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诸葛天下 >

第18章

三国之诸葛天下-第18章

小说: 三国之诸葛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亮,走吧,前方带路,莫要让令尊令堂久等了,不然为师的罪过就大了。住在诸葛府已是给你们带来麻烦,要是还反客为主,那为师就太不识抬举了。”不再坚持,蔡邕让诸葛亮前头带路,身在异乡为异客,做为客人,蔡邕是十分合格的,不敢太过于拿捏身份。

    蔡邕虽看不惯宦官张让、外戚何进等人,却对世家士子并无偏见。人家诸葛府礼贤下士,滴水之恩,便得投桃报李,涌泉相报。

    “老师无须心急,请随学生来,家父与家母虽已在等待我们前去,一同就膳,但素来平易近人,慈祥和蔼,必不会怪罪我等,更何况老师您远来是客人,些许等待也是应有之礼。”诸葛亮向蔡邕施了一礼后,便款款地在前方带路,不紧不慢,只是侧了半个身子,不敢整个人越过老师蔡邕,导致走得并不快,徐徐前行。

    蔡邕不再说话,专心致志,快速前行,紧紧跟上诸葛亮的脚步,力求用最短的时间赶到宴席大厅。

    待二人来到宴席门口,远远便看到诸葛珪夫妇坐于宴席主坐上静等,宴席上还有其他的几个人。蔡邕眼尖,看到了女儿蔡琰也已坐于宴席上,遂麻利地再次加快了脚步。

    屋子里的人也看到蔡邕二人在门口,快步走进来,宴席上的人连忙站起来,迎了出来。

    “下官泰山郡丞诸葛珪拜见议郎大人蔡伯喈公,多年未见,伯喈公风采依旧,实是令人敬佩不已。”诸葛珪曾经有幸上朝的时候,瞅过蔡邕几眼,虽然远在泰山为官,多年未见,却还是能相认的。于是连忙地向蔡邕行了个拜见礼,章氏也跟着行了个福礼。

    果然是蔡邕蔡伯喈,我儿竟然真的拜入大儒门下,真是祖上积福,佑我诸葛。至此,诸葛珪总算是放下心来了,恭敬地邀请蔡邕就座用膳。

    “诸葛大人为官一方,为民造福,实乃国之栋梁,方是我等空谈之辈,所敬佩之人。老夫如今已非官身,不再是议郎了,承蒙贵公子不嫌弃,拜老夫为师,更是收留老夫一家留宿诸葛府,诸葛大人之恩,老夫没齿难忘呀。”蔡邕回了个礼,也开始寒喧了起来。

    两人携手同行,笑谈晏晏,相随走到宴席,主客分别就坐,众人也跟着一一入座。待各人坐定,诸葛珪则发令宴席开始,一时之间,觥筹交错,杯推盏换。

    “伯喈公,一身正气,敢于直言,请满饮此杯。小儿有幸拜入您的门下,这拜师仪式可不能省,拜师之礼也得给您补上。诸葛氏只是琅琊小族,些许心意,还请伯喈公能够笑纳,莫要见怪才好。”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诸葛珪举起酒杯,对着旁边的蔡邕劝起了酒。

    “令公子天纵其才,不嫌弃老夫的微末本领,拜老夫为师,老夫自当竭力相授。至于拜师之礼,诸葛大人有心了,一切随诸葛大人的安排,不过依老夫看来,从简即可。”

    不说现在连住的地方都是诸葛家的,身为客人,不好奢求太多,就说诸葛父子能在此时收留蔡邕,蔡邕就觉得二人是真心为他着想的,也就不在意拜师礼办得隆重不隆重了。

    “那好,在下便斗胆一次,自作主张筹办了,若是拜师之礼太过寒碜,不上档次,还请伯喈公不要计较。来,来,喝酒,喝酒。”诸葛珪知道拜师一事最后一定会落在自己的身上,也就不再多作言语,一心招待起蔡邕来了。

    待酒足菜饱,众人方各自散去,各自歇息。

    又过三日,诸葛珪根据黄道吉日,挑选了当日作为拜师仪式的吉日,诸事皆宜。早在之前,诸葛珪便将诸葛亮要拜蔡邕为师的消息散布了出去。

    因此,这一天,早早地诸葛府门上便车水马龙,人群络绎不绝,皆是上门道喜,讨杯拜师宴喜酒喝的人。

    有的人是经商大贾,带着贵重的礼物前来;有的人是远方表亲,拎着美味的特产赶到;有的人是泰山同事,拿着受邀的请柬应约。

    甚至,就连泰山郡太守张举大人,都亲自到府,上门道贺。由此足见蔡邕在天下人的心中位置,一言盖之,风评极好。

    待吉时已到,司礼便高唱:拜师之礼开始。

    “学生诸葛亮拜见祖师孔子圣人,愿祖师保佑学生学业有成。”沐浴焚香过后的诸葛亮先是对孔子画像拜了一拜。

    “生我者父母,养育之恩,有生之日不敢忘。”拜完孔子,诸葛亮又朝诸葛珪和章氏拜了一拜,以表生养之恩。

    “教我者老师,授业解惑,学生日夜定铭记。”拜完父母,诸葛亮转过去,对着诸葛珪夫妇旁边坐着的蔡邕拜了一拜,以表传道之情。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谨守本心,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慎学修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藏器于身,讷言敏行。”蔡邕开始训话,以作劝学。

