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龙飞凤舞之穿越到宋朝 >

第290章

龙飞凤舞之穿越到宋朝-第290章

小说: 龙飞凤舞之穿越到宋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天葬师周围,围成一个圆圈,静静地注视天葬师的一举一动。

    它们的大个头如同一只只大猫一样,然后一丝不苟的天葬师打开裹尸包,将尸体脸朝下置于天葬台上,头部用哈达固定在石柱上。

    第一刀落在背上,先竖三刀,后横三刀,意思是——安息吧。接着肢解四肢,割成小块,取出内脏,待这些处理停当,天葬师就向周围的鹰示意。

    得到天葬师的招呼,鹰鹫纷纷上前,不多时,所有的肌肉和内脏都被子吃得干干净净。

    天葬师再把余下的骨头砸碎后,拌以糌粑,捍成团团,再把地上的血水粘干,然后扔给鹰鹫,直到没有一点遗漏。

    有条不絮的做完这一切,面色不改,一如既往镇定自若的天葬师就从容不迫的去山下去洗手和刀具,刚才的整个天葬过程便宣告结束,天人合一的过程终算是完成了。

    曾吕疑惑不解的问:“为什么他们要进行天葬呀,而且为什么修建这样一个天葬台呀?”王公子小心翼翼的说:“根据一些藏族历史文献的记载,藏族天葬习俗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以前。据红史记载——古代苯教把世界划分为天、地、地下三个部分,其中天神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吐蕃的第一代赞普和他以后的六个赞普都是顺着天梯降到人间的天神之子,并且都是在完成天神授意的人间事业之后,又顺着天梯回到了天上,这就是历史上说记载的天墀七王。天葬之说也就被人们宣扬得更加神秘。据说止贡梯寺创始人觉巴记登工布在圆寂前曾向世人宣布他已得到神的启示,修一座天葬台吧,送往这里的尸体可以直接进入天国而获得永生。所以这里就有这样一个气势雄伟的天葬台,传说天葬台修好之后,人们发现这里又多了四根石柱,据说这是四位仙女从印度斯白采天葬台运来的。这四位仙女听说止贡梯寺的觉巴让人在这里修建了天葬台,正合天意,就驾着彩虹把这四块巨石运来,是专门赠给梯寺的。四位仙女要返回斯白采,被觉巴的灵魂挽留了。他说:“你们不要走了,我已经让人们在这里修建了天葬台,为的是超度众生。谁知红尘污浊,有些实体染上病毒,或因放久而腐烂,一些天鹰不肯啄食。你们四位守在这里,莫让病毒进入。四位仙女盛情难却,欣然留下,就把自己的身子化入四根石柱,站在葬场四周,只让尸体进入,而将尸体携带的病毒挡在外面。有些尸体是从很远的拉萨、山南、那曲、工布运来,费时很久,到了这个天葬台,所有的尸体都会变得十分洁净,不会出现天鹰不肯吃的现象,当然这只是个神奇的传说故事,至于是不是这样,我也不清楚,但是这应该是天葬台的由来吧。”胡娇娇本来胆子就有些小,看见之后战战兢兢,战战栗栗的说:“天啦,为什么世界上居然有如此残酷的墓葬的方法,我觉得真是太难受了,太不舒服了。”小飞若有所思的说:“其实虽然天葬的场面很残忍,对我们来说可能是不可理解,不可理喻的,但在当地藏民的心中是至高的超度仪式,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死去都要经过天葬,他们都全心接受。天葬是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所以不同文化需要用心去理解,去感受,他们觉得人死后把尸体拿到指定的地点让鹰或者其他的鸟类、兽类等吞食,跟土葬,水葬,火葬一样,是一种信仰,一种表达对死者的哀悼的一种方式。其实天葬的核心是灵魂不灭和轮回往复,死亡只是不灭的灵魂与陈旧的躯体的分离,是异次空间的不同转化,西藏人推崇天葬,是认为拿皮囊来喂食胡兀鹫,是最尊贵的布施,体现了大乘佛教波罗蜜的最高境界—舍身布施。跟土葬,水葬,火葬一样,是一种信仰,一种表达对死者的哀悼的一种方式,其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其起源、形式、内容以及仪式的实施,都要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业方式以及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民族乃至不同的社会阶层都会形成不同的天葬仪式。在中国古书中就有关于天葬的记载。例如,古之葬者厚衣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周易系辞传,盖上也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

    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蚊嘬之。——孟子˙滕文公上。天葬是在一定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葬俗。

    在远古的西藏社会,曾经出现过原始天葬或自然天葬。天葬的实行与藏传佛教的兴起及印度文化的输入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学者根据汉文史籍大唐西域记中关于天竺(古印度)有送终殡葬,其仪有三,三日野葬,弃林饮兽风俗的记载,认为西藏所行之天葬风俗源于印度古代的林葬、野葬。

