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锦绣三国 >

第2章

锦绣三国-第2章

小说: 锦绣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济和张绣的士卒,说实话是从关中避难过来的。

    董卓的旧部们在董卓死后,只知道争权夺利互相倾轧。

    董卓的女婿牛辅失去丈人的庇护,为了躲避战乱,居然抛弃了自己军队,带几个亲信席卷财宝逃命,路上却被自己部下杀掉。

    地位在张济之上,同为董卓四大金刚的樊稠在李傕郭汜设下的鸿门宴被干掉。再后来李傕郭汜混战,李傕的部将杨奉实在受不了李傕,又反出李傕阵营,自立门户,竖起了保皇党的大旗。

    在整个关中乱成一锅粥的时候。张济坚持着独善其身的策略,很少参与内斗。却不料因为过分保存实力,让李傕郭汜又起疑心。这次攻打南阳,名义上是为了西凉军出关中扩充地盘和就粮,其实是被关中诸侯联合驱逐。

    出了雍州门户武关,到荆州地界。为了不被饿死或吞并,张济只得硬着头皮向刘表开战,抢了南阳郡。只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自己在宛城城下中流矢身亡。

    现在的张绣军,看起来雄踞位于天下中心之地的宛城,但实际却是危如累卵。

    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势力集团没有主心骨,军队缺乏凝聚力和方向。

    张济身死,能够继承张济政治遗产的只有张绣。但张绣地位威望都不是很足。毕竟张济死之前,天下诸侯很少听闻张绣之名。人们最多把他当做一员较厉害的战将而已。

    虽然军中大部分将领平日与张绣交好,但交情好不一定代表他们对张绣担任领袖没有意见。而且对于绝大部分将士而言,以前张济可以带他们谋求生路,有饭吃有地方睡觉。但张绣能吗?

    第二,文臣谋士极为匮乏。虽然现在的张秀知道昔日的同乡好友毒士贾诩很快会从武关守将段煨手下投奔自己。但单凭贾诩,或许可以帮自己在战略上出主意。但贾诩再厉害,也只是谋士,不是文臣能吏。能帮他治理南阳郡吗?

    第三,张绣现在的处境很尴尬。张济军外表看来赳赳之众,实则强弩之末。根本不能和刘表的荆州大军抗衡。不说荆州第一上将文聘,就是蔡瑁张允之辈也够张绣喝一壶的。

    而最大的威胁,来自西北面的曹操曹老板。刘表屯住在南阳曹老板可以无视,但要是张绣的话绝对不行。

    因为西凉军就像一柄利刃,实力虽寡但异常锋利。荆州军好比一柄大刀,实力虽众但刀口太钝。张绣的利刃很可能出其不意要了曹操的命,但刘表的大刀却最多只能吓唬一下曹操。

    第四,还是军心问题。东汉末年将领与士卒依附关系很强。兵必有其主,将必有其兵。故我们读三国,常常听说谁谁谁领本部士卒去怎样怎样。张济的军队可以为张济抛头颅洒热血,但不一定鸟张绣。

    除此之外,张绣目前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但以上四大难题,却是最重要的。

    绞尽脑汁想了一晚,张秀先分析着出现逃兵的原因,设想自己各种举当措施会引发的反应。还好自己的逻辑分析能力很强,加上熟知的世界和中国古代军事史。出现逃兵的原因和恰当的防治措施真让张秀想出来了。

    那就是,派亲信手下散发谣言:就说段煨因为粮草军械不足,把收集的逃兵都整编成炮灰营。发最烂的衣甲兵器,派给最差的伙食。而刘表更不能提,逮住逃亡的雍凉兵就杀,以平息荆州人对入侵者的民愤。

    甚至,张秀为了做的逼真一点,派出大将张先。带一营亲信近卫士卒,于夜间穿戴荆州军衣甲。捕杀张绣军逃兵,中间还夹杂着襄阳土话大喊:“杀尽雍凉狗!”“让雍凉狗有来无回!”

    最后,还故意放走两三个逃兵,让他们回去做义务宣传。当然,这两三个逃兵,也是张秀暗中安排的托。

    ……

    一时之间,张绣军再无一个逃兵。张秀还难得狠下心,冒着被发现自己不像张绣的风险。召集全军,于帅台之上痛骂刘表捕杀雍凉士卒的作法是打算完全不给活路,而自己必然带领众将士找到一条光明之路,有地方住,有肉吃云云。

    幸好张秀在后世坚持自学心理学,对卡耐基的营销心理学深有研究。拿捏的还算合格。加上也小瞧了这个时代普通人容易被激发的热血激情。于是军纪肃然,军容严整,士气不说高涨,但总算止住了下跌的趋势。

    戏演到这份上,张秀自己也是醉了。无端抹黑段煨和刘表,张秀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张济的军队以雍凉兵为主,要当逃兵第一选择肯定是关中老家。而段煨把守武关,是南阳出入关中的必经之路。段煨与张济张绣同为董卓旧部,有些香火情。逃兵们要逃跑首选也是投靠段煨。

