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锦绣三国 >

第90章

锦绣三国-第90章

小说: 锦绣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进步,就会被安上巨贼大寇的名号!诸如被刘晔杀掉的巢湖巨贼郑宝、以及投诚张绣的庐江大寇陈策,泾县大帅祖郞等等都是豪强的升级版。

    这便是对于宗族、宗贼、地主、豪强以及所谓巨贼大寇的解释。

    当然大千世界,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宗族里面的本家也有争气的,不断壮大宗家自身的钱粮土地,走和地主一样的富强之路,这一部分,我们用豪族来称呼之!

    但是不管是宗族还是豪强,还是二合一的豪族。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土生土长,发迹于乡间底层!

    有自下而上发迹的,自然也有与之对应的自上而下发迹的。比如世家名族!

第一百三十章 自上而下() 
世家名族的概念,比起宗族豪强简单多了。

    相比于宗族豪强依靠田地和人丁为基础积累实力,世家名族往往是因为家族出了显赫的人物,具有相当的权势或者名望,从而获得田地和人丁。

    就好比江东孙氏,以前家业是很小的,家族拥有的钱粮土地不过相当于县级的中等豪强。开始做官的时候,孙坚不过是本县的一个无品无秩的不入流小吏。不过起点的高低并不影响孙坚这头江东猛虎的腾飞。在少年的时候,孙坚便因为击退海盗扬名本郡,于是开始升职,不过这个时候仍是做代理的职务。

    每一个王朝气数将尽的时候,各种各样的起义便层出不穷。事实上在黄巾之乱之前,东汉朝廷已经爆发了相当多的暴动起义。不过规模和影响力都不过局限郡县一级而已。江东也有民乱,于是孙坚的机会又来了。趁着江东“匪患”严重,孙坚趁机招拢兵马,凭借着自己过人的勇略打出了更大的名气。

    在平定江东“匪患”中大放异彩的孙坚之后开始正式任职。但此时,孙坚担任的不过仍是县丞这等低末官职。在这个已经十分讲究背景出身的东汉末年,我们在这里便可以清楚看到,孙坚的家族并不是真的江东豪族,不过是一般的豪强而已。

    真正让孙坚的江东猛虎之名扬名天下的还是规模无比宏大,影响无比深远的黄巾起义!

    毫无疑问,黄巾之乱成就了无数的乱世豪雄,诸如董卓、袁绍、曹操、刘备、陶谦、袁术、刘表等等,可以说后来三国舞台的诸多主角,都起身于这股大浪潮中。而孙坚,也恰恰是这些豪雄中的一员。

    转战四方的孙坚得到了与他自身战功相匹配的奖励——长沙太守的职位。之后孙坚发展的势头更是迅猛,在帮助袁术拿下天下第一大郡的南阳之后,四世三公老袁家还敬给孙坚破虏将军的称号、以及豫州刺史的职位!

    在之后的讨董之战中,孙坚作为关东联军的先锋,立下了实属第一的赫赫战功。虽然讨董之战后,孙坚不得不依附袁术,但这个时候,孙氏家族因为孙坚的强势表现,已经有了一定的声望,跨入了名族行列。

    虽然在这之后,孙坚因为过度自负而中了荆州刘表诱敌之计,命丧砚山。但是孙坚打下来的名气却是还在,这些赫赫声名最后也极大帮助了孙策,能够顺利一统江东。

    时至今日,孙氏作为江东的统治者,也是天下数的上号的名族。

    再说说天下第一世家大族老袁家。对于四世三公的老袁家我们就不用去细细分析了。总之我们只要知道,老袁家最早不过是世代出仕的普通士族,一直等到袁绍高祖父一代,开始连续四代出三公级别的人物。不算这四代之前,就这四代袁家便积累了百年的声望,于是今天便可以毫不自夸称一句:“门人遍布天下”。

    这便是世族,世代出赫赫人物的家族。

    自文化教育产生以来,总是匮乏和不公平的。在现代,乡村和城市、城市和大城市的教育往往差距以十年为计算。在古代,这种不公平更多体现在不同阶层的资源分配上。

    在官本位与官办教育一直占主导的古代社会,诸如地方豪强大族依靠财力和关系可以将子弟送往太学这些顶级的官办学府,这本就对寒门士子不公平。但是对于那些掌控权柄的执牛耳者来说,令家族子弟进入其中不过一句话的事情,甚至很多时候是理所应当很自然的事情。

    这种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近乎垄断行为,加上本身还可以提供好的条件和环境,官僚士族培养下一代很容易。第一代当官,下一代念好了书有好出身和父辈的荫庇,继续当官。第三代第四代也继续这个循环。教育上的垄断连续性加上家族的传承性,便形成了的世家士族阶层。

    拥有了权势,对于世家名族来说钱财土地什么的根本就不是事儿。拥有了捐奉的土地,豢养了效忠效力的门客,世家士族的势力便完全组建起来了。因为不同与先积累土地人丁的地主豪强,所以说世家名族的发家史是自上而下式的。

    现在,我们再说回荆州本土两大阶层的斗争问题。

    诸如蔡家、蒯家,都是出过执掌权柄的显赫人物的家族,属于荆襄名族,而且是整个荆襄士族世家的代表。而张羡,则完全代表的是荆州的宗族豪强阶层。

    虽然同属统治阶级,但是世家名族和宗族豪强并不是总能尿到一个壶里。我们知道,在封建时代,有两样东西是最重要的。其一,是权力,其二,是土地!

