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影侯 >

第13章

大明影侯-第13章

小说: 大明影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杏坏貌桓刑竟湃说闹腔郯 

第0028章 大明混一图(求收藏)() 
中愈轻抚着混一图,看着那稍微熟悉的轮廓,眼睛有些湿润,却没有让身边的皇帝和父亲发现。

    “陛下,父亲,不知您二位可曾在这大明混一图看出些什么?”方中愈做了一下深呼吸,直接向身边的两人问道。

    方孝孺和朱允炆对视了一眼,看见皇帝陛下示意自己说,方孝孺只能随着自己的见解说,“高皇帝组织画师对其进行绘制时,曾查阅大量资料,可谓是精细之至,我大明的国土疆域广袤无垠,山水人文多种多样,治理这样的国土还是要花费大的精力的,朝廷现在也在抓紧时间做一些更精细的绘制工作。”

    看见中愈并没有回答自己,方孝孺并没有恼怒,他知晓自己的儿子不会无缘无故说起大明混一图来,而且自己的孩子有着常人没有的想法一点也不奇怪,所以他是抱着抛砖引玉的想法说的那番话。

    “中愈,朕想听听你的想法。”

    “陛下,父亲,您二位难道没有发现大明混一图上没有长城吗?”中愈没有卖关子,直接指出来,他本以为朋友说的是误传的信息,没想到刚刚找了一番,确实没有历朝历代修筑的长城。

    “是吗,这倒是没有注意到,我看看。”方孝孺和建文帝听他一说,便仔仔细细又看了一遍,确实没有发现长城的痕迹,这是怎么回事,以前从未关注过。

    “难道是忘记绘制了?”方孝孺直接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父亲糊涂了,高皇帝下旨绘制这幅图,参与的人有那没多,一人忘记尚且可以原谅,所有人都忘记怕是不可能吧。”

    “朕到是想到一个原因,皇爷爷在废除丞相制度后,将行政,监察,军事三大权力机构分开,不相统属,绘制混一图这件事属于政事,归由六部管理,统筹合作,而涉及军事事务,皆由都督府管理,长城属于军事事务,都督府不同意绘制也在情理当中。”

    “陛下圣明,分析的很有道理,应该有此理由在之中。”中愈和方孝孺向建文帝行礼,说道。

    “好了,你们两父子也要和那些大臣一样吗,就知道恭维朕,中愈,朕知道你有自己的想法,不必藏着掖着了,说出来吧,让朕和你的父亲也学习学习。”

    “谢陛下信任,陛下,除了您刚说的原因,草民还想到了两点,其一,太祖高皇帝雄才大略,早年一心要统一中华大地,开创经国大业,不会甘心大明版图在北方以长城为界。纵观明前史书,历朝多从北方起事,然后挥师平定南方,而高皇帝恰恰是南方起事,然后向北方发展,若只以长城为界,坐守半壁江山,这是高皇帝万不能接受的。如果在图上明显绘制长城,会给大明治下的百姓心里造成一种障碍,大明版图以长城为界,这不符合雄才大略的高皇帝一统天下的治国思想。

    其二,太祖高皇帝称帝后,北伐南征,到洪武二十年平定辽东,但元朝残余势力依然存在。长城一线,涉及军事重大问题,如果将长城绘制于图上,必然将诸塞和军事存防暴露,为北元残敌入侵制造可乘之机。东北、正北和西北,长城以外是北元的势力范围,如不在险要处派驻重兵,一旦北元铁骑南下,黄河以北就很难守住。故为保证边防安全,所以派重兵驻守,同时为了保密,才没有将其画在地图上。”

    “老师,中愈的见识果然非同一般,您教导的真不错。”建文帝听了中愈的话后感觉他说的很有道理,心里也对这个年轻人越发看重起来。

    “陛下谬赞,都是中愈自己思考的,臣并未教导他这些。”虽然听见自己的学生在夸奖自己的儿子,但他还是实话实说,至于陛下信不信那就要另说了。看来还是要跟儿子好好聊聊,这些东西到底是谁教给他的。

    “中愈,话虽如此,可你还是没有回答朕之前的问题。”

    看来皇帝陛下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中愈还是觉得得持续酝酿一下,便问道:“陛下,纵观这大明全图,您觉得您治下的大明的疆域,大吗?”

