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锦绣三国 >

第52章

锦绣三国-第52章

小说: 锦绣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他们的不满和反对绝大多数都在嘴上。力量不足欠缺条件的淮南世家大族们都知道张绣等着他们先动手闹事,然后便有借口派出他的死忠雍凉军给淮南来个大清洗。

    世家大族们的不反抗却是让张绣略微有些失望。没错,现在的张绣抱得心思确实是将淮南的世家大族阶层消灭的目的!

    张绣不是不明白这个时代世家大族的崛起是势不可挡的历史趋势,他知道社会的前进不是他一个人能阻挡的。但是他也有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那就是,他实在太需要一个稳固的大后方了。

    像袁绍袁术四世三公之流,起家根本不需要考虑有人支持没有。显赫的袁氏家族本来就是这个时代所有世家大族的领头羊和代表。如果说平民敬仰士族门阀,那么士族门阀就敬仰的是袁家这样的四世三公门生故吏满天下的超级豪族了!

    在这个士农工商以士为尊的时代,在这个官本位观念根深蒂固的时代,能够家族四代连续有五人位极人臣,那便是超一般的殊荣了。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但是袁家却是一再违反了常理。不仅超过了三代,而且还超常发挥了。在第五代里面,老袁家终于发生了突破,那就是家族嫡子袁术居然得到了玉玺,做了皇帝!

    虽然袁术纯属是出来搞笑作死的,但是这并不影响老袁家声名的日盛。身为家族长子的袁绍,现今也官至大将军,权领河北四州之事!

    三公在东汉乃是太尉、司徒、司空三职,袁绍的大将军,却是位居三公之上!

    再说权领四州之事,西汉十三州,袁绍独占四州,这又是何等的权势?

    出身甚至可以说仅次于皇族的袁绍走到哪里得不到支持呢?不说袁绍的老家汝南,就是客居河北,愿意主动尊奉袁绍的世家大族也是趋之若鹜!

    袁绍能够埋头发展的那么快便是这个原因,有钱粮充盈的世家支持,何愁不成事?

    再诸如荆州刘表、益州刘璋、扬州刘繇之流,也是皇族出身。但是能力和志向以及声望稍逊于老袁家的他们撑死也只能在一州之地吃得开。

    就算是曹孟德,能够起势那也有出身的原因在里面。曹操的父亲不管名声如何,但是能过继给大宦官当干儿子,甚至能让曹操从小进入京城权贵子弟圈,能和袁绍同窗也是算有本事的。加上本家家族也是官宦世家,曹操的出身也是不错的。但是比起袁绍袁术的显赫出身,那就逊色太多了,差不多就是太阳和月亮,月亮和星星的差距。

    最鲜明的例子就是,袁绍当初因为明目张胆对董卓叫嚣,逃出洛阳之后,董卓却是因为忌惮袁家势力,给袁绍任命了一个渤海太守的职位。在朝廷里也保留了袁绍叔父袁隗的三公职位。而曹操因谋划刺杀董卓,却是也逃出了洛阳。但受到的待遇嘛,和袁绍刚好是个反面:发布四海文书,抓住曹操赏千金封万户侯,弄死了也给赏赐!

    被董卓不把自家当世家大族看的曹操横遭厄难,因此人生比袁绍精彩得多。在路上还上演了好几场后人脍炙人口的故事,在江湖上留下了好多传说和谜团。

    哪怕现在曹操和袁绍一样都是兼并了四州之地,还更胜一筹地掌控了天子,却是始终不敢把自己的官职调到比袁绍更高的位置。现在也只是让献帝给自己个三公里面的司空当,而让袁术位居自己之上——大将军!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从来几乎没有对袁绍发布过天子的命令。

    因为曹操知道惹了肚量不太大而又好面子的袁绍会是什么结果,公孙瓒那个不长眼的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声望已经达到人臣所能达到的极点的袁绍,绝不介意在满大街的刘氏血脉中随便找一个在河北拥立新帝。曹操自认为素无功德的献帝得到天下诸侯世家士族的承认度不比老袁家扶持的新帝会高多少。

    这便是当年为何袁绍对迎接献帝不那么热衷和感冒的理由之一,反正是个随时可以替代的角色,为何一定要大费周章抢。一句话,河北你爱来不来,我反正不愿意每天上堂还有个人骑在我头上。

    另外还有江东孙策,交州士家、辽东公孙家族,也都是当地世家大族的龙头,是时代经营盘踞在当地,在各自所在区域都拥有绝对的支持的统治者。

    就算末流的西凉马腾韩遂、幽州公孙瓒之辈,也都是豪强出身,加上自身拥有的武力支持,便也能割据一方。

    但是身为外乡人的张绣却是惨淡到了极点,没有一点人脉根基的他想要在淮南一展宏图实在太难。而现实的逼迫使得他不得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制。所以他一直在使用各种手段来打击淮南世家大族的实力,提拔中下层人才,扶持中小官僚士族来作为自己执政的真正根基!

