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工程师 >

第79章

大宋工程师-第79章

小说: 大宋工程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ヒ蚕圆怀鲇导罚谑悄哂锍急惆椿Ц蠹曳址⑼恋睾透#睦蠹铱闹痔铮嘈耪庋挥靡荒甑荷媳隳苄纬闪夹匝贰

    其次还是购买,在大宋买,去高丽买,偶尔也去日本买,其间还用商品兑换,总之一点,弄来的粮食是越多越好,这也是为了做好战略储备。

    当然,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粮食的,无论哪个国家,粮食都是战略资源,外面的势力很难购买走大量的粮食。这还是高峰在大宋为地方官,占据着先天优势,否则,岛上的粮食肯定无法满足需要。

    除了粮食的问题,成立一支优良的军队也是当务之急。原来岛上有两三万人,那时只有上千人的军队,现在人数多了,成立成规模的军队已不在话下。

    宋江、张仙、李太的人马了民被运送到了岛上,他们都是战力极其强大的人,这些人肯定是军队的骨干力量。

    江南招收来的十万民众,大部分来自方腊军,许多还都是经过吴玠精挑细选的,这些人吸收入军队正合适。

    经过一番选拨,一支种类齐全的军队骨架终于形成了。

    这支军队有一支千人的特种兵,五千人的水兵,万人的骑兵,二万人的步兵,还有一些负责装备、后勤、侦察、工程等任务的兵种,所有兵种加起来足有五万人。

    当然,各大兵种内也有分工,如步兵中又有轻步兵、重步兵、弓弩兵、器械兵、盾牌手、朴刀手、斧兵、长枪兵等等。

    事实上,这个时代,军中发射武器的步兵要比格斗兵多得多,这也是战争发展到一定阶段技术发达的结果。能远距离杀死敌人,谁愿意近身博击?

    五万人的队伍,其它都好组建,唯有那个万人骑兵有些形同虚设,为何?因为没有那么多马匹。

    高峰的育马计划已经启动,他引进阿拉伯马的船只也已经反航进港,这一路下来总算给他带来了几十匹马种。

    只是育马还只是起步阶段,没有个几年很难见到成效,要想一下子得到上万匹良马,无异于天方夜谈。

    别说刚刚起步的济州岛,就是实施了马政的大宋国也很难找到太多的良马,马再多,不能当战马用也是白扯,所以,大宋在战争中因缺马而造成的失利举不胜举,特别是下一步的金兵南犯,简直是被爆打的局面,纠其原因便是没有足够多的战马可用。

    对于缺马的问题,高峰也没有好的办法,他只能先把骑兵队成立起来,用有限的马匹轮流训练,或许等他的育马计划见到成效才可以拥有足够多的马匹吧。

    军队占用五万人,岛上还有一多半移民,这些移民就主要负责岛上的建设事项,包括各类作坊的生产也是从其中抽人,所以看上去人多,实际上根本不够用。

    特别是开荒种田这一块,需要的人员更多,单靠哪些人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因而,倪语臣的策略是全体人员集中进行,一旦把荒地开垦出来,再承包给个人,这样便省去不少繁琐。

    按高峰的说法,现今岛上的生活已与社会主义类似,一切都是公有的,而在劳动中又实行多劳多得,因此,这里既没有贫民,也没有地主,简直是一个大同社会。

    实际上高峰还真想朝这个方向发展,只是他也知道暂时还不现实,这是他好不容易经营起来的地方,他还不想它失控,他要把这里作为他最强大的后方基地。

    除了这些,岛上的作坊生产继续进行,这是养活这些人提升生活质量的根本,所以必须要做好。当然,这里生产的物品除了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各项需要外,面对的主要群体便是高丽。

    通过这些商品,从高丽可以换取大量的粮食和金钱,可以打通一些关系,更有可能笼络一批权贵,而这些人将会有大用处。

    除了高丽外,他们也渐渐地开始与日本进行生意往来,日本派别比较多,国内形势也更为复杂,若能通过通商的方式切入进去则是个不错的事情。

    只是日本比高丽更排外,他们对外来商人十分不信任,要不是高峰与武井一条熟识,想在日本进驻码头都有难度。

    当然了,他们贸易的商品除了作坊生产的外,还有从西洋泊来的商品,这些商品主要为布匹、香货、皮货、杂货、药材,还有一些象牙、宝石等宝物,这些东西在几国的贵族圈都很受欢迎,倒是很容易既赚钱又结交人。

