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锦绣三国 >

第73章

锦绣三国-第73章

小说: 锦绣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张绣此刻对于孙策的感觉,却是感叹多于唏嘘的。唏嘘是因为孙策是个短命英雄,感叹却是因为又见到了一个乱世豪雄,一个真真切切存在于历史的人物。

    孙策此时已经是有了周瑜重择道路的预料,要说没有舍不得那是假的,但是孙策更是知道自己这个少年挚友是有很强的主见的,是有他自己的考虑和想法的!历史上,作为东吴主战派,周瑜领衔鲁肃等人携手卧龙诸葛断绝孙权降曹之心、使其劈案抗战的事迹可不是吹出来的!

    再说,在自己起家之前他孙策和周瑜两人之间并不存在什么从属关系。从家族背景来说周瑜的家族甚至更为显赫,毕竟出过三公级别的人物,放在现代也就是家里有*****级别的人物,典型的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世族!

    而孙氏呢,虽说在江东广有声望,但是那是孙氏多年剿匪御贼打杀出来的名头,孙氏说到底是出身地方豪强的大族,跟周氏这样的三公士族可是天壤地别的差距!

    孙坚死后,在江东树敌众多的孙氏连江东老家都不敢待,在舅舅吴景等叔父护佑下孙策带领家族搬迁到了父亲原来的上司袁术地盘。孙策也就是这个时候和出身庐江世族的周瑜认识的。

    那时还是周瑜主动让出了自家宅院,和孙策一起像亲生儿子一样奉养孙策的家人。此时孙周两人的交情可以说是深厚到比亲兄弟还亲。

    等到孙策供职于袁术军中,再后来借兵光复江东,整个时期孙策与周瑜都是兄弟相称。周瑜也在孙坚最关键的时候提供了必要的帮助。但是两人的关系仍然不是上下级的从属关系。

    要知道,袁术虽然喜欢作死,但是也是有点眼力界儿的。既然都能看得出来周瑜有才,自然清楚孙策绝非寄人篱下之辈。于是只打发给孙策三千兵马,本意是想让他在毫无粮草军械补充的江东自生自灭。

    但是,就是这个时候,周瑜却是带着自己时任丹阳太守的叔父周尚的部分兵士补充给孙策,并明里暗里给孙策不断扩张的军队提供粮草,并且一直到孙策在江东足以自给自足。这个时候袁术才得知了自己手下有人胳膊肘往外拐,当即免了周尚的太守职位,并且召其回寿春。

    给袁术打工的周尚只得带着自己的侄子去给袁术请罪,毕竟周氏族人还都在江北的庐江舒城。周瑜接到叔父消息,也只能是告辞孙策,返回淮南。

    后面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站稳脚跟的孙策势力越做越大,周瑜也一直暗地里策划投奔江东。终于,张绣战败了袁术,周瑜得以将族人解救出舒城。等到曹操讨伐淮南,周瑜终于把自己家族完完整整搬迁到了已经安稳下来的江东。

    甚至不止搬自家家族,周瑜连带自己的故交鲁肃的家人也一起搬到了江东。只是鲁肃祖母病死,而鲁家是极重传统儒家的大族,鲁肃便护送灵柩回老家安葬,还得在老家守孝三年。这也大大减轻了张绣招揽江东俊杰的工作量,此行只需要先说服周瑜便算已经达成目的!

    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说明一点,周瑜直到现在与孙策并不存在任何的从属关系,两人只是有当君臣的倾向,但是这个倾向却是已经被张绣生生截胡了!

    所以孙策除了惋惜遗憾,再没其他想法感觉了。

    ······

    张绣只在吴县呆了三天,便直接和周瑜远路返回,回了丹阳。

    除了周瑜之外,没有第四个人知道孙策和张绣那晚彻夜相谈的内容。

    第二日张绣好好享受了一把江东野味美食,正宗松江鲈鱼,大江尾鲤,连小米粥都似乎比丹阳那边的好喝。

    第三日,张绣准备返程。周瑜和鲁肃的一应家眷族人本来是应该一同带回淮南的,但是张绣却以搬迁不易、舟车劳顿、淮南强敌环伺、匪患未息为由没有要求周瑜带回家眷族人。又是使得孙策周瑜两人对张绣缜密的思虑与胸怀打心眼里钦佩赞叹。

    别人会因为尚不熟悉新臣而会力求保险,但是张绣却是因为后世所了解的,知道孙策和周瑜都是行事光明磊落颇有英雄风范的人物,绝非私下会做一些为世人不齿的事情的人。特别是孙策,在人品方面张绣本人可是给孙策满分的!

