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工程师 >

第58章

大宋工程师-第58章

小说: 大宋工程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便投靠了宋朝。他与先与童贯接触,改名为李良嗣,后来赵佶赞赏他的投靠,赐以国姓,更名为赵良嗣。

    他先后七次赴金谈判,一手促成了海上之盟的签订,因此被升迁为龙图阁直学士,加官光禄大夫。蔡京口中的赵使就是他。

    方腊造反的警报上奏到京师时,王黼藏起来没有报告赵佶,使得义军力量得以日益发展壮大。后来发运使陈亨伯请求朝廷调禁兵时,赵佶才得知消息而惊慌,他赶紧派了童贯和谭稹为宣抚制置使,率禁军前往镇压。蔡京说的童宣抚使便是指童贯。

    听到蔡京的说法,赵佶倒点了点头,给予了认可,他讲道:“前番调歙州知州曾孝蕴为青州知州,令其专事镇压宋江的造反。可两浙路方腊造反迅猛,只得令其改任睦州知州,参与镇压方腊一事。如今青州知州还是空缺,不知太师推荐何人?”

    蔡京笑笑,没有立马作答,而是提醒了一句:“陛下可曾记得某次和老臣说的一件事?”

    赵佶疑惑,不解地问道:“什么事?”

    “刘道师卜卦将有煞星和福星出世。”

    “啊!”听到这里,赵佶猛然间醒悟过来,虽然事隔几年,这件事他确实还记得,只因天下一时太平,他给搁置了,此时,蔡京旧话重提,他自然明白过来:煞星已经出世,也该福星显威了。

    “对、对、对,太师提醒的对。”赵佶心中大爽,对蔡京赞誉一番后问道:“难道太师推荐的是高知县?”

    在赵佶心中,一直把高峰作为福星看,因而,一说到煞星和福星,他首先想到的便是高峰。

    蔡京自然滑头,他不可能对这种无厘头的事做出定性,接口说道:“高知县是不是福星暂且不说,但他任知县已有四个年头,这四年来,县城收入逐年递增,如今更是占到整个大宋财源的一成,可见其之前的保证不是虚话。”

    大宋年入五千万缗,一个丰’县就有五百多万缗,占了整个大宋的十分之一,其实力已接近应天府的水平,若再任其发展下去,就是超过应天府也不在话下。

    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要不是丰’县还处在发展的关键时刻,高峰早就被调到其它更重要的岗位上去了,哪里还会让他在这种小地方呆着。

    只是打造出来这么一块宝地不容易,众人都知道,如果不把它彻底巩固下来,很可能过几年就会衰败下去,那就得不偿失了,因此,朝廷只能为功臣高峰升官,却不能把他调离岗位。

    如今却又不同,丰’县的整体形势已稳定下来,同时大宋又处于乱世之秋,作为能人,此时若不加以利用,岂不是自己给自己过不去?再者说,赵佶一直把高峰作为福星看待,拯救大宋的重任或许真的应该落到高峰的头上。蔡京讲出此番话来,正是出于这种考虑。

    听完蔡京的话,赵佶频频点头,他对高峰几年来的功绩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因而与蔡京有同感,只是在启用高峰上他还有顾虑,于是问道:“高爱卿治县有方,生财有道,这点在大宋都是无可比拟的,可是他能否对付剧贼?”

    这种顾虑也是有的,有人能文,有人能武,大家各有千秋,你不能要求文人会武,武人会文,那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赵佶就是担心高峰只会治县、赚钱,却不能惩治贼匪,因而才有此疑问。

    哪知蔡京却笑笑道:“陛下不用担心,高知县对付匪患可是很有一套。”

第452章 谁来顶缸() 
赵佶惊异地问道:“太师此言何意?”

    蔡京答道:“几年前,微山湖中有一帮匪徒,他们占据湖中岛屿为患,当地官府不但不管,而且与匪徒勾结,导致匪患猖獗,丰’县离微山湖不远,匪患自然影响到了丰’县的发展之策,于是高知县气愤不过,带领乡兵就把匪徒给剿杀了。”

    “还有这种事?”赵佶头次听闻,暗暗感到心惊,他没想到他的朝廷会闹出官匪勾结的事情来,这也太出乎意料了。当然,他也为高峰的果断出手除掉匪患而惊叹,要是臣下都如高峰一般,大宋何愁不富强,又何来的内乱?