    待蔡邕说完,诸葛亮便接过下人递来的六礼束脩,恭敬地向蔡邕献上。

    六礼束脩,即: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寓意红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早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

    蔡邕收下六礼束脩。

    礼成。

第40章 蔡邕讲学() 
诸葛亮拜师仪式完毕,诸葛珪便热情招待各人就席,确保宾客尽欢,来者尽兴。这一场酒宴直吃喝到日落西山,众人方不胜酒力,左右醉晃,各自归家。

    自此,诸葛亮每天便跑去蔡邕所住的院内里,跟着蔡邕学习书法,初步启蒙书籍。因为有经验,诸葛亮学起来,并不感觉到吃力,而教这些基本功,对于蔡邕来说,更是易如反掌,轻轻松松便能应付。

    不久,蔡邕发现诸葛亮的学习进步如有神速,便悄悄地加大了教学难度,但结果却出乎意料,诸葛亮始终能快速掌握,并学以致用。不得已,蔡邕可以开始教授诸葛亮更多的东西,甚至涉及到一些史经儒书,等等不一。

    蔡邕觉得自己的知识就像一条泻洪的大河,流水般地飞快进入诸葛亮的大脑。也不知为何,小小年纪的诸葛亮竟在求学一道,展现出惊人的领悟力。

    随着蔡邕加大所传授的知识难度,不再是简单地教诸葛亮识字,练字,而是林林总总,各有涉猎,仿佛花花世界,引人入胜。

    于是,整个诸葛府的人开始对这一老一小习以为常的教学课程感兴趣了。

    府上的看家护院每天训练完毕,都会站在院子外头,也不管听不听得懂,静静地聆听,保持安静,不敢打扰院子内正在教学互动的师生俩。

    院内的家奴婢女做完手头上的粗活后,也会悄悄倚立在走道栏杆,弥补下因命运不公而自身无法体验到的学习感觉。哪怕如听天书,也暗自陶醉,羡慕不已。

    “人之初,性本善。”蔡邕拿着一本《孟子告子上》,幅度几不可见地摇头,轻轻地领读,指导诸葛亮背诵。

    “性相近,习相远。”早已滚瓜烂熟的诸葛亮脱口而出接上,说实话,虽然蔡邕已经加强了教学难度,但这些对诸葛亮曾经的治学造诣来说,还是太简单了些。

    待《孟子》教完,蔡邕又开始对诸葛亮进行时问。

    “君子之为人,何处于天下?”蔡邕觉得小孩子还是要从根本上教好,尤其是礼教要跟上,于是蔡邕挑了《礼记大学》来考问诸葛亮。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诸葛亮曾穷其一生,都在追求这一个人生目标,因此蔡邕发问这个,诸葛亮有感于心,发自肺腑。

    院子内的一老一小,一师一生,一教一学,就像是结识已久的忘年之交。彼此专注的身影显得特别安逸,令人心生向往,既想加入其中,又不愿去破坏这一完美的画面。

    久了,前议郎,大儒蔡邕蔡伯喈公在泰山郡诸葛郡丞府讲学的消息不胫而走,口口相传。

    泰山郡的士子都知道诸葛府来了不得了的大人物,皆心存结交,常来诸葛府门前递名帖,以求一见。

    为不打扰蔡邕一家人的生活,也不影响诸葛亮的求学,诸葛珪一般都是能推则推,委婉拒绝。

    当然,对于一些无法拒绝的,只好同意其旁听蔡邕讲学,但也会事前跟蔡邕商量,取得蔡邕的同意,以免唐突。

    比如,泰山郡郡守张举,泰山郡督邮高堂隆,护卫过诸葛亮的济北郡伍长于禁,以及各县县令、县尉,这些便是例外,只能尽力安排好旁听事项,做到听讲相宜,教学和谐。

    蔡邕不愧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笔墨书万家。每每一些晦涩的经史内容,经过蔡邕深入浅出,旁征博引的解讲,众人都能茅塞顿开,眼前一亮,犹如醍醐灌顶。

    加之蔡邕所学,以儒为主,以杂为辅。讲学之时,涉猎极广,可谓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便将听的人一点点带入佳境,获取真义。

