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锦绣三国 >

第193章

锦绣三国-第193章

小说: 锦绣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政策就和后世天朝禁止官员和军队经商以及高薪养廉一样,是杜绝政治**和减少社会矛盾的一大政策!

    待阎象说完,袁涣不禁陷入默然。

    思量许久之后,袁涣出声道:“此法虽然牵扯甚大,但若行之有效,却不失为一种清廉之策!”

    “只是,吾以为大王有些操之过急了。豫章三郡、荆州五郡尚且还未改制,便又是推出新策。荆州、江东的世家大族本就对我大楚抱有偏见,如此怕又是要激起天下士族不满,恐是不利于一统之业!”

    阎象:“汝以为,贾丞相、华司徒、王司空等三公九卿乃至陈太尉会对此事持何等意见?”

    袁涣:“贾丞相素来清心寡欲,闭门自居,不与文武相交。连子女嫁娶都不找为官为将或是富贾人家,专找中小户平常人家。而大王此举,主要是针对有大田产且在朝为官的各家各族,贾丞相在家看戏就好了。”

    阎象不由得笑道:“却是如此,贾丞相位极人臣,深受大*任,但为人处事竟至如此,值得吾等终生学习!”

    袁涣接着轻声道:“司徒华歆华子鱼,人如其字,貌似忠厚,实则一条老鱼般钻滑。虽然老于政治,但为官算得上清廉。平日里有多余的禄米薪俸,都是送给亲戚熟人。汝大概也听过罢,大王赏赐给其的官奴徒隶,他都将女子嫁人,男子送以田地。是以家无余粮,且无田宅。大王若是推行此制,华司徒又该是第一个跳出来支持跟风的!”

    阎象知道袁涣素来不喜华歆为人,更不屑华歆对张绣决策的事项向来唯唯诺诺只顾执行听命的姿态,觉得其有损士人之风。但是阎象倒不好说什么,便是只是浅笑。

    袁涣:“司空王朗王景兴,严谨慷慨,恭俭节约。就算是自家婚宴所受的礼物,无论轻贵一律不受。家有余财也是大多送出,不过却少赠亲族,多赠予贫贱之民。但相比华司徒,王司空素有威仪,性直固执,此事上他的意见吾等不可轻易下定意见!”

    “此事牵扯甚大,不仅牵扯大小官吏佐吏,还牵扯军中武官将领。大王难免会破例让诸位大将入朝议政。而执军中诸将话语权者,唯太尉陈宫陈太尉。而陈太尉一心只用在助大王开疆拓土、完成一统霸业上面。在此之前,一切有利于我大楚团结,能增强我大楚国力的,陈太尉都会不遗余力地支持。”

    “再至于袁光禄勋,与王上已是同气连理,就算大王让其捐出袁氏所有家财田宅,袁光禄也会是毫不犹豫。再至于太常阚泽阚德润,资历尚浅声望不足;尚书令杨弘,中庸持道;侍中刘晔,华司徒同流之辈;中书令是仪是子羽、太仆少卿蒋干蒋子翼等位卑官轻……”

    袁涣到底是负有监察百官之责的御史大夫,不多时便是列清了楚国诸多重臣的品性情况,并分析了其对张绣此次改制可能持有的态度。

    阎象:“照如此说来,若是大王在朝会提出改制,百官众臣多是会支持的了。”

    袁涣点了点头,忽然又长叹一口气道:“大王有革新之风,当是好事,只是……唉”

    阎象清楚袁涣叹气的原因,也不由长叹一声。

    数日之后,楚国朝会上,中书令是仪将其起草的官制新规正式在百官诸将面前提出,立即引起轩然大波。

    是仪是北海人,与前汉扬州刺史刘繇乃是同州邻郡的关系。汉末大乱便是避难于江东,跟太史慈一样依附于刘繇,刘繇势败之后便是迁居会稽。

    原本的历史上是仪是要等到孙权继位才被征召起用的,但是张绣兼并江东之后,因太史慈得知是仪之才,又因是仪不是江东籍人,也并非出身世家大族,便是用其为幕府功曹。待了解熟悉后,张绣因其为人清恪贞素,能够上通下效,便在楚国建立后任其为草拟传达政令的中书令。

    是仪是那种有一说一类型的人,这种人最适合当君主的笔杆子和传话筒,既能够最直接明了地传达君王的政令,也能一言不讳地向君王传达臣属同僚们的真实意见,

    某种程度来说,是仪就是张绣在朝会中的代言人。既然是他主笔起草的官制新规,那边定然是代表张绣的意思无疑了。

    新规大致有下列几条,捡重要的列举出来:

    凡是在楚国为官为吏的,不论官制品秩高低大小,个人皆不得拥有私产。但是相对的,今后不得购买、接受赠予继承、获得赏赐或以任何方式获得田地、府宅。军队中屯将(百夫长)及其以上武官将领亦如此。

    而在政令颁布之后,国家不会没收官吏武官已持有的田宅,但都必须在三十日内将自家持有的田地房宅登记入册,作为自留私产。今后永不得增加其数目,但可主动提出将其交付国家,并获得溢价补偿。或是在其离职不再为官为将之后,则解除对拥有私产的禁令。

