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锦绣三国 >

第53章

锦绣三国-第53章

小说: 锦绣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在后世,北魏因为宗族豪强势力的膨胀已经影响到中央政权的稳固,更是在全国通行保甲制度。到了宋朝及其以后,保甲制度更成为了封建王朝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现在的张绣,为了达到将淮南稳固到固若金汤的目标,手段已经是无所不用其极!

    荀谌对张绣另看一眼的原因,也不只是因为张绣此人敢做世人所不敢想之事,而更深层次在于,张绣目前的施政方向,实在有些合荀氏的学说理念。

    想当年,颍川荀氏的祖先荀子便是因为集儒家法家之大成闻名于诸侯弛达百家流派。身为荀子血脉和学说的传承者,颍川荀氏一直坚持着重儒学而又须佐以法家的思想。

    这种施政理念,在荀谌的亲兄弟荀彧手上的到了最显明的实践!重视儒家仁义忠孝的荀彧注重对汉朝最后尊严的维护而为曹操争取了最大的政治资本,另一方面重视法家实干思想的荀彧又在处理民政的时候加入了很多积极有为开创的举措。比如严峻刑法而使得曹氏控制区域民风正值,支持屯田而安定军民等等。

    而现在在张绣的为政上,荀谌却看见了甚于荀彧的作法。这个年轻诸侯,虽然也很重视儒家的一套仁义忠孝,但是似乎却只想把儒家的东西用在思想层面。在为政立军方面,这位出身豪侠的将军却是更多应用了法家的东西。

    但是恰恰他又把握着一个度,似乎更深知如果过于施行法家的东西,短期能够见到极大的效益,但却于长期无益。于是只是有机的借鉴了一部分东西,加上了自己的措施,更是划分了限度来实行。

    袁绍势力范围最南边是青州。挨张绣的淮南最近的地方还是青州。但是中间还有一个泰山和一整个徐州阻碍。

    而目前徐州北面面向青州的防务是曹操任命的青兖都督臧霸负责的,这位仁兄极其熟悉这条边界的地形。自从他上任整合了兖州徐州的曹军之后,袁军斥候探子再也无法深入兖州徐州探查机要。

    而荀谌此来带来了三十万斛粮草,走的也不是陆路。而是由青州沿海港口出发,从海路直接绕过曹操控制下的徐州,直达广陵郡。来的时候因为听说刘备已经在广陵自立,荀谌授曹操之命还多带了八万斛粮草,送给刘备。然后经广陵渡过淮河,到达九江郡寿春。

    经略青州冀州日久的袁绍手上有一支强大的水师。虽然说袁绍本人是大陆军主义者,但是河北的独特地理位置却要求袁绍必须建立一支可靠的水师,来在将来渡过黄河南下的时候运送兵员和负责补给后勤。

    虽然说袁绍只是打算把水师当成运粮船和运兵船,很少制造艨艟战舰下水,荀谌此来浩浩荡荡的百艘巨船,也只有寥寥几艘艨艟护航,但是袁绍和荀谌却从来没有担心过安全问题。

    因为沿途实在没有足够威胁的,曹操虽然称霸中原,但是却是一直没有条件和余力锻造水师。而且是今年才占领了徐州,终于有了徐州的沿海港湾,可以脱离仅靠黄河训练水师的低级层次。但是时间太短,根本没有可用舰船游弋海域。

    说的直接点,之所以荀谌的粮船还配置了艨艟斗舰,根本就不是考虑曹操的水师的威胁,而是为了应付临海猖獗的海盗水贼!

第七十五章 张绣四大将() 
“我家主公常言,袁家出了袁术袁公路这样一位逆天而行的不忠不孝之叛逆,只恨身在河北,不能清理家门,使得四世三公之袁家声名为袁术之辈败坏。幸又得平寇将军替天行道,替朝廷平定叛臣贼子,也为袁氏除去一忤逆。感将军之大德,我家主公决定不远千里从河北运来三十万斛粮草,以解将军当下燃眉之急!”

    到底是引领天下士族的颍川荀氏名士,一番话说得有板有眼,只是一个开场便表示出了极大的诚意和交好之心,在诸位在场的张绣军文武心里留下了对袁绍的好印象。

    张绣听闻这谦恭不卑的一番话,倒是对荀谌有了个好印象。此人审时度势,没有因为自己的政策而对自己有任何的其他情绪色彩,确实不愧为荀氏名士。

    历史上的荀谌并不十分出名。相较于以处理民政军政和统筹全局见长的亲兄弟荀攸、军机谋略见长的亲侄子荀攸,这位荀氏名士的光彩实在太过黯淡。除了在历史上说服过冀州刺史韩馥将冀州献给袁绍之外,再无从找到任何他出头的地方。

    袁绍所谓的八大谋士,荀谌也只是垫底。出镜率实在太低,貌似他之所以能跻身把大谋士,还是袁绍为了凑够他的“四柱八梁”,博得一个彩头,把出身名家的荀谌凑个数。

    但是尽管荀谌在袁绍那边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甚至可以随时被替代的角色,但是在张绣这边,任何一位有着数州影响力的名士都是极为受到瞩目的。

