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战国之鹰 >

第415章

战国之鹰-第415章

小说: 战国之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月的大地到处散发着生机,就连这脚下的泥土都散发着阵阵清香。政良走了一段田间小道后,干脆直接脱掉了脚上的草鞋,然后赤着脚在铺满泥土与野草的田埂上走了起来。

    身后的东乡平次见状皱了皱眉头,显然觉得政良这个举动有失一位大名的风范,但想到政良的性格后,他最终只好默不作声地在后面慢慢跟着政良了。后面远处的几个被强行拉来作陪伴的老农却是感到异常意外,竟然会有一位大人老爷做出了这样的动作?政良给他们的感觉顿时平易近人了起来。

    政良仔细观察着这些田地。此时已经五月中旬,水田里已经种满了绿油油的水稻,而在地势稍为高一点的山地上,则是种植上了旱地小麦。

    目前倭国基本实施的都是一年一熟的耕作方式,实际上以倭国所处的经纬度,完全是可以实施轮作或者复种的方式进行耕作的。

    复种或轮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一年播种和收获两次以上的耕作方法。复种可以充分利用单位面积的土地,提高农田的产量。比如把冬麦和一些春种或夏种的作物搭配起来,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在一年或几年之内,增加种植和收获的次数。

    现在内政阁已经按照政良的吩咐派人在野高山当初政良建立的那处试验庄园中试验起这种耕作方式了,一旦获得成功,就会向领地内部全面推广(虽然政良知道这种耕作方式肯定会成功,但毕竟这是古代啊,有很多因素都跟后世不一样的,一旦强行推广导致有所闪失,那就会导致很多人会被饿死的啊。所以为了保险起见,政良决定先找一处小地方试验一番后再逐渐进行推广)。

    在田间分布着大小不一纵横交错的沟渠,其中作为连接田地中央一条小溪的沟渠被挖得特别深,沟渠的两边田埂甚至用到了劣质水泥来加固。在这条沟渠的末端与小溪的交汇处,政良还发现了一架水车。

    这是一架罗氏家木器工坊制造出来的水转翻车。它的构造与人踏翻车差不多,只是运用的动力不同。先在流水岸边挖掘一道深窄的沟渠,将水车设置其中。将翻车的踏轴延伸,作一个竖轮(直立转轮)。竖轮旁在另外搭木设轴,轴上作上下两个卧轮(横躺转轮)。上卧轮和竖伦是车头轮,且二者幅支相间咬合。又擗水冲激下卧轮。

    擗水冲激下卧轮,下轮既动,带动上卧轮,再带动和上卧轮幅支相间的竖轮,利用齿轮连动原理,利用齿轮连动原理,带动置于一旁沟渠中的翻车,水便被运送岸上了。

    又或者将下卧轮改作一独立之车头竖轮,使其幅支亦与上卧轮相间,再激水推动之,效果亦是相同。亦可将下卧轮改作推杆,由牲畜推转。

    水转翻车的最大好处为省力。因它利用的是自然界的力量,人力、畜力可以用作其它生产活动。且此法输水灌溉可日夜不息,方便之处又在人踏翻车之上。

    这种水车是罗氏家特有的灌溉工具,是不允许流出罗氏家领地之外的。大内家与罗氏家结盟时,曾经派人前来索取过这种水车的制造图,但是却被政良直接拒绝掉了。即便对方付出再大的利益,政良也不会出售。这种工具可谓是关乎到国计民生的工具了,政良可不会因为一点小利益就壮大了潜在敌人的实力。

    而为了保密,罗氏家领地内的所有水车都是由位于肥前国松浦郡野高山下的罗氏家木器工坊统一制造的,由内政阁根据各地情况统一发放安排安装的,水车的费用则是由当地领民自行协商筹措解决,当然,为了推广这种水车的使用,也允许领民先行使用,然后在一定期限内付清费用的办法进行购买。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免费,毕竟越是免费的东西,领民就越是不珍惜啊,而且罗氏家的工坊也要收回成本啊。

    在随后的巡视中,政良又看到了两头耕牛。这两头耕牛是村子的共有财产,是全村领民一同花钱从内政阁手上买回来的。所以全村的领民几乎都将他们看做是宝贝了。

    虽然现在两头耕牛看上去有点劳累(毕竟是两头耕牛负责整个村子所有田地的春耕啊,即便是轮换着上田耕作,也被累得够呛了),但从耕牛身上的毛水色泽来看,平时所遭受到的待遇应该是不错的了。毕竟耕牛也不难饲养啊,只要保证有充足的青草,甜美的溪水,偶尔再为它们添一点杂粮饭(比如用大米、杂粮等粮食打磨下来的谷壳混杂着一些耕牛喜欢吃的东西一起煮熟),就完全可以将他们养活了。