    蔡京答道:“此事确凿无疑,并且还有证据在徐州刺史张大人手中,只因此事极为短暂,而且没有造成损害,所以才没有报到朝廷里来。”

    赵佶听到这里已经明白了,没有报到朝廷里来,不是因为蔡京说的原因,而应是高峰私自出兵,越界剿匪,张业怕一旦被朝中的一些人了解到情况,便会抓住高峰的小辫不放,从而影响到发展大计,因而他只是私下知会了蔡京一声。

    这种事他也能理解,高峰为了发展大计而私下剿匪,虽然动用了一些兵力,却也在他的承受范围之内,他不会为之而计较。

    “仅凭这一件还无法说明高爱卿对付匪患有一套吧?”赵佶疑问道。匪与匪还有不同,一小撮湖匪岂能与已成气候的宋江剧贼相比?赵佶的疑问正在这里。

    蔡京耐心地接着说道:“自然不止这一件。高知县自从剿定湖匪后,便感受到周边山头、林间或湖泊内潜藏着不少惯匪,这些惯匪对往来行商伤害极大,更是对其发展大计造成威胁,必须要把他们剿除才行,因此,他秘密派一拨手下,四处出击,很快就把周边的匪徒剿除干净,还了那一带一片安定。”

    “好,剿得好。”自从宋江造反后,赵佶就让匪患闹得心烦,两年了,一个好消息没有,他都有些灰心了,现在终于听到一个好消息,岂能不高兴?就算这个消息过时了,他也为此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因而对高峰大加赞赏。

    高兴过后,赵佶随即想了起来,问道:“太师,高爱卿现在是什么品级?”

    “六品朝奉郎。”蔡京答道。

    “如此正好,青州缺一知州,那就命高爱卿为朝请大夫,去青州吧。”赵佶讲道。

    “这—”蔡京犹豫了一下,还是应道,“此事可行。”

    蔡京之所以犹豫是有道理的。

    在宋时,知州、刺史、太守和州牧从意义上来说区别不大,也是就说,他们都是一州之长,不过,区别还是有的。

    太守是隋、唐时郡制的长官,在宋时虽然偶而也称呼,却不是官方的说法;知州也不是正式官制,它是由朝臣知州事,其官位等级还是朝臣的原有等级,也就是说,知州管的是这个州的事,任的却不是这个州的官。刺史、州牧则是实实在在的官制,只是他们有的不就位,因而,有些是虚职。

    还有一点不同,那就是一般的州刺史只是从五品官职,而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却是从二品官职,这二者间差距极大,

    蔡京犹豫就犹豫在高峰要知青州,青州属于高等级的州府,以他的官历还不够资格。可转念一想,曾孝蕴都可调任青州知府,高峰又有何不可?何况现在是特殊时期,平叛才是最紧要的,因此调高峰前去并无不可。

    蔡京没有意见,赵佶长出了一口气,他也想看看自认为的福星能否带来福气,若能一把把宋江之流擒住,那他就能除去一大块心病。

    最后,看了看蔡京,赵佶还是说道:“太师,你多年来为朝廷操劳,可谓劳苦功高,再加上举荐高爱卿有功,实在是朕的好帮手,只是你年岁已大,朕实在不忍心再让太师费心。”

    说到这里,根本不用往下说蔡京就明白了,赵佶这是让他致仕的意思。说是致仕是客气的说法,实则是找个替罪羊。

    天下大乱,此时所有矛头都指向了朝廷,谁来顶这个缸,不可能由皇帝来顶,那就得是大臣。一般的大臣还真顶不起,必须是重量级的才行,而蔡京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蔡京任宰相,封鲁国公,把持朝政多年,而且花石纲的罪魁祸首就是他,因而由他来顶缸最为合适。

    最主要的是蔡京年岁偏大,再主持朝政十分吃力,令他致仕并无不妥,赵佶心理上也没有负担。

    实际上要不是蔡京举荐了高峰,赵佶可不是让蔡京致仕那么简单了,可能还会给他安一些过错到头上,那时蔡京就是有污点的人了。

    蔡京为三朝元老,这些事情他岂能看不明白?赵佶稍加点知他便明白了,因而上前称道:“陛下放心,明日臣请辞的折子便会递上。”

    宋朝的皇帝和大臣都很要面子,无论是授官,还是辞官,都要三表,才显得重视。

    比如,蔡京这次请辞就要三辞才行。第一次上表辞官,皇帝是不会同意的,这种做法表明皇帝重视人才,不愿意放其走。折子打回去后,千万不要以为皇帝是真心的,那样想你就错了,此时的做法就是再次上表请辞,而且这次皇帝同样不会同意。这时还是不能松口气,而是应该第三次去上表,如果皇帝不是真心留人,这次他一定会批准了。