    在这里权势可以被理解为上层建筑,是政治性的东西。而土地代表了经济基础,是经济性的东西。世家士族把控了主要的权势,但是宗族豪强把控了主要的土地。一个代表的是社会体系的核心,而另一个代表的是社会的基础,这两者处于一种相对的关系。

    说复杂了,这是一个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问题。说简单了,就是两者相辅相成而又相互斗争的问题。

    从两者相互平衡的角度出发,世家名族处于上端,握有权力的他们需要来自经济基础的支撑。宗族豪强处于统治阶级的下端,拥有社会大多数财富的他们需要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需要权力提供必要的庇护。

    但是不论世家名族还是宗族豪强,很重要的一点,他们都是人,都是以人为主体和单位的。而人,恰恰是一种既有yuwang而又自私的人。

    于是很多时候,手里握着权力的世家名族想要直接掌控财富,享有直接的财富,达到在统治阶级内部的绝对掌控。而同样,拥有社会绝大多数财富的宗族豪强不甘心自己的权势,想要谋求在政治上的更多话语权。

    你想我的,我想要你的,这便是形成了矛盾。

    刘表是趁着讨伐董卓之战的机遇起家的。是趁着天下豪雄们特别是袁术孙坚无暇顾及荆州的时候做主荆州的。这是刘表成功的外部因素。究其内部因素,刘表个人的因素是一部分,但是以蔡家、蒯家为代表的荆州世家士族的支持

    却是最主要的原因!

    刘表来荆州之前,荆州是由各郡县的宗族豪强阶层做主的,并且完全强压世家名族一头。

    但是自党锢之祸解禁以来,世家士族的元气已经逐渐恢复了。荆州本土的世家名族更是不能再容忍宗族豪强这群土鳖骑在自己头上。于是世家士族的代表蔡氏、蒯氏找上了汉室宗亲刘表。

    我们说过,参加太学生运动和党人运动的刘表本就是站在世家士族这一边的,这便可以解释为什么刘表需要单骑入荆州。蔡瑁蒯良蒯越等人在刘表身上押注自然没错。

    最终,荆州世家名族们的蛰伏没有白费,加上宗族豪强本就具有分散性,有了打旗的世家士族阶层自然大胜。只是到底力量有限,不过只是在荆北地区获得了绝对性胜利,并没有在整个荆州地区大获全胜。

    好在世家士族们需要好好消化,荆南地区的宗族豪强势力也被刘表的恩威并施弄得不得不暂时夹起了尾巴做人。

    不过该来的总该来。宗族豪强阶层的代表——历任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太守的张羡终于差不多整合了荆南地区的宗族豪强势力,终于和刘表公开划清界限,自立门户,同时对自以为高人一等的荆襄世家名族阶层宣战!

    历史上张羡造反也是在这一年。不过与历史上有些许不同的是,张羡这一次自立门户还借助了张绣孙策结盟西进的东风!

    没错,在孙策重兵逼临长沙的时候,张羡就要求襄阳方面下放调兵符印,以便荆南各郡抵挡江东军。

    为了面子上能够过得去。反正给不给那一半的州郡级兵符其实都一样,张羡照样可以随意调动长沙等三郡兵马,还不如大方一点,不至于落人口实借口。

    等襄阳的兵符到手,张羡就不客气了。直接绕开刘表任命的各郡太守、都尉或者郡司马什么的,公然调动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兵马到达各处位置,并且将三郡兵马来了个大清洗,荆北委任的将校一律撤职调任!

    这一切都做得有理有据,印符都在张羡手里,荆北系的那些挂名太守都尉也没有办法。

第一百三十一章 当曹操一回() 
真实历史上,张羡也是在这一年举兵反刘的。不过于历史上导致张羡自立的导火索是曹操。

    历史上这一年,张绣仍然屯兵在南阳做着刘表的北部藩属,并且帮助荆州击退击败了好几次曹军。出于想给刘表和荆州添堵添乱的心思,曹操派著名辩士桓阶说服了张羡,让张羡在荆南起事。而自己再次率军攻打腹腋之患张绣。两方南北呼应,不说灭了刘景升,至少得让刘表失去威胁中原的实力。

    初期的战局很符合曹老板的预期。实力雄厚的曹军包围了张绣据守的南阳郡治穰城,做好了攻克南阳的准备。荆南方面,代表宗族豪强阶层利益的张羡一呼百应,荆南四郡有三郡半支持张羡起事!

