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锦绣三国 >

第86章

锦绣三国-第86章

小说: 锦绣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说此番随张绣南征江东的将领和谋臣。

    亲将胡车儿、周仓、李丰、曹性四人是不可少的。另外张绣还多了一名弓马娴熟武艺高强的猛将在左右,那便是东莱太史慈!

    到这里,便可以揭开张绣闪电般迅速招降太史慈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了。

    前面说过,张绣去见孙策的时候给他看了豫章郡派往许都朝廷的刘繇病死文书。由此挑起了孙策领兵西进拿下豫章郡的yuwang。另一边张绣将文书也带给太史慈看了,曾经做过刘繇亲将好一段时间的太史慈自然一眼认出来文书上正是刘繇的私印和扬州刺史的官印。

    既然刘繇身死,那么太史慈与刘繇之间仅存的那点臣属关系、同乡之情便可以烟消云散了。这是太史慈决意投诚张绣的一个原因!而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张绣主动许诺,带太史慈攻打孙策!

    可以说除了贾诩,以及通过超强洞察能力,分析出来张绣即将南征的郭嘉,太史慈是除张绣之外的第三个得知张绣“明征荆州,暗渡江东”计划的人!

    作为神亭之战的当事人,太史慈一直很憋屈。那一次本来凭借自己的武力,加上刘繇还健全的主力,本可以杀掉孙策这头雏虎的,最不济也可以生擒。但是刘繇的优柔寡断却是让太史慈极大的失望了。不甘愿放弃机会的太史慈自己出战,却是和孙策打了个平手。

    本来打成平手也就罢了,谁知道刘繇在得知老窝被端之后,不思反攻复夺曲阿重地,或者正面击破孙策的劣势兵马,居然选择了不战而逃!

    于是那原本不应该输得神亭之战便输了,输得很彻底。太史慈作为刘繇的部将,自然在和孙策的对战中得了落败之名,这如何能让出道以来尚无败绩、几乎是凭一人之力解过北海之围的东莱太史慈咽下这口气!

    在背逃途中,太史慈仍然尽忠尽责,保护着刘繇撤退。但是看到刘繇毫无斗志的士卒在孙策的宽厚政策下有很大一部分直接投降了,加上路上一直被孙策方追杀,刘繇没打一场硬仗,直接就丧失了争雄江东的实力!

    见识到刘繇能耐的太史慈如何甘心?这货比起北海太守孔融都不如啊,人家孔融面对管亥统领的十多万青州黄巾军,只有几千郡国兵也能据城坚守,你有数万人马,却总是不战而逃!

    心灰意冷的太史慈于是在半路就不跟刘繇一起逃了,收拢了一些散兵游勇,占据了泾县,自己树立起了抗击孙策的旗帜。在这期中,太史慈获得了和孙氏有宿仇的泾县大帅祖郞的好感,并联系上了敌视孙策的山越部众。另一方面自己在泾县招兵练兵,目的就是为了继续对抗孙策。

    而张绣,就是在这个时候,抓住了太史慈不甘心、不轻易屈服的性格,抓住了太史慈想要与孙策在武力方面一决高下来证明自己的求胜心理!同样,也看到了太史慈在建功立业方面的强烈期望!

    历史上孙策是因为战败了太史慈,用自己的智勇双全将其折服的。而现在,张绣只需要用刘繇病死的消息开导他,再许诺其与孙策对决来诱导他,便可以收得一员猛将。

    这其实算是张绣在心理学的活学活用吧。因为在太史慈心中,最大的心结在于孙策。所以张绣只需要稍加诱导一下,将太史慈的心结引到自己将要到来的与孙策的主要矛盾中,便自然可以收太史慈为己用!

    达到让太史慈自己上了贼船这个效果便是张绣想要的,哪怕之后孙策因为“意外”死了,但是太史慈既然已经加入了张绣的阵营,那么自然要为张绣阵营建功立业。何况张绣自认为不会再让太史慈感到类似孔融和刘繇带给他的失望!

    再说谋臣方面,张绣此番是带上了贾诩贾大夫和郭嘉郭奉孝一老一少同来的。毕竟这可是兼并整个江东之战,兹事体大,需要权衡处太多,有老谋深算的毒士和少年老成的鬼才出主意无疑会减少很多麻烦。

    什么?你说郭嘉还没有归顺张绣?没关系,张绣目前需要的只是郭嘉的剩余价值,只是郭嘉的剩余价值而已!至于郭嘉心向谁、中意谁张绣管不着也不想管。

    反正张绣有毒士贾老头。虽然谈到谋国谋军,贾诩在这人才辈出的三国不一定能够挤进前三甲,但是前十肯定是有的。但是说到权谋心术,贾诩若是说他第二,整个三国也只有司马懿一人敢上去叫板叫板。而且还得等几十年,毕竟现在的司马懿还是一个风流倜傥的浪荡公子哥。

    所以很多时候,张绣很庆幸自己有这么一个没什么野心,但是各方面的能力和眼光都堪称变态的老头在身边。至于郭嘉,你再鬼才现在也不过一文弱书生,在我家老头面前还是乖乖被榨干劳动价值吧。

    毒士和鬼才同行江东,自然大大增加了张绣南征一战而定的几率。只是这样一来,张绣军在庐江那边驻屯的八万大军,就再无进取的可能了。因为另一顶尖谋士陈宫需要留守寿春,辅助高顺坐镇淮南门户。那么庐江纪灵、张勋两部这边就只剩下一个庐江太守刘晔可以支招了。

    刘晔虽然同样智谋超群,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刘晔到现在也不是张绣的臣属。所以刘晔最多帮纪灵和张勋部在庐江无虞,帮不了张绣军在庐江出战四方!

