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水浒豪杰传 >

第99章

水浒豪杰传-第99章

小说: 水浒豪杰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用将心中早已经想好的理由说了出来:“虽然我们攻克了青州城,不出意外当可以攻占青州、济州、兖州三州。但我们还是没有做真正做好起义造反的准备!”

    “赵家养士一百五十余年,不曾杀害一文士,天下文士皆心向赵家。大哥此时起义,只怕不会得到多少文士帮助!没有文士的帮助,大哥准备找谁治理这些州地?没有文士的帮助治理,这三州之地要是所托非人,只怕不但帮助不到我们收集粮饷,反而会招惹百姓不满,心生怨气,要抵制我们。”

    “而且当今圣上虽然贪图享乐,宠幸奸臣。但还没有到天怒民怨的地步,天下百姓依然心向大宋。”

    “青州城虽然城高墙厚,但青州、济州、兖州皆无雄关险要之地可以把守阻塞朝廷大军。而且朝廷一向采取强干弱枝的策略。中央禁军有八十万,西北禁军有十几二十万。虽然梁山军训练有素,但兵甲不多,就算有三州之地,也只能满足两三万兵马所需,还要分兵把守各地。到时朝廷派大军来围剿,我们就首尾难顾,只怕会被朝廷一一击破,死无葬身之地!”

    “天时地利人和皆不在我们这边,大哥此时起兵造反并不是合适的时机。还望大哥三思!”

    史进听到吴用的理由,陷入了沉思。

    大宋的田税虽然不算轻,但大宋队对海贸很重视。贸易的税收占了朝廷财政的很大一部分,因此对田税的依赖没有明朝那么大。

    不像是明朝,朝廷财政主要是依赖田税、矿税、盐税,这三样有一样出了问题,明朝的财政就出问题。

    缺钱的时候也只能增大田税、矿税,本来明末就正处于小冰河时期,收成就不好了。

    这田税再增加,再加上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收,这农民百姓怎么活的下去。

    也因为如此,明末时候,李自成等人都被官兵打败了几次,但依然能东山再起,轻轻松松再拉起几十万大军,就是因为百姓没活路了,只能造反了!

    现在大宋没有增加田赋,虽然有贪官污吏,但还是能活的下去。

    这个时候造反,根本不可能像明末那样,随便就能拉着几十万的百姓跟着一起造反。

    宋朝和明朝虽然都是重文轻武,但却是有本质的不同。

    明朝呢?

    当了知县,不贪污,一个月想吃上肉都是千难万难。

    据说清官海瑞母亲生日了,海瑞咬着牙买了两斤肉给她庆祝,立马被锦衣卫当成新闻上报到中央去了。

    连一个知县吃顿肉都这么难了,可想明朝那些官员的薪水是多么低了。

    这才造成了明朝贪官一大堆,基本无人不贪。而且贪都贪了,贪多贪少都一个样,那干嘛不多贪一点。

    也造成了贪官更加剥削百姓,百姓益加活不下去的恶循环。

    不像明朝,宋朝重文是真的很重文士,各种福利一大堆,当真是高官厚禄。

    按照现在的换算,只要当官了,不贪不墨就有十万年薪起底。

    要是部长级别以上的是百万年薪。

    薪水高、福利好,那么好的待遇下,大宋的官员又怎么会轻易跟随你一个山贼造反?

    没有文士的帮助,谁来管理底盘!

    靠手下那帮粗汉吗?

    想想还是算了。

    他们有几个人能看懂字的,连字都不认识几个,还指望他们懂收税,懂法律,做文案,核算,会看账本,会审案?

    地盘没有人治理,就算占领下来,又有什么用!

    不但不能起到帮助作用,甚至还会成为拖累。

    那样自己还怎么安心去攻城略地。

    秦朝能一统天下,除了武安君白起、王翦等统军之才外,还因为有像商鞅、李斯这些治理之才的帮助,才能让秦国国库充足,可以供大军用度无缺。

    刘邦最后能夺取江山,是项羽军事能力不如刘邦,不如韩信吗?

    刘邦都接二连三的被项羽打的溃败,丢下军队城池自个逃了,父母都被项羽抓住了。

    但最后刘邦依然能拉起大军战胜项羽,以萧何为首的的文官保证了后勤供应,给了刘邦东山再起的资本。

    朱元璋手下的刘伯温、李善长等人哪个不是治国的济世之才。

    反观李自成!

    不懂治理,手下又没有治国的大才!

