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魔术师 >

第160章

大唐魔术师-第160章

小说: 大唐魔术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谁知李玄并没有回答,而是不紧不慢的从袖中拿出了一份奏折,递给了岑文本。

    岑文本打开奏折一看,随即恍然大悟道:“明白了,明白了啊。”

    说着,岑文本将奏折双手奉还给李玄,说道:“永安王一心为国,文本佩服。”

    之后,岑文本就扭转身,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重新站定。(。)

第三百六十二章 兄弟之间() 
萧禹走到岑文本近前,问道:“岑大人可有答案?永安王他为什么这么做?”

    岑文本微笑着点了点头,却一个字也不肯说。▲∴

    不久,大唐皇帝李世民就身穿龙袍,龙行虎步的走进了朝堂。

    群臣纷纷躬身行礼,三呼万岁之后,就各自在自己的位置上站定。

    太监总管王富贵用他那公鸭嗓,高声喊道:“上朝!有本早奏。”

    话音刚落,李玄站出来,对大唐皇帝李世民朗声说道:“启奏陛下,臣有一事上奏。”

    李世民面容威严的说道:“永安王,请说。”

    李玄说道:“陛下,自从臣在终南山,招收朝廷重臣子弟和各大势力子弟为学子,教授新知识以来,学子们都学习勤奋,学以致用,效果颇好,获得我大唐朝野的一致赞扬。众所周知,以后这些学子必然成为我大唐各级官员,臣担心,如果我大唐朝堂之上,如果没有人懂这些学子之所学,岂不是误国误事?因此,臣建议陛下派遣我大唐亲王到我终南山学习臣之知识,以后也好保证这些新知识,新理念能够在我大唐推广、应用。”

    整个大堂朝堂顿时一愣,萧禹则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

    如今亲王之中,太子承乾、魏王李泰都忙于大堂储位之争,诸事繁多,是无论怎么也离不开身,到终南山去跟随李玄去学习的,即使他们人能去,这心也是安定不下来的。一边是储位之争,一边是学习知识,孰轻孰重,他们心里都是一清二楚,而去终南山学习的只能是陛下的其他儿子。

    若说最近闲来无事,又和太子承乾、魏王李泰都十分亲近的亲王。整个长安城那可就只有一位了,那就是晋王李治了。

    萧禹觉得之前之所以李玄会主动站出来,希望晋王李治能够留在这大唐帝都长安城,或许为的就是这件事了,希望李治能够学习他的学问,学习他的理念,以后在朝廷中有一位可以支持他的学说,支持他的理念的亲王。

    晋王殿下,毕竟是太子承乾、魏王李泰的亲兄弟,又和他们都友善。只要晋王殿下不和他们争夺储君之位。就没有根本利益上的冲突,到时候,无论太子还是魏王,肯定都很愿意晋王殿下在朝堂上,担任一些儿没有实权的高官显职的。

    而李玄又需要在朝廷之中,有人为自己的学说、自己的理念,保驾护航,而无疑晋王李治就是这么一个最合适的人。

    明白了李玄之前保护李治,让李治留在大唐帝都长安城的意图。岑文本、萧禹都很愿意做个顺水人情,帮李玄一把。于是他们两位站出来,齐声对大唐皇帝李世民说道:“臣附议永安王所奏。臣以为晋王殿下就是永安王所说的,最合适的人选。臣恳请陛下允许晋王殿下到终南山学习。以便日后新知识、新理念在我大唐得以传播、应用,造福我大唐社稷、造福我大唐百姓。”

    之后,礼部尚书崔干、兵部尚书卢承庆、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等朝廷重臣也纷纷站出来,请求大唐皇帝李世民应允李玄的请奏。

    而令所有朝臣都疑惑不解的是。这一次,太子承乾、魏王李泰竟然也同时站出来,希望大唐皇帝李世民能够答应永安王李玄的奏请。让晋王李治到终南山拜师学习。

    大唐皇帝李世民微微一笑,随即又面露苦涩,答应了李玄的请奏。

    在李世民的内心里,李世民认为李玄也是知道了自己有意让晋王李治为大堂储君的想法之后,李玄才趁机提出这个要求,以拉近和晋王李治的关系,宣传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毕竟一旦李治上位,李治是必然要启用自己身边人的,身边人的每一句话,也都是能够影响到李治的。不过,看到永安王李玄主动向李治靠拢,李世民也是非常愿意看到的,用足智多谋、手段繁多的永安王李玄为李治出谋划策,李治必然会所向披靡,无往不利的。