第一百二十四章 空虚松懈() 
张绣军拿下牛渚的当天,张绣麾下大将张辽便攻下了距离石城、丹阳两县!

    说是攻下,其实夸张了。深谙兵贵神速的张文远等不及所有兵马上岸,安排部将宋宪侯成统领大队人马,自己只带了两千多轻骑兵先行去奔袭。

    早间出发,两千多轻骑中午便先赶到了百里外的石城。不出张辽预料,石城守军防备极为松懈,偌大的城池没有巡逻和哨卡不说,城门附近居然只安排了十来名士卒值守警戒。

    说是值守警戒实在是表扬他们。时值七月盛夏,又是烈日炎炎的正午,人是最没有精气神的。加上此时留守在郡县而不被征调打仗的,都是二三流的兵卒。这些人平常本来就十分松散懒慢,现在又和其他精兵锐卒没了比较,那小日子,过的自然是怎么快活怎么来。

    张辽在接近石城的时候,将麾下骑兵分为三队。自己统领一队,麾下骑将成廉魏越各统领一队。张辽自冲西门,成廉魏越分别绕道冲击南北两门。空下一个东门,却是正合兵法上的围三阙一。

    在即将逼近城门的时候,道路上的行人多了起来。不过这只是让张辽担心了片刻,因为片刻之后张辽就发现江东民众对于大路上突然出现的剽悍骑兵除了感到惊奇之外,再无任何特殊的表现。

    这倒是让张辽自己也惊奇起来,感觉自己不是来征伐江东的,而是像仍然在淮南一样。淮南民众每次见到衣甲怪异模样剽悍的西凉轻骑也是这副新奇惊讶的表情!

    不过没时间细想这个问题,张辽的主要心思还是放在如何造成突袭上面。

    但是石城守军却是用自己的表现告诉了张辽:你不用费劲心思想怎么突袭入城,只要你来了,就能进去!

    终于看见了大开的城门,张辽当即下令加快马速,在江东士兵发现敌袭而关上城门之前用最快速度冲刺过去!

    古代的城门为了保证防护性,都是制造的极为厚重的。对于厚重的城门,城池守军向来都是又爱又恨的。爱的是,它是进出城的关键性屏障。攻击一方想要拿下城池必须得使用冲车和撞车来对付城门,很多时候因为城门的厚重,攻击一方付出了巨大而惨痛代价仍不一定能撞倒城门。

    恨的是,越是厚重的城门,平常开启和关闭越不容易。就比如这石城的城门,平常就得七八条汉子一同使力才能合得上,过程缓慢,极不方便和容易。

    而张辽的轻骑兵,就必须抢在江东士卒关上城门之前抢占城门要地,不然若是关上了门,任凭张辽麾下轻骑多么骁勇剽悍,城内守军多么孱弱无能,在没有攻城器械的情况下,也只能是望城兴叹。

    但是张辽明显多虑了。在西凉轻骑都已经杀到城门跟前的时候。守城的那十来名江东士卒却是没有丝毫戒备关门的姿态,只有一个城头上的士卒对着下面张辽部骑兵喊道:“骑马的兄弟们大晌午的从哪里来?进城记得要下马啊!”

    回答他的是一支箭矢。

    八百轻骑,在接近城门五十步左右的时候,打头的一百弓骑掏出了弓箭,朝着城门处值守的十来士卒放射!

    轻松无比进入石城,张辽直扑县府所在地。在这里,不得不说我国古代的城池总是千篇一律的,府衙都设在城池中央地带,大多情况下根本不用去刻意找。

    张辽率部杀到县衙的时候,依旧没有任何有力的抵抗。石城县令被俘虏的时候,仍是没有发觉这是一场战争!

    从南北两门突入的侯成魏续两部汇报的情况和张辽部大同小异。石城上千守军,到现在甚至连示警动作都没有。

    等到张辽抓了一个石城本地人,在其向导之下扑杀向城墙屯兵处的时候,在屯营地却是只发现了不到三百石城守军!

    用铁血手段逼迫这些守军投降之后,张辽才询问其他七百守军哪里去了!得到的答案是,要么回家睡大觉去了,要么就是在城里哪儿凉快快活呢!反正没多少人愿意在肮脏拥挤的城内屯营呆。

    不得已,张辽自己擂起了聚兵鼓,好不容易才将石城守军大概打尽!

