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锦绣三国 >

第93章

锦绣三国-第93章

小说: 锦绣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毫无疑问,军功爵制是相当客观公正的,那么能够最大限度激励起秦兵的好战yuwang和战斗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事实上比商鞅更早实行军功爵制的是魏国,甚至楚国吴起变法也早秦国实行了军功爵制。但是商鞅是后来者居上,不仅建立起了最完善最健备的军功爵制度,而且最重要的是将重农政策与军功爵制相辅相成建成了耕战体系。

    对比一下就知道有着重农政策做基础的秦国军功爵制多么厉害了。魏国依靠军功爵制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的国家,楚国依靠军功爵制将疆域版图扩充到了七雄第一。但是他们都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全局性的政治经济改革。而有着全局性政治经济改革的秦国呢,实行军功爵制之后就扫灭了六国!

    事实证明,战功赏赐是必须的。但是首先得你这个国家得有赏赐用的钱粮。很显然,魏国李悝和楚国吴起都没有商鞅那么全面的变法,没有帮助自己国家建立起发达的封建经济政治体系。而秦国呢,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有着健全先进的政治官僚制度做保障,自然是将军功爵制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

    直白点说,军功爵制其实制定和操作起来都很简单,但是你如果没有钱粮土地作为支撑,没有令行禁止的政治制度和政府保驾护航,说得再好都是浮云。

    这就是为什么张绣只先在雍凉军内实行军功爵制度的主要原因。实在是因为淮南的经济还处在恢复阶段,依靠河北的百万斛陈粮,也只能保自己吃饭,不能保军功爵制长久施行。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规范雍凉军的军风。

    实际一点来说,董卓时代西凉军是实行了“军功制度”的。那时候对于西凉兵军功的赏赐,就是纵容其烧杀淫掠!

    没错,你没看错!这就是董卓版的特殊军功赏赐制度!每一战之后,董卓都会纵容兵马掳掠四方,其实从根本来说正是出于对军功赏赐的考虑!

    其实每一个诸侯都会考虑军功赏赐的问题,毕竟这直接关乎军队将士的忠诚度问题。只是董卓本人为人暴虐狼戾,最后选择“赏赐”的方式不同而已。并且从西凉兵的表现来看,似乎还很成功!

    只是到了张绣这儿,自然不能再将这些残暴不仁的恶行恶性循环下去了。施暴者,终必为暴所亡!这句话,是张绣最经常对部下西凉阀将领说的。

    因为从某一种角度来看,董卓其实是死在自己手上的。长久以来,董卓以为他对部下的纵容包庇可以换来最大的忠诚,但是最后呢,纵容包庇之下,个人的自私自利之心只有疯长!视为亲儿子一般的义子吕布因为一个侍婢就刺死了他,视为肱骨的李傕郭汜四大金刚在他死后第一想到的不是为他报仇,而是直接散伙分行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行恶者,终必为恶所亡!

    所以张绣必须扭转这种长期以来不正确的“赏赐”惯例,于是,张绣先在西凉军团中推行军功爵制,就是为了将西凉兵引向一个良性循环。要是哪一天自己被自己部下因为私利砍了,那就丢人丢大发了。

    说完了实行军功爵制的必要,那就必须提起支撑军功爵制的基础——发展经济生产了。

    毕竟要赏赐,得先有钱粮可以用来赏赐不是?如果杀一个敌兵只能赏赐一枚铜板的话,我想是以后没人情愿去追杀敌军的逃兵的。追上几里路,才能砍杀一个敌人,拿到赏的一枚铜钱,然后吃一顿五个铜板的饭,唔,还是你替我去追吧,顶多我付给你两枚钱!

    河北支援来的上百万斛粮草实在是解了张绣的燃眉之急。但是是粮食总会吃光的,必须发展生产来确保自己这一方势力正常运转。

    所以有一句话还是非常实用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是中心!

    当然,到目前为止,淮南在恢复生产发展生产方面做到了最好。占据淮南的初期,便大举屯田。垦荒了相当多的肥沃良田,修复了包括芍陂在内的诸多水利工程和基础设施。这也是淮南之所以能够度过***的一个重要保障。

    还有后来的粮食计划供给制度,更是艰难维持着淮南百姓对于生活的最后一丝希望和信心,并帮助淮南渡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寿春之战之后,张绣更是精简军队,始终将军队规模维持在十五万左右。比之袁术时期少了一半,淮南籍兵卒的数量更是从三十多万下降到了十万左右。其余二十万也有一些是征战中死伤损耗了的,但是大部分都被张绣裁员掉,编入了典农中郎将李通麾下的屯田军中,专职负责屯田垦荒兴建水利发展生产。

