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锦绣三国 >

第178章

锦绣三国-第178章

小说: 锦绣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达了柴桑。

    到达柴桑,在鄱阳湖练兵的水师大都督周瑜周公瑾早已闻讯赶至。周瑜此时也已知道了张绣准备对巴蜀用兵的计划,于是向张绣请缨出战。而张绣虽然深知此战水师的作用必不可少,但是仍以周瑜箭伤未完全痊愈为由,令周瑜继续在彭泽编练水师新军,而由吕蒙率部分水军为此战水师主力。

    周瑜哪里肯轻易答应,他如今身为楚国水军大都督,尽管领兵才能出众,统率水军以来虽然年轻但凭借个人魅力却也能服众,但是一直却并无能够证明自己身价的战绩功劳。

    能够让人赞许的,不过是任职寿春副守备期间处理郭嘉绑架贾诩一事,以及挂帅指挥了彭泽水战。但是最终救出贾诩的是吕伶,和他没有直接的关系,人们称道他的不过是他临事的果敢勇毅。

    而彭泽水战周瑜虽然身为主将,但是却早早被蒋钦射伤不得已将指挥权交给吕蒙,尽管最后大破吴军水师,但相最后年轻的吕子明站在张绣身旁,以及射杀了蒋钦的太史子义,又有多少人还记得他周公瑾指挥有度奠定大局的功劳?

    尽管战后张绣不失偏颇地将头功仍记在了自己头,但是从失血昏迷醒转过来的周瑜心里明白众人之所以答应不过是因为自己看在负伤的缘故。论战功大多数人还是会觉得临危受命的吕蒙更出彩一些,但是毕竟吕蒙年纪太轻不过二十岁,不然这大都督的位置现在不是自己的了。

    而张绣也任何人理解周瑜现在的心态,但是一方面周瑜的箭伤确实并未彻底痊愈,再行征伐之事怕是留下后遗症不太好了。另一方面楚国水军也处在一个扩建新编的重要时期,相诸方面才能还尚缺的吕蒙,历史位列吴国四大水军都督之首和吴国水师的奠基人周瑜明显更适合负责起编练楚国水师的重任。

    最后张绣只得是许诺周瑜,若有下一战,则必以其为主将。

    若是不出张绣所料的话,在楚国下一场战争,周瑜必然是其独当一面的大将。

    仅仅两日,吕蒙便是点齐了一支五千人的船队,搭载了张绣本部,也不用携带多余的辎重粮草,直接驶向游方向。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水陆交通条件,鄂县成为了楚属荆州的州治所在。而鄂县当地士民也不再满足于区区一县之称,纷纷请愿更该地名。而新地名也已经想好了,因为纪念灭吴之战和楚韩合纵的武昌坛建在鄂县,新地名便命名为武昌!

    但是虽然尽管恢复了州郡制度,但是跟其他诸侯国一样,目前楚国的州一级行政机构仍然是虚设的,各郡县仍然拥有各自独立的行政自治权。相对于其他诸侯国,楚国干脆是直接没有任命州一级的官员,只是把各郡县进行了相应的划分。

    而至于各州的州府所在,也全部处于新建状态。如扬州将州治由寿春改为了合肥,而如今合肥新城尚在刘馥的督造。楚国所属徐州治所设在早被战火毁了了盱眙,也在重建。还有楚属豫州的治所蕲阳,以及楚属荆州的治所鄂县,都需要再建。

    而等这些重要城池建设完毕,想必那时新政改革也应该实行的有一定程度了,此时再恢复州制刚好。

    如今的武昌乃是征东将军张勋的兵马大营和囤粮重地。并养有信鸽传递信息,张勋更早是接到了张绣的军令,只等张绣的船只靠岸,便是让民夫往船搬运相应的粮草辎重,早已挑选的一万楚军步卒也是整备待发。

    张勋负责荆州五郡的武事,而江夏新占、荆南四郡才降,整顿地方治安和招抚五溪蛮都需要他坐镇。此次统领这一万楚军的主将乃是平东郎将孙香。

    孙香,跟孙贲一样都是亲亲的孙策族兄,也跟孙贲和吴景一样都曾为袁术部将。只是当初孙策扯旗为王与袁术划清界限的时候,孙贲和吴景都逃回了江东,只有孙香因为没找到机会而留在淮南继续为袁术驱使。后来张绣大败袁术,孙香便趁着兵乱暂时归顺了张绣,也像韩暹杨奉一样保留了兵权得以重用。

    再后来张绣一统淮南,和孙策集团关系还在蜜月期的时候,孙香还偷偷联络过孙策想要逃回江东,却被孙策所劝留。再后来张绣突然对江东发难,发兵前夕便是监禁了孙香,待袭占江东之后才将其释放。

    再到孙权的吴国时期,孙香却是不再敢和孙权联系了。张绣把他打发到张勋麾下去防备荆州刘表,自己率军南征吴国,孙香倒还是兢兢业业挺老实的,于是战争结束,并没有将其和其他孙氏宗族一并“安置”在寿春,而是按其资历和功劳升迁孙香为平东将军,算是如今唯一掌兵的孙氏宗族。

