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秦相 >

第17章

秦相-第17章

小说: 秦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男子对东海王施了一礼,转身退出小亭,下了台阶与云孟擦肩而过,云孟没敢抬头看他,耳边只听到此人轻声叹道:“哎,为人棋子,还蒙在鼓里。”

    云孟心中疑惑,但也没多想。就听东海王声音从亭中传来,道:“你就是云孟?”

    云孟忙躬身施礼答道:“在下,正是云孟,云景略。此番拜见殿下是受家师征西将军之命送一封家书给殿下。”说着从怀中将信函取出,双手递上。

    下人接过书信,给东海王递了上去。东海王道:“既然你是征西将军之徒,那就不是外人,此处也并非朝堂,不必多礼,你上来到亭内回话。”

    云孟称是,走上台阶,见到东海王此时正居中而坐,云孟不敢造次,忙上前深施一礼道:“草民云孟拜见殿下。”

    东海王哈哈一笑,道:“本王说了不必多礼,你且抬起头让孤看看。”云孟遵命抬起头来。

    东海王端详了半天,自语道:“桓原的弟子倒是生的英俊。”

    又对云孟道:“你回去转告征西将军,信本王已看过,一切就依将军之意。”

    云孟拱手道:“在下定将王家口谕带到,若无他事云孟就此告辞。”云孟是片刻也不想在这王府多呆了,这里的一切都让云孟刚到不舒服。

    东海王也没有多留云孟之意,便准了云孟。云孟躬身退下,可眼角余光却看见那封书信就在小亭石凳上,却好像并未拆封,那为何东海王说已经看过信了?云孟心有疑惑却半步未曾停留,直接离开了东海王府。

    门外青遥见到云孟,道:“公子这么快就出来了,事都办妥了吗?”

    云孟笑道:“你还觉得快,我都感觉时间过得太慢了,还好恩师嘱托之事都已办好了。接下来的几日时光可就由我们支配了。”

    青遥也笑道:“公子说的太对了,平日里于翁都把我看的可紧了,快憋死青遥了,如今可好啦,青遥倒是要跟着公子四下玩耍玩耍。”

    云孟道:“好个青遥,你也二十多岁了,整日还似个孩童一般。眼下先别急着玩耍,我们还是先去看望看望殷大哥。”

第二十四章 兄弟相见() 
云孟与青遥离开东海王府后,径直就到殷渊在建康的住处,到了地方才发现殷渊已不在此处居住了。四下打听才在十字东街找到了殷渊的新住处,诺大的一座宅院,毫不逊色于征西将军府,云孟感叹道“殷兄看开真是今非昔比了。”

    只见府门紧闭,上悬文思别院匾额,看似却又不像将军府宅。云孟亲自上前轻叩门环,不一会儿,一个内侍打扮的年轻人将角门开开,打量一番云孟,细声细气道:“公子何事?”

    云孟未有怠慢,拱手道:“请问,这是殷大人府上吗?”

    内侍答道:“正是,请问你找大人有事吗?”

    云孟又道:“在下姓云名孟,与殷大人乃是结拜兄弟,今日我从荆州赶来,特来拜会我家兄长,还请劳烦通禀一声。”

    “哦,您就是云孟公子,请恕奴才眼拙,没认出您来,殷大人早就吩咐过,若是您来了要奴才们好生接待,快快请进,快快请进。”内侍连忙躬身施礼道。

    云孟跟随内侍进了院内,沿游廊来到正堂,内侍请云孟先坐,又敬上香茶,道:“公子且在此稍等,适才大人被会稽王请去了,估计一会儿就能回府。”云孟道谢。

    也就是两杯茶的功夫,就听到院中有人高喊“哈哈哈,贤弟、贤弟,你可算来了。”

    来人正是殷渊,云孟连忙起身,快步迎了出去,兄弟二人在门厅相遇,云孟对殷渊拱手施礼道:“兄长一向可好,小弟今日来看望你了。”

    殷渊一把拉住云孟道:“贤弟又是如此多礼,方才听下人说贤弟来了,为兄高兴极了,原本满腹郁闷都已抛到九霄云外了。来来来,贤弟咱们进屋慢慢聊。”

    殷渊又吩咐手下准备酒菜,今日要与云孟一醉方休。二人携手一同回到正堂落座,此时青遥也上前给殷渊请了安,三人寒暄了一阵。

    殷渊问道:“为兄一月前回到建康,还到征西将军府找过贤弟,可是却得知贤弟随桓大人去了荆州,为兄还愁如何才能找机会见见贤弟呢,没想到今日贤弟倒是先来看望为兄了。”

    云孟笑道:“小弟也是思念兄长啊。只是师母患病,家师要返回荆州探望,小弟定是要随家师回去的。说道此次来建康,还是因为家师交代了一份差事,小弟也才顺便可以与兄长见上一面。”

    殷渊道:“是吗?”

    云孟继续道:“小弟还得给兄长道贺啊,听说如今兄长又新任平南将军之职,可谓是节节高升了。”

    殷渊道:“贤弟消息可是够灵通的,想必又是征西将军告诉你的吧?”