    现在,在河北支援了大规模的粮草之后,淮南终于开始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当然,这些生产政策中,张绣的作用是关键性的。毕竟后世在大学学的专业是经济学,搞定古代这种简单的经济模式还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还必须认识到的是,以上这些都是按部就班的计划,要想在这乱世中经营好自己的势力,使得从经济上碾压群雄,还得有一个超前的经济政策。

    但是不论任何的经济方针,都得有相应的政治制度等上层建筑保驾护航。中国历史上无数次改革,最著名的最成功的就是商鞅变法,就是因为商鞅变法做到了政治与经济的全面改革,将秦国率先引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诸如李悝变法、吴起变法、胡服骑射、晁错削藩、王莽新政、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张居正的万历新政这些古代著名的改革,却大多都是失败的,或者说是不完全成功的。究其原因,基本上都是因为只偏重于政治改革或者经济改革的一点,造成改革具有局限性,严重一点甚至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熟读历史的张绣自然不可能让这些在自己身上重演。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必须双管齐下,这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在于,必须时时刻刻将枪杆子握在手中!

    怎么说呢,不论是和平时期还是乱世,太祖的那一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很有代表性的。手里有枪杆子才好干活!暴力机器最好使!

    说道政治与经济改革双管齐下,那自然得提起张绣在淮南铲灭了世家豪族阶层的“丰功伟绩”!

    因为世家士族宗族豪强不仅代表了一方的政治力量,而且代表了大部分的经济财富。拿他们开刀,正切合双管齐下的方针!

    好在,在动荡的乱世,却是改革最容易成功的时候。在兼并攻伐战争频繁的春秋战国,七雄却都是不同程度获得了改革的成功。齐国管仲和齐威王、韩国申不害、魏国李悝、赵国赵武灵王、楚国吴起、燕国燕昭王和乐毅,秦国商君,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效益。

    但是在太平安世,国家统一的情况下,改革的成功率却是低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晁错削藩引起了七国之乱,惹得自己被杀当做替罪羊;王莽篡权成功,一改革却立马引得各方起义,最后被颠覆;王安石和张居正开始的时候都改的挺好的,但是改革深入之后却是自己把握不住,也惹起了既得利益者的反扑。例子不少,但是几乎没有一个成功的。

    所以,现在群雄割据的大环境,却是给张绣进行改革一个最好的外部环境。再加上张绣缜密且有步骤的计划,淮南的世家士族宗族豪强们经过分化打压直至最后被铁血政策一撸到底,看起来不可思议,但其实是理所当然的。

第一百三十六章 破而后立() 
古语有云:破而后立!

    所谓破,就是打破这旧的社会体系、打破旧的制度秩序!

    所谓立,就是在一个相对空白的状态下,营造一个崭新的良性发展的社会,建立起一个先进合理的制度和秩序。

    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让这个国家脱胎换骨!

    一年半之前,张绣想的不过是如何在这烽火乱世自保。

    一年之前,张绣做着逐鹿中原春秋一统的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黄粱梦。

    现在,跻身当世豪雄之列的张绣,却是有了一个秦皇汉武之心。

    一半靠着天灾人祸、一半靠着自己,张绣成功拥有了支配淮南经济生产的能力,也将原官僚门阀政治体系摧毁殆尽!粮食供给计划经济、清洗世家大族,通过两项强制性政策,张绣实现了“破”!

    有破就必须立!挖的坑得赶紧填上基石!

    于是完整屯田体系迅速建立起来了。以从正规军中精简裁撤下来的十多万淮南兵为主干,再加上几十万食不果腹的淮南流民饥民,编成屯田兵团。

    先是大规模开垦良田、复耕弃地,使得政府掌握大量田地。然后按人丁户数平均分配田地,将田地的使用权完全交由农户,但是所有权仍归政府,土地不得买卖。然后每半年征收一定额量的粮食,其余仍归农户自用。

    其实确切来说,这更像是两百年后北魏开创的均田制,已经是脱出了屯田制的范围。

    拿最典型的曹操的屯田制来说,是将农民按照军队的编制编成各级各组来分配土地的,在耕种过程中由各级的田官决定如何耕种,怎样耕种,并且最后政府和农民是按比例来分成的。

    但是张绣的屯田则是按照自然丁户优先的原则来分配土地的,这是第一个不同。曹操将农民编成军队编制,主要是考虑到了乱世中多妻离子散父死女亡人丁单薄的情况,也是为了方便管理。毕竟一户人家在战乱与饥荒中死剩下一两个人的情况很多。

