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魔术师 >

第107章

大唐魔术师-第107章

小说: 大唐魔术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唐帝都长安城中,所有读过《封德彝自传》一书的三品以上的官员们,一致认为:“虽然封德彝在玄武门之变时,阴持两端,在明着支持当今天子的同时,却在暗中支持息王建成、海陵王元吉,在个人道德上,有所欠缺,但是当时那种情况,当今天子和息王建成、海陵王元吉相争,身为大唐右仆射的封德彝又怎能独善其身?即使脚踏两只船,也是情有可原的啊。大唐左仆射裴寂倒是一心一意支持息王建成、海陵王元吉,结果如何?最后还不是让当今陛下借张亮那个屠夫的手,灭了他的满门不是吗?再说了,封德彝最终临死之前,还是将自己在玄武门之变时的谋划,都写了出来,并嘱咐自己的儿子封言道将之公之于众,这证明封德彝对当时自己的做法还是很后悔的;而且并没有任何的隐瞒的。所有大唐三品以上的高官们也都是很理解的,那种情况下,脚踩两只船,两边讨好,谁都不得罪的官员们还是大有人在的。而且封德彝身为大唐右仆射多年,久居相位,做为大唐太上皇最信任的助手,对大唐还是拥有大功的。

    如武德初年,突厥人入侵刚刚建立的大唐。满朝文武,有的建议全面进行军事还击。有的则建议求和,以巩固国力。只有当时身为大唐右仆射的封德彝老成谋国,从当时的实际情况考虑,向太上皇李渊建议先军事还击。打赢之后,然后议和。如果全面进行军事还击,大唐毕竟刚刚建国,整个天下还都是群雄割据,军阀混战。大唐国力弱小,还不能拥有和突厥人全面开战的实力;而一味求和也不行,我大唐刚刚建国,突厥就罔顾道义,入侵我大唐。突厥人未尝就没有试探我大唐虚实和态度的意向。因此建议只有打赢了再议和,才能既打消了突厥人觊觎我大唐的狼子野心,又能真正的保证我大唐边疆的和平。太上皇李渊采纳了封德彝的建议,命令当时的秦王李世民亲自统领大军,北上抗击突厥,战胜之后。又重申两国盟约:大唐愿意每年供奉金银财货,换得突厥相助,彼此约为兄弟,互不侵犯。自此换得大唐边疆将近十年的安稳和平。

    而之后平定洛阳王世充、河北窦建德、江南萧铣、淮南杜伏威、辅公佑的战事中,封德彝更是处处为大唐考虑,屡建奇功。当今天子登基之后,封德彝更是冒着生命危险到燕王李艺的军中议和,虽然最终李艺是死于部将右将军杨笈之手,但是封德彝为大唐不顾及自己生命安全的行为,还是令人称道的。

    太极宫。大唐皇帝李世民端坐于龙椅之上,在他面前的书案上也摆着《封德彝自传》一书。李世民是非常恼怒封德彝暗中支持息王建成、海陵王元吉的事情的,那是封德彝对他信任的一种背叛,这是绝对不可以值得原谅的。反复思量封德彝的举动。敏感精明的大唐皇帝李世民觉得:做为南方士族上一任主事的封德彝身上的秘密还有很多,绝不仅仅像他在他的自传内所写的那些一样。他觉得,南方士族肯定有一个特别大的谋划。就拿封德彝玄武门之变前,阴持两端,明着支持自己,暗中支持息王建成、海陵王元吉的事情来说。做为大唐右仆射的封德彝完全可以在支持自己的同时,支持息王建成,这样无论是自己胜出或者是息王建成胜出,对他都没有太大的影响,都会重用他。可是他却是通过支持海陵王元吉,继而支持息王建成的。大唐储位之争,自己和建成都在,关元吉什么事儿,可是封德彝最先支持的偏偏是海陵王元吉。这就很有问题了,他支持海陵王元吉干什么?莫非他还认为海陵王元吉最有机会坐上皇位?海陵王元吉坐上皇位,那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自己和息王建成必须都被杀掉。而且海陵王元吉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大唐储君人选啊,他残忍嗜杀,阴狠毒辣,这一点已经是当时整个大唐朝堂的共识,身为大唐右仆射的封德彝不可能不知道,可是封德彝偏偏最先就选择了海陵王元吉。以封德彝小心谨慎、思虑周密的性格,他是万万不可能选择海陵王元吉做为自己的支持对象的,他应该还有他支持的对象,而那个人绝对不会是海陵王元吉,海陵王元吉仅仅是封德彝的一个棋子,而自己和息王建成也必须被杀掉。封德彝的背后应该还有一位可以问鼎皇位的人选,应该还有一股不为人知的强大势力,这是让大唐皇帝李世民感到深深忌惮的。李世民决定趁着这次封德彝危机的爆发,全面追查,挖出封德彝暗中支持的那个人,挖出封德彝背后的那股强大的势力。

