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影侯 >

第529章

大明影侯-第529章

小说: 大明影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办法逼,可舆论还是能够引导,百姓们自然是不希望这样的人存在,毕竟朝廷的税收还是养活着这些人了。

    惩罚一个人最好的方式不是杀了他,而是,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他,提到他的时候总是会骂一句坏人。

    这样的情况不多,但并不是没有,就好比当初建文皇帝朱允文和燕王朱棣打仗的时候,曾经对于燕王朱棣的身份的怀疑,那个时候百姓们可还是愿意讨论的,甚至是相信了朝廷所做的一切这样的事情,后来其实已经没有多少人提起过了,毕竟燕王朱棣已经离开了大明国境,前往大明南洲。

    有些事情过去了就是过去了,朝廷不会刻意的去提起,甚至是说抨击都不会有,这跟以前是不一样的,毕竟朝廷还是会顾及到自己的颜面,大臣们也会顾及到自己的身后事,如果这个时候对别人太过苛刻,以后要是自己不在位了,是不是也会迎来相同的打击呢?

    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个胆量去挑战的,毕竟大家都是一大家子人,身后还有儿子孙子。

    这样搞的话,不管是对谁都不是一件好事,这才是他们看重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坚持和守护的东西,不可能完全忽略掉,这些东西,人都是这样的,朝廷官员们也是非常清楚的,所以有些暗地里的规则是不会去触碰的,就算是有什么问题,他们也会留一些可以让后去让步的道路。

    这才是真正的大明朝廷,他们可以很死板又可以很活泼,总之在很多事情上他们有着自己的想法。

    之前的朝堂就像是一潭死水,不管怎么做都是在死水潭里蹦哒,如今朝堂有着更多的事情要去做,更多的人也知道他们所要担任的责任是什么,所以如今看来很多事情都变得比之前要好做得多。

    大家更像是陷入了一种平衡,那就是有人在做,有人不愿意做。

    朝中的官员们还在为谁去做那个议事长而争执,这一点是他们在众多事情中没有达成一致的。

    到底是各部尚书轮流来还是选择一人担当一个3到5年的任期,谁都不愿意放下口来,毕竟谁都想高人一等。

    就算是如今太祖高皇帝的旨意依然还在发挥的效力,丞相之职是不可能设置的,可是如果真的能够在那个位置上平衡各方政治也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吧,这对于文臣来说是一个诱惑。

    之前这样的情况一直都存在,朝堂这样的风声也一直都有,大家心里都有着各自的想法,如今已经正式公布了,自然让他们有更多的想法,很多人都希望能够借此来做更多的事情。

    也许现在对于那些低品级的官员来说,他们还做不到那个位置,可是五年后十年后谁又说得准呢,如今朝廷虽然说不再像之前那么严格的依靠关系了,可只要有能力还是有可能上的呀,所以他们这个时候如果能够支持这项政策完全落实下来的话,以后说不定这样的位置会落在自己身上了。

    不管怎么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在这件事情上做与自己有关的事情。

    大臣们的折子们,一个又一个的帝景的公众在分门别类之后,最后到了建文皇帝朱允文的玉案之上。

    皇帝拿起一本折子看了看,扔下去,又拿了另外一本折子看了看。

    心里头叹了一口气,看来方中愈真的是把这些人的心思都把握得透透的。

    之前方中愈说有很多事情其实解决起来非常的容易,甚至可以说打破文臣团结一致的方法就是让他们选出一个头来。

    之前她还觉得似乎有些夸大的一些作用,但是如今看来这项作用非常的大,因为上来的折子基本上都在陈述各自的理由,认为自己可以担当议事长,又或者是支持其中一种方式,总之拐弯抹角的就是在告诉皇帝议事长最终会落在谁谁头上。

    在之前那些官员们可能会反对这样的政策,可是再仔细的弄懂一些调整之后,他们就会知道皇帝在这件事情上还是会起作用的,至少如果连议事长都没有办法平衡各方,甚至是起到一些劝阻的作用之后,皇帝还是会出面的,但是他们更多的是希望这样的情况不要发生,也就是说依靠自己能把所有的事情处理好。

    大家似乎都忽略了这样的事情,可对于更多的人来讲,如果能够把那个位置握在手上,忽略这些事情,似乎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毕竟皇帝如今就已经没那么管事了。