    张绣自然也考虑到了这一方面,但是张绣想的更深远一些。比如,他想到了如何将这些残缺不全的家庭重新组建起来。

    毕竟因为乱世导致的孤儿寡母单身汉比比皆是,将他们组织起来的最好方法,还是先组建起一户户新的家庭。

    因此张绣在分配田地时,就贴出了先组成完整家庭的优先分配土地的告示。

    什么叫做完整家庭?在袁涣的强烈建议下,张绣放弃了一夫一妻一子女的标准,将标准放宽到了一夫一妻便算完整家庭的线上。

    这里还必须浓墨重彩提到张绣的重臣袁涣袁曜卿先生。在真实历史上,袁涣在曹魏的屯田制施行中也是贡献极大的。正是他建议曹操将屯田制的实行方式从强行推行改为自由应募,而使得屯田制在曹操控制区域内普遍建立。

    在这里为什么袁涣又劝张绣放低完整家庭的标准呢?因为没有很多流民贫民没有儿女,或者说是失去了儿女。张绣的本意是好的,他想让那些丧父丧母的孤儿因此而得到抚养,但是张绣低估了这个时代这个社会人们的宗亲观念。

    相比之下“土生土长”在三国的袁涣更清楚,对于那些男丁来说,老婆媳妇可以凑合找一个,但是儿女不能随便要!儿子是传宗接代的,绝对得自己亲生。至于女孩,多养一张嘴本来就负担大,养十几年最后完全是为别人家养了姑娘。

    这一次,张绣的好意是真不适合这个时代的。

    告示通告之后,淮南各地的流民集中营立刻刮起了一股相亲热!对于孤身一人的男人来说,饭是要吃的,媳妇也是必须要有的。现在突然有了一个娶了媳妇就能吃上好饭的机会,不好好把握就是傻!

    因为粮食计划供给制度,***时期张绣在各郡县设下了粮食定量供给点,这个点就形成了流民饥民集中营,有专门的官吏管理,方便了垦荒屯田,也方便了张绣征集民夫大兴土木、实行以工代赈。

    而原本的流民集中营,寡妇和光棍们是分开居住的。在以往,体弱力小的寡妇群体往往只能排在领供给粮的长队最后面,吃最黑最硬的馒头,喝最稀的粥,连挖野菜也是捡男丁们剩下的。

    但是通告公示之后,寡妇们顿时成了流民营的香饽饽。以往连为自己的襁褓婴孩多乞讨点吃食都会遭男人们恶骂甚至拳脚相加的境遇一夜之间绝迹了,第二天寡妇们醒来,发现几乎整座流民营的男人守在了门口。

    一哄而上你争我夺强掳的局面不会出现,因为每座流民营有着准军事武装——屯田兵的驻扎,袁涣袁大人更是提早通告了管理流民营的官吏预防情况。

    以往视而不见的冷漠、恨不得踢两脚的嫌弃厌恶或者有心无力的无奈这些表情此刻再男人们的脸上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殷切的期望、盼望。

    苦难并不完全是不好的。至少在此刻,大多数寡妇们都没有因为男人们的突然亲热而欣喜若狂沾沾自喜。狼多肉少的状况下,寡妇们往往挑选的不是冲在最前面的亲热殷勤面孔,而是呼喊挤在人群里面或者最后面那些老实木讷的呆汉憨汉。

    这个时候,是绝对没有一个人敢采取非常措施对待这些寡妇的,因为只要你敢恼羞成怒,敢出言不逊一句,旁边至少有三十个汉子当场揍得你满地找牙。

    三日之内,包括那些还拖拉着儿女的寡妇,居然都摘去掉了寡妇的名称。不少自恃年轻力壮的汉子面对着陌生的“儿女”,对着孩子他娘咬牙切齿道:“没问题,只要分的是好田地,我就养得起!”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多赢的结果。张绣和袁涣将分配田地的效益扩大到了最大!从此淮南将以能够达到的最快速度恢复人口和农业生产!

    但是这其中暴露的更深层次的问题也是有些让张绣头疼,那就是男女比例的问题。将所有寡妇都嫁出去了,但是还有相当多的男丁找不到媳妇。这个时候张绣只能采取非常的方式解决淮南的人口结构问题了。

    前些日子不是将世家豪族的男丁都杀得差不多了吗?留下的女的也不必为奴为婢了。张绣一纸赦令,淮南户籍册上又多了上千户。

    很多年后,人们回想起淮南的这一场分田改革,第一印象都会想到由张绣和袁涣缔造的上万户幸福家庭。

    对,没错,虽然这场按户分田很仓促提出来,也很急促就结束了。但是根据统计,这场运动中结合的一万户家庭,分离率不过百分之一!而且这百分之一也是因为遭遇了正常的生老病死!

    幸福的关键在于男丁们对妇女们的态度。不要以为分了田地之后就可以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