    而不是藏民族祖宗传承的本土仪式。在藏文史籍中也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据说他在西藏传法时,大力提倡这种葬俗,并亲自到天葬台为死者超度。

    由于藏族人认为,天葬台周围山上的秃鹫,除吃人尸体外,不伤害任何小动物,是神鸟。

    所以如果尸体被鸟兽吃得干干净净,或所剩无几,意味着死者生前行善,灵魂归天。

    如果动得很少或原封未动,就被认为生前作恶,连鸟兽都不愿啄噬。这时,就请喇嘛诵经超度,直到骨肉进入鹰狼之腹,才认为算是尽到了对死者的心意。

    所以把遗体献给鹰,这是一种功德,能赎回生前罪孽,且利于灵魂转世,因而认同了这一葬法,逐渐在藏区流行成为一种风俗。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西藏一年内大部分时间为冻土层,坚硬难掘,且又因树木稀少难以棺葬,便因地制宜地采用了天葬形式。

    另一种更为可信的说法是天葬与佛教教义相吻合。在佛教中,布施是信徒的标志之一,布施中的最高境界就是舍身,佛经中就有

    “舍身饲虎”的动人故事,况且,按照佛教教义,人死之后,灵魂离开肉体进入新的轮回,尸体就成了无用的皮囊,死后将尸体喂鹰,也算是人生的最后一次善行。

    所以这只是一个通往轮回的过程,并没有什么残酷不残酷的。”

第二百二十六节西藏天葬(2)() 
我们近在咫尺的看着那一具一具裹着白布的面目全非的尸体赤裸裸的摆在我们面前,像切猪肉,切鱼肉样被一具一具切开,血肉模糊,胖一点的人切开后身体里还隐约可见黄油油的油腻腻的脂肪,瘦一点的就是皮包骨头,切开就是肥肉和肌肉部分,看不出原本人的模样,真是大为震撼,触目惊心。那些不堪入目的地面是湿漉漉,血淋淋的,因为每天都有鲜血染红了地面,如同红色的河流一般肆意流淌,还有挥散不去的发出腐朽无比的尸臭的味道,一阵一阵风吹过来,那些味道就不绝于缕的扑在你脸上,让你无处可逃,透不过气来。一切都是那么直白和赤裸,那么突如其来,直截了当的摆在眼前,还有那些神气活现,饥肠辘辘的扑棱扑棱展开翅膀大吃特吃的秃鹫,更是给阴沉的天空,沉重的气氛加上了更多黑沉沉的色彩,在天葬师熟练的操作中,躯体化成无数细碎的花瓣抛般洒向天空,被无数的秃鹫带向远方。

    一休哥终于来了些力气,他也洋洋洒洒的说起来:“据说在天葬场的一般都是空行母幻化的。并不是普通世间的那种。当年建这个天葬场时是没有秃鹫的,僧人们念经才慢慢召唤来。关于秃鹫是空行母幻化的,还有一个故事说之前有一个僧人,他在一次天葬上朝一只秃鹫扔了一把小刀,导致秃鹫受伤,带着刀飞走了。当天晚上这位僧人的上师对他说,从今以后你不再是我的弟子,僧人很奇怪这是为什么,那位上师说,你自己去想你做了什么。僧人把当天的事都想了一遍,除了他在天葬场用小刀伤了一只秃鹫以外,那一天他也没去什么地方或者做了什么别的事。几年后的一天。僧人去另外一个地方。途经一户人家,一个藏族女人接待他,给他送上牛肉,同时给了他一把切牛肉用的小刀,僧人看到刀时很奇怪,为什么这把刀和他当年用来扔秃鹫的刀是一样的,这明明就是他的刀,他认出来了,可是这刀怎么会在这么远的地方。这时候这个女人转过身去,把肩膀的位置还是背露出来给他看,上面有一道刀疤。原来那只秃鹫是这女人变的,而这女人就是一位空行母。空行母去天葬场和那些死者结缘,这是一种超度。所以这些可是神鸟呀。而且虔诚的教徒们坚信,死亡仅仅是一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的过程,是人体这一物质覆灭而已。肉体的活人过的生活犹如天空的闪电消纵即逝,犹如草尖的露珠瞬间坠落,犹如雨后的彩虹过眼烟云,唯有离开躯体的灵魂才具有太阳般的永恒。依据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生命循环,生生灭灭,生死轮回,永无停歇的佛念:行善积德者,灵魂得以超度升入天堂,来世投入人间享受幸福生活;作恶多端者,灵魂堕落为鬼魂幽灵,永无依托超度无望。于是,依据人在世之德行,三六九等的葬礼便应运而生。生是自然赐与,死便归于自然。圣洁的祼体以单纯的方式来到世上,又以单纯的形式回归自然,自然哺育了你,而你又回归自然哺育其它生命。佛教悟理,缘起性空;浩瀚宇宙,本质为虚;世界万物,皆为幻象;因缘而起,和合而成;心中有此,便成佛性,便成圣者,便能解脱。“