    “大明疆域辽阔无比,朕还从未实地感受过它的辽阔,对其认知都来源于书本和图画,倘若不是你解析此图,朕不会知晓皇爷爷绘制了如此的一幅图,还将这么一件意义深刻的事情暗放在图中。皇父倒是去过长安,路上花费了不少时间呢,但那差不多也是十年以前了的事情了。”提起皇父,朱允炆心里还是有些佩服的,又有些心痛,若不是皇父驾崩的早,这幅重担是怎么也不会这么早交到自己手中的。

    “陛下,大明辽阔无比,在大明之外还有更大的地方,那里有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事物,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先辈们到过我们没有去过的地方,因此留下了这些资料,也许四大部洲也分布在这世上某一个地方吧,等待我们去发现。

    陛下,您看见了,对于这片天地来说,我们了解的还是太少,我们的敬畏少了许多,但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总有一日,我们的足迹必将踏上这世上的每一寸土地,草民恳请陛下,日日不忘观察此图,不忘高皇帝的教诲,完成高皇帝未竟的事业,将我大明的国威传扬四海,威震天下。”中愈说完,跪在了建文帝的面前,一脸的真诚。

    今天的阳光很好,偌大的紫禁城中,装饰精美的东厢房里,一片静寂,一幅精美的地图挂在了大厅中央,一位年轻的公子跪在了年轻的皇帝面前,迟迟未能起身,他的父亲在旁边保持了沉默,静静地看着自己的孩子,看着那个年轻却又有着远大理想的孩子。

    不知为何,在听到中愈的这番话时,建文帝的头脑里浮现了皇爷爷的那慈爱的面庞,似乎有些明白了,皇爷爷晚年时常常看着这幅图时,发出的一声声的叹息,可惜那时的自己却从未想到这些。方孝孺在最开始的时候皱了皱眉,随即不知想到了什么,没有言语,内心的波动远没有面部表现的这样平静。

第0029章 舌战尚书令(求推荐)() 
“中愈,你起来吧,今日你所说的话,朕,记住了。”虽然建文帝说了他记住了,仅仅是记住了,中愈感知到了建文皇帝刚刚情绪的波动,知晓他是真的记住了,至于会不会做,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中愈也不会妄想因为一幅图,一件事,几句话,眼前的这位皇帝就会改变自己仁慈的性子,去征服大明之外的天空与大地,这并不现实,这条路,还有很远,越走会越艰难,但,路总要一步一步走,不是吗?

    今天的建文皇帝推迟了早朝,改为午朝,这是建文帝当政四年来从未发生之事,众臣都在猜测发生了什么,让勤政的建文皇帝改变了之前的做法。

    六部尚书中的吏部尚书张紞遣人去问了宫里的小太监,得到的答复是皇帝陛下在接见方大人的长子方中愈,三人在东厢房里长谈了许久,故陛下传诏推迟早朝,至于午朝什么时候开始还要等后旨意。

    消息传开,大家都猜测纷纷,这方中愈有何特殊之处,陛下竟与之长谈而罢早朝,将众大臣晾在朝堂之上,不管不问。

    大家在吏部尚书的催促下散去,各自去处理今天的公事,等待着中午的午朝。

    心思灵活的就去打听方中愈的事情了,当然也打听不出什么来的,毕竟保密工作还是做的挺好的。

    午朝开始了,在汇报了近期的工作之后,建文帝对众大臣说:“诸公,朕今日发现一位良才,介绍给诸公认识,宣方中愈觐见。”在太监的一声声召见中,中愈踏进了大明最高殿堂,奉天主殿,诸位大臣扭头看着这位陛下口中的良才,只觉太年轻啊,白袍胜雪,如画如纸,自有一种魄力,摄人心魂。

    “草民方中愈叩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

    “谢陛下。”

    “朕今日跟中愈聊了聊,发现其却有不同之处,见解非常,诸位大臣可以与其聊聊。”

    “是吗?”一位大臣认为陛下有些小题大做,黄口小儿罢了,“那便与公子聊聊,看看方先生的长子有何才干,当得起陛下夸赞。”

    “敢问方公子,可曾中举?”

    “不曾。”

    “那公子可曾从军?”

    “也不曾。”

    “既如此,朝中所站之人,或文有成,或武有功,或文武双全,你不文不武,怎担得起陛下称赞?”

    这个时候总会有人出来,说出大家想说却不愿说的话,却也有人想到,陛下从不会无的放矢,乱说话只会给陛下难堪,果不其然,陛下的眉头皱了皱,似乎有些不喜。

    “小可的确不曾中举,但我写出了大唐西游传,引得无数人观看,也却不曾从军,但小可曾提出让朝廷在山东河南增加军镇,却并未采纳,造成如今燕逆借机南下,威逼重镇徐州的后果,先生可曾知晓?”

    “你,哼。”这位大人却无法反驳,只能冷哼一声,退在一旁。

    “方先生,当初我就说过让你的儿子读写儒家经典,不要执着于旁门左道,如今更是偏离正道,越走越远,不学儒家经典,是为不文,不休武事,是为不武,想必逊志报也与他有关,不走工科,是为不工,如此不文不武不工,你还有何话可说。”

    中愈看到面前这人,只是眉浅有须,自带威严,便不卑不亢的问道:“不知先生是?”