    目前在罗氏家的领地中,耕牛的数量已经超过上万头了,其中肥前国、筑后国以及肥后国的耕牛数量以及分布情况最为合理,并且已经基本满足领民耕作的需要了。而筑前国以及丰后国则是还差上了不少,目前内政阁正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未完待续。。)

    。。。

第697章 领地变化(三)() 
在政良沿途的巡视当中,一些正在田地里耕作的领民看到政良一行人以后,当即以为遇到了大人物,都纷纷惊慌地跪拜在了地上。

    对于这些人的反应,政良早就习以为常了。毕竟数百年的文化积淀,这些平民对武士豪族所形成的畏惧感是无法一下间改变的,而且政良也不希望他们改变,但却希望他们将这些的畏惧与尊敬只用于面对罗氏家的时候,至于其他非罗氏家的豪族武士则没有这个必要了。

    由于这些领民都是慌忙行礼,反而导致政良一路上看到了不少慌乱间散落在田地中的耕作工具。这些耕作工具相比起其他大名国家中的工具,明显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良。

    比如领民在耕作中常用到的锄头。以往领民用的锄头基本只有一种,那就是条锄。这种条锄刀身窄小,用于小面积的深度挖掘,常用于土质坚固的地方,也常用来挖掘埋藏在土壤里的块茎植物如罗氏家的特有作物神瓜、山药等。这种锄头被广泛使用倒是非常符合倭国当地的物产环境(因为缺少铁矿,所以用于制作锄头的铁料自然是越少越好,于是就导致了铁匠屋普遍都只锻造用料更少的条锄。甚至有的地方竟然还在用石锄)。

    自从罗氏家彻底占据肥前国松浦郡后,政良就在野高山下建造了一处统筹领地所有铁器原料的铁器工坊。这个工坊跟岸岳山城山脉中的兵器工坊不一样,这个工坊虽然也受内政阁统筹,但是它只生产领民生活所需要的铁器。而且还负责管理分布于领地各处由领民自行建立的铁匠工坊(随着领地农业与商业的发展。农具需要量的增加。在各地的町、村便产生了专职锻冶与铸造的工匠。这些工匠摆脱了领主的束缚,拥有自己的作坊和工具,或接受社会订货而收取加工费,或生产向市场出售的商品。)

    罗氏家领地内这个时候已经陆续出现独立分布在领地中的铁匠屋,负责为领民打造农具,为了加强对这些铁匠屋的管理,一方面防止其违法领地法度打造兵器,另外一方面又可以将他们作为战时的后勤分支机构。所以才会对他们进行统一管理(这些由领民自行建立的铁匠屋不接受管理也不行,因为领地的所有铁料都由罗氏家控制着。他们在建立铁匠屋前,必须先到当地内政阁登记信息,得到允许后,他们才能开始建造工匠屋。而内政阁则会根据各地对铁料的需求情况逐一将铁料发放到各地去。事后还会有侦番不定时地对这些铁匠屋进行监视,监控铁料的最终用途)。在必要的时候,会由野高山的这处宗工坊根据领地的需要,向领地各处的领民工坊发布内政阁临时下达的铁器打造任务。

    而在罗氏家设立这个工坊以后,就按照政良提供的构造图(政良前世也是一个来自农村的白领,在小时候也是在农村耕过田种过地的。自然很清楚这些农具的构造以及作用)生产出来一些新农具。而今天在这里,政良也终于见到这些新农具了。它们分别是板锄、薅锄、工兵铲以及耕犁。

    板锄。宽二十厘米到三十厘米左右,高比宽略长。主要用于大面积的浅度挖掘。比如土地的松土翻种。

    薅锄,刀身宽大而锋利,有的略有弧度,呈月牙形。有的没有弧度,刃口平直。其高度小于宽度。较板锄略轻、略薄,有铁柄,用于与长木柄的衔接。主要用于地表的铲掘工作。比如铲除地面的杂草,收拢地面散乱的谷物或沙土等。

    上述的三种锄头可以除草、翻土,不管要种哪一种农作物,都一定要先用锄头来松土、翻土,才能种植农作物,所以锄头对领民来讲是很重要的,没有锄头能翻土,就等于是不能种植农作物。锄头也可以除草,像是小草每个季节都会生长,每过一个季节就要除草整理一次,尤其是春季,小草会长的别旺,所以要清理比较多,总之,锄头是对领民最重要的工具。有了这几种特性不同的锄头,领民耕作的效率就提高了很多了。

    而在这里见到工兵铲,则是让政良感到有点意外了(当然,这工兵铲也并非不可对领民出售的工具)。毕竟目前的罗氏家领地内,就只有后勤番队那里才能见到大量的工兵铲了。这些工兵铲在行军时是修筑工事的有利工具,而在作战时甚至还可以作为武器,是目前罗氏家军势内部最受欢迎的后勤工具。