    另一方面,国家将会全面提高对官吏和军队武官的待遇。所有官吏武将都可获得相对应的公宅供其妻儿子女居住,使用期即是其本人在职期。且提高发放的禄米和俸禄数目为原来的两番,并完善官吏武官离休福利补贴,彻底实行高薪养廉制度。

    以最末等的九品官吏为例,原本只是年薪一百石,也就是每年发12000斤米粮或等价实物给其,而一个人正常口粮大概是一年300到400斤。现在翻一番不算津贴那些,光是一年的基本工资24000斤米粮就够一个大家庭三十口人吃至少两年的了。

    而张绣只是对官员自身拥有私产下了禁令,并没有严禁这个官吏的家族不可持有田地宅院。而只是仅限这个官吏的最直系亲属即妻子儿女不得持有田宅私产。也就是说这个薪水水平,完全足够楚国每一个品秩最低的官吏都养活得起妻妾,供养得起儿女,还有许多余钱潇洒享受的。

    楚国朝堂上的文臣们,如王朗是仪清廉自律之辈,本就认为身为臣子便应专心为国为民,而不应把心思用在治理私产收敛财富上面,对于张绣提出的禁止官吏持有私产这一条改制可是最支持的。

    这份改制书,其实也有王朗王司空的一份功劳。

    如华歆袁胤刘晔之流,现今只唯张绣是从,只要张绣不主动问起,这几人从不会主动说起张绣的不好。

    这三人中唯有袁胤唯唯诺诺兢兢业业最为甚,于是被张绣任为主管宫廷事务的光禄勋。而华歆和刘晔则更显得会揣摩上意一些,每次张绣想要做什么,华歆总会提前将相关典册图籍准备好,自己还会做功课,于是被任为掌管民事及审计档册的大司徒。而刘晔则一直为张绣的近臣,每逢张绣询问,定有满意回答。便是被任为有顾问之责的侍中,常侍张绣左右。

    而至于尚书令杨弘,太尉陈宫,虽居于要职。但前者已是对政局动向漠不关心,只埋头于处理政事。虽然不及华歆刘晔能揣测上意,但也不差多少。平日立场以自保为中心,像今日之问题,是绝不会主动发表意见的。

    而后者作为楚国的参谋部总长和装备部部长,一心只扑在武事上面,只醉心于编写操典兵法训练军队,只要在政治上有利于保障军事发展的,陈太尉一律无条件支持。禁止官员和武官拥有私产,并大幅提高禄米薪俸的政策虽然不至于说彻底杜绝政治贪污和军队**,但是却能显而易见的最大程度减免这些问题。

    每个封建朝代后期的最大问题总是由土地兼并这个根本矛盾引起的,而土地兼并的获利者往往最大头在统治阶级中的官僚阶层,只要斩断这一层联系,那对于土地兼并的矛盾也是很大程度的缓解和解决。政治上若是清明,经济上也没有剥削压迫,军事上自然能保证强大和健康!智谋在当世排的上号的陈宫虽不精于政治,但也能看清其中联系!

    朝堂上的风向比袁涣和阎象之前想象的还要倾向严重,心中不断盘算着利害得失的阎象已是准备放弃了进谏反对的想法,但是阎象心底也清楚,刚直强硬的袁涣却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执念。

    果然,坐在前列的袁涣对身边一片片问询称道声和满殿的交耳赞许声置若罔闻,缓缓站起身,一丝不苟,昂胸抬头直面坐在上殿的张绣,沉声吐出四个字:“微臣反对!”

    好似生怕众人尤其是张绣没听清一般,袁涣故意清咳一声,声如晨钟:“微臣反对此制!”

    本已面露得意自满之色的张绣完全是没料想到在满朝文武近乎达成一致意见的当口,袁涣会贸然出言,而且张口就是反对之声!

第三百一十三章 大耳的崛起之路() 
楚国这边的新政在平稳中稳步施行,而其他的诸侯国也是没有闲着。【。aiyoushenm】

    袁绍在仓亭一役大败之后,晋国部分郡县也是发生了叛乱。袁绍于是收集散兵败将,四处平定叛军。

    虽然仓亭之战最后的胜利者是曹操,但是魏国历经官渡、仓亭两役,已是极度虚弱,并没有力量去追击袁绍兼并晋国的土地。

    于是曹操亲自引亲族除尽许昌宫苑之花木,翻新土地种上粮食蔬菜,并鼓励吏民士卒积极屯田开荒。有曹操带头,魏国一时节俭成风。权贵显族纷纷主动向国库捐纳布帛粮食,官吏下田引导百姓开荒种地,俨然蓬勃向上之势。

    已是全据齐鲁之地的刘备也是颇费了一番心思整顿鲁国的政治和经济农业生产。有陈珪陈登父子在旁辅佐,刘备获得了徐州所有的世家大族的支持。所带来最直接的效果就是,鲁国的中低层官吏阶层得以充任了大批受过良好教育的世家大族才俊弟子。