    整体来说,有了十万人和大批船队的参与,济州岛取得了极速的发展,渐渐地,它在这一带混出了名望,不过因实力在那里,并没有谁敢觊觎它。

第501章 发展策略() 
如果说调整京东两路的官员仅是稳定、建设、发展两路的第一步,那么,制定官吏行为细则和统一行业规范就是高峰在两路进行的第二步。

    实际上这些都是成形的,特别是在丰’县试行过,只需拿来把个别地方稍加改善就行了。

    当然,两路可不等同于一县,这中间的利益纠葛也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要想把官吏行为细则和统一行业规范推行开,没有各个州的支持肯定是不行的。

    高峰自然是考虑到这个事,早就和张业商量妥当,同时把方案上报到朝廷取得认可,这才是他动手的前提。

    另一个前提就是把各州、县的头头搞定,他们才是发展成否的关键,没有他们的支持,肯定无法成功。

    于是,高峰便一县一州的过,把初始方案传递给大家,既作思想动员,又算征求意见,更主要的是让各地有针对性的研究自身特点,从而制作出适宜的方案来。

    无论是协迫也好,自愿也好,各州、各县最终都上交了一份本地发展方案,质量好差不说,起码这些人都经过了思考,对本地的发展也有了预期,而且这个预期在高峰看来合情合理。

    事实也是,这些官员高峰事先都调查了解过,不是每个人都出类拔萃,但他们为民谋福的意愿还是很强烈的,更多的是为人厚道、官声不错的好官。

    有了方案,而且这些方案经过几级反复修改,最终拿去朝廷批准,于是各地发展便有了目标,更多的是有了底气。

    这都是新政策,是别的州府没有的待遇,再加上高峰的及时指导和帮助,若再发展不好还不如辞官不干。

    因而,各地官员都卯足了劲去干,他们既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也是怕被他县超过或抛下,这可关系到自己官声和名誉,甚至下一步升迁的大事,没人敢马虎行事。

    事态很明显,发展之策之前是试行,现在是推广,不过推广的区域有限,也就是说朝廷很认可这个发展之策,下一步肯定要推广到全国去,到那时,他们这些提前熟悉、了解、甚至实施了发展之策的人将是香饽饽,升官已在预料之中。

    不得不说,高峰以自身活生生的例子,把大宋的官场变得更功利了。

    自从搞了发展之策,高峰基本是半年一级、一年两级的升迁,短短的四五年便从从九品晋升到五品,这简直不能用飞速来形容,用飞跃还差不多,说起来整个大宋也没那么几人有过这种经历。

    同样的,与高峰有关系的人也升迁飞速,张业、谷正、王节、杨邦乂和仇悆,这些人都是跟着高峰一起干的,他们虽没有高峰那般快速,却也不慢,而且都是要职,可见他们也沾了高峰和发展之策的光。

    既然朝廷看重发展之策,那些官员们自然不甘落后,他们知道,一旦进入这个小圈子,不说多好,只要不太差,前途都是光明一片,所以,就算还有个别人死板而固执,但在耀眼的仕途面前,还有谁能受得了这份诱惑?

    于是谈士农工商的少了,说怪话的没有了,抵制发展的更是消踪匿迹,绝大多数人都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经过宋江和方腊事件之后,官员们实际上更认清到一点,那就是靠盘剥百姓而取得的收益,那份风险还是相当大的。蔡京牛不?牛!可他被罢官了。朱勔牛不?牛!他同样也被罢官了。别说这些人,就是官家也要下个罪己诏,以示错了。

    相对这些人,其他人都是小喽罗,那些高高在上的人都没有好下场,作为一名小喽罗还敢欺负老百姓,会有好?估计一旦发现都是杀头的罪名。

    可是,不盘剥百姓怎么取得政绩?不盘剥百姓怎聚拢钱财?不盘剥百姓怎能取得朝廷和上司的注意?

    在高峰的发展之策出来之前,所有人都束手无策,没有办法,要么是自己的水平不行,想不出好招来,要么是朝廷限制的死,有招也用不上,反正没有谁能够处理好这层关系。

    但是,高峰的发展之策一出来就不同了,它不但利国、利民,还有利于个人升迁,这种三全其美的做法,谁都愿意去做。

    这个策略确实好,好就好在他光明正大,与那些靠坏主意劳民伤财的完全不在一个等级。

    “西城所”为朝廷挣了不少钱,可引起了宋江起义;“花石纲”为官家造了个大园子,可令方腊造了反,说明这些坏主义最终都没有好下场,要想得到好下场,那就找一个安安份份,令百姓和国家都受益的方法来,而发展之策无疑就是这个方法。

    于是,京东两路的官员就如打了鸡血般激情起来,他们确实认准了发展之策,欲在任上达到试点的丰’县那种等级,年收入为全宋的一成,不,不要说一成,就是半成也行,那也有几百万缗了,目前,在别的县城还没有一个能够达到。