    下朝后,太子承乾专门来到晋王李治所居住的宫殿。

    他迈步缓缓的走到晋王李治身边,拍了拍对自己毕恭毕敬的晋王李治的肩膀,说道:“弟弟,你安心前去终南山学习。等弟弟学成归来,哥哥我必向父皇保奏于你,让你做我大唐下一任的正一品的宗正卿,掌管我李氏皇族事务。”

    李治面露喜悦的对太子承乾说道:“多谢太子哥哥栽培,弟弟一定会好好学习的。”

    “恩。”太子承乾又开口说道:“安心学习就好,以后弟弟学成,到了朝堂之上,也可以成为哥哥我的左膀右臂,相助于我。”

    一番寒暄,太子承乾就离开了晋王李治所居住的宫殿,只留下了李治一个人哭笑不得的站在了原地。

    太子承乾刚走,魏王李泰就也来到了晋王李治所居住的宫殿。

    魏王李泰也走到李治身边,略含警惕的向李治打听道:“弟弟,刚才那个废物来了,他向你说了什么了?”

    李治恭恭敬敬的对魏王李泰躬身行礼后,老老实实的回答道:“大哥,嘱咐我让我好好在终南山学习。”

    魏王李泰不信道:“就这些,没有其他的?弟弟,对哥哥我,你可不能欺瞒啊?”

    李治态度坚定的说道:“四哥,大哥就嘱咐我安心在终南山学习,别的真的什么都没有说过啊。”

    魏王李泰狡黠(jiaoxia)的一笑道:“我猜那废物,也说不出什么。”

    说着,魏王李泰拉着李治的手说道:“弟弟,你好好在终南山学习。等你学成归来,就做四哥的好帮手,四哥保你进入我大唐内廷会议,参与我大唐朝廷决策。”

    李治面露感激的对魏王李泰说道:“那弟弟就先谢谢四哥高看了。”

    魏王李泰一手拉着李治的手,一手轻轻的拍打着李治的臂膀,面带笑容的说道:“咱们是兄弟,亲兄弟,说这些客气话干甚?”

    一番寒暄后,魏王李泰也离开了李治所居住的宫殿。(。)

    ps:一天两更,从不间断,直至完本,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第三百六十三章 三年不鸣() 
看到魏王李泰也离开了,晋王李治却陷入了沉思。太上皇李渊、大唐皇帝李世民的想法,他内心里十分清楚的。太上皇、自己的父皇都是有心将自己推上大唐储君之位的,只不过这个事儿,没有人知道,也不能让他人知道,如今关陇贵族支持太子承乾,山东豪族、南方士族联手支持魏王李泰,双方正在全力争夺储君之位,他们都绝对不会允许自己跳出来搅局的。他没有任何一个自己的班底,也没有任何势力的支持,他只有他自己一个人,他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将精力都放在学习,学习,最终还是学习上,他想找一个机会证明一下自己,证明一下他从太上皇、从自己的父皇那里学到的知识和理念,可是他却没有这个机会,一个可以稍稍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他就好像明明是一个亿万富豪,却穿的破衣烂衫,无人知晓,他又想一个拥有绝世才华的才子,却只能一直沉默,不能说话,让人知道、了解他。

    李治像一个跃跃欲试,想要飞翔,想要翱(ao)翔于天地之间的小鸟,可是环境却没有给他这么一个尝试的机会,李治内心里感到十分的沮(ju)丧。

    终南山,李玄的书房内,只有李玄和李治两个人相对而坐。

    李治是在大唐皇帝李世民诏令下达之后不久,就来到终南山向李玄拜师学习的。

    李治虽然聪颖,学习也很努力,但是李玄发现李治却心事重重,好像有什么烦恼一直困扰着他。

    李玄向李治问道:“晋王殿下,你好像有什么困扰的事,可以和我说说吗?”

    李治知道李玄是知道自己父皇是属意自己做大唐储君的,对于李玄他也是十分信任的,对于李玄的能力。他也是十分崇拜的。于是,他开口说道:“永安王叔,我只是觉得我从太上皇和父皇那里学了很多知识,已经这么多年,却一直没有能够实践的机会,这内心里难免感到憋屈。”

    李玄哈哈笑道:“原来如此啊。殿下可曾听说过楚庄王的故事吗?

    当初,楚庄王刚继承大位,朝堂局势被各大势力掌控,他毫无实权,于是他明着打猎喝酒。不理政务,暗中培养自己的亲信,自己的势力。楚国众臣们不明所以,看到楚庄王整日花天酒地,楚国忠臣大夫伍举忧心如焚。

    一日伍举面见楚庄王。

    楚庄王一手端着美酒,一手拿着鹿肉,醉醺醺的在观赏歌舞,看到伍举,楚庄王眯着眼问道:“大夫所来何事?是想陪寡人喝酒呢?还是想陪寡人看歌舞呢?”