    孙香资历够老,但是能力却相当平庸,为人也谨小慎微难成大事,这也是张绣放心让其掌握兵马的原因之一。至于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虚名这种东西了,为了凸显他张绣的宽厚仁德……

    让孙香带兵自然不可靠,张绣便再要了此前在江夏之战归降的甘宁为将。

    甘宁在江夏之战大放异彩,被破格提拔为折冲郎将,跟张绣回寿春呆了一段时间后,又回到了张勋手下为将,现在乃是张勋麾下当仁不让的第一爱将、猛将。

    而甘宁则是适时跟张绣荐举了苏飞。对于这位历史黄祖麾下江夏第一大将,张绣倒是知道有些才干的,于是也不计较苏飞乃是在江夏之战最后才投的降,直接起用苏飞为偏将,同军随征。当然,其更大程度还是为了更好的收服甘宁。

    本来自  :///html32/32278/

第二百八十六章 张武陈孙() 
手段虽然俗套没什么亮点,但是效果却是显著的。

    时值深秋,虽然是逆水上行,但是依靠东北风的助力,不过十日便是离开武昌到达巴丘。跟扼守彭泽湖口的柴桑类似,巴丘也是一个战略重地,同时紧扼长江转向口和洞庭湖口,同时也是连接荆南与荆北的隘口要道。

    虽然说来自荆北的韩**事威胁并不大,但是楚国在巴丘仍然修建了江防大营并驻有重兵,由江夏降将张武陈孙二人镇守。

    如今的张绣早已收起了对这些历史人物不该有的态度,哪怕像张武陈孙这种人物在史书上只有浅浅几笔,在历史上名气也微末的可怜,也是绝不轻视忽略。

    历史并非仅仅是由英雄人物所创造的,再小的人物也有可能改写历史。

    同样的,对待那些著名的枭雄奇才豪雄俊杰,张绣也不再过于执着拘泥于于后世对其的评价和总结,毕竟人是可以改变的。凭借孙策年少轻狂恃勇无备的特点而用刺客锐士将其刺杀只能算张绣运气好,但是若是智勇双全的孙策没有英年早逝,会不会修身养性至另外一番境地,彻彻底底上演一场逆袭呢?

    这些都是说不清的。原本的历史已然被张绣搞得面目全非,如今张绣心中最大的信条乃是——活在当下。

    张武陈孙虽然是降将,但在江夏之战中立功颇著。虽然也有文臣提出以张武陈孙二人曾经宗贼的身份,且此次又是因对刘表黄祖不满而叛韩迎楚,其忠奸难辨为由谏言张绣慎重,但张绣仍决定按之前的许诺封这二人为楚国将军。

    接着又有人劝张绣虽然对张武陈孙二人封以高官厚赏,但是应收缴二人手中兵权以防不备,最次也应将此二人调至中央听命,不至于使得杨奉韩暹二人之事再次上演。但张绣却以二人:“并无不轨之举,怎可以不信之举加之?”反驳回去。

    于是最后张武被封为四安将军的安东将军,陈孙则封为安东中郎将,位仅此于张武。保留二人兵权,将其派驻至巴丘镇守,归镇东将军6勉节制,一副完完全全的信任之态。张武和陈孙二人自然是感怀万分,当即是表示肝脑涂地以死效忠。

    这种话张绣自然不是全信的,不过如今不比杨奉韩暹那时了,那会儿自己实力有限手下无大将可用,李通韩嵩还都是掳骗过来的,不得已只能信杨奉韩暹一次。谁知这两白眼狼根本就不经信,转头就是跟刘备吕布曹操眉来眼去的。

    而如今楚国独霸南方,张武陈孙二人就算想搞事情,也得自己掂量一下。

    巴丘守军不多,主要因为荆南四郡归附不久,各郡太守郡丞都尉也都才上任,郡兵乡卒大都还在重新整编征兵训练中,控制郡县的任务只能先由张武陈孙二人从江北带来的江夏兵分派守备。

    但就算如此,凑出四五千兵马还是绰绰有余的,安东中郎将陈孙统领这部兵马,随张绣西征。

    张绣也是第一次见张武陈孙二人,按理说应该是张武陈孙二人屁颠屁颠跑船上去觐见张绣,但是张绣却先行令这二人在大营勿动,自己带百余轻骑来入巴丘大营。

    张武陈孙二人摸不着头脑,但只能照办。此时有部将闻讯建言,说可能楚王是要临时检训士卒,张武陈孙觉得说得有理,便是提前在大营内召集将卒演练步操。

    楚国如今编有《步军操典》《骑军操典》《水军操典》三大军队训练大纲。前两部都是出自太尉陈宫之手,而最后一部《水军操典》则是周瑜编著。

    早在徐州时期,身为吕布身边最可靠的文武全才,陈宫便是肩负着为吕布招兵买马训练新兵的重任,到了张绣帐下,便是将这些心得写出来,结合前代兵书,写出了如何训练步卒骑兵的操典草本。后来在此基础上陈宫又花费大量时间与贾诩、高顺等知兵高手一起进行了修改,再加上张绣有关于后世一些科学性人性化建议,正式编撰出了这么一本《楚国步军操典》和《楚国骑军操典》。

