地朝他招手示意,“怎么样?”

    韩志彬露齿一笑,“还行吧。”

    以杨昆对他的了解,说是还行,那就是考得不错。

    韩志彬告诉杨昆,今天换了俩监考,一老头一老太太,除了应付巡视组之外,整场都没怎么下来走动,同场的考生都暗中夸这两位善解人意呢。

    杨昆说:“监考太松,对咱们可不是什么好事,你自个多留点神,万一别人作弊被逮到,可千万别引火烧身。”

    吃过午饭,天色渐渐放晴,等到睡完午觉起来,风云骤变,大片大片的乌云压在头顶,将整个天色遮得跟锅底似的,乍一出门,俩人还以为这一觉直接睡到了晚上呢,直吓得杨昆的魂儿都差点飞了。

    看天色不好,杨昆就建议早点出发去考场,俩人拿了雨具,将准考证和文具用塑料袋包好,刚钻进车里,铺天盖地的雨点就泼了下来。

    开着大灯、打着双闪,小心翼翼地开到实验初中时,刚过2点半,考点已经提前打开了大门以免大伙淋雨,只是各考场依然门窗紧闭,朝教学楼瞅瞅,三层楼的走廊上,乌压压的全是人头。

    雨骤风狂,开车门都费劲,韩学彬刚从门缝里伸出伞去,一股狂风袭来,直接把伞面吹得反了过去,踩着过踝的积水,吧唧吧唧地跑到教学楼前时,半个身子都被斜飞的雨点打湿了。

    过了一会,眼瞅着考生们鱼贯走进考场,各教室里先后亮起灯光,杨昆才重新发动了车子,直奔县委大院。

    停好车,侧头朝楼上瞅瞅,陈树德的办公室里没开灯,外间的秘书室倒是灯火通明,杨昆就推门下车,顶着丝毫不见减弱的雨势跑进行政办公楼。

    敲开房门,钟立民见他淋得跟只落水狗似的站在门口,笑着招手示意他进来,“这么大雨,怎么连伞都不打?”

    “开着车呢,也没想到下这么大……谢谢钟哥。”杨昆接过钟秘书递来的干毛巾胡乱擦了把脸,朝大办公室摆摆头,小声问:“领导不在?”

    钟立民说:“休息呢,上午冒雨视察文化广场的施工现场,受了点凉,刚吃过药,有急事?”

    “我不找领导,找你打听点事。”杨昆摇摇头,掏出两盒10支装的铁盒精品小熊猫扔到桌上,“自个店里新上的烟,本地还没见有别家卖的,味道清淡点,钟哥尝个新鲜。”

    钟立民笑着指指他,拆开包装,递了一支过来,“你小子,一向不见兔子不撒鹰,说吧,什么事?”

    杨昆掏出火机,替各自点着了,压低声音问:“标准件商城的事,钟哥知道不?”

    钟立民眼神闪烁了一下,反问道:“知道点,怎么,你有意思?”

    杨昆喷了个烟圈,“有点意思,就是不知道还有谁对这个项目有意思?”

    他琢磨了一上午,觉得这事不方便四处打听,要找就得找对人。

    考虑到影响,刘副县长不便透露具体细节,陈书记更不用说,不过领导不说,不代表身边的人不能说。

    秘书也好、司机也罢,都是领导的心腹,有很多事,领导不方便对配偶、子女说,却不会瞒着自己身边的人。

    有很多时候,找秘书办事,往往比直接找领导还更有效果。

    钟秘书果然没让杨昆失望,“有不少单位和个人都对这项目挺感兴趣,据听说,最有希望的,一个是建筑公司,另一个是海荣房地产。”

    听到两家主要竞争对手的名字,杨昆的眼角就忍不住微微抽了两下。

    海荣地产,谢海峰?

第677章 :各有优劣() 
提到谢海峰,就不能不提到十几年后易阳市面上流行的那句俗话:“谢家的地,严家的天”。

    严,指的是市卫生局局长严顺开所属的严家,谢,指的就是谢海峰。

    严家的人会当官,谢海峰则是出了名的地产大亨。

    和根深蒂固、开枝散叶的严家相比,这位白手起家的谢老板完全称得上是一位传奇人物。

    谢老板的发家史,和海南的楼市泡沫息息相关。

    80年代中期,和刘全保等包工头一样,泥瓦匠出身的谢海峰不满足于在别人手底下当小工,自己拉起了一支队伍搞建筑,但他并没有把自己局限于易阳一地,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当时正如火如荼的海南房地产市场。