    当然现在关中是一锅乱粥,段煨也不可能置身其外。当段煨的手下有被当炮灰的风险。所以还可以选择荆州牧刘表。刘表为人较为宽厚,荆州也很安平,是个十分不错的好去处。

    所以,张秀只得出此下策,抹黑对手衬托自己。看效果而言,还是很成功的。

    对自己“出色”的手段和领导才能暗自钦佩不已的张秀心中yy着:按这趋势发展下去,自己很快就能横枪立马,不可一世。身后千军万马,一声令下,吊打**曹、大耳刘和碧眼孙。然后一统三国,成就一世英名……

    正在张秀想着自己的国号叫什么的时候,一声钟响,直接把张秀从黄粱美梦中惊醒。

    钟声响在帐外,是张秀安排人安置的,作用相当于门铃。毕竟整天装一位英明神武城府深沉的主公太辛苦,张秀可不想自己被人撞见自己翘个二郎腿的样子。

    形象很重要嘛。

    本来呢,张秀想找个铃铛。无奈现在正是深冬,北风怒吼,铃铛容易被风吹响。只得先找个钟凑合。

    见有人来,张秀赶紧放下腿,正襟危坐在帅案后。拿起一副木简,托起自己下颚,装作一副深沉而又不失悲色的样子。

    “进来。”

    进来的是大将雷叙。雷叙抱拳而进,目视张秀头部以下。看见张秀手托木简,主动说道:“禀将军,贾文和贾先生派人送来信,他距离宛城还有一百里路程。目前被段将军的人护送着,一路无恙。”

    段将军自然是段煨,三国数得着号的傻帽。贾诩自关中动乱以来,第一个想到的是投靠自己的同乡段煨。可是段煨生性多疑,居然怀疑贾诩一介文士想要夺他的兵权。

    贾诩怎么会发现不了这点?于是果断决定投奔以前感觉还不错的张绣。段煨这傻帽居然举双手赞成,欢欣鼓舞礼地像送瘟神一样送贾诩出境,之后还优待贾诩的家眷。

    笑话,贾诩要真要那个夺权的心,估计等段煨起疑心的时候,贾诩已经让他身首异处了。

    对于这个傻帽,张秀自然不会有多重视。但对待贾诩嘛,呵呵。

    “传我将令!马上派胡车儿带领本部羌兵,前去保护文和先生。不,再带一千西凉铁骑去。雷将军你再点一千五百铁骑,随我亲自去迎文和先生!”

    一定要让贾诩看出我张秀的真心和诚意!张秀暗自想到。

    “是,将军。”雷叙干净了落的答应一声,退身出帐。

第三章 毒士贾诩() 
“阿——嚏”长长的一声喷嚏,张秀抹了一把鼻子。一边诅咒着这突然变坏的天气,一边抓紧马缰夹紧腿。

    在张秀身后,是雄壮的一千五百西凉铁骑。这支骑兵是张秀安身立命的本钱,正因为有数千西凉铁骑的存在,刘表才迟迟不敢贸然向张秀发动反攻。

    野外决战,以步兵骑兵结合为主,缺乏骑兵尤其是精锐骑兵的荆州军根本不是等量级张绣军的对手。

    纵马慢跑了许久许久,幸好张绣留下的身体十分健康雄壮,加上铠甲外面套着的真毛皮大氅。漫天风雪也只是让张秀打几个喷嚏而已。行至一处亭子,道路前面飞驰来一骑。

    这一骑也是西凉铁骑。不过并不像大多数西凉铁骑那样马匹带甲,手执长枪,身着全套重装甲胄。而只是十分轻便地马不带甲,腰挎弯刀,身上只穿毛衣皮甲。

    毫无疑问,这并不是作战部队,属于斥候哨骑一类的。

    只见这斥候飞速驰至张秀马前一马位置,随即拉马缰,停住战马脚步,翻身下马半跪在张秀马前。抱拳道:“禀少将军,胡将军已经接应住贾先生。就在前方四十里处。”

    张秀一摆手,这斥候便立起了身子。张秀前倾身子问道:“文和先生身体无恙乎?”

    那斥候抱拳回道:“贾先生出武关时没有马车,只能骑马。出关当日还风和日丽,却不料今天风雪交加……”

    斥候还没说完,张秀已经解下了自己的毛皮大氅喊道:“武威营斥候何在?”

    张秀身后近卫骑兵里面自出来一名新斥候。接过大氅。张秀正色道:“速速将此大氅送与文和先生,要是文和先生回宛城后身体稍有不适,唯你是问!”

    ……

    宛城通往武关直道某处,两股军马会合。其中一股军马在领头青年将领带领下,率先齐齐下马,半跪在道路覆雪之上。

    “恭迎文和先生!”