    云孟答道:“这些消息正是从家师口中得知的,莫非有何不妥?”

    殷渊沉思片刻道:“没什么,没什么,如今贤弟来了,你我兄弟二人就应该好好高兴高兴,其他烦心事暂不必管它。”

    此时内侍来报,说酒席已准备好了,殷渊便带着云孟来到内堂,就见摆了满满一桌酒菜,冷热荤素,甜点果品样样不少。

    云孟感叹道:“兄长你这排场是越来越大了,依我看征西将军府也比不上兄长这里啊!”

    殷渊笑道:“贤弟误会了,为兄并不是喜好浮华之人,这座宅院乃是会稽王的一处别院,只是为兄在建康还无府院,殿下就将别院先借我暂住,至于这满桌酒菜,贤弟大老远打来看望为兄,不招待的好些,为兄心中可是过意不去的。”

    云孟也笑道:“原来如此,方才小弟还纳闷,这将军府中怎么会有内侍呢?”二人又是哈哈大笑。

    二人坐定,吃了几杯酒后,云孟道:“兄长,别嫌小弟多问,兄长能在短短数月官升两级,一定是有了什么大作为,兄长不妨今日也给小弟讲讲在扬州之事,如何?”

    殷渊也笑道:“什么事都瞒不过贤弟啊!的确为兄在扬州办了一件大事,今日并无外人,倒也是可以说给贤弟听听。”

    云孟立刻放下杯筷,端坐聆听。于是殷渊就将他在扬州如何暗查杜烁贪腐一案,详详细细的给云孟讲了一遍,云孟听得入神,表情也随着殷渊的讲述时而眉头紧锁,时而义愤填膺,时而有开怀大笑。

    殷渊讲罢,云孟感慨道:“原来兄长去扬州巡察是假,按照调查贪腐大案才是真啊!”

    殷渊也道:“这桩案子着实是棘手的很,要是没有裴兴和杨通从中协助的话,后果确实是很难预料啊。”

    云孟道:“是啊,不过兄长每每能在关键时刻将不利转为有利,又能从千头万绪中找到线索,还是说明兄长真的是高人一筹啊。就比方说,若没有兄长那一剂古方医好了杨通老母怪病,怎能打动杨通,使其成为兄长的一大助力。”

    殷渊道:“贤弟过誉了,其实像裴兴、杨通这样的有志之士还有很多,只不过如今官场风气污浊,很多人才不是被埋没,就是求自保而逃避。至于那剂古方,倒是得益于为兄那几年对医道的专研,关键之时确实可救人性命啊!”

    云孟笑道:“兄长真高人也,不仅是有妙手回春之能,又具上医医国之才啊。倒是小弟对那些古方、古法颇有兴趣,兄长能否割爱,将所藏书籍借与小弟拜读一二啊?”

    殷渊一拍大腿,轻叹一声道:“贤弟不提此事还好,提起此事为兄就悔恨万分啊!”

    云孟问道:“兄长为何如此说啊?”

    殷渊道:“贤弟有所不知,为兄那日见形势大转,久压在胸口的郁闷一下子都没了,一时兴奋过头便多饮了几杯,癫狂起来,竟然将整箱医道古籍都给烧了,后来据下人们讲,当时他们拦都拦不住,为兄一边烧书,一边还叫嚷着书已无用。哎,说来真是羞愧啊!”

    云孟也笑道:“兄长,也是真性情啊,只是那些书烧了确实可惜。那么后来朝廷又是如何处置杜烁一党的呢?”

    说到此处,殷渊面色似乎有些凝重,轻推了一下碗筷,起身在房中踱了几步,轻叹了一声。

    云孟见状也站起身,走到殷渊近前问道:“兄长为何如此,莫非其中有了变故吗?”

    殷渊道:“一言难尽啊,原本一切都进展的颇为顺利,铁证在手,杜烁侵吞一案也一一做实,建康和扬州共一十三名文武官员涉案,其中也京中度支尚书、侍郎等大员,一干人等俱都招认,也均被收监。本以为此案终可以尘埃落定,可谁知,就在五日前,杜烁在狱中指名要见为兄,为兄觉得可能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估计是杜烁还有什么后话想要交待,便到大狱中见了他,杜烁见到为兄讲了一番话肺腑之言,令为兄原本的轻松,一下子全都没了。“

    云孟问道:”杜烁究竟说了什么,让兄长如此忧虑?“

    殷渊道:“杜烁讲他自知命不久矣,但若是落得个贪官的名声,却心有不甘。他家三代为将,战功赫赫,他虽骄横但绝非是个贪官,这一点他请我务必相信。他告诉为兄这案子背后其实还有极深的背景,他也只是其中的一环。只是因为一个‘义’字,他却不能讲,有朝一日若是为兄能够查到真相,便都明白了。杜烁说只因敬佩为兄的为人,故而临死之前想与我见上一面,他还劝为兄要尽快远离官场,说我为人太过忠耿,只怕最后下场还不如他啊。”

    云孟笑道:“兄长难道就因此而郁闷,是不是思虑过多了。”

    殷渊又叹一声道:“贤弟不知啊,那日为兄见过杜烁后,当日晚间杜烁就在狱中悬梁自尽了。你说这其中难道没有什么可疑之处吗?”