    一方面让麾下骑兵暂歇,一方面安排军事管制石城。中午还没过没到下午的时候,张辽毅然领着一千五百多骑再次出发,急袭往东百里的丹阳县。

    丹阳县的情况和石城差不多,都是无比松懈的防备。不过在这里倒爆发了一场小规模的战斗。差不多三百丹阳乡兵不愿意束手就擒,不过于大局毫无影响。虽然奔波了一个白天,但是这不影响一千多西凉骑兵展现他们剽悍嗜血的一面。

    一日之间,孙氏直接控制下的丹阳六县,已经陷没两县!

    但是张绣军的奇袭也就到此为止了。张辽部将宋宪本部一万兵马,在距离秣陵还有十里的时候,孙策委任的丹阳太守吴景,已经是关闭了秣陵城门,召集了郡兵数千人守备城墙。

    一路跋山涉水的宋宪相当郁闷,望见高耸的秣陵城墙和紧闭的镶铜城门,宋宪一面暗骂着早知道就该把路上遇到的所有乡民统统杀了,一面只能下令在秣陵城下埋锅造饭。

    张绣军将士并不安营扎寨,上至统兵大将宋宪,下至徒士步卒,无一不认为实在没有安营扎寨的必要。不过一座秣陵城而已,虽然城坚池深当属丹阳郡第一,但是再坚固的城池,也得有精兵锐卒强弓硬弩去守,得有足够的粮草军械支撑。

    而很明显,在孙策倾国之力发动西征的这个时候,秣陵城明显不具备后两个条件!

    所以在次日,张绣亲自统领留守牛渚的一万士卒走大路赶到秣陵城下,使得城下张绣军数量达到两万的时候,吴景果断弃城后撤。只是这个果断未免来的太迟,曹性统领着两千羌胡弓骑,好好给吴景上了此生难忘的一课。

    轻松拿下秣陵,那边张辽回报也拿下了石城丹阳,张绣仍命令部下不做歇息,继续向江东腹地挺近。直到又过去三天,张绣领军拿下了守备力量薄弱的湖熟、句容、江乘这剩下三个孙氏掌控的丹阳属县。而张辽也领军向东南方向,逼近了吴郡阳羡。

    至此,张绣第一阶段的作战就这么愉快而迅速的结束了。张绣军兵贵神速,开战兵分两路,迅速控制了丹阳全郡。张绣亲领的北路两万大军兵锋直指吴郡重地曲阿,大将张辽统领的南路两万大军也是即将挺进“鱼米之乡”太湖平原。

    虽然一直到现在都不明白张绣军为什么突然撕毁友好同盟条约,但是江东人还是明白自己被张绣摆了一道。也是终于反应过来,一方面调集兵力把守要地,另一方面紧急去向豫章郡孙策主力告急!

    江东虽然因为孙策倾兵攻打荆州而空虚,但是调集万八千的兵力还是可以的。尤其是生死存亡的关头,孙策主政江东以来实施的诸多优待世家大族、宽待民众的政策终于发挥了作用。不少世族豪强自愿带私人部曲为保卫江东出一份力,江东子弟自愿参军者更是数不胜数!

    张绣是给自己是创造了极好的偷袭机遇,但是他目前能做的也只是暂停进军的步伐。因为他一方面得等自己的丹阳太守袁胤接管丹阳东北六县,将其消化为自己的地盘。另一方面,也得让在水上漂泊了近一月之久的麾下步卒喘口气,得等粮食辎重后勤补给跟上大军的征程。

    这很无奈,但是张绣得自己克服这些不利因素。麾下的雍凉主力虽然打仗生猛,但是也分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在这多雨潮热,水网密布,泽多林密的江南地区,西凉兵的战力是大打折扣。

    但是这也没有办法,因为换了淮南兵来南征的话,实在是守成有余,进取不足!更何况张绣自己预判此征江东势必是一场腥风血雨,还是带上见血惯了的西凉主力靠谱。

    再深入考虑一番,张绣更是坚定了雍凉主力投放在江东战场的想法。其一,就是因为孙氏在江东享有相当的民望。不管是处于统治阶层的世家豪强还是底层的布衣百姓,对孙氏的支持都是相当之高的。世家大族不说,就仅仅是一个世兵制,就足以使得所有豪强世族站在孙策一方。

    而张绣呢,在淮南施行的新政,却是将整个淮南的世族豪强一股脑连根拔起!除了留下一小部分只具有象征意义的士族,原淮南的豪族在张绣的淫威之下尽皆湮没。

    两相相比,想要江东豪族们作出抉择,实在太简单不过!纵然当前张绣麾下兵锋甚强,有着相当有利的战局优势。但是你只要想想,要是江东落入张绣手中,自己整个家族的性命就不会再在自己手上掌握,祖上数辈数代积攒下来的身家底蕴就全得烟消云散。那么你哪怕此刻拼得鱼死网破,也会选择与孙氏共存亡!

    与豪族们更多考虑自身的安危利益相比,普通民众对于“西凉兵”这个名词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