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之寒门贵族 >

第145章

重生之寒门贵族-第145章

小说: 重生之寒门贵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掉转车头,轻轻按了声喇叭向她示意,驱动轿车驶出十几米后,杨昆向后视镜里瞅了一眼,依然能看到那个俏生生的人影站在昏黄的路灯下。

    闻到车内残留着的若有若无的香气,杨昆抽抽鼻子,他没有在车里放香水瓶的习惯,也不知道这香水味是从陈静亦或是李红玉身上传出来的。

    将右手凑到鼻端嗅了嗅,相同的香味告诉了他正确答案。

    将车停在傅青梅租住的单元房楼下时,时针正好指向12点。

    轻手轻脚地上楼,掏钥匙开门,客厅的灯关着,卧室的门借着一条缝,能看到床头灯幽暗的光线。

    推门走进卧室,脱去外衣,掀开被角钻进去,拥住傅青梅丰腴柔软的身子,轻轻吻她的肩颈。

    撩拨了一番,见她没什么反应,杨昆还以为她睡熟了,正要放弃,却听她“扑哧”一声笑了出来。

    杨昆全身的血液顿时沸腾了起来。

第305章 :不占优势() 
漫长而忙碌的一天过去之后,生活依然在继续。

    第二天上午,市区东环路那家车行给杨昆留言,说两辆捷达已经到货,催他尽快过去提车。

    和吴清江联系过,听他说因工作不能同行,杨昆便托他提前给市车管所那位领导打了声招呼,然后分别从几家火锅城和烧烤吧的账上各提了一大笔现金,凑了35万元,带着何平、虎子、常三到市里提车。

    何平这才知道,原来买车也有自己一份。

    验车,交款,开发票,将车辆出厂合格证等相关手续拿到手,杨昆到车管所和那位领导见过面,留下虎子、常三在这边办手续,让何平陪自己去跟邺钢大厦的管理层接触。

    作为邺河市的支柱性产业,省属特大型钢铁企业,邺钢集团在邺河市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自集团副总以下,个个眼高于顶,派头之大,比之一般的党政干部也毫不逊色,

    杨昆找到大厦旁边的工程监理处,等了将近半个小时,只见到了酒店筹备小组的一位副主任,虽然先前已经见过两次面,人家对他也是爱搭不理的。

    又是递烟,又是套近乎,老大一个红包塞过去,杨昆总算从对方口中套出一条貌似有些价值的消息。

    简要概括的话,那就是除了他之外,还有四家企业或个人对邺钢大厦地上三层的营业场所感兴趣,其中三家也是准备开饭店,另一家是打算开服装商场。

    那位副主任没有向他透露几家竞争对手的具体身份,杨昆便也无从得知其中是否包括那位“胖太太水煮鱼”的老板,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怎么把这里的承租权拿下来。

    能看中这里、敢于一掷万金开店的,无一不是有钱有势的主,除了先知先觉外,杨昆在地利、人和等方面丝毫不占优势,加之邺钢本身财大气粗,不会把一年几十万的租金看得比山还重,想要在这些强势对手的围追堵截中抢得先机,殊为不易。

    这段时间里,杨昆一直在多方打探消息,试图找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竞争方案。

    在大厦承租权这件事上,最有话语权的,莫过于邺钢集团老总连拥军。

    可惜杨昆跟人家论不上。

    在邺钢改制之前,作为邺钢集团的董事长兼党组书记,连老总可是正儿八经的正厅级干部,单论级别,和市长、书记都是平起平坐的人物,别说杨昆只是个小小的个体户,就连刘运升这样的副县长,非公务需要的话,想见人家一面都难。

    虽然根据六度空间理论,杨昆最多只需要通过五个中间人就能和人家连老总建立起人脉关系,只是要想从全邺河地区数百万人口中找出这么五个人来,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任务。

    他目前的人脉关系还主要局限于易阳县这一隅之地,在市区认识的几个人里面,从傅青梅、檀雅卓一直数到冯庆华,也都和邺钢那边扯不上什么联系。

    素不相识,且毫无瓜葛,杨昆总不能就这么冒冒失失地跑到连老总面前,请人家拍板把大厦租给他吧?

    此路不通。

    同样的道理,他和邺钢集团的几位副职领导也搭不上线。

    看在杨昆还算识趣的份上,那位副主任告诉他,像大厦招租这种小事,根本没必要劳烦那几位大神,邺钢附企三产公司的经理就能直接拍板,当然,要是有上面有关系,随便哪个领导肯出面打声招呼的话,成功率更高。

    杨昆心说,老子有毛的关系!