    赵佶和蔡京在玩你来我往辞、留游戏的时候,高峰那边也没有闲着,他在密切关注着国内、外形势的同时,也在加大自身实力的提升。

    国内、外的形势与史上的相差不多,说明他并没有影响到历史的进程,此时他更加小心,生怕一不注意便把历史推向一个陌生的方向,那时他可就两眼一抹黑,什么也判断不出来了。

    在控制不了整体局面的时候,他还不想增加太多变数,他这时只想静静地看着势态发展,考虑自己绝地一击应在什么时候,或许真正的改变历史只在那一下。

第453章 提前准备() 
高峰当然也不是光看不做,有些事他还是提前做好了准备。

    别看宋江起义规模不大,可它时间跨度长,转战区域广,因而影响还是不小的。

    这主要是因为朝廷对它重视不够,没有调动得力的人手和强大的兵力进行围剿,这才使得它能够转战自如,四处逃窜。

    高峰始终跟踪着它的行踪。郓州和梁山泊一带是它的根据地,同时出没于京东西路和京东东路的各州,郓、济、濮、兖、青、齐各州都曾到过。

    甚至还到过离丰’县最近的单州,只是也就到此为止,根本就没有打丰’县的主意,也不知他们是慑于高峰的威望,还是没考虑过这里。

    无论什么原因,只要他们不来本地,高峰也懒得去理他们,因而安心地在县城做他的县太爷。

    当然,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高峰在这支起义军身上下了大力气。

    首先,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对其进行监督,以便及时掌握其行踪。这些监督的人员,化装成各行各业的人士,总人数已超过了宋江起义的人员。

    其次,派入渗入了宋江的队伍里。初始起义时,宋江一行是三十六人,这三十六人就是这支起义队伍的头领。随着起义的进行,陆续招进来不少人员。

    宋江不像方腊,无论什么人,只要愿意,都可以招进队伍中来。他求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对招进队伍的人员要求很高,因而他的辗转斗争才最有效果。

    高峰就是这样,派了几名手下进入了宋江的队伍,他不求这些人去瓦解起义军,也不要求他们擒拿住宋江,他只希望在关键时刻能起到作用的就行了。

    实际上,大的作用没起到,小的作用却已经起到了,那就是宋江三十六的情况都摸了个清清楚楚。

    大首领宋江,副首领吴加亮,其他头领依次排序,各管一些事务。

    看着那份名单,高峰不由得心中感慨,这些人在后世可真的是人人皆知呀!原来,名单上的名字个个都耳熟能详,除了林冲被晁盖替代外,《水浒传》中的三十六天罡星一个都不少,全在上面。

    更令高峰惊喜的是,他居然看到了一个熟人,这个熟人不是因为名字熟,而是因为他实实在在接触过,那就是尺八腿刘唐。

    想不到刘唐还真混到这支队伍里来了,也不知当年自己和他说的那番话他还记不记得?

    无论刘唐记不记得,高峰都懒得去找他,俩人现在一个是官,一个匪,不到万不得已,还是不要接触的好。

    当然,真要到了与宋江面对面的时候,高峰自然会考虑用一下刘唐,也许那时会起到不错的作用。

    高峰做好了对付宋江的最坏打算,却也抽出了很大精力来处理方腊造反之事。

    方腊造反是早就预知的,不光高峰早就预知,就是莫大叔、风小默、吴等人也因高峰的提醒而预知。

    之前一帮人或不信,或将信将疑,现在事情已经发生,他们再次看向高峰的眼神已发生了完全的变化。

    神了,居然说得这么准,简直是个大预言家,只不知道他说的外侵会不会是真的。

    无论后面会发生什么,现在已顾不得了,应付好眼下才是关键。

    按理说,方腊造反与高峰一行并无多大关系,二者相隔太远,根本就牵扯不到。

    可是,因为事先莫大叔与方腊的接触,双方还是存在大量的生意往来,更主要的是丁宝被方腊看中而留在了他的身边做了一名手下。

    有这层渊源关系,就算高峰有预见,提前结束了二者的生意往来,在方腊造反一事上也无法做到不管不问。

    因而,方腊造反刚一开始,高峰便派吴来到了江南,他是以丁宝的手下前来的,其主要任务也是协助丁宝按计划行事。

    丁宝勇猛无前,又性子简单,因而深受方腊的喜欢,只是他没有加入摩尼教,所以一时间并没有得到方腊的重用。不过,方腊还是给了他一支人马,作为备用军留在了后方。

    说是人马,吴来到后才发现不过是一群老弱病残,靠这帮人根本没法打仗,不要说进攻了,就是想自保都难。

    方腊起事后,先占据青溪县,随后攻克睦、歙二州,接着攻克了衢州和杭州。有了杭州,方腊便有了根据地,再加上起义军发展很快,此时已拥有近百万众,方腊终于感到了可信的将领人手不足,这时他想起了丁宝。

    丁宝根据吴的建议来见方腊,向方腊表示愿意镇守后方,也就是南方的衢州一带,这样,方腊就可抽调得力干将至北方主战场。

    丁宝的想法正合方腊的心意,随即,他派儿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