    小飞看得更是泪如泉涌,感慨万千:“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的看见天葬,真是不到西藏,不知道生死呀,这么近距离的感受死亡,丧钟为谁而鸣为我们大家而鸣,我第一次看到这些尸体被天葬师一片一片切下来,如同切生鱼片一般,真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呀。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天葬师一锤锤的下去,把一具完整的成年人的头盖骨,四肢的骨头砸碎人的脑袋瞬间粉碎的触目惊心,肝肠寸断的感觉,感觉人的肉体是多么的脆弱呀,是多么的不堪一击呀,人死后是多么的悲惨呀,这具我们平时如此呵护爱护的皮囊就这样要么葬进土里,被虫蚁叮咬得千疮百孔,片肉不留,最后只剩下一堆堆白森森的横七竖八,张牙舞爪的骨头,要么被熊熊大火,滚滚烈焰焚烧,灰飞烟灭,片甲不留,只有几许青烟缕缕,要么就是这样天葬,和大自然合二为一,进入自然的食物链流程中,进入动物的肠胃里,成为它们的食物,被吃得一干二净,所以死亡真是件触目惊心,无比凄惨,无比悲哀的事情,而且造化无常,人生无常,不知道意外还是明天的太阳哪一个先来到,所以人活着就一定要开心快乐,把每天过得快快乐乐,开开心心了,人生也就无怨无悔了,因为死了就意味两手空空,什么也不能带走。而且人真是生而孤独呀,我们来的时候是一个人来,死的时候是一个人走。生死之关,都是要我们自己一个人独来独往,孤独相伴。“

    我也若有所思的说:“是呀。这就是我们短暂的一生,真的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一生,所以我们一生孜孜以求的地位,权利,财富,金钱等等东西,到最后看来,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毫无意义,我们只是对它们拥有使用权,而并没有所有权。我们这短暂的一生如同草木一样的短暂,不过人生七十古来稀,还有许多人甚至连这个年纪也活不到就驾鹤西去了。而且我们死后还这么可怜,悲惨,每个人的人生经历虽然是不同的,经历也是大同小异,地位身份财富也是不同,不均等的,但是无论什么身份,无论什么性别,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无论是美丽还是丑陋,,无论是身份尊贵还是贫贱,无论什么年龄,无论是老人还是婴儿,黄泉路上无老少,从我们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都是一具具张牙舞爪,横七竖八的白骨,不,甚至粉身碎骨,连骨头都没有了,一辈子无比珍惜的,执著的身体,最后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了,真是来自尘土,归于尘土呀,一切都是镜花水月,一场空呀。“

    小飞感慨颇深的说:“尽管我们单个的人生看似没有意义,但我们祖祖辈辈的人类传承下去,绵延不息,我们的存在还是有很大的意义的,继往开来,承前启后呀,而且我们来这个繁华世界,红尘俗世走上一遭,虽然短暂,但我们总比石头好,我们感受了生命,感受了大自然的美景,感受了爱与被爱,感知了这个世界,我们曾经来过,活过,爱过,感受过,潇潇洒洒,快快乐乐的走了一回,这就很好了。《金刚经》说过——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好好的去经历尘世间的一切,好好的去感悟人生,用善良和感恩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我们需要珍惜我们拥有的一切,所有的真情真爱,所有的今生有缘遇到的亲人和朋友,让我们的此生无怨无悔。”

第二百二十七节布达拉宫() 
我们快马扬鞭的来到了落于于中国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玛布日山下,终于看到了令人神往,气势雄伟的布达拉宫,它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是藏式古建筑的杰出代表,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蓝天白云显得特别好看,前面还有布达拉宫广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广场。因为布达拉宫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圣地,如果是在我们现代社会的话,每年至此的朝圣者及旅游观光客不计其数,数不胜数,密密麻麻,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目眩神迷,布达拉宫海拔3700米,占地总面积36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3万平方米,主楼高117米,共13层,其中宫殿、灵塔殿、佛殿、经堂、僧舍、庭院等一应俱全。布达拉宫外观13层,高110米,自山脚向上,直至山顶。由东部的白宫(达赖喇嘛居住的地方),中部的红宫(佛殿及历代达赖喇嘛灵塔殿)组成。红宫前面有一白色高耸的墙面为晒佛台,在佛教的节日用来悬挂大幅佛像挂毯。布达拉宫整体为石木结构宫殿外墙厚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