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龙飞凤舞之穿越到宋朝 >

第298章

龙飞凤舞之穿越到宋朝-第298章

小说: 龙飞凤舞之穿越到宋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拖斯般满动岩”,意为卜松毛卦峰,也称白雪山。由丽不平原中看它,像是一座竖立起来的银铧。

    攀登上白雪山来看它,它像一把白绫折扇展开在那里,所以有扇子陡和雪斗峰的名称。

    由锦乡谷的草坪中仰望上去,它像一片白玉壳,三面作放射状指向天空,在碧天白云中闪闪发光。

    整个雪山集亚热带、温带及寒带的各种自然景观于一身,构成独特的阳春白雪主体景观。

    雨雪新晴之后,雪格外的白,松格外的绿,掩映生态,移步换形,很像是白雪和绿松在捉迷藏。

    故有绿雪奇峰,雪不白而绿,蔚为奇观。而且我们还可以一览无遗,一清二楚的看清位于在玉龙雪山主峰扇子陡的正下方的长长的白色冰川,据说它绵延不绝,绵绵长长的居然长达2。7公里,真是无边无际,我们从山脚望去,感觉这些白色的冰川如同一条瀑布悬挂天际,令我们叹为观止,惊艳不已,大家都看得如痴如醉,瞠目结舌,目瞪口呆。

    冰这些冰川像一把把闪闪发光的宝剑一般直刺天穹,气象万千,气势壮阔,大气磅礴,在落日余晖的肆无忌惮的照射下,反射出各种光泽,引仿佛一块块巨大的翡翠碧玉镶嵌在怪石嶙峋之间,我们还隐隐约约的听见有玻璃破碎的清脆响声,那是冰川融化后形成的冰河,还偶有听见前方的扇子陡发出阵阵巨响,那是雪崩时发出的响声,真是变幻莫测的雪山,真是美不胜收的玉龙雪山的美景,让我们净收眼底。