    很多人都说李自成如果不纵容手下抢夺陈圆圆,说不定大清就没有机会入住中原。

    但其实就算当初不夺取陈圆圆,李自成也夺取不到天下。

    看看他入城后干得事就知道了。

    拷掠明官,四处抄家,规定助饷额为“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刘宗敏制作了五千具夹棍,“木皆生棱,用钉相连,以夹人无不骨碎。”

    城中恐怖气氛逐渐凝重,人心惶惶,“凡拷夹百官,大抵家资万金者,过逼二三万,数稍不满,再行严比,夹打炮烙,备极惨毒,不死不休”,

    李自成手下士卒抢掠,臣将骄奢,“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掠抢民财者也”。

    大顺军于占领区皆设官治事,首为追饷,例如在城固县,“贼索饷,加以炮烙”;在汾阳,“搜括富室,桁夹助饷”;

    在绛州,“士大夫惨加三木,多遭酷拷死”;

    在宣化,“权将军檄征绅弁大姓,贯以五木,备极惨毒,酷索金钱”

    治大国若烹小鲜!

    说的就是治理国家,必须要有耐心。

    虽然明末时期贪官比较多,但最起码可以保证整个国家体系不会崩溃,陷入无序的状态。

    正常合理的做法是严惩一些罪大恶极的贪官污吏,消除民怨,接收大部分的旧官员。

    然后一边加强治理,一边培养官员,慢慢替代旧官员。

    等到建立起的新体制能够支撑起一个国家的运转时,再秋后算账啊!

    满清就是继承了大明的旧官僚,稳固了体系,才可以慢慢铲除各个反对势力,最终坐稳了江山。

    李自成刚攻克京师,连天下都还没有一统,就迫不及待的要将所有文官都抓起来拷打了。

    导致整个国家体制完全瘫痪,除了抢到了几千万两银子,其他什么都没有。

    没有人去收粮草,没有人去制造兵甲,没有人安定百姓恢复生产。

    统统没有,没有稳固的地盘,没有稳定的后勤保障。

    李自成才会在山海关战败后,一败再败,再无翻身之日。那几千万两银子最后还是便宜了满清!

    史进越是思考,就越觉得吴用说得有道理。

    当以李自成为鉴,没有人治理的文官,单凭武将,就算夺取了城池,也是守不住的。

    现在宋徽宗败家作死的程度还不够,百姓造反决心还不够。招揽不到几个文士,手下没有几个懂治理的人才。

    还真不是起义造反的时候!

    吴用劝自己要韬光养晦,他心中也一定想到了对策。

    史进当即站了起来拱手说道:“加亮先生既然劝史进要韬光养晦,心中必有良策,还请先生不吝赐教!”

第173章 韬光养晦(三)() 
吴用劝自己要韬光养晦,他心中也一定想到了对策,肯定还有下文。

    史进当即站了起来拱手说道:“加亮先生既然劝史进要韬光养晦,心中必有良策,还请先生不吝赐教!”

    看到自己的主张被史进接受了,还向自己请教,吴用打起精神,准备向史进卖弄自己的本事,好晋升首席军师的位置。

    吴用不慌不忙地说道:“大哥,要图谋天下,需内外兼修!”

    “大哥仗义疏财,重情重义,远近豪强壮士皆拜服大哥威望。今日大败官兵,攻克青州城,定能让大哥名声更上一层。必然会有不少不满朝廷的有志之士前来投靠。这些人要招揽下来自不必吴用多说,但大哥,你的名声你的威望多是在地方豪杰、武夫之间传播。在文士名声不显,在他们眼中你依然是一介草莽粗汉。今后大哥要注意宣传自己的名声,让你的名声在文士中也能广泛传播。这样日后攻城略地,才好招揽文士相助。”

    “大哥自掌管梁山以来,重法制,约束手下不扰民,除民害为百姓伸冤,创下了偌大的名声。但这些名声还没有完全利用好。要让天下百姓心中清楚,大哥你是天命之人,是上天派下来拯救黎明百姓的救世之主。就像当日那童谣,要让百姓知道,九纹龙史进来了,大家就有好日子过了。虽然不知道这童谣是何人所做,但却是能为大哥造势的好手段。大哥可效仿,多在乡间派人传唱,营造大哥是天命所归之人!”

    “三军未行,粮草先行!梁山八百里水泊,鱼虾丰富。而有些地方泥沙沉积,可以屯泥做良田。若能广聚流民,善拓荒芜。水陆并用,当可以收获不少粮食,供应一万八千大军不在话下。钱粮丰足,军心方可安定!”

    “扩充兵马!和官兵那一战可以看出,大哥眼光深远,知道水师是我梁山立足根本,早早就亲自邀请阮家兄弟,张家兄弟,李俊等善水战的弟兄上山。组建我军水师,保卫梁山。不过京东两路,需要动用水师的地方不多,有这些水师也够用了,大哥日后要多训练步兵,而且也不需要全部精兵。以前兵马不多,走精兵路线是可行的。但日后要攻城略地,单靠精兵不行。精兵好是好,但太耗钱粮了。大哥日后底盘要是大了,需要的兵马会越来越多。都是精兵,这需要的钱粮可是海量,我们供不起。大哥应该两路走,一面训练精兵,一面训练普通兵。精兵用于野战,攻城略地。普通士兵能守城,能安民即可!”