    云孟道:“竟会如此,是杜烁畏罪自杀,还是因为何人何事而不得不闭嘴?”

    殷渊道:“贤弟与为兄想到一处了,杜烁这么一死,反而倒是说明这桩案子还没有真正结束,也许真正的幕后黑手还未浮出水面。”

    云孟又道:“是啊,兄长既然有此疑问,就应尽快将这些疑点向会稽王殿下禀报。“

    殷渊叹了一口气,接着又说道:”为兄哪里敢耽搁,立刻就将这些发现和想法向会稽王禀报了,可是会稽王的态度却是让人琢磨不清,殿下只是称赞我心思缜密,但是否再继续深查此案却只字不提。”

    云孟也疑惑的问道:“这桩案子不是殿下命兄长去查的吗,为何发现了新的线索却不再追查?依小弟看这其中似乎大有文章,莫不是会稽王对兄长有所隐瞒?人心叵测,兄长还是需多加小心啊。”

    殷渊听了云孟之言倒是笑了:“贤弟关心为兄,为兄自是知道,只是贤弟多虑了,殿下的为人为兄还是相信的,殿下定是有什么难言之隐暂不便与我讲。却是当今朝局内耗太重,如此下去迟早会伤了国之元气啊。”

    云孟又道:“既然兄长心中已有乾坤,那就是小弟多虑了。只是现今官场风气岂能是兄长一人之力就能够扭转的。唯有朝廷痛下决心整治吏治,不拘一格启用天下才俊,打破世家独大的局面,才有可能再现中兴。”

    殷渊道:“贤弟讲的都对啊,只是想要实现又谈何容易。当今天子体弱多病,已久不问朝政,表面上看现在是由会稽王打理朝政,其实现今的大晋却是各方势力暗流涌动,王、谢两家自是不用多说,就连贤弟的恩师桓大将军也是称雄一方。想要像贤弟所言整治吏治又谈何容易。”

    云孟解释道:“兄长,家师所为却是在为恢复江山,并无独大之心啊?”

    殷渊又道:“贤弟所言为兄也明白,为兄打心底也愿意相信桓大将军是一位真英雄,但既然桓大将军恢复江山之志,为何朝廷三番五次召请大将军进京辅政,甚至许以左丞相之职,大将军都推辞不受呢?难道真如朝中传言,说桓大将军是担心失了兵权而不愿进京吗?若真是如此,那与王、谢之辈又有何区别。”

    云孟听殷渊这一番话,心中是说不出的一种不舒服,低头沉默不语。殷渊见状笑道:“为兄方才多饮了几杯,竟是些酒话,都是些胡言乱语,贤弟莫要往心里去。”殷渊话虽如此,可云孟哪里能拦得住自己不去胡思乱想。

第二十五章 新皇登基(一)() 
云孟在建康逗留了五日,其间倒是与殷渊又会过几次,殷渊着实公务繁忙,云孟不便过多打扰,另外还要回荆州复命,于是便向殷渊告了辞,殷渊知道云孟有心事,自己也无暇抽身,也就没有强留。这一日殷渊亲自将云孟送至城门外,又叮嘱云孟一番,然后兄弟二人挥手告别。

    殷渊望着云孟远去背影,心中叹道”贤弟啊,前途难料,你一定要好生保重,千万不要如为兄这般被卷入无形的漩涡之中,身不由己,进退不得。。。。。。”殷渊此时内心中早已没有当时掀翻杜烁的兴奋,反而有一种一步一步被引入黑暗,却没有回头路可走的恐惧感,也不知道当初自己的选择究竟是对是错。

    殷渊刚回到府中,便有人传来口谕,说会稽王请他过府议事,殷渊不敢耽搁,即刻便前往会稽王府。来到王府,并未通禀,直接由王府门人将殷渊引到会稽王书房。会稽王独自一人坐在书房内,殷渊上前便拜,会稽王说道:“浩远来了,此处并非朝堂,浩远不必多礼,快快请起。”又赐座与殷渊。

    关于会稽王此处需介绍一二,会稽王司马于乃是元帝幼子,先封琅玡王,后徙封会稽王,历任散骑常侍、右将军、抚军将军等职。穆帝即位后,又升任抚军大将军、录尚书六条事,主辅朝政,喜好招揽天下名士,府中幕僚众多。

    会稽王抿了一口茶问道:“浩远这段时日在孤的别院住的可习惯?”

    殷渊拱手答道:“承蒙殿下恩待,臣在殿下别院住的很是舒适,下人们也伺候得很好,臣只恐消受不起。”

    会稽王大笑道:“浩远过谦了,你为朝廷铲除杜烁一党,立下不世之功,区区王府别院又如何消受不起?以浩远之才,封王拜侯指日可待矣。”

    殷渊道:“殿下过誉了,若无殿下运筹,又顶住多方压力,力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