    用张绣对孙策的评价来说:要是孙策称不上光明磊落,那么整个三国也就没有所谓真英雄和性情豪杰了。

    这同样也是张绣敢于单身赴江东的最主要的主观原因。要是连孙策也是像曹操那样利用亲眷的卑鄙奸雄,那么这个三三国水就太深了太黑了。自己也没有继续玩下去的必要了。孙策都这么不讲道义,那么“生性善良淳朴还没有经历社会这个大染缸的张秀”根本是拼不过有着赫赫奸雄之名的曹孟德以及一直韬光养晦的刘皇叔的。

第一百零五章 泾县双雄() 
从吴县去淮南的话,更方便的是先陆路去曲阿,然后直接坐船过江。一路上都是平路宽江,便利快捷,只消三四日便能踏上江北土地。

    但是张绣和周瑜却仍然是决定走丹阳郡的原路返回江北,虽然一路崎岖难行耗时长,但是在张绣看来却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太史慈还没招到手啊!

    张绣对周瑜也没有隐瞒想要招揽太史慈的想法,而周瑜本人的态度也是极为赞成的。

    刘繇被孙策打败之后退往距离吴郡相当远的豫章郡。护卫着他逃出生天的太史慈却是不肯一起同行,留在了丹阳西部山区。收拢被孙策打败的散兵游勇占据了泾县,然后借着刘繇扬州刺史的名头把自己封为丹阳太守。以泾县为根据地屯兵开府,甚至联络山越、祖郞等势力对抗孙策。

    实话说泾县地区不富庶,战略位置也不是十分重要,但是却是孙策目前兼并江南的最大障碍。如果孙策想要拿下相对地广粮多的豫章郡,首先得攻下中间的丹阳郡。要不然,就必须走会稽郡绕好大的一圈,才能兵临豫章。

    所以说太史慈占地盘也是挑了一个好地方,挑中了泾县这个交通要道来专门恶心孙策。而根据目前孙策和刘繇势力以及太史慈的关系来说,那是必须打一架分个高下。

    于是周瑜是希望张绣能够收揽太史慈的,只要太史慈归顺了张绣,那丹阳郡就算安定了。然后按照张绣和孙策的盟约,张绣会让袁胤放开丹阳郡内的通行权,保证孙策的军队正常通过,方便孙策征战豫章江夏等郡。

    能给自己现在效力的势力增添一员虎将,并且可以间接向自己长兄孙策致以挚意,周瑜有什么理由拒绝再走一遍山路?

    但是让周瑜惊讶的是,张绣招揽太史慈的过程实在太简单了。从周瑜的视角看来,张绣只是一个人骑着一匹马,进了泾县一次,连任何礼物也没带,回来就把太史慈带回来了。

    虽然说这一次张绣是真正的单骑赴宴,但是危险性却是相当低的,甚至都没有前些天张绣和周瑜三十余骑赴吴郡的风险大!

    因为张绣和太史慈之间没有任何的敌对关系。而张绣和孙策之间却是因为并列诸侯且地盘相邻,存在着微妙的关系。

    纵然太史慈现在占据的地盘原来是属于张绣的。但是这句话却没有一个人会说出来。因为张绣控制丹阳一直都是名义上的,张绣对于丹阳实际上没有任何的掌控力。

    因为张绣从来没有派遣过一兵一卒驻扎在丹阳。淮南的计划经济政策实行的如火如荼,力度大到世家大族豪强地主们稍有不满便被铁血清洗的时候,丹阳郡却是异常平静,各家该干嘛干嘛,该吃吃该玩玩,甚至相当多的乡下地主没有听说过江北的粮食计划经济!

    对这种宛若两个世界的状况张绣自己其实是十分清楚的。从代替袁术成为淮南王之后,张绣的心思其实是想北上淮河,与曹操吕布逐鹿中原成就王霸之业的。但是不得不说自己那段时期的还是不够成熟,没有胆魄,太过于好高骛远了。

    没有胆魄!对,淮南是遇到旱灾加粮荒了,但是这并不应该是你旁观曹操征伐徐州的理由。这个时候你本应该化天灾人祸为动力契机,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直接突击许昌。纵然你当时的二十万军队是乌合之众,但是那场百年不遇的饥荒和旱灾可以化作全军将士上下一心的凝聚力,在加上有数万剽悍西凉健儿,与曹操一决雌雄也不是不可能!

    好高骛远!对,你是借着一些堪称漂亮的手段从曹操嘴下抢到了吕布集团的精华人才,但是你居然天真的以为有陈宫张辽高顺等人的加盟就能和曹操扳手腕!你并没有收服这些人的心,更没有见识他们的长处能力,就想依靠他们打败在中原摸爬滚打好几年成了滚刀肉一般存在的曹孟德,你这不是眼高手低白日做梦是什么?

    当平步青云一路凯歌的梦破碎,张绣终于睁开了眼睛,抬起手去摸自己的心脏,问自己何去何从?

    当好高骛远的目光终于从逐鹿中原中收回,张绣将自己的视线放在了平行线,放在了江南。

    还好,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丹阳郡因为自己一贯的忽视而逐渐远离自己。袁术死后接受袁家残余投降的时候丹阳郡还算完整,张绣为了安抚投诚的袁耀及袁术亲属,保留了袁术任命的丹阳太守袁胤——实际上张绣当时就没把丹阳放心上。一直到现在因为没有来自淮南的军政支持,实际上也是外乡客的袁胤实际上也是挂着个太守的空名,没有多少人愿意搭理这样一个先失势现在不受重视的所谓太守。

    于是,这导致了太史慈能够轻易依靠一些残兵败将占据要地,屯兵开府。也可以解释寇贼祖郞为什么越做越大!