    伍举话中有话地说:“有人让我猜一个谜语。我怎么也猜不出,特此来向大王您请教?”

    楚庄王一面喝酒,一边问:“什么谜语,这么难猜?你说说看!”

    伍举说道:“谜语是“楚京有大鸟。栖上在朝堂,历时三年整,不鸣亦不翔。令人好难解,到底为哪桩?大王您请猜猜。这鸟,不鸣也不翔。这究竟是只什么鸟?”

    楚庄王听了,心中明白伍举的意思。笑着说:“我猜着了。它可不是只普通的鸟。这只鸟啊,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伍大夫,你等着看吧,这鸟会一飞冲天的。”

    伍举明白了楚庄王的意思,便高兴地退了出来。

    之后,楚庄王便下令解散了乐队,遣散了舞女,诛杀权臣,打压各方豪强势力,扶持、重用自己的亲信掌权,逐渐真正控制了整个楚国,然后兴兵北上,逐鹿中原,终于大败诸国,大展宏图,称霸天下,显达后世,完成了他对伍举说的‘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约定。

    一代霸主楚庄王尚且能隐忍三年,积攒力量,殿下就不能暂时隐忍,等待自己一飞冲天,翱翔(ao xiang)天空的机会吗?

    此时时机不成熟,殿下确实没有一展才华的机会,但是一旦殿下成为我大唐储君,继任大统,以后整个大唐所有的军国大事,都是必须需要殿下亲自处理的,到时,殿下还会担心没有机会一展才华的机会吗?”

    李治顿时醒悟,随即对李玄躬身一礼道:“李治多谢永安王叔点拨,永安王叔一番话,真是让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啊,多谢永安王叔了。”

    李玄微笑着点点头,开口背诵道: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李治听后面露沉思,似乎若有所得。

    而李玄则面带回忆的对李治说道:“晋王殿下,当年你父皇,被太上皇和息王建成、海陵王元吉联手打压,他也是心中烦闷,心中憋屈,我便背诵这篇《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给他听,你父皇当时就好像一下子获得了无穷无尽的力量似的,之后他忍着苦痛,承受着四面八方而来的明枪暗箭,一步一步往前走,终于打败了息王建成、海陵王元吉,也打败了你祖父太上皇,成为了我大唐的皇帝,一位最优秀的皇帝。众多的磨难,会给人痛苦,但是它还会让人愈发的成熟,眼光愈发的长远,胸怀愈发的宽广。

    晋王殿下,老虎在攻击前,总是要先俯下身子,收起爪子,放轻脚步,如果有人认为它是只猫,那他就等死吧,老虎会想闪电一样朝那人的喉咙上咬下去,一击致命的!

    晋王殿下心怀鹰击长空之志,确实是值得赞扬,但是现实中有很多的无奈,我们必须顺天应时,不过我相信一定会有一个机会,会有一个舞台,是属于晋王殿下你一个人的,你是一定可以大展抱负,自由翱翔在天地之间的。”(。)

    ps:一天两更,从不间断,直至完本,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第三百六十四章 长孙皇后(一)() 
贞观九年,对于大唐皇帝李世民来说,是个不幸的年份。因为这一年,不但太上皇李渊驾崩了,而且有一个对于李世民十分重要的女人也即将离他而去,这个女人就是李世民的皇后——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是大唐皇帝李世民的贤内助,但是她的身体却一直都不好。在贞观八年的时候,长孙皇后就曾病重,大唐皇帝李世民不顾群臣劝阻,亲自前往并州玄中寺,谒(ye)见西河禅师——道绰(chuo),亲临瞻礼,施舍“众宝名珍”,重修佛寺,为长孙皇后祈福消灾。不久,长孙皇后病愈,大唐皇帝李世民高兴异常,可是就在贞观九年初,太上皇李渊病重,长孙皇后亲往照料,不久太上皇李渊驾崩,长孙皇后也再次病重,用尽名医良药,却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

    大唐皇帝李世民亲自陪伴在长孙皇后身边,太子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大唐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吏部尚书长孙无忌都前往探视。

    太子承乾哭着对长孙皇后说道:“母后,如今医药用尽,母后的身体却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儿臣恳请赦免囚犯,并允许我大唐国教道教大肆度人入道,为母后增福延寿。”

    长孙皇后虚弱的说道:“死生是有命的,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如果我能康复,福寿延长,那是因为我平时没有作恶,如果我福寿没有延长,那也是命数,赦免囚犯,度人入道,又有什么意义呢?赦免囚犯,那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大唐江山社稷的安稳;度人入道,那也是人的心灵寄托吧,对国家并没有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