    当然,要说大家都相信发展之策,还不如说是相信高峰,因为没有高峰的发展之策是失去灵魂的发展之策,要想真正实现发展的目的,大家的目光还是盯在高峰身上。

    高峰当然知道众人对他的信任,只是他更知道地域间存在的差异,偏远、松散、交通不发达的地区自然在发展中受限,若不设法改变这些,就无法真正形成快速的发展能力。

    怎么去做?高峰的方法就是以点带面,由线及面,逐步形成区域性发展的格局。

    首先选的四个州府为应天府、济南府、徐州和青州,这四个州府正好位于京东两路的南北,是作为核心发展的城市,由它们作为带动点,再辐射向两路的其它州府,从而达到点面结合的目的。

    这样做并不代表其他州府不发展或者说限制发展,而是说在公共资源一定的情况下,这几个州府优先关照。

    当然,若其它的州府找准切入点,依据自身的特点有了好的发展思路,高峰他们也会集中一些力量去照应它们的。

第502章 因地制宜() 
京东两路的发展毕竟太过复杂,要想发展起来,必须因地制宜。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话毫无疑义。京东两路中部山地突起,其中以泰山山脉、沂蒙山脉为主,四周则低洼平坦,形成以山地丘陵为骨架、平原盆地交错环列其间的地形大势。这里的平原地带占五成多,山地丘陵占近三成,其余大都为洼地和湖沼地带。

    两路之内水系充沛,包括济、沂、泗、汶、汴、潍等大中小型河流就有几十条,这些河流许多都交汇连通,拥有极好的交通便利条件。

    自古齐、鲁、宋等诸侯便建国于此,此地又为富庶之地,因而城区、道路的建设极成规模。

    这里的海岸线也很长,临海的州府有青、维、莱、登、密等数州,海上贸易、造船、渔业等十分发达。

    至于两路丰富的矿产、特产那就更数不胜数,不胜枚举了。

    若能把这些都利用起来,靠山的吃山,靠水的吃水,按各地情况,建立完善的生产、加工、流通、贸易等机制,要说经济搞不上去那就是没用心了。

    各地情况不一样,发展内容和模式也不一样,具体如何发展,相关的细节高峰只能一个个的和大家交流,而在这之外,他还重点从技术和全局的角度作了一些改进,甚至把它们作成了各地的支柱产业。

    登州的造船业本就十分发达,与它同等地位的明州造船厂被吴玠洗劫一空后,其地位更加重要,既然如此,高峰就准备把这里发展成大宋最大的造船厂,其不光为官用,也为民用,如此便可既兴渔业,又兴海上贸易。

    青州的广陵盐务、莱州的崂山煮盐场等都是大宋海盐生产的重要基地。

    只是,此时海盐的制造大都出于煎炼,其法为“刮土淋卤,取卤燃薪熬盐”,煎盐时的场景十分壮观,沿海岸线架设数以千计的烧锅煎盐设备,燃起熊熊大火,把水份蒸去,这才出来结晶的海盐。由此可见,这种方法耗费大量柴草,又费工费力,所以不但浪费,而且成本很高。

    事实上,此时已经出现了晒盐法,但由于技术原因,效果并不好,所以煎盐仍是主流。

    真正的晒盐技术是直到清末才逐渐完善和成熟起来的,最简便的晒盐法是用经过太阳晒干的海滩泥沙浇海水过滤,制成高盐分的卤水,再将卤水存于池中,在阳光下蒸发结晶成盐。

    另外一种方法也称盐田法,也是最常用的晒盐法。这种方法需要在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的地区选择大片平坦的海边滩涂,构建盐田。盐田分两部分:蒸发池和结晶池。先将海水引入蒸发池,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再倒入结晶池,继续日晒,海水就会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来。这时得到的晶体就是我们常见的粗盐。剩余的液体称为母液,可从中提取多种化工原料。

    当然,这样的粗盐还需要处理,对已能完成相当复杂化学试验的高峰来说,并不算事,无怪乎加些氯化钡、氢氧化钠、碳酸钠或盐酸等,从中过滤掉杂质,解析、提取出纯净的氯化纳罢了。

    对于那种落后的煎炼制盐法,高峰自然要把它改掉,他准备在沿海的几个州都建造出晒盐场,这样,对整个大宋的盐业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这种晒盐法,不但节约成本,节省人力,制作量还极为庞大,为此,高峰已在上书朝廷,准备东盐西运,作为抑制西夏的一种举措。

    西夏盛产青盐,质量好,价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