    我们看得如痴如醉,看得津津有味,而段公子看得更是比其他人更深情,更专注,估计他离开家乡有些时日了,思乡之情顿生,他看得如痴如醉,眼花缭乱,津津有味,他一边左顾右盼的看着这些美好的风景,一边洋洋洒洒的给我们开始介绍起自己的家乡来:“这玉龙雪山是纳西族及丽江各民族心目中一座神圣的山,纳西族的保护神——三朵就是玉龙雪山的化身,至今丽江还举行每年一度盛大的三朵节。所以这玉龙雪山为纳西族的神山。而且这玉龙雪山不仅风景美不胜收,玉龙雪山更是各种各样的动植物的宝库,无比珍稀的动物有滇金丝猴、云豹、金猫、雪豹、藏马鸡、绿尾梢虹雉、穿山甲、小熊猫、大小灵猫、白腹锦鸡,血雉白鹇等。有藻类植物31科196种,地衣植物17科20多种,苔藓植物有苔类45种、藓类130种,蕨类植物220种,种子植物145科3200余种;是云南省著名的园艺类观赏植物的主要产地,有报春花60多种、杜鹃花50多种、兰花70多种。而在我们前朝唐朝的时候,那南诏国主异牟寻封岳拜山,曾封赠玉龙雪山为北岳。贞元年间,名臣韦皋约南诏共袭吐蕃,驱赶吐蕃到玉龙雪山以西。而且在我们纳西族民间还流传已久一个神奇而想象力十分瑰丽的故事——原来这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相依为命,在金沙江淘金度日。一天,突然从北方来了一个凶恶的魔王,他霸占了金沙江,不准人们淘金。玉龙、哈巴兄弟俩大怒,挥动宝剑与魔王拼杀,哈巴弟弟力气不支,不幸被恶魔砍断了头,玉龙哥哥则与魔王大战三天三夜,一连砍断了十三把宝剑,终于把魔王赶走了。从此,哈巴弟弟变成了无头的哈巴雪山,玉龙哥哥为了防止恶魔再次侵扰,日夜高举着十三把宝剑,后来也变成了十三座雪峰。而他那战斗的汗水化为了黑水、白水。玉龙雪山常被当作是纳西族的外在象征,而这个传说中的玉龙英雄,则成为纳西人民内在精神的象征。纳西族的保护神三朵,就是玉龙雪山的化身。对了,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十分动人的传说,说得是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和玉龙山、哈巴山,原是五兄妹。三姐妹长大了,相约外出择婿,父母又急又气,命玉龙、哈巴去追赶。玉龙带十三柄剑,哈巴挎十二张弓,抄小路来到丽江,面对面坐着轮流守候,并约下法章;谁放过三姐妹,要被砍头。轮到哈巴看守时,玉龙刚睡着,金沙江姑娘就来了。她见她前面的两个哥哥挡住了去路,便低头细想,把脚步放得很轻很轻。忽然她心头一亮,计上心来,她唱起了婉转动人的歌,唱得守关的哈巴神魂迷醉,渐渐睡着了。她边唱边走,一连唱了十八支,终于从两个哥哥的肢边穿过去,一出关口,便高兴得大声欢笑着奔跑而去。玉龙醒来见这情景,又气又悲,气的是金沙姑娘已经走远,悲的是哈巴兄弟要被砍头。他不能违反约法,慢慢抽出长剑砍下熟睡中的哈巴的头,随即转过背痛哭,两股泪水化成了白水和黑水,哈巴的十二张弓变成了虎跳峡两岸的二十四道弯,哈巴的头落到江中变成了虎跳石。传说纳西族的男女相恋之后,若是家人反对,则会双双去玉龙雪山殉情,殉情之时全族人民都会去送行。传说殉情之后他们所到的地方犹如天堂,出行都是骑的老虎,吃穿均是锦衣玉食。历史上玉龙雪山殉情规模最大的一次是12对情侣,他们在山上找了一片遍地杜鹃花的地方,一起玩乐三天三夜,然后两人一棵树,以上吊的形式双双殉情,真是太可惜可叹了,生命只有一次,不能重来,是非常宝贵的,可是他们却为了永远的在一起,放弃了无比宝贵的生命,而追求共死,追求永远在一起,所以真的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呀,最伟大的爱情不过如此吧,虽然不能同生,但是但求共死。