    在旱灾饥荒开始的时候,张绣便开始了他的计划。借口实行粮食供给计划,以**裸的利益拉拢了一批世家大族,打击了另外一批不愿意赈济钱粮的世家。这便是第一步的分化拉拢打击。

    第二步,就是对力量大为削弱的淮南世家进行彻底性打击。反正这些世家大族也没几个屁股底下是干净的,张绣总能找到一两个欺压邻里乡民的害群之马,然后连带这个家族就办了。虽然在这个时代一般情况下世家大族已经至少能够代表一半的民间舆论,但是那只是一般情况。而现在的饥荒加旱灾加兵乱就是二般情况,乡民们生活正常社会秩序稳定的情况下的话还有可能听得进去世家大族的摆布,但是已经快饿死了,哪有心思听从世家大族的说教。

    于是,在世家大族对底层平民控制最薄弱的时期,张绣决然发动了大清洗。依靠着雍凉军的支持,对胆敢不从的家族直接用铁和血解决。

    清洗之后的淮南只剩下寥寥几个世家大族,那都是一些素有功德仁德的老牌世家大族,一直以来无论为官还是为民,声名都很好。张绣也不可能做事做到绝对,达到将世家大族势力挤压到最低限度便就行了。

    在清洗过程中张绣启用了自应用以来便饱受争议的告发和连坐制度,允许平民告发世族豪强为富不仁的黑材料,查实之后不仅将这家世族豪强一撸到底,还将知情不报的有关世家豪族一并打压。世家豪族之间也可以相互告发,谁家还有私藏粮食、谁家打死过无辜佃户什么的。

    这种方法张绣自己感觉确实有点过,会导致人与人之间“信”的缺失,一个相互猜忌防范的淮南不是张绣想要的,因此张绣对核实制度当成告发和连坐制度的核心来建设,有过就彻底查出,冤假错案便追究告发者责任到底!

    这种方法虽然损,但是效果却也事极好的。各种不断爆出的黑材料大大降低了世家大族在底层民众的信任度尊敬度,不断减少了改制的阻力。从那些世家大族埋藏数十米深的粮窖里面搜出来的满满粮食也成为打动下层民众朝张绣靠拢的现实例子。

    曹操一走,天灾大旱便消失于无踪。淮南那一场晚冬春雨,居然连着下了七天七夜!

    无数淮南人民坚信,其实曹操才是老天派来的天谴,而张绣才是他们真正的救世主。

    也不知谁放出来的消息,更不知从哪里最早流出来的消息:张绣之所以在民变中采取铁血手段,完全是因为那些寄生虫世族的胁迫、以及曹操派来的亲将的监视之下不得已而为之。

    还有更深层次的说法,在中小官僚士族阶层中流传:张绣之所以镇压民变手段狠辣,其实真正的目的只是为了少杀一些淮南饥民。试想,如果让饥民们放弃了对张绣的期盼,那么他们起事的动机借口和希望便少了一半,那么拿起武器反对曹军的饥民就少很多了,那么最后被镇压杀害的人就更少了。

    还有很多种说法和版本在淮南流传,总之归结起来一句话,淮南,正在重新树立对张绣的信心!

    最后,还有一则天大的好消息。那就是河北袁绍派来了重量级使者荀谌,面见张绣要求结好。财大气粗的袁大头甚至直接让使者带来了三十万斛粮草来充当见面礼!

    三十万斛粮草到手的话,瞬间便可以帮助淮南人民挨过当前春种的青黄不接时节!

    暂时没有兵乱威胁、水利设施完备,气候条件转好的淮南似乎真的迎来了春天!

第七十四章 张绣施政() 
寿春宫大殿,张绣居于上座。大殿下面左右各摆着几张案几,张绣的重要谋士文臣齐齐在座。

    下首还有一人,做着揖拜状,面向张绣。

    那人自然是袁绍派来的使者——荀谌。

    名动天下的名士荀谌,本来是不必如此拘礼的。好歹出身中原最有影响力最有名望的士族——颍川荀氏,无论走到哪受到的都是敬重。

    不说颍川荀氏的老祖宗乃是战国有名的荀卿——那个在儒家成就仅次于孔孟、那个是法家韩非子老师的荀子。就是荀谌上一辈的荀氏八龙,那个顶个都是士大夫文士中的翘楚。更不用说这一代还出了荀谌、荀攸这一对皆有辅世才干的当世顶尖一流名士,还有低一个辈分的荀攸,那也是有王佐之才的人物!