    已经时至深冬,整个终南山仿佛盖了一层厚厚的棉被似的,白雪皑皑(ai),层层叠叠。从山脚往远处看,群山犹如大海卷起的滔天巨浪此起彼伏却又矗立不动,凌空的鹅毛大雪还在飘飘洒洒的往下落,所有树木的枝头,都是银花一片,银装素裹,煞是好看。

    终南山,李玄的隐居之所。

    相比起,屋外的严寒,屋内却是异常暖和。简单干净的书案上放着一壶热茶,两个茶杯。大唐永安王李玄和南方士族主事岑文本相对而坐。(。)

    ps:一天两更,从不间断,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第二百三十九章 大局为重() 
南方士族主事岑文本对李玄是有一种感恩之心的,是李玄反复向大唐皇帝李世民举荐他,他才走入大唐朝堂的。李玄对于岑文本有知遇之恩,岑文本也是位感恩之人,刚做上官之后,就第一时间拜访了李玄,向李玄表示了感谢,之后,岑文本更是常往李玄的府邸走动,两人都是智谋高超之人,渐渐的两人成为了好友。

    书案前,岑文本向李玄说道:“希望永安王能够在大唐皇帝面前,为南方士族解释。封相的事情,可以任由陛下处置,但是陛下不能因为封相是南方士族上一任主事,而迁怒于整个南方士族。”

    李玄开口问道:“岑大人,你南方士族到底有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中封德彝的谋划?”

    岑文本面带诚恳的摇了摇头道:“这个我不知道。你也知道,我进入大唐朝堂之时,玄武门之变已经发生过了,当今皇帝陛下已经成为大权在握的皇太子了。之前的主事是封相,很多事他都没有告诉我。”

    李玄苦笑道:“岑大人,你连南方士族是否参与封德彝的谋划都不清楚?你让我如何在大唐皇帝陛下面前,为你们解释呢?再说了,我如今的处境,你又不是不知道,大唐皇帝陛下对我忌惮颇深,可以说,整个天下大唐皇帝陛下最忌惮的人就是我和辅国大将军李靖。我现在还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呢,又怎么能救得了你南方士族呢?”

    岑文本说道:“永安王,其实你我心里都清楚,表面上大唐皇帝陛下对您忌惮颇深,实则您却是大唐皇帝陛下最信任的谋士。只是您智谋超绝、手段繁多,才让陛下觉得您不能被控制,如此方才心生忌惮,但是你的话,只要有利于大唐的江山社稷,有利于大唐社稷。大唐皇帝陛下,必定会听,并且一定会按照您的建议执行的。这么长时间的接触,我发现您是最希望大唐稳定。大唐强盛的一个人,虽然我不知道您是否还有其他的谋划。陛下如果因为封相的事情而迁怒于我南方士族,固然对我南方士族不利,但是对于整个大唐社稷来说,也会十分不利的。我南方士族虽然弱是弱了些儿。但是我南方士族毕竟是天下三大政治势力之一,在大唐整个南方,江南、淮南还是拥有极大的影响力的。山东豪族能够在河南、河北扶持刘黑闼,而我南方士族也是有这个实力,有这个能力在南方扶持起一个人的。如今大唐最大的对手不是我南方士族而是北方的突厥人,如果永安王能够说服大唐皇帝陛下对我南方士族网开一面,不再深入追究封相的事情,我南方士族愿意全力辅佐如今的大唐皇帝陛下,彻底击败野蛮的突厥人。”

    李玄面露沉思,说道:“如果陛下要执意追究封德彝的事情。要一查到底呢?”

    岑文本态度坚决的回答道:“那我南方士族就只能和大唐分道扬镳,拼个鱼死网破,两败俱伤了。”

    李玄诧异的看着岑文本。他想从岑文本的举动中,看出一些什么。

    岑文本表情平静的接受着李玄的注视,双目之中,透着一种决绝和固执。

    沉默良久后,李玄依然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默默的思量、权衡其中的利害得失,而岑文本则躬身一礼,离开了李玄的隐居之所。

    大唐帝都长安城。岑文本的府邸。

    岑文本和萧禹相对而坐。

    萧禹低声的问道:“岑大人,这永安王会为我南方士族说项吗?大唐皇帝李世民会不深究封相的案子吗?”

    岑文本缓缓的说道:“萧大人放心,永安王肯定会为我南方士族说项的,而大唐皇帝李世民也肯定不会深究封相的案子。不会牵扯到我南方士族的。这一次,封相太不小心了,除掉张平怎能不多加考虑,让张平最终逃到了大唐皇帝陛下哪里呢?封相,我们是保不了了,只是希望事情不要扩大。影响到我南方士族。如今,不但是大唐皇帝、永安王,就连朝堂的众臣们,内心里都清楚,如今大唐最大的敌人就是突厥人,下一次,和突厥人见面,那就是决战,那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局面。只要有一些儿政治头脑,就都会明白如今大唐深究封相的案子,和我天下三大政治势力之一的南方士族敌对,是不合时宜的,所以即使大唐皇帝陛下心中有万分的疑惑,万分的不甘,他都必须以大局为重,停止对封相的深究,对我南方士族的调查。”

    太极宫,大唐皇帝李世民端坐于龙椅之上,永安王李玄侍立于大唐皇帝李世民的身侧。

    李玄对李世民进言道:“封德彝的事情,臣请陛下放一放,不要再深究了。”

    大唐皇帝李世民诧异的看着李玄,他想不明白李玄为什么要提封德彝说话?