    人家有关系才是真的。

    如果不是给三产公司那位经理打招呼的领导太多,需要权衡利弊的话,大厦的承租权恐怕早就名花有主了。

    前思后想,杨昆觉得,实在不行的话,也只有祭出金钱开路这一终极杀招。

    不过就算是金钱开路,也得想办法跟那位经理搭上关系,至少也得先混个一面之缘,否则的话,想送钱给人家都怕没人敢接。

    知道这种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反正离大厦交工还有半个多月时间,杨昆也不着急上火,本着曲线救国的想法,请这位副主任一起吃了个饭,加深印象,同时旁敲侧击地打听那位三产公司经理的背景、喜好、家庭成员等个人信息,以及有没有通过这位副主任跟人家搭上话的可能。

    一顿饭吃到尾声,常三和虎子也给新车上好了牌照,过来和他们会合。

    看到杨昆的奥迪时,那位副主任已经颇感惊诧,再见到两辆崭新的捷达车的牌照号码“44444”和“99998”,震惊之余,对杨昆的态度也有了明显的变化。

    虽然这位副主任明确表示,其在三产公司也只能算是一名中层干部,和公司一把手交情一般,跟集团几位大佬更是毫无瓜葛,不过好歹也算是有了个不错的开端,对于今天的收获,杨昆还算比较满意。

    回到易阳,按当初的想法,他将两辆捷达分别配给何平和车行使用。

    对于杨昆提出的车价各担一半,日常使用和保养费用分别由其使用者自行承担的建议,何平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倒不是舍不得掏这一半车钱,只是何平觉得,一辆捷达十好几万,已经远远超过了烧烤店的投资本身,和摩托车行的投资也基本上持平,自己凭白无故占了一半便宜,对于杨昆有点不太公平。

    何平的话说得有些模棱两可,不过杨昆明白他的潜台词,你一下子掏出这么多真金白银给大家配车,以前定好的持股比例要不要变?

    仔细琢磨了一下,杨昆觉得自己考虑问题的方式还是太过简单,只想着大家办事方便,却没顾虑到各人的感受。

    二叔、王波、小刘等人虽然没有明确表示什么,却不代表他们心中没有类似的想法。

    杨昆一向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别人头上的习惯,认真考虑过何平的建议,晚饭时,他把大家约到一起吃饭,通报各自近期的经营情况,顺便讨论车辆归属问题。

    最后,杨昆遵从了大多数人的意见,几辆车依然记在他的名下,根据各人使用情况,按月计提一定的折旧和维护费用。

    从财务角度来说,这种做法,是将这些车辆真正地作为交通工具而不是固定资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大家自身的利益。

第306章 :厂价直销() 
杨昆给自己设下的近期商业目标正在一步一步地成为现实。

    最明显的改变,来自于新开业不久的两家火锅店。

    新店开张,并没有对原有的开发区店的客源形成太明显的分流,相反,各自的经营状况都很令人满意,除了南环路店由于受地段和人流量的影响,上座率暂时徘徊在六、七成之间外,另外两家店始终保持着几乎天天爆满的良好势头。

    而且不出杨昆预料的是,由于勤政街分店走的是中高档路线,考虑到所针对顾客群体的消费能力,在普通火锅的基础上独家推出了滋补火锅,开业不到一周时间,其营业额和利润率已经超过了开发区店,正式扛起了喜羊羊连锁火锅的旗舰招牌。

    酒店的利润和档次历来是成正比的,和普通火锅相比,只是在传统汤料中添加了一些参片、枸杞等营养品,成本不过增加几毛钱,售价却要高出20元,积少成多,能有这样的成绩,也在情理之中。

    还有一个重大利好消息就是,老王家率先在喜羊羊举办婚宴,也在一定范围内引起了轰动效应。

    婚礼过后,已经有不少人或打电话、或亲自上门,咨询包场办酒的费用和时间问题,

    虽然这种团队消费要在平时的价格基础上打一定的折扣,实际利润比不上零售,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饭店的形象,进一步刺激大众的消费心理,从长远来看,绝对是利大于弊。

    只不过,拉风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自从在婚礼那天出尽风头之后,杨昆的“001”、杨建军的“11111”以及常三在用的“22222”,都成了各单位领导、中层干部争相预订、借用的对象。

    借车的用途嘛,绝大多数都是婚庆场合,时间上,则从即日起一直排到了年三十,虽然仅限于适合嫁娶的好日子,却也给杨昆叔侄带来了不少烦恼。

    能直接或间接找上他们爷俩的,都是些够身份、够级别的领导,人家好不容易开口了,借吧,耽误自己用车,不借吧,伤感情。

    这次买车,杨昆之所以特意选了白色的捷达,也是对这种状况早有预料,怕把车全借出去了,万一有什么特殊情况的话,自己无车可用。

    还有一点麻烦就是,传统的良辰吉日就那么固定的几天,借给谁,不借给谁,这中间拿捏不好的话,很容易得罪人。

    为此,杨昆还专门弄了本带老黄历的月份牌,把每个好日子需要用车的单位、个人名字详细地纪录了下来。

    对此,常三倒没表示什么,杨建军却颇有微词,抱怨说:“买这么好的车,上这么好的牌照,自己没怎么开,都便宜人家了。”