    对于文臣来讲,他们更希望的是皇帝能够表现得平庸一些,或者说在关键时刻能够做出一些重大的决定,而不是在平常什么事情都要管。

    这是他们一直追求的太祖高皇帝当初的做法,其实现在看来并不是太正确。

    毕竟每一件事情都要管,就完全束缚住了官员的自主性,他们可以做很多事情,但为了考虑皇帝的想法,不得不深思熟虑,甚至是做出一些违背他们自己想法的事情。

    当然也许违背自己想法的事情才是正确的,可世界上又有哪些事情会这么绝对绝对的正确和绝对的错误呢?既然没有,那么大家还得按照之前的事情一一来做。

    建文皇帝朱允文打算再等等,虽然这些大臣们一个个都说的天花乱坠,可他还是不想太早的把这件事情决定下去,毕竟牵扯的实在是太多了,他还得再想想,虽然这件事情迟早是要解决的,可既然能够拖一天,那就再拖一天吧,如今这些人为了得到这个位置,肯定还会活动一番的,甚至是说在操场上处理事情也会更加的卖力,朝廷竟然能够用这样一个位置来让更多的人做更多的事,说明朝廷还是非常的有能力的。

    建文皇帝朱允文就是这样打算的,他打算这些折子既不回复也不向外传出风声,总之大家就慢慢的猜着吧,谁猜中了,嗯,也没有赏赐。

    皇帝的想法他们已经很久没有仔细的揣摩过了,毕竟忙碌的事情已经让他们不得不抓紧心思做更多手上的事情,连家里的情况都不再关注了。

    这也是为什么一直出现这样的原因,皇帝一直希望大臣们能够做好自己手中的事情而不去牵扯到其他的,甚至是结党营私这样的行为,可是官员们也有着各自的想法,他们希望皇帝不要干涉,至少能够让他们自己的意愿能够更加贯彻的执行下去。

    尊敬皇帝和掌握权力来讲,他们宁愿明着尊敬皇帝,暗地里掌握实权,这是每一个人的想法,毕竟除非学了整个摊子,否则的话,他们必须在有限的权力之下让自己过得更快活一些。

    皇帝年纪越小对于臣子来说是越好的,这个时候他们掌控的权力就会更多,而皇帝年龄越大,恐怕他们就不太容易从皇帝的手中拿到权力了,建文皇帝朱允文以前是不太懂事,所以才会放松了警惕,出现了那么多的漏洞,后来年纪大了,对政事也有所了解了,所以进步的很快,如今他能够自己把手中的权力放下,是因为他知道,就算是他把权力放下了,依然还能够收回来,那是基于他对于整个大势的把握,还有一群愿意在他身边为他服务的人,包括锦衣卫的所有人。

    对于方中愈的建议他都是一直选择听的,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军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如今北方大营内部一直都认为见过皇帝专门玩,才是能够掌控整支军队的人,他们也是一直这样宣传的,对于并不和大杜甫他们该怎样工作还是怎样工作,但更多的指挥权还是在皇帝手里。

    虽说这样的情况其实是有些不太符合道理的,可大家知道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的促进整个朝堂的平衡,皇帝如果没有权力,手里没有人,根本就没有办法制衡助手下的大臣,也没有办法让天下事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

    各个部门如今都在扩张,手上的职能也越来越清晰,他们也需要更多的人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和权力,这也是为什么办理学院成为了重中之重的事情,不断的完善自己的学院,不但从各地的人才之中挑选出符合他们部门的人,这才是他们要做的事情。

    朝堂如今已经非常的支持培养年轻人培养读书人的意见了,可是就算是他们愿意拨钱出来搭建学堂,教人读书,这也是需要时间的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大明帝国要想在这上面取得成就,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虽然全民教育是一个大的目标,可这样的目标只能喊喊而已,至少在目前朝廷还没有更多的能力去解决这些事情。

    有些人能够成为英雄,不仅仅是因为他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更多的是他能够用一件事情落到大多数的人,让那些人感觉到非常的不容易,至少让他们自己去做的时候是做不到的。

    工部尚书郑赐就是这么一个人,现在没有哪一个部门的一把手向他一样常年在外奔波,甚至是亲自出现在建设的第一线。

    这位朝廷的重臣如今不在今世里呆着,反而在京师以外的各个建筑工地带着他,一直都在盯着朝廷所援建的项目,虽然说很多项目是以地方浮现共同合作的,可他依然在那里盯着,因为他不想公布所承担的东西,让其他的部门挑出刺儿来削减他们的预算。