    “

第二百四十五节大理古城() 
我们快马加鞭的来到了大理古城,大理古城简称榆城,它位居于风光亮丽的苍山脚下,大理古城东临苍茫的洱海,西枕巍峨的苍山,城楼雄伟无比,风光秀美。大理城的规模壮阔,大气磅礴,气象万千。它的方围12里,原城墙高7。5米,厚6米,东西南北原有四座城门,上有城楼。大理古城则是古朴而幽静。城内由南到北,一条大街横贯其中,深街幽巷,由西到东纵横交错,全城清一色的清瓦屋面,鹅卵石堆砌的墙壁,显示着古城的古朴、别致、优雅。如果从苍山俯看大理古城,各个门楼一字排开,巍峨雄壮,使古城透出一种勾魂摄魄,魂牵梦绕的迷人气韵。街道两旁,白族民居古香古色。街边有各种专卖大理石制品、扎染、草编等名特产品的店铺和风味十足的白族饮食店,喧嚣繁华,沿街店铺比肩而设,出售大理石、扎染等民族工艺品及珠宝玉石。人流如织,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大理古城的城区道路都是棋盘式方格网结构,素有九街十八巷之称。虽然已经是夜晚,但还是花灯初上,人群络绎不绝,很是美好,大理真是一座四季如春的城市,虽然霜寒露重,夜色微凉,但我们大家都感觉得比起西藏来,还是要暖和许多,忙不迭的脱下了厚重的外套,感受大理的和风送暖,秋风宜人。古城依照山势,依山傍水山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条条青石而古老的街头小巷泛出温磬古朴的色泽,充满着浓郁的民族风情万种,大街小巷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大家走街串巷,不亦乐乎,城内流淌着清澈的溪水,到处可见古朴雅的白族传统民居,这里居民不论贫富,都有在庭院内养花种草的习惯。大理古城有家家流水,户户养花之说,街头老宅,庭院里花木扶疏,鸟鸣声声,户外溪渠流水淙淙,真是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的景象比比皆是。城中民居多为二层木楼结构,一律雕梁画栋飞檐走兽,青灰布瓦仪态万千,让人过目难忘,充满着浓郁的东方古韵,成为了一道别致的风景,每一扇窗棂,每根木柱每一块组合门板,无不透射出古旧而鲜活的灵性,不由得让你深深的感叹那些巧夺天工的匠人的匠心独运,精雕细琢。因为这些白族民居房屋样式独特,与众不同,由大量石料建成,墙基、门头、窗头、横梁皆用石头砌成,屋顶以板瓦为沟,筒瓦为顶。民居内部庭院多有讲究,往往依据住家的富裕程度而有所不同,大体上有四种形式:一为两房一耳,即两幢楼房互相垂直,交叉处有一耳房;二为“三房一照壁”,即三幢楼房,主房对面为照壁;三为四合五天井,即有四幢楼房,每一处交叉点都有一耳房;四为“六合同春”,即有两个大院,每院三幢楼房,各方的楼廊彼此相连,通行无阻,称为“走马转角楼”。白族民居尤为讲求盖门楼,通常盖门楼的形式为“一滴水”,即为普通的坡屋,朴素大方,而另一种形式“三滴水”则显现了一种华丽,其建筑十分精美,飞檐翘角,宏伟壮观。白族民居中的照壁也显现了民居的特色。照壁是装饰性的建筑,象征了吉祥、福禄与安康。各种各样的照壁也体现了主人的意愿与企盼,堪称白族民居建筑的精美艺术品。白族服饰在色彩上大多为红白相间,采用对比鲜明、明亮的色块反衬出色调的协调。女子服饰艳丽、朴素,上身衣装以及头饰较为复杂,下身裙饰比较简单、朴素,而且,年轻姑娘的服饰较为艳丽,年长女子的服饰崇尚淡雅。年轻姑娘好梳辫子,头饰叠成长条形盖于头上,红色的绳子绕辫挽上,形成上为龙马角,下为龙凤尾的格局,左侧一条缨穗垂于耳畔,随风飘扬。

    那些依着街道而立的古老的树木,估计有上千年之久,都快成为飘飘欲仙都树精了,它们朝着天空自然的用力伸展着弯弯曲曲都虬枝,如同一把把巨大的绿色大伞,那条条青翠欲滴的树枝在秋风中轻盈盈地摇曳飘舞。古城中也有小桥流水,很是精致,那波光粼粼的溪流在石砌的沟渠里或跳或停似静而动,在小桥下静悄悄,慢悠悠的润物无声的流淌着,给人一种灵动的美,流水潺潺,五颜六色,多彩多姿的祈福的河灯飘然而至又悠悠而去,让人生出无限遐想,小河边上还有古香古色的风车,慢悠悠地唱着古老的歌谣,车轮扬起的水花肆意挥洒,给静谧安静的古城以灵动,街头上方随着夜风飘荡的是万盏布艺花灯张灯结彩,或方或圆或高或低,玲珑剔透恰到好处地把古城打扮得花枝招展,充满喜气洋洋,欢天喜地的气氛。明月高悬于天地之间,花灯闪闪烁烁,灯光璀璨,流光溢彩,偶尔还能听到不远处民族民乐钟鼓齐鸣,交相辉映,有笛子、锣、鼓、二胡、三弦、绕、铃子的巍然有声,还有纳西口弦羌笛古筝发出的颤音,高昂激越的羌笛声醉人心怀,咿咿呀呀少女高亢嘹亮的歌声,是那么让你迷醉其中,沉醉不已,那么质朴,那么祥和,那么纯粹的歌声,优美动听,典雅庄重,让人如痴如醉,如醉方醒,流连忘返。而那些穿行其中的穿着美轮美奂的白族俊男美女更是让我们过目不忘,大饱眼福,特别是他们的民族服装格外好看,白族服饰在色彩上大多为红白相间,采用对比鲜明、明亮的色块反衬出色调的协调。女子服饰艳丽、朴素,上身衣装以及头饰较为复杂,下身裙饰比较简单、朴素,而且,年轻姑娘的服饰较为艳丽,年长女子的服饰崇尚淡雅。年轻姑娘好梳辫子,头饰叠成长条形盖于头上,红色的绳子绕辫挽上,形成上为龙马角,下为龙凤尾的格局,左侧一条缨穗垂于耳畔,随风飘扬,她们唇红齿白,明眸善睐,波光流转,真是让人见之忘俗,一见钟情,我看他们几个男的都看得目瞪口呆,呆若木鸡,流连忘返,不忍离去了,只有段公子见多不怪,估计从小到大见得太多,有些审美疲倦了,所以只是匆匆一瞥,并未在她们身上久久停留,心中不由得一喜,又情不自禁的想起这位玉树临风的段公子还在寻寻觅觅的找什么大宋古代姑娘,不由得垂头丧气之感顿生,不过还好身边的火树银花不夜天,热热闹闹的街巷,兴高采烈的人群让我感觉减少了几分萧索之感。