    88年,谢海峰带着手底下的几十号农民工到海南承揽建筑工程,当时海南商品房的平均价格在每平方1300元左右。

    也就是从那年开始,出于对国家政策的错误解读,某些不良商人开始炒作房产和地皮,当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商投入到那场“击鼓传花”般的疯狂炒作中后,海南的房产、地皮转手速度越来越快,房价也越炒越高,从91年的每平米1400元,暴涨到92年的每平米5000元左右,到了93年,则涨至每平米7500元的高峰。

    房价高涨的背后,是狂飙突进的地价,91年,海南平均地价不过几十万一亩,到了93年,则暴增至680万元每亩的天价,其疯狂程度,比之后世房价、地价的上涨速度还要严重得多。

    楼市的疯狂,诱发了深埋在谢海峰骨子里的野心,90年初的时候,不甘平庸的他将自己辛辛苦苦赚到的工钱换成了房产,摇身一变成为了当时热火朝天的炒房大军中的一员,并藉此赚到了人身第一桶金。

    从一开始的炒房产到后来的直接炒地皮,凭借其天生敏感的嗅觉和过人的眼光、胆识,谢海峰毫不费力地挣到了百万身家,值得庆幸的是,他并没有因为赚钱太过容易而失去应有的理智和谨慎,当察觉到楼市过热,国家调控在即的危机时,他果断将名下所有房产、地皮抛售一空,赶在楼市泡沫破灭之前抽身而退。

    从房地产行业中尝到了甜头,回到家乡以后,谢海峰就再也看不上别的行业了,虽然当时的房地产业刚从顶峰跌至谷底,他还是一往无前地将全部身家投入到了该行业中,只是被海南楼市先疯狂后灭亡的经历所震惊,其经营策略也由前期的冒险、激进转变为保守、谨慎,经过十几年如一日的奋斗,终于完成了由暴发户到房产大亨的华丽转变。

    不少人都认为,如果不是易阳这潭水太浅,限制了谢老板的发展,其完全有可能成长为和万科、保利、碧桂园等巨头相提并论的房产大鳄。

    当然,现在的谢海峰,还不是后世那位令人津津乐道的“谢半城”,其身家、地位和影响力,也远远无法和如日中天的昆哥相比,但人家入行早、经验丰富,单以建筑行业来说,其名气、人脉则远在杨昆之上。

    至于另一家主要竞争对手,易阳县建筑公司,早已因经营不善而徘徊至破产整顿的边缘,眼下更是得靠着银行贷款以及喜羊羊为南环路分店支付的租金才能勉强给职工发出工资来,除建筑资质以外,要资金没资金,要队伍没队伍,整个一扶不起的阿斗,所谓的参与竞争,也只是陪太子读书而已,不足为虑。

    抛开建筑公司不考虑,和海荣地产相比,杨昆并不具备什么优势,他名下甚至没有一定正规的房地产开发公司,相关的建筑资质更不用提,他所拥有的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优势,就是资金实力。

    这些还都是次要的,真正令杨昆顾忌的,是站在他身后的赵县长。

    标准件商城项目是赵县长提出来的,想把工程交给谁做,完全是他一句话的事,别人很难插手。

    虽然杨昆的后台也不弱,但当领导的要注意形象和影响,县委主持的文化广场项目,政府不便参与,政府把持的标准件商城,县委同样难以介入。

    在这种大背景下,假如没有杨昆半路蹦出来插一杠子,该项目妥妥地是海荣地产的囊中之物。

    虽说整体对比并不占优,杨昆心中却没有知难而退的觉悟,连打了两场漂亮的阻击战、一只脚迈入亿万富翁的门槛之后,他对做事业的兴趣已经远远超过了挣钱养家的欲望,能和后世的大牛人掰掰腕子,本身就是一种值得期待的挑战。

    反复权衡,杨昆认为,在彼此实力接近、各有优劣的前提下,应该尽量避免和谢海峰硬碰硬地当面竞争,具体如何入手,还得想个稳妥、万全的策略出来,不过在此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注册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也好师出有名。

    本着谨言慎行的原则,杨昆并没向钟立民透露自己的真实想法,旁敲侧击地了解了一些标准件商场项目的细节,刚准备起身告辞,就见大办公室的门一开,陈树德缓步走了出来。

    “小钟,你给王医生打个电话……”抬眼看见杨昆,陈树德愣了一下,依着原话吩咐过小钟秘书安排医生过来帮自己看病,又问:“小杨什么时候过来的,怎么不叫醒我?”

    杨昆抢着答道:“也没什么要紧事,就是觉得有几天没聆听您老的教诲,才想着过来拜访一下,听钟哥说您身体欠佳,就没敢打扰您休息。”

    陈书记哼了一声,“先别急着给我戴高帽,文化广场那边的地基和渠沟都被雨水泡了,听施工方的技术人员说,这三两天里都没法继续施工,你就不觉得心急?”