    李玄看出了大唐皇帝李世民的疑虑,开口说道:“陛下,臣知道陛下心中有疑虑,对封德彝的事情,有自己的推测和疑问。但是如今想查,已经查不出来什么了。封德彝之子封言道在向陛下通报了封德彝的死讯之后,就将《封德彝自传》一书散发于我大唐帝都长安三品以上高官的手中,以此博得了官员们的同情和怜悯。陛下如若深究,百官们定然觉得陛下对臣下太过于苛求,如此对陛下的声望十分不利;另外,封言道此举必然是封德彝临终前的安排,封德彝和他身后的势力,肯定已经做了一些儿准备,该斩断的线索,他们恐怕都会毫不犹豫的斩断,该除掉的人,他们也会毫不留情的除掉,因此即使陛下有心想查,恐怕也是查不出来什么的;最重要的一点,我大唐如今最大的敌人是突厥人,而不是南方士族,此时我们应该团结我大唐的各家势力一起,建设大唐,做好数年后,和突厥人决战的准备。”

    大唐皇帝李世民面带沉思,他在思考着李玄所说的每一句话。沉默良久后,李世民说道:“朕可以不追查,只是这南方士族居心叵测,朕当如何?”

    李玄恭敬的说道:“一个人的行迹,只要做,就必然会留下印迹,即使他隐藏的再高明,也总会让人知道。就好比封德彝一生谨慎小心,秘密谋划许久,可是最终没能掩盖玄武门之变支持息王建成、海陵王元吉的事实。对于南方士族,陛下小心留意就是了。臣相信总有一天,南方士族所有做的事情,必然会大白于天下的。”

    大唐皇帝李世民点头称是,决心大局为重,不再深入追究封德彝的事情。(。)

    ps:一天两更,从不间断,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第二百四十章 天不佑唐() 
时间不经细数,转眼,又经年。

    一年过去,时间来到了贞观元年的秋收时节。

    一封封的告急文书,从全国各地被送进了大唐帝都长安城。

    “山东大旱,粮食绝收,百姓无以为食。”

    “河南大旱,连续六个月,亢阳不雨,土地干裂,民无粮可食。”

    “并州大旱,粮食绝产,种不入土。”

    “蜀中大旱,自春至秋,未见一滴雨,百姓无以为继,无粮可食。”

    “关中、陇右大旱,祥符旱魃(ba)再现,草木皆枯死,粮食断绝。”

    整个大唐帝都,大唐皇帝李世民的办公之所太极宫,大唐重臣办公之所弘文殿,顿时忙碌了起来。

    大唐皇帝李世民在接到了各地的告急文书之后,第一时间就诏令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房玄龄,尚书右仆射、刑部尚书杜如晦从全国各地的储备粮仓调集粮食,救济地方。

    虽然这次旱灾来势汹汹,席卷全国,各地的告急文书也写的十分紧急,但是无论是大唐皇帝李世民,还是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内心里都十分淡定,一点儿都慌张。所有人都知道大唐各大粮仓中储备的粮食,是足够全国百姓一年食用的。

    隋朝末年时,三十六路反王,七十二路烟尘,群雄并起,争夺天下,大唐虽然起事最晚,但是准备却是最充分。按照当时的太上皇的军师,永安王李孝基的谋划,大唐从隋炀帝大业初年,就开始准备,储备粮食、布匹以及各种军械,几近二十年,以备征战天下所用。大唐定都长安,建国,当时大唐仅仅是粮食储备就足以供应当时的大唐八十万大军吃上十年。大唐建国之后,虽然剿灭各地割据势力。一直战事频仍,四处征战,但是大唐建国后数年间,大唐统治区内的粮食却是连年丰收。足以自给自足。因此如今各大粮仓之中的粮食,储备充足,这让大唐皇帝李世民和文武百官都有着绝对的信心应对今年的旱灾。

    不久,救灾的粮食就陆陆续续运往了大唐各地。灾情得到控制,没有大唐百姓因为旱灾骤然降临。而被饿死。

    时间太窄,指缝太宽。时间奔流不息,转眼间,又来到了第二年秋收时节。如同上一年的情况一样,全国各地的告急文书,又一次被送进了大唐帝都长安城。

    “山东、河南大旱,连续十八个月,未见一滴雨,河干井枯,赤地千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