    所以袁绍不派其他人而派了荀谌带三十万斛粮草来的意思很简单,那就是一方面展现他河北袁氏集团的“谋臣如云”“‘粮草如山”,另一方面也是有点给张绣一点受宠若惊的感觉。看看,你那边出身最好的谋士文臣不过陈郡袁涣。而就算是他陈郡袁家,也不过只有一州的影响力。其他诸如同样出身陈郡的原汝阴太守何夔,甚至还弱于袁家。其他的诸如陈宫之辈就更算了,只是郡县小士族出身。贾诩韩嵩之辈更是不用提,布衣出身,虽然有些智谋文采,但是却是担不起“名士”之称!

    而荀谌背后的颍川荀氏就不同了。颍川出身或者在颍川求学过的士子那可是天下士子的最大一部分,其魁首荀氏那更是名动九州的士族之无冕之王!

    虽然张绣在荀谌开口的时候正视向荀谌,但是眼睛的余光却是一直留意着麾下文武对荀谌的反应。

    “张绣不才,承蒙大将军记挂。然征讨逆贼、尊奉汉帝,乃是每个大汉臣子都应该做到的,张绣只是尽了自己的本分而已。”

    张绣说这话的时候脸色平和,不带其他任何色彩。只是满殿文武看向张绣的眼神却是大为奇异。你丫知道现在呆在哪儿接见外使吗?是袁术违章搭建的寿春皇宫!你丫现在坐在哪里?坐在袁术给他自己打造的24k纯金龙椅上面!

    东都洛阳的宫室已经被董卓的一把火烧了,剩下的只有残垣断壁。西都长安宫室因为很少使用居住,年久失修,残破不堪。东迁之后虽经修葺,但临时的缝缝补补也就勉强能看过去而已。而这寿春宫,昔日袁术可是花了大功夫兴建的,把整个淮南刮了地皮,甚至挪用了军队钱粮,准备按照洛阳宫室的规模,建整套的宫城、皇城、内城、外城的。只是袁术的皇帝梦做的时间太短,只是兴建好了南北天地坛,以及皇宫的正殿和几个偏殿以及小部分后宫,便急不可耐地登基称帝。宫城城墙到现在都处于刚拆迁连地基都没打得状态,内城外城更是还在袁术的规划图纸中。

    但是就算是这种只能算基础设施齐备的宫城,却也比曹操从牙缝里抠出来钱粮来兴建的许都宫室的规模和档次要好很多。因此,此时的寿春宫,实际上是天下第一宫!

    在这天下第一宫里接见外使,那是极为上档次的。特别是当张绣坐在袁术耗费巨资打造的24k纯金镶宝龙椅,脸都不红的地说自己忠于大汉朝廷,满殿的文武顿时汗颜了。

    自从用智成功兵变、用谋成功杀得曹操惨败出淮南,张绣便顺理成章地恢复了他在军队中的威信。不仅因为张绣长时间不被察觉的隐忍待发引得诸如韩嵩袁涣阎象等文臣赞叹张绣有越王之风,而且因为张绣对兵变时机的把握,使得诸如贾诩陈宫这些谋士对张绣不得不重新审视评估,还有张绣在驱逐曹军时的欲胜先败瞒天过海引得张绣军所有将领倾心敬服。

    重新成为众人拥护者的张绣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接着重新树立威信的时机重新对麾下文武进行权责分配和位置迁动。

    首先确立了四大将。

    第一大将张辽。

    张辽不管是在蕲阳之战,还是寿春之战,无疑都是出力和立功都最多的,这点众人都是有目共睹的。每当大任,张绣首选张辽。就比如蕲阳与东营曹军的一战,就必须选一个步骑皆通的将领统率,张绣这个战场小白当时还是不堪指挥的,所以必须带上张辽来指挥。

    再比如最后追击曹军的那一战,就必须选一个对兵势很了解通彻的大将去追杀。这位大将必须分清曹军是否还有一战的实力、斗志,以及是否应该全力投入来击破曹军有限度的抵抗?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张绣自认为自己去不一定有张辽分得清,所以决定留下看陈策和廖化合围殿后曹军。

    张辽也确实没有让张绣失望过一次。看到曹军虽然返身抵抗,但是军械装备和斗志体力都跟不上,张辽决然投入一直处于耗损状态没有补充的西凉铁骑。最后虽然使得西凉铁骑再一次受到大的耗损,却是成功击溃了曹军心里最后一点残存的心理防线,到最后大有斩获!