    段公子看我们眉飞色舞,兴高采烈,喜气洋洋的样子,不由自主的对大家说:“来,来,来,大家来猜个谜语吧。”

    胡娇娇好奇的说:“什么谜语呀,感觉好像很有趣的样子,说来听听看,我们大家正好闲来无事,一起来猜一猜谜语吧。”曾吕兴奋的拍手叫好说她最喜欢猜谜语了,而一休哥也开心的说赶紧说吧,他一定会第一个猜出来的,我们大家都屏气凝神的开始听谜语了。

    段公子眉飞色舞的说:“大家听好了,应该很好猜的,在大理当地,白族人民有一首世世代代传诵的谜语诗,诗曰:虫入凤窝不见鸟,七人头上长青草;细雨下在横山上,半个朋友不见了,大家猜猜是什么字?”

    王公子听完了之后,微微一笑,喜气洋洋的说:“我有答案了,这个很简单,虫入凤窝不见鸟,这个字就是风字,七人头上长青草,这个字就是花字,细雨下在横山上,这个字应该是雪字,半个朋友不见了,这个字应该是月字。所以我知道这个答案的正确的谜底了,这首诗谜的谜底就是大理最著名的风花雪月四景——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

    段公子笑嘻嘻的说:“看来王公子真不是一般人也,真是聪明绝顶,就是这样,我再来详细的解释一下吧,让各位更加清楚明白,过目难忘。每年春、冬是下关的风季,一年之中,平均有35天以上的大风,最大风速达10级,下关因此而赢得了风城的雅号。下关风的形成是因为苍山十九峰太高,挡住了东西两面的空气对流,而苍山斜阳峰和哀牢山脉的者摩山之间的下关天生桥峡谷便成了下关空气对流的出口,所以下关的风特别大。下关风还有一种奇异的自然景象:如果人朝北走,风自南面吹来,风揭行人头上的帽子,自应落于身前,谁知是落在身后;如人向南走,风迎面吹来,揭行人头上的帽子,理应落在身后,反而落在面前。上关花上关位于大理苍山云弄峰之麓,是自唐代以来形成的拱卫大理的要塞。在关外花树村有棵名十里香的花树,传说为仙人吕洞宾所种,自然神奇无比,与众不同,花大如莲,每年开12瓣,闰年开13瓣,花色黄白相间,美丽诱人。据《大理府志》记载和民间传说,上关的和山花(十里奇香树)系优昙一类花卉,花状如牡丹,大若拳头,色白而微黄,果壳黑而坚硬,可作朝珠故又称朝珠花。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