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魔术师 >

第21章

大唐魔术师-第21章

小说: 大唐魔术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德又用他那尖利的公鸭嗓喊道:“陛下有旨,宣李飞虎将军觐见。”

    李飞虎缓缓的走入了太极宫,对着李渊恭敬的行礼后说道:“臣李飞虎拜见陛下。”

    说罢,便将李孝恭的秘折呈给了李渊。

    李渊打开一看,竟然是李孝恭保荐李玄出任东南道行军大总管的内容。

    李渊看着李飞虎说道:“秘折上的内容,你知道吗?”

    李飞虎回答道:“臣猜出来了,离开岳阳时,又从大都督那里得到了确认。臣知道秘折上的内容。”

    李渊又问道:“这是你们大都督的意思?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李飞虎回答道:“因为大都督认为永安王实在是陇右李氏皇族、是大唐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不想看到永安王因为政治毁了自己的前途。”

    李渊感叹道:“你家大都督有心了,让永安王离开长安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如果永安王因为朕的两个儿子之争,前途尽毁,朕也舍不得。李玄出任东南道行军大总管,朕内心里是同意的,可是此事,朕不能乾纲独断,还需要听一听其他朝廷重臣的意见。你就在长安先呆着,等候廷议的结果。”

    “是。”李飞虎恭敬的回答道。

    不久,李飞虎就离开了。

    李渊一个人坐在龙椅上,喃喃自语道:“李玄离开长安也好。只要他不和世民在一起,朕还是很欣赏他的。他毕竟是孝基的独子啊,孝基对我大唐贡献太大了,定关中,收关陇贵族集团为吾所用,居功至伟啊。李玄培养培养,也定然是大唐朝堂未来的栋梁,可堪重用啊。”

    随后,李渊下令道:“召太子、秦王、左仆射裴寂、右仆射封德彝、御史大夫萧禹进宫议事。”

    半个时辰后,太子、秦王、裴寂、封德彝、萧禹相继走进了太极宫。

    落座后,李渊拿出了李孝恭的奏折,对众人说道:“都看看吧,看如何回复赵郡王?”

    奏折在太子、秦王、裴寂、封德彝、萧禹的手中传过。

    太子建成一看,竟然是李孝恭举荐李玄出任东南道行军大总管的奏书,面色阴沉。

    秦王李世民看过后,则面带犹豫,仿佛陷入了沉思。

    左仆射裴寂看过后,却看向了太子建成,看到太子阴沉的脸色,他似乎明白了什么。

    右仆射封德彝看过后,看看太子,又看看秦王,最后则看向了皇帝李渊。

    御史大夫萧禹则看过后,直接看向了右仆射封德彝。

    李渊收回了奏折说道:“都议议吧。”

    太子建成起身说道:“东南道行军大总管职位重要,关系到我大唐南方局势的安危。儿臣以为永安王从无从政经验,实在不易担当如此重要的职位。”

    李渊不置可否的说道:“哦。”然后,看向了秦王。

    秦王李世民依然在沉思,似乎内心里十分纠结,他并没有说出自己的想法。

    而一直支持太子的左仆射裴寂则起身奏道:“老臣以为太子所言极是。永安王年纪不过十五,实在是不能出任东南道行军大总管如此重要的职位。”

    听到裴寂如此说,李世民站起身说道:“自古英雄出少年,左仆射怎可以年龄判定永安王是否适合出任东南道行军大总管这一职位?我十五岁领军,二十岁做到了统领大唐数十万军队的天策上将,六年来南征北讨,相继击败了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如今也不过二十六岁,陛下当初也没有因为我年龄小,就不任命我为天策上将。而如今整个天下,更是没有人敢说我天策上将做的不好。左仆射,乃是朝廷重臣,怎可有如此糊涂的想法,为国家举才?”

    裴寂顿时面红耳赤。

    李世民则恭敬的对李渊说道:“儿臣同意赵郡王的建议,也举荐永安王出任东南道行军大总管。”

    李渊诧异的看着李世民说道:“你真的决定同意李玄出任东南道行军大总管,不让他留在你的身边,为你出谋划策?”