    军容严整,军音嘹亮。就算是见多识广的贾诩,也不得不为之动容。人道是董卓四金刚,惟张济部军纪严明。果然不差。

    受此礼遇,贾诩自然知道该怎么办。当即下马扶起张秀,两人相叙往事,感叹唏嘘,情不自禁的在两千五百西凉军面前演个不亦乐乎,哦不,是动情地一塌糊涂。

    贾诩暗自惊叹着张绣原来也会玩礼贤下士这一手,不觉对张绣评价又高了点。

    贾诩和张绣,原本渊源就不浅。话说贾诩此人,屡献奇计,为人平易近人,在西凉军中威信甚高。这也是段煨忌讳猜疑贾诩的原因。同样,这也是张秀为什么把姿态放的如此之低的原因。

    有一句话叫做——得贾诩者,得西凉军心!

    贾诩腹有奇计毒计这不必细说,曾经依靠奇谋数次救西凉军于危亡中。

    而令西凉军将士倾服的是——贾诩平易近人的为人处世习惯。

    贾诩从没有门户高低辈分年龄之分。就说他不仅和张济交好,而且还和张绣同样相交为好友。这在当时是很难做到的,与一对叔侄同时为友,这在相对正统的文士看来绝对是异端,是违反伦常的。但贾诩很难能可贵的做到了,而且还不止一次做到。正史上此人还与荀彧荀攸叔侄一同交好,足见此人的广阔胸襟和求实品质。

    两人几乎是手拉手回的宛城,一路嘘寒问暖,你侬我侬……。

    此情估计不比大耳刘对诸葛亮差吧?

    进了宛城城门,张秀看了一眼街道。发现空无一人,转头向留守的张先问道:“老百姓呢?都到哪里去了?”

    张先好像邀功一样昂首道:“末将得知文和先生快到了,特地提前两个时辰清空了回府衙的道路。绝对不会有什么意外!”

    “你特么这一出就是意外,最大的意外!老子演个戏容易吗,没有观众这算怎么回事?”张秀心里暗骂着,脸上却是一肃:“谁让你打搅民众的。如今天气突然变寒,正是百姓缺乏柴火的时候。你怎能让百姓受苦挨冻?何况有我在,谁想动文和先生,先得踏着我的尸体过去!”

    张先立马懵了,又看见张秀对他眨了下眼睛,不似真的怪罪的样子。马上对麾下士卒下令:“马上运来前些天军队立营时多余的废弃木柴,分发给城内居民!”

    张秀这才点头,却没注意贾诩一张老脸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笑容。

    ……

    终于,在宛城大街走秀结束的张秀和贾诩回到了府衙。进了后堂,左右大多退去,张秀正准备完成最后一项——给贾诩当面安排一个温柔乡的时候,贾诩却先从怀中掏出了一张榜文。笑道:“将军且看榜文再言不迟。”

    好在这个时代的文字大多是隶书,加上张绣的记忆,其中大意张秀不难懂。

    但等张秀看完这张榜文时,脸色迅速由红变白。生生忍住揉碎手中榜文的冲动,长长叹了一口气:“刘表此举是想断吾等退路啊!”

    说完这话,又转头对向贾诩:“我军斥候尚未收到此消息,先生何以先知?”

    贾诩笑而不语,张秀却自己明白了。贾诩投靠一个人,绝对不是临时起意的。总是提前尽可能了解相关情报,分析利害,有备而来。

    这张榜文是刘表下发各郡县的。

    内容大意是:赦免张济所部雍凉军侵犯荆州的罪行,并且容纳雍凉军来刘表处投降。投降者愿意从军者编入荆州军,待遇与普通荆州兵无异,而且只要来,就给一定数量的安家费。不愿意再从军者,不仅给一部分安家费,还皆可分得一处荆州田地。编入荆州户籍,从此光荣成为刘景升治下良民的一份子。

    毫无疑问,这是贾诩提前在荆州收集的情报。未为一方势力效力,却先将这方势力以及周围环境情况大势了解。贾诩用心良苦,张秀不觉为之一动。到底是活了半辈子多的人。

    毒士毒士,其实是先依靠对必要情报的详尽了解分析,再对症下猛药。没有精准的分析推理,何来毒计?

    此刻,张秀只能用一句五体投地来表达对贾诩的感觉了。

    张秀知道,贾诩已经知道了自己最近对付逃兵的措施内情。因为只要他问,胡车儿雷叙张先这些西凉将军一定会说。因为在西凉军上上下下看来,贾诩就等同于救星与再生恩人一般。要是没有贾诩,估计现在根本没有西凉军这支旗号。而且其实贾诩不必问别人,凭借他自己,也能猜出来个大概。

    话说回来再说在这张榜文,杀伤力太大了。可以说完全无视张秀之前的措施,直接狠狠打在张绣军的软肋上!

    刘表军以丰厚钱粮供养的斥候和细作不是吃干饭的。张秀敢肯定,张济死的当晚,这个死讯已经传到了襄阳!而自己所谓的防治逃兵的措施,刘表军斥候和细作只要把相关细节反馈回襄阳,刘表身边一大票高智商人才绝对第一时间猜到张绣干了什么。并且迅速分析张绣军目前状况,采取对应措施,先发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