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诸葛天下 >

第9章

三国之诸葛天下-第9章

小说: 三国之诸葛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人,是这样的,诸葛氏准备外迁各地,分散家业,然诸葛氏近些年在琅琊,虽薄有家财,攒了些家业,但琅琊一向商贾不盛,客商往来不频,一时却无法脱手。故而,烦请能够帮衬一二,施以援手。”诸葛亮三言两语道明了今天会见的主题曲,简单扼要。

    “本官一非大户商贾,二无本地人脉,诸葛氏家大业大,纵是有心帮忙,恐也成效甚微。此事,还请贤侄另寻高明。”摸不着脑袋的朱县令一脸不解,你诸葛氏东西卖不出去,找我有什么用,难道我能帮你拉来客人不成。

    “大人,诸葛氏也极力自图解决,曾派人去下坯糜家商谈,但商人逐利,不讲情义,竟提出收购诸葛氏的家业,仅能以市价的七成,诸葛氏既不愿贱卖祖业,又念及大人精于励治之功,恐将家业卖与外人,外人不识大人之英明,引起积怨,是为不美。”唱过空城计的诸葛亮,忽悠起人来一套一套的,满嘴跑火车,却让人听起来亦假亦真,真假掺半。

    “不知此次诸葛氏意欲出售的家业有多少?本官近日也算是有些闲钱,倒是可以买上一些,减轻贤侄家里边的压力。”听到市价七成,朱县令不由怦然心动,就差大喊卖给我卖给我了。

    “大人,本次诸葛氏要卖的大概是四五十万亩,其中以土地,良田为主。如若大人有意,莫说市价七成,就按市价六成卖给大人,大人为官清廉,想来钱财不多,在下也理解,这样吧,也接受以物易物,绝不让大人为难。”急于脱手的诸葛亮大减价,只想落袋为安,远离这是非之地。

    以市价六成的价格,足以吸引任何一人出手购买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先见,能够预判未来。

    诸葛亮也不愁朱县令拿不出这些钱财,要知道: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

    “贤侄,若是如此,岂不是白白占了诸葛氏的莫大便宜,要不是诸葛氏急于外迁,本官有意助诸葛氏一力,勉力拉诸葛氏一把,些许好处,本官视之如粪土,饶是如此,本官也受之有愧啊。”朱县令虚情假意地感慨道,努力营造正直不阿的正面形象。

    “多谢县令大人施以援手,大人的爱民之心日月可昭。诸葛氏必将日夜感恩。”见达成交易,诸葛亮心情一松,恭维赞美之话不要钱似的拼命送给朱县令,颇有当年舌战群儒的雄风。

    “贤侄勿须如此,急人之所急,乃是本官份内之事。转让家业的事,本官自会尽早安排人手,带上钱财宝物去诸葛氏交接,不必再忧心此事。”大包大揽的朱县令拍胸口保证。

    双方都急着促成交易,不得不说,如若没有黄巾之乱,这是一场双赢的交易。如果,没有如果。

    “那就麻烦县令大人了,在下内心实在过意不去,还请大人接受在下的一拜。”诸葛亮慎重地向朱县令作了个揖礼,内心暗忖道,上一次诸朱一直都是小摩擦,直到逃难后诸葛玄当上豫章太守,而曹操奸贼却将朱皓表为豫章太守,二家方结大怨。

    这一次,诸葛氏在诸葛亮的极力运作下,有可能逃离那场令人夜半惊醒的灾难。现在将诸葛氏大半家业接手过去的朱氏,只能自求多福了,也算是恩怨二清,互不拖欠。

    一啄一饮,自有天定。

    “贤侄小小年纪,聪慧敏思,温文有礼,将来成就必不可限量。如今朱氏与诸葛氏已握手言和,有通家之好,二家年轻俊才更要互相扶持,适逢本官的大兄朱儁之子朱皓、二兄朱治之子朱然来此游玩,犬子朱桓正在院子里陪之戏耍,尔等要多加亲近才是。”朱县令虚扶了下诸葛亮,感觉此子举止进度皆颇不凡,宜与之结交,遂主动将客居侄子介绍给诸葛亮两兄弟。

    “多谢大人谬赞。固所愿,不敢请也。我等兄弟俩一介白身,文不通,武不就,蒙大人不弃,给个机会向各位贵公子学习,以便有所精进,我等慕名思之久矣。”花花轿子人抬人,诸葛亮知道朱家人才济济,也心存结交之心。

    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就少一个敌人,少一颗绊脚石。

    告退朱县令后,诸葛亮和诸葛诞来到院子里,果然发现三个年纪相近的男孩正在玩耍追逐。

    朱家兄弟见了诸葛亮等人,一时诧异,停了下来。

    “你们是什么人?为何出现在这里?”县令之子朱桓利用地主之谊,想探明来者身份。

    “在下诸葛亮,这位是我堂兄诸葛诞。得到县令大人的同意,想与各位交个朋友,不知各位意下如何?”诸葛亮扯出县令的大旗,快速获得好感值。

    “既是父亲同意,证明尔等有过人之处,我们认了这个朋友。”武风强盛的朱家,加上朱桓等人阅历尚浅,诸葛亮成功达到目的。

    至此,诸朱和解。

第19章 下坯糜家() 
日落西山,黄昏映红。

    诸葛亮和诸葛诞兄弟两人与朱家兄弟三人很快打成一片,都是乳臭未干的小孩子,又期待长大,羡慕英雄与才子,几人聊了很多,也许在大人看来,说的话都显得稚嫩,却在无形中化成了友谊的桥梁。