    而此时周瑜的《水军操典》虽然已经完书,但是仍然在最后的检验阶段,还未大规模普及。再者张武陈孙二人手下骑兵稀少,此刻最能展示给张绣的,只有步卒和弓弩手的集训了。

    张绣如今也具备了良好的军事素养,从张武陈孙二人的立营和练军上也能很快现名堂。

    总的来说,张武和陈孙虽然并非出身行伍,但是却也算得上草莽英杰。其立营之法效仿兵书,虽算不上严谨但也属于没有什么明显的纰漏,倒也有规有矩。

    其实也是,这两人在早期乱世便清晰的有了据城自守的意识,可不是那种只知道流窜掳掠烧杀的寇贼。

    拍马进入营垒外围,张武陈孙二将得报已经是在辕门处接应,张绣依照楚**营之内必须下马步行的军令以身作则下了马,张武陈孙二将便忙一齐卸下头盔行军礼。

    楚国设下军令,士卒面见将领应昂挺胸,此视之为军礼,而绝不能行俯等跪拜旧礼,此间有将兵一体、一荣俱荣、一辱俱辱之意,激励将卒一心,将卒互为手足。

    而将校之间见到上级,则仅需摘下头盔以左手夹于腋间即可,亦是不再限制过多的礼数。并严令,除罪将逃兵之外,将卒一律不得跪拜,哪怕是见到国君也是一样不能跪拜。以显大楚赳赳雄风,示世人不屈军貌。

    如此简化军礼,但是这可不是说明楚国轻礼,恰恰相反,张绣极其重视“礼”的教育,但并非鼓吹像儒家那种繁琐的仪式化教条化的礼节,而是以简洁礼数为方式,明确“礼”的真正作用和意义。

    随着张武陈孙二将往营垒中央走去,路旁演练不止的楚军士卒整整齐齐,挥汗如雨喊声震天,倒是让张绣小小吃惊了一番。貌似这两个将领还是在陈宫的《步军操典》上面下了苦功夫的,虽然一看便知演练步操还不甚熟练,但仅凭这声势和演练士卒的认真劲,张绣便是知道张武和陈孙二将是绝没有将这几本颁下去的操典不当一回事。

    如此一来,张绣对张武和陈孙二人的印象和评价倒是一下高了不少,感觉倒也不是一开始估计的那般不靠谱,还是可以一用的。

    要知道,在陈宫刚开始在楚军内推行弓弩手和步卒演练用的《步军操典》和骑兵专用的《骑军操典》时,有相当一部分的统兵大将对此是不甚感冒的,大都觉得以前的练兵方法或是之前自己带兵的方法用着就挺好,俗话说将熊熊一个兵熊熊一窝,带兵的好坏全凭领兵大将的能耐,个人也有各自的心得和办法,怎么能仅凭一两本所谓的什么操典就一概而论呢?

    但是在陈宫的鼓吹和张绣的强力推行下,第一代的《步军操典》《骑军操典》还是在楚军内施行了开来。一开始的情况确实如大多数将领所预料的那样,早就习惯了自己主将的方法的老兵们都是很不习惯,尤其是里面什么所谓的仰卧起坐俯卧撑深蹲蛙跳引体向上,简直不明所以锻炼了那些到底能锻炼哪里。

    但是至少得一段时期过后,甚至等下一次真刀实枪的战争开打的时候,这些统兵的将领们才会现,这包含了士兵锻炼体能、格斗技击、枪矛刀棍、操演军阵、行军立营等等方面的《步军操典》和《骑军操典》,对于单兵作战素质和整体作战能力的提升都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现在也不乏一些心思缜密眼光深远的将领早先一步现操典的好处,但是对于张武陈孙这样的新降将来说,一定还未感受到操典对于军力的拔升。在这种情况下,张武和陈孙二人却能落实来自寿春太尉府的军令,尽自己心力努力推行,倒是让张绣很是意外。

    于是张绣也毫不吝啬赞赏之词,毕竟说话又不要钱,甚至还能起到金银财帛起不到的作用,何乐而不为之?

    夸赞完毕,张绣话锋却突然一转,眼中掩饰不住的精光四射道:“张武将军,听闻死有一匹千里良驹,今天怎地不见骑乘?”

    张武陈孙二人哪里像今天一样被人夸赞过。以前有夸他们的都是忌惮他二人手中的兵马和威势,都是舔屁股拍马屁的,尽管好听受用但绝不如眼前这位雄霸一方的楚王口里一句话来的激动人心和实在。

    于是乎,在早已练成面不改色心不跳脸不红说起违心话满嘴连篇的张绣面前,此时张武陈孙两人几乎都是在云里雾里的感觉,此时怕是张绣让他二人率手下兵马去攻打刘表的襄阳或是刘璋的成都,这二人都会心甘情愿死心塌地去给张绣卖命送死,只不过张绣却忽然提到了张武的坐骑,却是令这二人顿时有点懵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