    李世民回答道:“儿臣同意。永安王出任东南道行军大总管,尚可为我大唐建功,而留在长安,只会遭受各种卑鄙的陷害和无耻的攻击,不能得展所才。”

    看着李世民如此表现,李渊面带欣赏。一个政治家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务实,世民做到了。

    之后,李渊看向了右仆射封德彝和御史大夫萧禹。

    封德彝站起身,奏道:“恕臣愚钝,还请陛下圣裁。”

    萧禹亦站起身,奏道:“请陛下圣裁。”

    李渊看着封德彝笑骂道:“老滑头。你是右仆射,说说你的想法吧。”

    封德彝恭敬的站着,可是脑子却在飞快的运转。

    陛下最近一直支持太子,看到李孝恭的奏折应该第一时间予以驳回的,可是如今,他不但没有驳回,还煞有介事的召开内廷会议;如今太子、左仆射裴寂纷纷反对,只有秦王一人支持,局势明显对于太子有利,可是陛下却非要听听我的想法。莫非陛下转变心思了,开始支持秦王了?随即他又否定道:“不可能的,陛下不会没有任何征兆的就转而支持秦王的。那问题就出在李玄身上,或许陛下也十分欣赏李玄,只是不喜欢李玄介入太子、秦王之争,前一任的永安王李孝基应该也是一个原因。陛下心里是同意李玄出任东南道行军大总管的。

    得出这个结论后,封德彝看向了太子,之后对着李渊奏道:“老臣以为东南道行军大总管这一职务,目前来说,只有永安王李玄最为合适。”

    李渊淡淡的笑道:“哦?为什么?”

    其他几人也十分好奇。

    封德彝回答道:“因为东南道行军大总管这一职务,如今十分特殊。它是我大唐吴王杜伏威原来的官职,统领着江淮三十六郡,数十万江淮军队。朝廷派遣任何人去做这一职务,都需要仰仗我大唐荆州大都督、赵郡王李孝恭所统领的大唐二十万精锐。如果没有赵郡王支持,任何人去统领数十万刚刚投降的江淮军队,都无异于一个天大的笑话。数十万江淮军队提出任何条件,只要赵郡王不支持,或按兵不动,朝廷委派的那个人就只能同意,他不同意也不行,他没有实力,自己一个人是怎么也不能抵挡数十万和他不一心的军队的?这个位置,赵郡王决定性作用很大,所以我们要充分重视赵郡王的建议。最好是同意赵郡王所请。”

    听完封德彝的话后,所有人都恍然大悟。

    太子建成说道:“李孝恭大胆,他竟然敢要挟朝廷。”

    李渊眼含忌惮,缓缓的说道:“他有这个实力。”

    最终,皇帝李渊同意了李孝恭的奏请,同意李玄出任东南道行军大总管。

    封德彝离开太极宫时,李渊对他投过来了一道欣赏的一瞥,欣赏他分析透彻,深体朕心,看到了自己都没有留意的一些问题。

    刚走出太极宫,年轻威严的秦王早已等在了殿外,对封德彝躬身一礼道:“多谢右仆射相助。”

    封德彝坦然受之,低声说道:“殿下,以后多加小心。”

    李世民拱手拜谢后,转身离开。

    不久,太子和左仆射裴寂也走出了太极宫,封德彝对太子行礼后,说道:“太子殿下,陛下在召开内廷会议之前,已经打定主意让李玄出任东南道行军大总管了。老臣本想推辞,可是陛下却执意让老臣说出。希望太子莫怪。”

    “父皇,竟然在之前就有了主意?”太子建成陷入了思索。

    不久,他想明白了,他看向了左仆射裴寂。裴寂暗暗的点了点头,表示封德彝所说是真的。

    太子建成安慰封德彝道:“封相,当时也是无奈。既然父皇动了心思,谁还能阻止他乾纲独断呢?”

    说罢,三个人一起离开了。

第四十五章 自己的路() 
廷议后不久,皇帝李渊就在太极宫召见了刚从天牢里放出来的李玄。李渊对李玄说道:“现在,朕任命你为东南道行军大总管,总管整个江淮事宜。朕相信你一定能够做的很好的,希望你能把整个江淮之地、江淮之军尽快彻底的变为我大唐的领地和军队,必要时朕允许你使用强力手段弹压。朕的大唐朝廷和赵郡王李孝恭统领的二十万大唐精锐,就是你坚强的后盾。你有什么要求,现在可以提出,朕会酌情予以满足的。”

    李玄回答道:“我要全权处理江淮问题的权力,另外我还需要陛下能够放了一个人。”

    李渊说道:“全权处理江淮问题的权力,这个没有问题。朕向来用人主张“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既然我任命你为东南道行军大总管,自然会给你相应的权力的。需要放哪个人,你说吧,朕会考虑的。”

    李玄说出了一个人的名字:“夜鹰断刃。”

    “他?你为什么会为他求情?”李渊疑问道。

    李玄回答道:“断刃谎报的情报,是我借他的口传的。”

    李渊不禁站起了身问道:“他所说的那些情报,是你借他的口向我禀报的?”

    李玄回答道:“是,那些情报都是假的,是我编造的,我让断刃认为那是他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实。”

    李渊叹口气道:“哦,原来如此啊。高陵于家、关中于家被灭,与朕、与断刃都没有什么好处,你才是最大的赢家啊。最想灭了高陵于家、关中于家的,是你啊。只是朕很好奇你是怎么做到的?”