    朱桓的稳重,朱皓的刚烈,朱然的坚毅。

    关键三人都通习武艺,精熟兵书。

    在短短的时间内,给诸葛亮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快到天黑时刻了,诸葛亮和诸葛诞才从朱府出来,回到诸葛氏。待与家人用膳之时,诸葛亮竟然发现诸葛绪已提前回来了,此时便坐于膳桌上,正风卷残云地扫荡着。

    “绪兄,此行去找下坯糜家,可顺利乎?看来黑了不少,料想是吃了不少苦,令兄长劳累,亮之过也。”诸葛亮表情关切地表示自责,又想了解诸葛绪去下坯是否顺利找到糜家,故也顾不得等诸葛绪吃完了。

    “还好,糜家在下坯也是如诸葛氏一般,人尽皆知的大户,并不难找。为兄亲自上门递帖,表达意向后,糜家很感兴趣,期待能与诸葛氏再作细谈。于是,为兄便与糜家家主约定半月之期,说届时诸葛氏自会有人到糜府详谈。”闻言,诸葛绪只好放下速度,将嘴里的鸡腿吞了下去,含糊地作了回应。

    “如此甚好,辛苦绪兄了,还请慢用,多加休息。”诸葛亮表达谢意后,也加入了扫荡大军。

    一夜无话。

    隔天,睡了一个完整的好觉,诸葛绪算是恢复了过来,便主动来寻诸葛亮,想知道与糜家约定之事的安排后续。

    “阿亮,和糜家约定之事,你是怎么打算的,准备派谁去?什么时候启程?”诸葛绪一股脑儿地问了一大堆问题。

    涉及到下坯糜家,有些细节,诸葛亮还是觉得应该自己亲身前往敲定,方才心安。诸葛亮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劳碌命,至少在确保诸葛氏足够安全的前提下的,他还不能够安定下来,坐享其成,享受人生。

    考虑到堂兄诸葛绪表现心切,想继续为家族做事,证明自己的心态,诸葛亮完全能理解。

    因此,诸葛亮也不会让诸葛绪闲着,细思片刻,便想到接下来用得上诸葛绪的地方了,毕竟多年用人的经验,诸葛亮在筹划安排这方面,还是挺得心应手的。

    “绪兄,前往下坯糜家商谈一事,事关重大,我想亲自去和糜家家主细谈。从下坯回到琅琊,不远千里,舟车劳顿,兄长还是要多加休养,免得身体抱恙。”诸葛亮泼了一盆冰水给诸葛绪,一下子就浇灭了诸葛绪的热情,搞得诸葛绪的心情一时乌云满布。

    顿了顿,诸葛亮话锋一转。

    “当然,要是绪兄不觉辛苦,眼前倒是有一事需要绪兄为之操劳,就是不知绪兄愿不愿意?”诸葛亮故意吊了吊诸葛绪的胃口,不让诸葛绪知道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阿亮,快说快说,这些日子去下坯,发现虽累,但沿程既好玩,又能长见识。好多地方风俗,不去都不知道呢,难怪长大后的士子都喜欢游学,游学两不误嘛。”乐不思蜀的诸葛绪还是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至少比在家里所见所闻有趣多了。

    “好吧,我就不打哑谜了。接下来,我需要有人去洛阳买个院子,作为落脚点,短则三五个月,长则半年,到时自有用处。不知绪兄愿不愿意跑一趟?买下院子后就此住下,静待我等,洛阳乃天子脚子,繁华兴盛,文人学士,想必绪兄会更加向往吧。”露出狐狸尾巴的诸葛亮不再逗诸葛绪,将计划按照锦囊妙计的方式说了出来。

    “这事就包在我身上。”处在叛逆青春期的诸葛绪说了一句后,不待诸葛亮反应过来,就跑开去收拾准备行李了。

    竖日,诸葛绪便离开琅琊,直奔洛阳而去。

    诸葛亮与诸葛绪前后脚,也启程出了诸葛府,一路取道下坯郡,前往糜家。

    徐州,自古是产粮大州,兵家必争之地。

    下坯郡作为徐州的州治,其繁华程度更是不在话下。一路上,多平原少高山,映入眼帘的大多是绿油油的田野,兼之已入初夏,些许酷意在满面凉风的吹拂下,被驱散得一干二净。

    还太小,无法骑马的诸葛亮,只能以马车代步,悠闲地往向下坯郡,急赶慢赶,总算是在约定之日前赶到了下坯郡。

    当然,一路上,诸葛亮也没闲着,他在想如何与糜家进行详谈,达成合作。糜家是徐州经商大贾,若是能将糜家绑定在诸葛氏的大船上,那必定是水涨船高。

    糜竺多谋,糜芳精商。此二人,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按照经验,糜家与诸葛家并无半分关联,如今冒然前往谈及合作,何其不易也。也不知如今糜家家主为何人,性情如何,谈交易,贵在知己知彼,方有胜算。