    而在昔日为徐州巨富的糜竺的游说招拢下,鲁国内的商人巨贾也是全力支持刘备主政徐州和青州。

    徐州本就是四通八达经商便利之地,徐州的商人更是善于经商之道,故商人巨贾甚多,且皆为巨富。

    而青州的北海郡、东莱郡等地临海,渔业发达,自古并产有海盐、生铁,更有金矿铜矿,资源极其丰富。

    而现在这些都是刘备的了,鲁国得以仓廪富足,兵甲武器精良齐备。更兼孙乾、简雍等人巡行各郡县,宣以刘备仁德大义。于是鲁国境内,流民难民得以安居乐业,寇贼绝迹,并无匪患。甚至连一直以某个海岛为根据地流窜作乱的东海海盗首领管承也是率麾下三千多家徒众主动归附。

    这种情况下,临淮郡太守诸葛瑾数次送信给张绣,向张绣谏言应增加在临淮郡边境的楚军驻兵,并希望张绣通过外交手段与鲁国达成联盟,以给楚国新政推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再说刘表的韩国和刘璋的蜀国。文聘率韩军攻下上庸等地,韩国得以重振国威。但韩国国土仍十分狭小,而楚国国土辽阔且慢慢稳定下来,不少原本从各州避乱到荆州的士人开始动迁到了楚国的淮南、江东等地。

    刘璋这边,东州兵爆发出的强大战斗力和张任严颜等西川大将的崭露锋芒使得庞羲心生畏惧,又因程畿的劝阻,终于是打消了叛乱的念头,与刘璋重新和好。

    张任严颜等人劝谏刘璋应趁胜进军,攻打祖郎和甘宁,将楚军一举驱逐出益州。但是刘璋却被张绣派去的桓阶一顿恩威并施的话给吓住了,生怕张绣归而复返带几十万楚军来一举攻灭了蜀国。于是竟然拒绝了张任严颜等将的请战,与桓阶签订了合约,将巴郡整个划给了楚国。

    事罢之后,桓阶却有点后悔了。却是没曾料想到这刘璋是个不折不扣的软骨头,几句话就吓得不行了。早知就连江阳和巴西郡一块要了。

    最后说张绣得知消息最缓慢的关中。

    刘协自在长安亲自主政以来,确实是称得上励精图治四个字。先废除丞相之职,以司徒、司空、太尉为三公。任荀彧为司徒,行丞相事;杨彪为太尉,钟繇为司空。三人皆有经世之才,为汉国三公。

    军队里,董承保立刘协功劳最大,且原本为车骑将军,便是升为大将军。王子服、吴子兰分别为镇西将军和镇北将军。并任段煨为镇东将军,驻守弘农。

    除此之外,刘协让荀彧、杨彪提拔汉室忠臣旧臣子弟为汉国官吏将领,让钟繇举荐关中三辅地区的俊才名士。并且重用路过荆州时招揽的徐庶、石韬、崔均、孟建等人。

    若是熟读三国的人便会知道,徐庶、石韬、崔均和孟建四人并称为诸葛四友,即诸葛亮在荆襄相交最善的四位友人。这四人中徐庶和孟建较为有名一些,一个算是三国时代排的上号的知名谋士,另一个则官至凉州刺史、征东将军。而石韬、崔均也不差,一个官至一方郡守,一个最后官至典农校尉。

    这四人每一位都是有才之士,是一定确定的。但演义中说石韬崔均等自述山野怠懒之人,淡泊政治不图官位,其实皆是虚构。从这几人最后的选择便是能清楚证明这一点。

    而且这四人虽然都可能结识诸葛亮,但是这四人之间并不一定互相相识。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这四人都有归汉之心。

    徐庶和石韬在刘协到达荆州地界时便主动投奔刘协,而孟建动作稍晚一些,但也是在刘协一行到达长安前追上投奔的。而崔均则是由杨彪征召到长安的。

    这四人很快便证明了自己的才干。石韬为钟繇所赏识,召集流民开荒屯田。崔均父亲崔烈曾官至东汉太尉。演义中也有提到,张让挟持少帝陈留王出洛阳后,刘协刘辩兄弟曾避难在崔烈庄上。此崔烈便正是崔均之父,有了这层关系,刘协很是亲近崔均,任以重职。

    而至于徐庶和孟建,则是在更大的舞台证明了自己。

    刘协的汉国南据武关,西有弘农函谷关、潼关作为屏障。占有长安及附近关中诸地,但刘协自然不肯苟安于关中一隅,便是积极招募训练军队,并由荀彧钟繇等人策划扩张汉国领土。

    关中往南则是汉中和荆襄,张鲁和刘表的兵将都比汉国强大,而且张鲁刘表经营地盘时间都不短,很难轻易攻克。东面则相邻袁绍和曹操,是刘协现在更不愿意直面的对手。而北边又是蛮荒少人之地,攻取下来的意义不大。于是很简单的,荀彧和钟繇都把扩张的重点放在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