    “如果要韬光养晦,自然要迷惑当今圣上,要让他知道大哥只是一心要招安,并没有起义造反的野心。减轻朝廷对我梁山的重视。同时派人带重金或收买,或游说他们,让他们替我们说话。要让朝廷上下都觉得我们是被贪官污吏逼得才会落草为寇,我们还是忠于圣上,忠于朝廷。”

    “在迷惑圣上,迷惑朝廷的同时,我们也要展示我们的武力,要让他们觉得人数虽然不多,但善战。让他们觉得就算战胜了我们,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还是招安的好。”

    “即惧怕咱们的武力,而又觉得咱们胸无大志,只是固守本地,那朝廷对我们的重视就绝对不会那么大,也不会派重兵围剿我梁山。甚至会派人来拉拢咱们,招安我们。”

    “而咱们只需要不断的派出使者,并以金银收买那些贪财的官员。让他们充当我们的内应,就算不能让他们为我们说话,谋取利益,也能将朝廷上的动向告诉我们,让我们有时间准备。不会像之前那样给朝廷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派人挑拨各官员,让他们党争伐斗,扰乱朝廷内政。”

    “当今圣上好色,贪图享乐。大哥最好选美色进献、诱惑圣上,让他沉迷女色,不思政事。宠幸奸臣,远离贤臣。同时派能工巧匠,蛊惑圣上大肆建造宫室高台,消耗国力。也能让圣上横征暴收,激起民怨。”

    “内修还要外援,我军势小,要想吞并大宋,必要善于引援而制敌。今天下大辽、大宋、大夏三强并立,而后还有大理、吐蕃等国。虽然这些国家现在可能还看不起我们,但可以派人重金交好这几个国家的重要文武官员。日后我们要是占据了一定底盘后,他们自然会重视。到时可以引以为援,用于牵制大宋兵马,为我们减轻压力!”

    “到那时圣上昏庸无道,君臣离心。百姓活在水深火热中,哀声怨道。而大哥名望传播天下,我军又兵强马壮。天下百姓志士岂有不算食壶浆以迎大哥者乎?如是,则大业可成,此乃吴用为大哥谋者。望大哥图之!”

    听完吴用的对策,史进低头沉思了一会儿。

    虽然吴用受制于眼界,有些计策还过于保守和短视了。比如对水师的看法!

    够用了?

    是远远不够,日后我还要扩大水师的规模,要招揽一万人,十万人,组建海军呢?

    不到一千的水师怎么够用!

    不过也这不怪吴用,他受制于眼界,以及固定思维,根本不知道海军的作用。

    不过大致上他的计谋都是好的,史进要眼看向了朱武,用眼神询问了他的意见。

    吴用所提出的很多计策,他朱武也想到了。

    只是不同于吴用是,他朱武思虑这些计策的时候,想到一个关键问题——钱!

    扩充兵马需要钱,收买官员需要钱,交好诸国需要钱。

    这些通通需要海量的钱,要是单单凭梁山现有的金银,根本没办法做到。

    所以他朱武才没有第一时间就提出来。是想趁着人少的时候再和史进商议,看看有没有办法解决。

    只是没想到现在被吴用当众提出来罢了。

    除了金钱上他没有说出解决办法外,吴用这些计谋都是没错的。

    看到史进的询问眼神,朱武向史进点了点头,认同了吴用的看法。

    看到朱武也表示同意,史进当即对吴用说道:“加亮先生果然足智多谋,深谋远虑。我能得先生,当真是如刘邦得张良,刘备得诸葛。有加亮先生相助,何愁大事不成!”

    吴用看到史进将自己比作张良、诸葛,心里很是得意。

    看来史进终于认可了自己了!

    正当吴用暗自得意的时候,史进突然提出:“既然要放弃青州城了,这慕容知州怎么处理,还要不要杀?”

第174章 不招安就造反?() 
正当吴用暗自得意的时候,史进突然提出:“既然要放弃青州城了,这慕容知州怎么处理,还要不要杀?”

    吴用想想说为什么不杀,我们不是打折替天行道的旗帜吗,不杀慕容彦达这贪官怎么符合替天行道。

    可话刚溜到嘴边,立马被他关紧了。

    刚才说要让圣上远离贤臣,宠幸奸臣,这慕容彦达也算奸臣媚臣了吧!

    吴用急思了一下,说道:“我们要展示一下求招安的姿态,还是放了慕容彦达的好!”

    史进说:“那好,将慕容彦达给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