    杨昆笑着解释道:“人情社会嘛,也是避免不了的事,人家借咱的车,是给咱面子,互相给面子,办事才方便。”

    除了这个小插曲外,开业不过一个多星期的摩托车行和电器行的销售情况也非常喜人。

    也是拜三皮哥结婚当天的热闹场面所赐,20辆金城100组成的摩托车队引发了县城居民的极大兴趣,一传十,十传百,消息很快传遍了周边乡镇。

    这种视觉和心理上的轰动效应,比单纯的电视台滚动广告的推广效果更具威力。

    从第二天开始,到车行看车的人就变得络绎不绝起来,当场缴款提车的也不在少数,其中又以年轻人居多。

    经过店员的热情推介,不管来人是买车还是看车,都有可能成为昆朋电器的潜在顾客,反之亦然。

    在这种互为倚仗、相互推广的作用下,两家店的营业额开始直线上扬,很快,车行和电器行为数不多的存货就已告罄,先后向各自的厂家以及粤省的老林追订了第二笔大订单。

    相应地,这种连锁反应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昆朋精品批发的销售情况,甚至与前二者相比,昆朋精品的经营情况要更加乐观,用门庭若市来形容亦不为过。

    就在王波结婚的当天下午,一块特意订制的巨型灯箱广告牌取代了原有的店招,挂到了昆朋精品店门的正上方。

    6米宽,1。5米高的灯箱上,除了店名之外,还特意印上了本店特约经销或代理的各个品牌的商标,到了傍晚时分,一插电源,十几支日光灯管发出的光源将店面附近的路面照得明如白昼,引得行人纷纷驻足围观。

    这块对于90年代来说还显得过于新颖的大家伙自然也是昆哥的“杰作”。

    傅青梅好奇地问他:“既然已经下了这么大的本钱,为什么不干脆做个12米长的,将整个外墙都占满了,视觉效果不是更好?”

    杨昆白了她一眼,“傻妞,你打算一辈子就指望这几个牌子混饭吃啊,不得给以后要代理的品牌腾出地儿来?”

    一块灯箱牌子还不足以起到拉动消费,促进销售的关键作用。

    真正起作用的,是上面那几个商标,尤其是“康师傅”、“娃哈哈”、“双汇火腿肠”等早已为大众所熟知的产品,以及店门上贴着的几个不干胶红字:“厂价直销”。

    这个年头,这几个字还不像后世的“正宗”那样烂到满大街都是,甚至在大家的印象里中,厂价直销就等于质优价廉,其它什么特约经销、独家代理的概念,还不为广大消费者所熟悉,说得再高深,老百姓听不懂,也不感兴趣。

    大家真正感兴趣的,其实就俩字:“实惠”。

    像方便面、火腿肠、果奶之类的副食,糖酒公司和各大商场、杂货店都有卖,可是人家一打听,昆朋这边是厂价直销,是总代理,跟厂家直接挂钩,肯定便宜。

    到地头一问,还真是便宜,虽然只是整箱的批发价比别的地方便宜1到2元不等,却也是实实在在的小实惠。

    大家平时都习惯一根两根、一袋两袋地买,一打听零售价,和别的地儿也差不离,仔细一琢磨,反正这些玩意保质期够长,又是冬天,多买点也放不坏,一箱就一箱吧。

    就这样,你一箱、我一箱,店里的生意很快红火起来。

    这还只是零售层面的批发行为,对于来询价、进货的同行,杨昆的回答很简单,凡从本店进货的,除必要的运费外,一律出厂价提供给大家,咱一分钱也不挣。

第307章 :锦囊妙计() 
当然,说不挣钱是假的,赔本赚吆喝的买卖,傻子都不干。

    杨昆挣的不是同行和下线的钱,而是商家的返利,销量越大,返点比例越高,这就是所谓的薄利多销。

    包括张弓特曲在内,昆朋精品经营的大都是市面上已经相对成熟的品牌,其批发业务发展的最大阻力,无非是和县糖酒公司抢客源而已。

    私人经济体和国营企业的竞争力,又怎么可能同日而语?

    随着县城和周边乡镇的大小批发、零售店被逐渐纳入旗下的销售网络,昆朋精品的商品流通开始进入良性循环。

    唯一不见起色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