    “老师,学生有幸能得到老师的教导,真是得天眷顾。学生多希望这世间的人,个个都能像老师一样博学多才,人人都能够有书读,识字断文,那该多美好啊。”虽然不满足蔡邕所学的知识,但诸葛亮知道蔡邕所教的知识不是不重要,而是自己以前已经学过。这些知识对于寒门,对于商贾来说,却是非常宝贵,珍惜的。

    况且,以前诸葛亮太累了,如今已是不想再像以前一样,什么都懂,事事亲为,那样不但压制了其他人的发展,还将自己也累得无法成长,停滞不前。

    这一次,诸葛亮更加希望自己能够成功像水镜先生司马徽、蔡邕这样的人,能够当一个老师,引领学生的成长,最好是能够找到多几个像天水姜维姜伯约这样的好苗子,从而减轻自己的压力。而不是成为一个什么都懂的军政奇才,却不识人才,不懂人才。

    “阿亮,你有此胸怀天下的善心,也是难得。不过,就算不说为师现在身陷囫囵,这整个大汉的天下,书院也只是少有的几间,仅仅能提供一小部分人的求学。至于世家士族,或多或少,都能有些书读,然而这些家族却不会拿出来分享,往往敝帚自珍。读书,对于寒门百姓,贩夫走卒,实在是太奢侈了。”

    听到诸葛亮的感觉,蔡邕也随着话题,略得思索,觉得虽然希望人人都能够读书,但目前的世道,读书还真的只是读书人的事。太多的人,别说挤进读书人的世界,一同读书,就连会写自己的名字,都是少有罕事。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若是他朝一日,学生定当广建书院,邀请天下有才有识之士为老师,让天下人不论贫富,不分贵贱,都能够读书,爱读书,感受得到知识带来命运的改变。”

    诸葛亮坚定地立下宏愿,想像曹操一样,改变世间寒门的困境。当然,诸葛亮并不偏激,他会将世家士族与寒门的矛盾对立,妥当处理好。不过,这些都是后话,有待实现。

    “阿亮好志气,若是真能广建书院,大庇天下俱欢颜,那为师便帮你管理书院,给书院当老师,替你打下手。击掌为誓。”蔡邕看着魄力不小的诸葛亮,也跟着少年轻狂一次,愿意等待诸葛亮给天下读书人带来改变。

    诸葛亮对着蔡邕的手,连击了三掌。

    啪!啪!啪!

第41章 于禁辞行() 
时光总是在人遗忘它的时候,逃跑得飞快,直到人想起来了,才保持流逝的从容。

    这天,晨练过后。

    于禁去了诸葛亮求学的院子里,找到了诸葛亮。

    早已将晨练满身臭汗的衣袜换成一身素白的练功服,整个人看起来十分干练稳重,远远望去,就像一座雕像的于禁,来到诸葛亮的面前,却发现有些难以启口。

    眉色之间,虽有不舍,眷恋,但一身的气势却是带着义无阻挡。犹豫些许,于禁最终还是开口了。

    “公子,禁今天是特意来向您辞行的,护卫一事已算是圆满完毕,禁不日也得回济北相鲍信大人帐下效命了。”

    “于将军,可是在府中住得不惯?还是说府里有人故意刁难你,怠慢于你?无须顾虑什么,还请直说,在下必为将军出头,为将军做主。将军得无双上将,岂能受此委屈。”

    诸葛亮以为是府里哪个不长眼的,去为难了这个虽然在泰山土生土长,却是济北相鲍信手下身份的于禁,连忙安抚于禁,打算为了挽留于禁,给于禁出头,让那些没眼力见的赔礼道歉。

    “公子多虑了。诸葛府待禁盛情款款,哪来委屈一说。近些日子来,在诸葛府内,锦衣玉食,细微照顾,更是处心善待,倍加尊重,乃是禁军旅以来不曾受过的待遇,奈何从军之人,当服从军令,不可擅专。况且,如若不回去复命,恐军籍在身,反成逃兵,连累家人。还请公子能见谅,体恤禁的难处。”

    于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解释是因公事而要离开诸葛府,并非在诸葛府中过得不开心,不受人尊重。

    “遥想与将军初识,恍若眼前。将军英姿飒爽,威武不刚,加之武艺过人,军阵精通,在下素来敬重之。从泰山到琅琊,琅琊到洛阳,洛阳回到泰山,时光荏苒,却抹不去彼此共肩奋斗的日子。那时路途艰苦,晚上共同露宿荒野,白天一起沐浴烈日,却能苦中作乐,相互扶持。回想起来,还真的令人回忆无穷,念念联想。”

    想到于禁要就此离开,诸葛亮不由回想起有于禁护卫的这一段日子,的确在安全方面,无须诸葛亮过多操心。于禁的表现,在诸葛亮的眼里,能说是可圈可点,亮点颇多。

    “是啊,和公子共处这段时间,不止受到公子的诸多照顾,而且跟着公子学到了不少东西,最主要的是公子不嫌弃我等从军之人,小兵一个,给予禁足够的尊重与厚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