    甚至现在,虽然张绣不说,孙策不说,袁胤也不说,但实际上宣城以东大部分属县都尊奉的是孙策的号令。实际上的丹阳太守袁胤,政令军令现在根本出不了郡治宣城!

    虽然大家都知道就差说破了,但是到现在也没人先去捅破那一张遮羞纸。太史慈想的是怎样给孙策添堵,不想和名义上管辖丹阳郡的张绣闹僵,孙策是既想吃下丹阳郡,又想吃下整个江南。于是两利取其重,还是交好张绣先全据长江以南再说。反正丹阳就在那儿跑不了,早晚都是要吃进嘴里的。

    而袁胤在丹阳的势力是最衰弱的,自然是只想保持现状,不敢有啥其他想法。

    但是这些,都将因为张绣战略方向的改变,而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比如现在,张绣单骑进泾县,一个时辰便说服太史慈归顺自己!

    当然张绣劝说太史慈的内容无人可知。外人只能看到张绣和太史慈谈话之后,张绣变得似乎底气更足了一些,神采之间自信更添了一分。而太史慈却是一双健壮的臂膀垂下,略带无助伤感之色;但是双拳却是握紧状,似乎有一股血勇将要爆发;走在张绣身后看着张绣的背影,一双猿目中却是充斥着一股复杂的难以言状的情感。

    当天太史慈便随张绣去找丹阳郡的另外一大祸害,号称泾县大帅的巨贼——祖郞!

    招揽祖郞的过程似乎更复杂一些,因为,祖郞叫卖的声音从张绣进入中帐之后就没停过!

    “我说,好歹也是个一郡都尉,盔甲五千具不多吧?”

    “战马这个必须要有!要不要我带你看看我的坐骑,都跛了一条腿了,我都舍不得杀了吃肉。再没马匹我泾县大帅以后出去都得骑牛打仗!”

    “······”

    早晨张绣进的泾县,中午太史慈就带着张绣找到了正在泾县附近打牙祭的祖郞,但是一直和祖郞谈到傍晚才终于敲定了事宜。

    和祖郞交谈结束,张绣在太史慈面前的自信飞扬却是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慢慢的疲倦,还有慢慢的解脱状。而祖郞本人,却是异常兴奋,一副豪迈状,眼中不时还闪现着莫名的凶光。

    ······

    有关招揽太史慈和祖郞的交谈和条件张绣一点内容都没有对周瑜说,但是周瑜是个聪明人,自然不会去过问。

    殊不知,张绣此时此刻,却正是运用自己后世学习的心理学知识,利用了周瑜的自以为“为人处世”精明,在不久的将来好好给周瑜上了一节生动的“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现实教育课!

    当然都是后话,暂且不提。

    时间又过去了一个月,也就是张绣离开寿春两个月多之后,终于重回淮南第一城——寿春。

    其间原泾县大帅祖郞改旗易帜,宣布归顺张绣。并率领麾下寇众前往宣城,接受张绣对其郡都尉的任命。

    相比较祖郞摇身一变成了丹阳郡名义上仅次于太守袁胤的军事主官,自称丹阳太守的太史慈却是当了张绣本人的亲将,总是跟在张绣身后形影不离,似乎有什么值得的宝贵东西在张绣身上一般。其麾下兵众,也是一并被丹阳太守袁胤收拢,整编为丹阳郡兵。

    张绣返回寿春之后,长江下游水道便恢复了贸易往来,淮南与江东还有广陵的商船往来不断,不过这场持续数月之久莫名其妙的水道封锁却是对外始终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时间进入公元198年五月中旬,也就是东汉建安三年五月,时值初夏,淮南军政改革已经悄然落下帷幕,但是成果却是张绣十分期待的,尤其是张绣主持下大刀阔斧的军队改革,更是引起了淮南之外其他势力的关注,张绣亲封的四大将——张辽高顺纪灵张勋,各自有什么能耐能够如此被张绣注重而各自委任一军主将呢?

    为了检验重新规划军力分配将领之后的效果,张绣决定展开一场以军事为主要内容的演练,校检诸将以及各军实力!

第一百零六章 即兴演练() 
寿春南校场,四方旌旗招展,场中刀戟林立,数千士卒衣甲鲜明,昂首挺立。

    点将台上,张绣麾下四军代表将领全身披挂,在张绣跟前凛然站立。

    驻屯在寿春附近的张辽军高顺军和张勋军的将领是全员到齐,驻防在庐江郡的纪灵军也是派出以副手陆勉为主将的两千人马参加演练。

    此次演练的内容只有两部分,一是考核各自军队的战斗力和近期的训练效果。二,是各军主干将领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