    至于最后的耕犁,则是也在工匠以及农民的联合研究下得到了改善。主要改善的地方就是耕犁改用铁辕,省去犁箭,在犁梢中部挖孔槽,用木楔来固定铁辕和调节深浅,使犁身结构简化而又不影响耕地功效,也使耕犁更加坚固耐用,既延长了使用时间,又节约了生产成本,也是一种进步。

    大量民间铁匠屋、木匠屋的出现,预示着罗氏家的领地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比较完善发达的程度。而这些工具的大量普及,也表示着领地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除了看到这些工具外,政良还看到了有领民挑着两个粪桶正准备给田地里的作物施肥。说起粪肥就不得不说一说以往领地中领民的一个习惯了。

    以往的领地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厕所”,也不能像那些豪族那样买个便桶来使用。所以不少的人会在小溪的岸边处搭建一个简易“厕所”(在河边挖个洞,然后在地面的洞口处搭上木板或者树干,四周再围上茅草),排泄物从洞里掉下去就被河水冲走了。不过这些厕所通常是四面茅草墙,然后头顶却是露天的。所以遇到下雨天,那么就几乎无法使用了。政良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遇到过在下暴雨的天气要去厕所的尴尬情况。

    后来在政良成为领主彻底掌控领地后。才开始逐步在领地中推广起粪肥的使用来。现在,罗氏家领地已经形成了一套良好的粪肥应用体系了。领民通常会在自家建立起一个粪窖,用来储蓄粪便,同时还很善于利用粪便、河塘淤泥、沥腐植物茎叶、草木灰、可沥腐性垃圾、村沟污水以及作物沥腐等作为肥料。

    而为了提供领民对粪肥的利用,内政阁还专门将粪积肥的制作办法教导给了领民,具体的做法是,把玉米、芦苇等秸杆切成小段,再按上下顺序呈经纬状堆为一垛。往上泼浇粪尿水,必须达到使其长时间的浸泡即发沤的效果,然后令其发酵,也可加入烧完后的富含钾肥的草木灰或木炭,到来年春季即会沤干成小块小块灰黑色的肥料或带有水质的灰黑色的肥料水,此即粪肥;亦可用麦草垛来制作粪肥。在粪肥制作过程中往秸杆垛里添加其他植物的茎、蔓、叶或打扫庭院所撮起的枯树枝条等。

    这里要提及一下的是,领民为了收集粪肥可谓是已经发展到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了。其中主要有种比较特殊的方式。

    第一种是拾牛粪。目前领地耕牛是远远达不到每户一头的程度的,所以绝大部分的村子或者町子都是所有领民合伙一起从内政阁中购买数头耕牛作为公共财产进行使用。

    但是对于如何使用耕牛的而产生的纠纷曾经一度惊扰到了内政阁那里去。正常情况下,每一户领民负责领养耕牛几天的方式是很合理的。但一到耕作农忙时期,这个问题就开始尖锐起来了。最后内政阁不得不规定。在每一年都会由内政阁公布一个耕作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规定每户领民都要按照他们所在地区耕牛数量以及田地面积来按时分配耕牛。在领民交接耕牛的时候,当地町头或者村头必须作为公证人,检查一次耕牛的身体情况,在村头、上一任耕牛的使用者以及即将接受耕牛的使用者三方都确认没有问题后,才能完成耕牛的交接。

    只是在这个规定发布下去后,新的问题很快又出来了。

    问题出现在耕牛的交接的时间上。一般而言,交接的时间定为上一任领民使用完耕牛的第二天是最后合适的。但领民却不是这么认为的,他们反而认为在上一任领民使用完的当天来接收耕牛是最为合适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在领取耕牛到使用耕牛的过程中,使用耕牛的领民自然是对耕牛百般苛护了(毕竟要使用它嘛?当然是希望耕牛状态好一点了),但当使用完耕牛并且准备将耕牛交给下一个领民的这段时间里(通常是当天晚上),谁也不知道这个领民会干什么的。

    所谓人心都是自私的。反正从这一刻开始,这头耕牛就不再是他使用的了,在这种情况下,或者连喂养耕牛的事情也懒得做了(按照领地法度规定,在耕牛耕作的当天,必须给他们喂食一些杂粮饭的。法度如此规定,也是为了保证耕牛的存活。要是所有的领民都将这些耕牛当不知疲倦的神牛一样使用,又不及时提供足够的营养,这些耕牛很快就会支撑不住而生病,甚至死去的。这样的结果,无论对领民、内政阁还是罗氏家领地都是一种损失来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内政阁不得不在罗氏家关于农耕的法度中增加了这一条条令)。

    反正今晚喂饱了,明天也是为别人出力罢了。又何必浪费粮食呢?即便是专门供给耕牛吃的杂粮(主要是脱壳后的大米、杂粮外皮做成的杂粮饭,后世一般将这些东西称之为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