    但是有一句话说得好,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正在局势出于关键期,河北霸主袁绍暴露出了袭取许昌的意图,生性好疑的曹操当即回师颍川。尽管安排周密,但是曹军还是在料敌决胜的毒士贾诩手下吃了大败仗。张绣两战击溃了曹军后军,缴获了无数粮草辎重。

    当然,优柔寡断的袁绍最终没有发动一场突然战争,哪怕这场袭击战的成功率获利率很大。但是一向喜好稳扎稳打的袁老板绝不会贸然冒险。当然如果袁绍冒险的话他就不叫袁绍了,这天下也很可能就没有曹操张绣刘表什么事情了。

    但是不会冒险不代表袁绍没有眼光,不代表袁绍手底下的人不怂恿袁绍出手捣乱。反正散布一下谣言鼓噪一下声势,这些事袁绍还是愿意做的。

    曹军败退,这对于荆州来说还不算完。得知了曹操背盟回师的消息,本就有疾的张羡忧愤之下病重而亡。其子张怿虽然继续被荆南军推为领袖,但是张怿到底没有父亲的胆魄和能耐。失去了曹军在荆北的牵制,刘表的荆北主力南下迅速平定了长沙、零陵和桂阳三郡。

    荆州本土宗族豪强阶层,至此在这场争夺统治阶级内部领导权的斗争中完败!

    但是现在,历史已经改变了。拥有着跨越千年的见识,张绣自然不会待在荆州门户南阳继续给刘表当看门狗。

    而且因为张绣的改变,袁大头和曹老板这两个当时豪雄早早走上了对立面,袁曹两方的敌视对峙比之历史更早开始了。

    面对河北巨大的压力,曹操在这个历史上自然无暇再南顾。事实上派遣长子曹昂驻军南阳、大将曹仁盯防淮南已经是曹操在南线能够支撑的极限。这种状况下,长沙太守张羡这副扰乱荆州内部的好牌自然没什么精力去打。

    但是曹操不打这副好牌,不代表张绣和孙策不会。桓阶游说张羡只是一个导火索,荆州的世家士族和宗族豪强两个阶层的斗争已经不可避免。所以这个时候,张绣和孙策只需要再提供一个导火索就够了。

    而事实上,张绣和孙策都意识到了张羡的作用。张绣知道张羡的事迹是因为开了外挂,而孙策知道张羡的号召力完全就是因为孙策对于荆州的关注。

    但是不约而同的是,张绣和孙策都向对方隐瞒了这个情况,是各自派出了使者去联系张羡,而不是沟通之后再派出代表双方共同利益的使者去联系张羡。

    孙策向长沙派去了江东有名辩士——虞翻虞仲翔。虞翻先前已经帮孙策说降了没什么路可走的华歆,再干一次这种势在必得的游说任务得心应手。而张绣,则派出了江淮第一辩士——蒋干蒋子翼!

    这两位先生几乎是同时到达长沙郡的。但是张羡并没有让这两位知道彼此的存在,而是两方的条件基本都答应了。什么叫做基本答应?那就是我答应你们举兵反刘,但是在考虑加入哪方阵营还需要考虑。

    虞翻达到目的之后就回去了,不过专业辩士蒋干却是留在了长沙郡,整天神秘兮兮的不知道干什么。

    没错,孙策心底的真实目的就是依靠张羡在荆南的响应和配合,出其不意迅速控制整个荆南。而这个时候想必张绣还在江夏和荆北主力大战,或者才刚刚攻克了江夏。这个时候江东军便可以抢先一步北渡三江,吃下有着江陵襄阳的整个南郡!

    如此一来,孙策便可以用最小的力气,吃到最多的胜利果实。以上这些并非异想天开,而是实实在在能够做到的!大仗惨仗都让张绣去打,但是张绣只能吃下江夏郡可不能怪我孙伯符。毕竟对手是你挑的,江夏太守是刘表的死忠黄祖而不是倒刘派的张羡这点又不是我安排的。

    好吧,就算我这么做不厚道,但是这些说出去也不能怪我。是你提出攻打刘表瓜分荆州的,要怪只能怪你计划不够周密,没有贵人相助。反正我又没有什么小动作,六郡我吃下五郡我都是光明正大拿到的。你想多要可以,不过得问问我们江东子弟答应不答应!

    到这时候你想撕破脸?好,我小霸王奉陪。我也正想看看,到底是养精蓄锐摩拳擦掌的江东兵会占优势,还是你方经大战的淮南兵更胜一筹?

    没错,你没看错,这就是孙策倾兵西进的所有计划。用光明正大的手段谋取最大的利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