    现在可好,却是一无所知。诸葛亮虽能感受过历史长河的磅薄,却无法记住太多的人与事,能依稀记住上一世发生的事便算是不错了。

    但这并不能成为引起连锁反应的蝴蝶翅膀,就算拼命扇动,也改不了要面对的每一个活生生人们的想法。

    越想越烦,越烦越乱,诸葛亮干脆不去想了,见招拆招,走一步算一步就是了。

    交了路引,进了下坯县后,无暇感受下坯县的繁华热闹,也不停歇休整的诸葛亮问了路人后,弄明下坯糜家所在方位,便直奔而去。

    经商大贾,自不难找。

    看着比诸葛府还豪华的糜府大门,诸葛亮不禁感慨,真是富可敌国啊。

    想不到从东海朐县搬来下坯郡城的糜家,短短几代人,便能有如此大的规模,积蓄如此多的财富,糜家经商自有一套,外人不可知也。

    诸葛亮强行打断刚才不由自主而产生的羡慕不已想法,收拢了下人比人,气死人的比较心思。

    诸葛氏是琅琊望族,糜氏是下坯豪商。

    同样都是富足之家,但曾经的诸葛氏是不幸的,糜氏却是命运的宠儿。

    但愿能改变。

第20章 糜笠糜芳() 
递上名帖,道明身份,告之门房,诸葛氏应约而来,还请劳烦糜家家主接见。

    门房也是有眼力劲儿的,仔细地验了验拜访帖,虽瞅着来人只是一个小孩子,却不敢轻视,连忙回府禀报去了。

    不一会儿,门房就小跑回来了。

    “这位小公子,家主有请,还请随我入府。随从等人可先在府里暂先歇息,进了府内,自会有人安排。”来不及擦擦额头上的汗水,门房便向诸葛亮传达了请示的结果。

    这效率奇高,且考虑甚细密,便连随从下人都能安排妥当,可见此糜家家主是个心思细腻之人。不愧为当地经商大贾,待人接物如沐春风,宾至如归,诸葛亮内心暗道。

    “多谢糜家主厚待,烦请小哥前头带路。”闻言,不失大家风范的诸葛亮也彬彬有礼,客随主便。面对下人,也颇有贤风。

    “公子请。”也不多话的门房干脆利落地带着众人鱼游而入糜府。

    随着门房的带领,穿过坐落交错的房屋,曲曲迂迂,兜兜转转,终于是来到了糜家的会客厅。糜府,给人一种峰峦叠聚的感觉,就像是一座迷宫,也像是自己曾摆下的八卦阵。

    会客厅上,主位坐着的是个十来岁的青年,估计刚刚弱冠,次位坐着一个五六岁的少年,皮肤黝黑,略显肥胖。

    却是二个熟人,青年便是糜竺,少年便是糜芳。

    共事多年,诸葛亮还是能一眼就认出眼前的二人,哪怕是年轻时期。

    “拜见糜家主,在下乃琅琊诸葛氏子弟诸葛亮,家父忝为泰山郡郡丞,今日上门造访,多有叨扰,还望糜家主请勿怪罪,海涵见谅。”假装素未谋面的诸葛亮边施见面礼,边款款地说道,努力争取印象满分,方便后面的谈话。

    “公子免礼,在下糜竺,字子仲,这位是家弟糜芳,因家父年老,不再理事,在下又新任糜家家主不久,能力低浅,故未能亲自登门商谈买卖,还望公子见谅。”听到诸葛亮自我介绍是官家子弟,糜竺瞬间变得尊敬了许多,也开始好奇诸葛氏能给糜家带来什么好买卖。

    糜竺刚弱冠表字,尚未举孝廉,无法出仕,自然愿意多多亲近官家子弟。毕竟,官场无捷径,一靠贵人提携,飞黄腾达;二靠自身奋斗,左右逢源。

    “哈哈,糜家主年轻有为,待客厚道,哪来见谅的一说。实不相瞒,在下此次是想与糜家谈一笔买卖。放眼整个徐州,要论经商大贾,糜氏仍是屈指可数,鹤立鸡群,可谓是一枝独秀。故不辞劳远,特来与糜家主商谈,还望糜氏与诸葛氏能促成此次买卖。”诸葛亮知道现在的糜竺阅历还少,人情世故可能还不够圆滑,也就不卖关子,不说虚的,直点主题。

    “公子无须客气,喊在下子仲即可。公子不远千里迢迢来到下坯,想来绝非儿戏,但下坯糜氏与琅琊诸葛氏却是从没过生意往来,也无人情交际,故买卖一事,还请公子明说。”糜竺摸不清来者是敌是友,商场又如战场,一时不慎,极可能将整个家族的老底都赔进去,因此自动过滤掉诸葛亮的天花乱坠,开门见山,想知道眼前这个二三岁的小孩子能说出什么天大的买卖。

    “那在下便自来熟,不见外了,糜家主,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