    “我乃太常寺卿黄子澄。”原来这就是黄子澄,建文朝最大的罪臣,败掉了建文朝几乎一半的家当。

    “额,黄先生,久仰大名。不过我还是要说,先生,你错了,而且错的非常离谱,可谓是无知。

    唐代韩愈韩文公曾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小可所学繁杂,虽不说样样精通,却也明事理,知荣辱,晓礼仪,怎就不走正道了。况且我观黄先生与诸位先生确是走了先生所说的正道,但是,自认走在正道的你们却把太祖高皇帝传下的家业治理成了这个样子,你们的内心一点都不愧疚吗?待你们百年之后,不知可有脸面面见我太祖高皇帝于九泉之下。”

    “你放肆。朝政之事也是你可以置喙的吗?本官所做,无不为国为民,时刻想着保卫我大明天下,本官无愧于心。”黄子澄眼一瞪,便大声呵斥,周边的大臣也都出言附和,小子,和你聊,是给陛下面子,给你父亲面子,别蹬鼻子上脸啊。

    中愈自然知晓有些话不能放在台面上来说,至少不能再这大殿上说,但,时间只有四个多月了,他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兵行险招也是被逼无奈。

    中愈朝着子澄一拜,说道:“黄先生,我敬你是位大儒,也确实做过一些好事,但是削藩政策是你一手促成的,先动周王,湘王等几位王爷的主意也是你出的,把最强大的燕王放在最后,致使燕王警惕,拥兵自重,装疯卖傻,秘练兵马,暗自谋逆,兴兵南下,三年来国土不安,民众不幸,黄大人有何话可说。倘若你有齐泰齐大人识人之名,先燕王后周王,焉有如此祸事?又或者你有卓敬卓大人有基层从政经验,行迁徙另封之法,或能免除此等祸事,再或者行汉武推恩之法,徐徐图之,未尝不可,但您一样都没有做,可谓不知不智。

    诸位大臣,都是国家精英,或是受人举荐,或是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在国家的大是大非上,不思报效国家,阻挡此等荒谬之政策,竟然让它在我大明朝堂上占据主位,引起后续危害国家之事。身在高位,享受朝廷俸禄,帝王之恩,却坐看皇室内部,同室操戈,亲情湮灭,同袍断绝,百姓流离失所,易子而食,残酷之极,在站诸公,可曾站出说出自己的想法,为千千万万的治下百姓谋一丝福利,是否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干实事,过一天算一天吗,啊?

    天道悠悠,对上欺瞒陛下,对下糊弄百姓,对外勾结逆贼,对内鱼肉百姓,不思不做,尔等有何面目站在这朝堂之上,我为诸位先生脸红。”

    朝堂在这一刻安静了下来,静的有些可怕。

第0030章 我儿不懂事 (求收藏)() 
应天皇城里,宫殿群立,金碧辉煌,在这奉天大殿上,还从未有人如此大声说话,或者说殿下在站的官员中,已经很久没有人看见过这样的场景了,一位翩翩少年,以白身指着朝上的尚书九卿骂,慷慨激昂,义愤填膺,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奇怪的是居然还有人很认可他的话,觉得他说的还很对,而且还不是一位两位,虽然他骂的人中也有自己一份。难道自己犯贱了,怎么听别人骂自己感觉自己还要鼓掌支持呢。

    “黄先生,你口口声声说自己忠君爱国,保大明江山社稷而不悔,那不知先生,可还记得,先生所举削藩之策,促使燕逆借口起兵南下,祸害我大明天下近三年,无数百姓举家逃亡,死在逃亡的路上。不知先生可还记得,先生所荐之人,北伐葬送我大明儿郎50余万,无数的家庭支离破碎,无数的父母失去他们的儿子,无数的妻儿失去他们的丈夫,父亲,不知这些黄先生又作何解释?先生励志保家卫国,却又造成如此后果,这就是先生所谓的保家卫国吗?

    陛下,诸位先生,天下之大,不知凡几千里也,苍天之高,不知其几万丈也,在站诸公,可曾脚量大明之国土,可曾徒步下乡见黎民,可曾知稻茶之耕植,可曾知桑蚕之喂养,安能凭借个人之臆想,决天下万民之命运,若中愈为前方之将士,必不敢奋勇杀敌,焉知身后有飞来之箭?若中愈为应天府民,必不愿身在尔等治下,看如此腐儒败送我大明天下,如此不实不智,恕中愈难以为尊。

    陛下明鉴,历史之车轮滚滚向前,翻遍明前各朝史书,未曾见不实不智之臣流传百世,未曾见开拓不足,守成不出之君,长享国祚,未曾见安享富贵醉生梦死之武将,位列臣庙,配享香火,由此看黄先生看似老成之言,便是天大的笑话。

    如今,我大明正统危在旦夕,燕逆南下,不知我大明将士能抵挡何时?北元残军,磨刀霍霍,虎视眈眈,谁能知晓他们何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