    这些能力,绝非普通良将所能具备的,张绣军的诸多将领也不是没有自知之明之辈,都看得出来张辽比他们强太多太多,不管是武艺马术还是兵法韬略,都有大将风范。加上张辽为人谦和,全然不曾居功自傲,总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所以张绣军文武都是认可张辽这第一大将的名位的。

    第二大将则是高顺,兵法韬略方面高顺不曾输于张辽,两战功劳高顺甚至比张辽还要大些。比如蕲阳一战,在其他战斗都失利的情况下,高数敢于听取贾诩建议,当机立断反杀曹操统领的十万中军,加上其在蕲阳城杀伤的大量曹军精锐,些许挽回了一点张绣此战大败的颜面。寿春之战更是因为他率领的北军行动迅速,使得夏侯惇所部不能到达寿春宫。最后在夹击南城曹军时杀伤也甚重,伤亡也最小。

    但是高顺却自知自己的战功大大小小都有运气和有贾诩支招的缘故,比不得张辽一刀一枪血海尸山杀出来的艰苦,因此也是表示愿意让张辽做第一大将,自己二三四都一样。

    张绣自己是十分喜欢高顺这个可以说接近完美的大将的。无论性格品行、武技智谋、用兵韬略都可以说是这个时代一流的存在,特别是这些只要有一个便可以算作良将的因素都集齐在了一个人身上,可谓完美!

    好在,这位接近完美的大将避免了历史上的夭折,现在更是为自己所效命!

    ……

    第三大将——纪灵,第四大将——张勋。

    实话说,这两位都主要是因为资历和声望才能做到这个位置。蕲阳之战纪灵所部接到了高顺的告急情报,但是却没有做出当即正面迎战突围的正确决策,而是躲开曹军西营人马北撤。却是正好中了曹操的布置,六万淮南军被埋伏,折损大半!

    寿春兵变当夜,曹军更是从纪灵的南军方向突围的,当夜也只有纪灵的军队折损最多……

    这其实都并不是因为纪灵的能力问题,而是他更背运。

    蕲阳之战时没有贾诩这等谋士背后支招也就罢了,没想到寿春之战南城的普通曹军比北城的难啃,以至于从来没想到曹军会选择从南门突围的纪灵的城门防守较薄弱,连带跟着守门将领陈兰也倒了霉,被曹军突了围,成为寿春之战战绩最不好的一方面军。

    不过说回来,纪灵张勋二人能力还是有那么一点的,带兵打仗的能力在这人才辈出的三国乱世勉强也算准一流水准。否则也不会被袁术委以重任,做三十万淮南军的统领!而且纪灵也是能在关羽刀下走过三十回合的武将,并且纪灵和张勋都是极为重忠臣之道的武将,因此从综合水平来看也是堪用的。

    一直没什么出彩的战绩,但是张绣却依然不减对纪灵张勋这两员老将的礼遇和敬重态度,甚至还他们两个一起身处张绣军将领最高层之列。信奉“既受君恩,将当死报”的纪灵张勋至此终于甘心为张绣效死忠!

第七十六章 八缺五的上将众() 
有了“四大将”,张绣本欲在四大将之下设“八上将”,只是自己起势还是为时太短,麾下英杰还是太少,挑选来挑选去最后居然只有三人可堪称作上将。

    其一,是原振威中郎将李通。在历史上可是能和臧霸能够并称的良将,军政兼通,处事全面,可独当一面。

    其二其三,都是袁术原四大将的后两位——桥蕤和陆勉。

    历史上桥蕤是为袁术开拓地盘立下汗马功劳的,只是三国英才甚重,他一个反面角色手下的反派小弟又怎么会受到众人瞩目。加上能力确实稍逊于纪灵张勋,使得连被史家渲染衬托正派的价值也没有。

    但是因为前世某些可笑的原因,张绣却是对这些小人物的研究比那些大人物的研究还多,桥蕤的事迹张绣是知道的。此人是一个典型的忠勇之辈,而且还拎得清看得透,做人有原则。

    史书上他是知道袁术奢侈无能的,也对诸如孙策之类的豪俊所倾心敬服,但是即使在袁术已经呈现败亡的趋势时此人仍然坚守一个武将的德操和责任。在被强出自己十倍实力的曹军包围在蕲阳城时,此人硬是死战不退,敢于迎战曹军五子良将级别大将,虽然被杀败,却是能全身而退。最后抵抗曹军至最后一刻。

    同他一同坚持作战而最后一起被杀的,还有就是李丰梁刚乐就这几个同样忠勇的袁术军武将。

    此人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张绣和贾诩最后对此人能够胜任“上将”而做出了评价:尽忠职守,敢打敢拼!

    陆勉此人在历史上的笔墨就更少了,饶是张绣来三国之前也是没听过袁术还有这么一号与纪灵张勋齐名的大将。从陆勉投降到派他镇守庐江,一直到现在。张绣只能说此人各项能力三流,但却做事勤勉,处事谨密不曾有任何差错。这点上却是张绣军除了高顺之外没有人能够做到的。所谓勤能补拙是良训,在“八上将”无人可顶上的情况下,张绣只好让他上位,以示自己对于勤勉之人的肯定!

    至于剩下的张先雷叙,蕲阳之战前,因为是跟随张绣的老底子,是张绣军掌兵最多的将领。地位一度在张辽高顺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