    杨昆听得一阵汗颜,抬手在自个脸上轻轻扇了一巴掌,“都怪我,一脑门生意,把正事都给耽误了,您放心,我这就安排人去多买几台大功率污水泵,让他们加班加点地抽水,尽量不影响工期。”

    摊上这痞赖小子,陈书记也是有气没处撒,摇了摇头,“有事说事,没事别在这瞎晃,耽误大伙工作。”

    杨昆点头哈腰地答应着,没等陈书记话音落地,吱溜一下就跑没影了。

第678章 :三堂会审() 
在钟秘书的小办公室呆了有半个小时,杨昆走出县委办公楼的大门时,雨势已经比刚才小得多了。

    淅淅沥沥地下了大半天,盛夏的酷热被驱散得无影无踪,深深地吸一口带着泥土和青草香味的清新空气,整个人都觉得轻松了许多。

    韩志彬却一点都轻松不起来。

    下午这场考的是物理,整体命题有些偏,在韩志彬的眼里也许算不上难,但对于同考场的其他考生来说,可谓压力山大。

    面临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考试,没有哪个考生不想挤过这道独木桥,各种旁门左道自然在所难免,赶上今天负责监考的老头老太太眼皮有点松,开考不过半个小时,后面就有人开始搞小动作。

    一开始,两位监考老师还睁只眼闭只眼,到后来见闹得实在不像话了,他们也怕出乱子,下来转悠了几圈,收了几张纸条,又装腔作调地记下了几名考生的考号,考场里的秩序才算恢复了正常。

    也是这两位监考给考生们的印象太过平易近人,缺乏必要的威慑,没过多久,各种小动作便死灰复燃,任老头老太太百般警告也不知收敛,好死不死地赶上巡视组过来,当场揪住了两个递纸条的考生。

    俗话说不打勤不怕懒,专打不长眼,也是轮着这俩熊孩子倒霉,这次来的巡视组可不是实验初中副校长带的那队,而是市教育局亲自委派下来巡查、纠风的高级别巡视组,每个考点也只轮到一次被巡查的机会,偏巧被人家在第四考场抓了个现行。

    虽说为了全地区的升学率考虑,各考点的监考力度整体偏松,但表面上的工作还是得做,光一团和气不行,偶尔也得处理几个典型,巡视组便逮着鸡毛当令箭,不但威胁要将两名考生的本门考试成绩作废,连两位监考也被训了个狗血淋头。

    后来,在几位闻讯赶来的县教育局和校领导的反复劝说下,巡视组才决定对这两名考生从轻处理,本场考试成绩有效,但仅限于已解答部分,剩余答题时间作废,算他们提前交卷,同时记严重警告一次,如若再犯,严惩不怠。

    虽然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却也把事不关已的韩志彬吓了个魂飞胆丧,两股战战,寒毛直竖,生怕一个不小心就会惹祸上身。

    巡视组都走了好一会,韩志彬的大脑里依然是一片空白,等他渐渐回过神来时,还差半个小时就要收卷了。

    等他紧赶慢赶地做完全部考题,来不及验算,收卷铃就响了。

    走出考场时,韩志彬才注意到,天色终于放晴了。

    仔细回想考试经过,虽然没来得及检查,更顾不上誊写答题结果,不过以他的经验和自信,自觉考得还不算糟糕,压抑了许久的心情才渐渐轻松起来。

    虽说还剩下一门英语没考,不过那是杨昆本人的任务,从走出考场的这一刻起,他韩某人的担子就算摞下了,侥天之幸,整个替考过程称得上是有惊无险。

    听他绘声绘色地说起那俩倒霉孩子的事,杨昆也觉得有点心惊肉跳,唏嘘了一会,问他:“咱们的整个计划基本上算是大功告成了,晚上想上哪庆祝?”

    韩志彬想了想,说:“今天就算了吧,我想先回趟家,当面跟老爹老娘汇报一声,也省得他们揪心。”

    杨昆就觉得这孩子还算懂事。

    没想到这小子下一句就暴露了他的猥琐本性:“见个面就回来,反正明天也没我什么事了,今天晚上看通宵去!”

    杨昆翻了个白眼,“家里有vcd,一大堆盘呢,够你看上三天三夜的了!”

    韩志彬就问:“有带色儿的不?”

    杨昆踹死他的心都有。

    先回批发店里取了几样烟酒礼品,杨昆亲自驾车陪韩志彬回二中“报平安”。

    听说一切顺利,韩老师两口子才算最终松了口气,惦记着杨昆帮忙解决职称问题的情谊,硬留他们吃过晚饭才肯放人。

    返回的路上,杨昆收到传呼,见是傅青梅住处的号码,才想起还有陈静这一关要过。

    回到家,他打发韩志彬上楼看碟,自己没下车,直接到电力小区去“交待问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