    李玄默然无语。

    李渊看到李玄不愿意说,便让李玄离开了。李玄离开后不久,李渊就对夜鹰统领下令,释放断刃,让他重新进入夜鹰,为自己效命。

    秦王府,秦王李世民的书房。李世民对李玄说道:“京中凶险,父皇和太子都不会允许你帮我的,不如你借此次赵郡王举荐,就此离开。待局势有所变化,再返回相助于我。此去江淮,预祝你一帆风顺,马到成功。”

    李玄对李世民诚恳的说道:“此去江淮,臣要为殿下做好一件大事。待事情完成,臣必定尽快赶回长安相助殿下。”

    李世民惊讶的问道:“一件大事?”

    李玄回答道:“此事对殿下如今作用不大,可是四年之后,却能解殿下、解大唐的燃眉之急,此事对于殿下、对于大唐以后发展也有莫大的好处。”

    李世民站起身,吃惊的问道:“四年之后?你知道四年之后的事情?”

    李玄自信的回答道:“臣精通一名奇术,不但知晓四年之后的事,而且知道三年之后,殿下必然是这大唐之主,坐拥整个天下。如今殿下虽然形势危急,但是臣希望殿下能够小心应对,莫要辜负这冥冥天意?”

    李世民疑惑道:“天意属意于我?那为什么还要我受这么多的磨难呢?父皇的刁难,太子的污蔑?小人的攻击?”

    李玄诵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听着这熟悉无比、自幼背诵的儒家经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李世民突然感到自己好像一下子获得了无穷无尽的力量,众多的磨难,会让一个人愈发的成熟,眼光愈发的长远,胸怀愈发的宽广。他满怀感慨的拉着李玄的手道:“你我相知相交,望你做完那件大事后,尽快返回。我等你为我出谋画策,指点迷津。”

    李玄回答道:“请秦王殿下放心,做好那件事后,我会尽快返回的。”

    不久,李玄就离开了,离开了秦王府,也离开了帝都长安。

    十数日后,李玄跟着李孝恭的副将李飞虎一起来到了荆州都督府的驻地——岳阳。

    岳阳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北依长江,西、南为洞庭湖环绕。洞庭湖水,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涯际,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长江之水,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极其壮阔。在一望无际的水面上,大唐最精锐的十万水军正在热火滔天的操练着,而岳阳城中大唐精锐的十万步、骑联军也在反复演练破敌阵型。

    李玄见到李孝恭后,躬身一礼道:“小侄拜见大都督。”

    李孝恭似乎心情不好,对李玄质问道:“为什么要参与太子和秦王的争斗?你为人聪明机灵,足智多谋,又得陛下宠信,只要你不参与太子和秦王的争斗,一辈子的荣华富贵,还是享用不尽的。可是你,你这个混小子,偏偏就参与了太子和秦王的争斗,为什么?你为什么这么去做?”

    李玄回答道:“大唐需要秦王,秦王会建造一个盛世的大唐,而太子不能。我知道大都督不惹政治,也希望我远离政治。可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路,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苦衷,既然选择了命中注定的路,我就会坚持走下去,不给自己留下遗憾。这一路上的欣喜、收获,我坦然受之,这一路上的挫折、打击,我扛得住,也撑得起。”

    李孝恭叹口气道:“唉,你成人了,有了自己的想法了,既然你选择了那条路,那就随你了,我也不管了。此次你被朝廷任命为东南道行军大总管,你放手去做吧。我大唐驻扎在岳阳的这二十万精锐,就是你最坚强的后盾。如今吴王杜伏威在帝都长安,江淮那边,我也不太熟悉,可是有两个人却可以予以重用。一位是杜伏威的刎颈之交,结义兄弟,江淮军的军师,“智狐”——辅公佑;一位是杜伏威的义子,江淮军右将军——王雄诞。两人都是忠义之士,他们顾及杜伏威的安危,也会全力配合你的。辅公佑管行政,王雄诞掌军事,再加上我统领的二十万大唐精锐离江淮不远,你这东南道行军大总管的职务应该可以做得安稳了。”

第四十六章 好大的坑呀() 
李玄疑问道:“辅公佑?王雄诞?”

    李孝恭解释道:“王雄诞是吴王杜伏威的义子,有万夫不当之勇,对杜伏威忠心耿耿,多次单枪匹马从万军之中救回了陷入绝境的杜伏威。忠义闻名天下。杜伏威进京,他则被任命为江淮军右将军,统领整个江淮大军。而辅公佑和杜伏威的关系更是亲近,他和杜伏威不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