    更何况是他知道这些东西有着更多的重要,不仅仅是连接四方,也是权力的流通道路,只有能够快速的让军队通过到达的地方,才是大明帝国权力的延伸。

    越是明白道路和桥梁的重要性,他就越是要把这件事情坚持下去,纵然其他人不理解,他也不愿意去解释,当然身边的人还是要知道的,毕竟在公布还是要获取很多人的支持的,如果连这点支持都没办法做到,那他这工部尚书也是白做了。

    毕竟是身在外面,所以对于朝廷的议事长一位,他还真是不太在乎,毕竟他要做的是实实在在的是,如果要把时间浪费在一个虚名之上,那是划不来的,不是所有的人都像他这样想,可他能这样想,已经证明了他对于朝堂的态度和做事的态度,朝廷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皇帝朱允文知道这些消息的时候还是非常高兴的,至少太祖高皇帝留下的这些人还是有人愿意做事的。

第0823章 真正的万古流芳() 
    人在这个世上还上有些奋斗历程,不管对谁来讲他们,总是会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普通人的价值,最后可能会,回到家庭那就是照顾好家庭,而更多的人是为了社会责任感而存在的。

    能够走上高峰的人,最终都会为自己所做的事业多做考虑,那个时候他的精神已经得到了升华。

    工部尚书郑赐就是这样考虑的,也许在以前他就算是做了六不上诉,就算是获得了议事长的职位,最终也会被人忘记的,也许多年以后大家提起他来,只不过说哦那是某某年间的一位议事长啊。

    可是如今他比谁都清楚,现在他所做的事情才是能够福泽后世的,毕竟没有谁可以像他一样现在主持如此多的项目,甚至是那些已经加紧完工开通的项目,给帝国带来了多大的改变。

    不说别的源源不断的货物,因为他们修建的道路和桥梁从各地运往京师,已经足够震撼世人了。

    要想整个市场变得有活力,更多的不仅仅是物资的流通,钱币的流通,更重要的是人员的流通,因为有人来就有消费,有消费就有扩张,这才是最重要的。

    整个帝国的发展可以说是经历了快速的上升期,这也是跟他所做的一切分不开的。

    工部尚书郑赐有一个特别宏伟的计划,那就是要将快速的大宽敞的道路修建到全国各地。

    虽然现在技术还没有那么发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现在他们还做不到,可至少可以在以前有的道路上进行一部分的规划设计,截弯取直能够节省不少的时间。

    技术达不到,那就开发人员达不到那就征召。

    如今工部的大臣们想得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大家看到工部所做的事情有多么的伟大。

    这个是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的,也要花费很多的精力与代价,但相比于留名万古来说,他们更看重于这些实实在在的。

    他们知道也许现在做不到的事情后来会做到,所以他们给后来的继承者们留下了足够发展的空间,现在他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规划出最适合如今帝国发展的道路,帮助帝国在这一条道路上走得更远。

    以前工部就有这样的职能,直不过如今这样的职能被更加的加大了。

    方中愈曾经给他们提供的方案,如今更加的适合工部的发展,因为工部所组建的皇明工程技术学院已经在全国招生三年了。

    集思广益这样的事情是最容易在讨论中发现的,突破也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毕竟思想的火花碰撞能够刺激更多的人去做一些他们之前不愿意做的事,或者说没有能力做的事,如今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自然能够促进他们做更多的发展。

    富商们更看重利益,大臣们更看重实际的效益。

    所以一拍即合,有人出钱,工部出人,自然是能够创建更多的实验室,对这些进行突破。

    如今的各所大学都是官方直长的,至少所有的大权由官方指导,但有些权利还是下放给那些愿意投资的商人,毕竟只要有新的技术突破,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帮助,比如之前纺织技术的突破,又比如水泥的大量的制造。

    这一系列所需要的原材料都需要有上游和下游的相关行业进行补充,所以这样看来工部每修建一座桥梁,就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获取更多的利润和技术上的突破。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每一个学院都会拿出一部分的经费来奖赏那些对学院内部有过贡献的人,如果能够创造出造福百姓的技术,将更加有可能得到建文皇帝朱允文的亲自接见。

    看重技术,虽然说不能让所有人得到共识,但只要能够让那些能够说得上话的人一部分人看中就行了,因为他们将会成为这些技术最大的推动者,只有他们才能够让这些技术更快的向全国各地蔓延式的发展。

    对于这些技术的保护自然是严格的,但是对于内部人来说,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