    如果说老袁家是世族的巨无霸,那么颍川荀氏绝对称得上士族的领头羊。超然的地位导致就算是普通的荀氏子弟,到哪儿只需亮明身份,便有一大堆太守刺史争着要。不光是看重荀氏子弟的高质量高素质,而更因为荀氏在士族儒家法家的地位实在太重要。

    怎么说,颍川荀氏说的话,至少可以代表中原一半士族!要知道,汉末因为太学受到宦官发动的党禁冲击,官学衰微,而私学却因此鼎盛发展。而整个天下最重要的私学讲授地有两个,分别在青州和豫州。青州因为有泰山曲阜孔庙,向来儒学昌盛。今年以来更有孔孟荀子董仲舒以来最有成就的大儒郑玄讲授经典,私学极为鼎盛。

    但是因为青州位于神州最东偏北,大汉西部或者南方的的求学士子因为路途过远偏僻的原因,很多人还是选择了位于中原中心的另一儒学发迹地——豫州学习儒学。而且因为郑玄学说思想不重出仕,更多的年轻士子还是选择了偏重经世出仕的颍川私学。

    而荀氏,却是颍川学派的代表和掌舵者!

    所以说荀氏士子地位超然。

    但是今天,为何荀谌却一反常态,放下了面见其他诸侯的淡然和平视,而是摆出了一副使节面见一方诸侯该有的姿态?

    这都是因为,荀谌一路来寿春,发现张绣在淮南已经根本不拿世家大族当世家大族看,就算是地方上乡里的生命力最顽强的宗族势力,也大都被张绣用暴力手段连根拔起!

    要知道,自有史以来,夏商风光无限的神权祭祀衰亡了,商周的权势滔天的贵族奴隶主贵族也消逝在历史的舞台,但是地方乡里的宗族势力却是一直存在发展。中央政府的政令往往最多通行于县一级,再往下却往往是地方宗族自我发挥的空间。

    就拿不得妄杀人这一条来说,自先秦便有杀人者抵命的说法。高祖刘邦最初的“约法三章”里面也继承了这一条。到后来这更是大汉律法从没更改的一条。

    但是,在很多乡里农村,乡民山民们虽然也有这个概念,但是很多情况下,他们宁愿听走本地宗族的有声望的族长的判决而不是依据法律。而且很多情况下,他们常常依据一些风俗习惯决定一些无辜者的生死。比如偷情者浸猪笼,不守妇道的寡妇沉河等等。这些人的生死不说是否能够传达到衙门,就算传送到了,地方的父母官也只会以尊重本地风俗而睁只眼闭只眼。

    做到视而不见这点实在太容易了,封建社会根本上还是人治而不是法治,法律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官僚们用来维护自身利益或者维护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

    在根本上来说,小农经济自然经济这个经济基础决定了中国的宗族势力根深蒂固,是不可能被消灭的。

    但是,张绣却做了,而且做到了尽最大可能削弱宗族势力。

    当然这里面因为天灾人祸的缘故,张绣处理宗族问题的先天条件极好,但是其中也少不了张绣的后天努力。

    当一个社会的所有人的基本生存都受到极大威胁的时候,此时这个社会的社会关系和秩序就是最薄弱的时候。

    当一个人每天的充饥品就是树皮草根的时候,哪里还顾得上村里有田有粮的宗族族长的说教。

    大天朝的民众们无法预料到天灾人祸会什么时候发生、以什么方式发生,不发达的生产力以及封建的思想让他们大多数情况下无法应对旱灾蝗灾水灾冰雪灾害。但是我们聪慧的祖先却又有他们特有的狡黠,此地不容爷,自有留爷处!

    每逢不可抗拒的灾乱,忍受不下去的民众们往往拖家带口外走他地。淮南此次饥荒加大旱,可是让至少一半的民众成为了千万流民大军中的一员。

    这种情况下原本根深蒂固的宗族有很多都自己不存在了。而张绣其后采取的措施也是讲宗族了力量削弱到了最低限度。

    其实张绣的第一步措施也是抄袭了历朝历代对宗族势力削弱的政策,把便是将流民打散安置,让他们不复以前一姓一村的原始状态,而是多姓杂居,并且大规模取消以姓命村名、命乡名的传统,尽可能使得这些杂居姓居民统一改姓的可能性降低。

    第二步就是张绣开创的保甲制度。十户为一保,设保长。十保为一甲,设甲长。保长甲长负责治安以及执行县级政令,而且保长甲长必须由每一户公推,然后必须经过县衙一级的审核。张绣又进一步规定三甲一村,三个甲长轮流出任村长。这样更是将一些小村和大村同化,进一步削弱了本地姓氏宗族的比重。

    其实保甲制度也不是张绣开创的,而是先秦商鞅最早正式施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政府对基层的控制,以及更好施行连坐制度而施行的。而张绣目前的施政方向逐步偏向商鞅代表的法家,商鞅的连坐制度张绣都敢一定程度恢复,为何不敢恢复保甲制度?

    而且在后世,北魏因为宗族豪强势力的膨胀已经影响到中央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