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锦绣三国 >

第172章

锦绣三国-第172章

小说: 锦绣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附议袁涣的楚国文武也不在少数。数日之内,以御史大夫袁涣为首、司空王朗、太常阚泽、中书令是仪、大学士袁徽、张昭等人便是一齐于朝会提出谏言,以乱世中以求稳要紧,不可妄动国本为由望张绣收回废儒之言。

    张绣自然不肯,侍中刘晔、太尉陈宫当堂便是与王朗阚泽等人辩论开来。虽说支持恢复百家思想的比坚持儒家正统地位的文武重臣少得多,人数和发言量难以相比,但是谁让张绣明确了自己废儒的态度,因而刘晔和陈宫在朝堂上争论的气势却不比袁涣王朗张昭阚泽等人弱。

    甚至在这一轮争论中,刘晔陈宫等人还占据了一些上风。废儒派直指儒学本质,以其本身作为一种学术思想的局限,只可堪当一般的礼仪文化、不可当长久治国之本。而兴国之本在于法治、在于人文、在于理哲学数、在于各种治国思想理念的相互补充均衡。

    这番话说出来袁涣王朗等人却是无力反驳,儒家之于乱世的作用确实有限,不然也就不至于今天这种局面了。尤其是本身就深受法家思想影响的王朗,已经深知数理之用的阚泽,更是产生了些许动摇。

    但是这一轮朝议却仍是没能决定出就此废儒的国策,因为更多的人,是处于中立的观望或难以决断的状态。不论是废儒派还是儒本派,想要占据上风都需要一个过程。总的一句话,重新明确思想正统这种事本就是慢慢来的,急是急不得的。

    本书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第二百七十五章 未雨绸缪() 
但是就目前而言,改革的重点是放在了剥离地方主官的民政权力与兵权上面的。其实相比其他方面的改革,使军政分离应该是最简单容易的。

    在地方上,楚国虽然设置了州郡县三级行政规划,但是目前只有郡县两级是实职化的,州一级的官署设置还未正式开设。各县政事先汇总于郡中,再由各郡将军政事务上报寿春。

    郡县两级的行政设置大致相同。郡中主要设置太守,都尉,郡丞,佐吏若干。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也有县尉、县丞等属官。都尉和县尉职责在于守备郡县,征伐遣送兵役,郡丞和县丞则辅佐郡守和县令处理民政。太守和县令则统管尉、丞,集郡县军政大权于一身。

    汉末以来州刺史和郡太守的权力进一步强化,可以不经报备朝廷而自行征兵筹粮,关东十八路诸侯讨董,也是各州郡可以自由发兵起事的开始。自此开始群雄割据,各方征伐不断,至今终于使得大汉朝廷分崩离析。

    虽然说现在因为不断的兼并征战,那些一般实力能力的诸侯豪杰已被时代慢慢淘汰掉。剩下的,不是像袁绍曹操张绣刘备这般的豪雄奸雄英雄式人物,就是像刘表刘璋尚有些自保之本的人物。比起前些年遍地割据势力好得多。

    但是张绣十分清楚,眼前向楚国、魏国、晋国这样的局部统一与安定,只是一时的。若是不趁早解决地方容易拥兵自重以及国家权力的重心问题,不用多少年,不论是哪个国家一统天下再建王朝,其国祚只是朝夕间翻覆的问题。

    就好比晋朝代魏,便是因为国家权力重心不稳的问题,被司马氏家族窃得了正统。再后来的西晋东晋,南北朝十六国时期,之所以国家分裂,就是因为地方主官将领权力过大的问题。

    因此张绣才要未雨绸缪,在楚国在刚开始建立的初期,便是奠定一个稳固长久的统治基础。俗话说破旧立新,此时趁着新朝初立,是最好的改革时期。若是待一切都成定统,再想改革就好比蜉蝣撼树了。

    而要解决这一问题,也不是什么难事。张绣首先颁布一道政令,宣布郡县负责守备的都尉和县尉脱离地方体系。县尉和都尉的职责仍是地方守备与兵役征发,但不需听命于各郡县太守县令主官。自此以后各县县尉部须受本郡都尉部管理,而不必完全听命于本县县令或者县长。在服从顺序上优先服从郡都尉。而郡都尉也一样,独立负责地方治安与镇抚,与本郡太守仍是上下级的关系,但听命于本郡所属“镇”字将军部。

    比如拿九江郡寿春县为例。寿春县尉的直接上级是九江郡都尉,但平时协同寿春县工作。九江郡都尉与九江郡太守乃同时是上下级和同僚关系,但没有九江郡所属的镇北将军魏续的命令,不得随意调本郡兵出郡。而在战时或其他情况,比如需要剿灭一股比较强大的山贼,由镇北将军部调派集中所辖郡县都尉部兵力进行围剿。

    军政分离自然不会是如此简单一个统属关系发生改变就能解决的问题。还涉及到其他方面,比如郡兵乡卒的供养问题。之前郡兵乡卒的钱粮支出由各自郡县筹备,地方主官很大程度控制着财权,所以郡县都尉唯有听命于郡守县令。现在肯定不能这样了。

    于是随之改变的还有财权的划分。供养地方兵的钱粮自然不能让郡县都尉直接去管,那样和军政分离不分离其实没什么两样。所以这直接涉及到了地方和中央的财权划分问题。毫无疑问的,张绣借此重新划分了国家税收的分配比例。

    地方需要上缴国库的钱粮比例大大提高,郡县地方仅仅保留民政等一些基础事项的支出。国家每年的财赋收入大大增加,郡兵乡卒的供养直接由中央划拨。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国家的统管能力,又是一项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的政策。

    但是因为若是每一次地方收取了钱粮赋税,先要运往国库,再运转回地方用于拨付支出。多次辗转调运绝对是不小的消耗,也会造成其他不必要的问题。于是张绣同时再发一道政令,令地方除郡县各

    本书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第二百七十六章 百年基业() 
六月下旬,韩国大臣邓義率甲士五百人,护送楚王世子和公主自水路到达楚国庐江郡,一行人行陆路北上,直往楚国国都寿春。

    又是十余日之后,当官道一头终于显现出寿春城的轮廓,邓義感慨一声,便是拨马到马车跟前,对车厢里隔空拜声道:“夫人,此地已距寿春不足十里了!”

    车窗上立刻先趴上来一个男孩和女孩。女孩探出头来看了看远处的寿春城墙,目露疑惑开口问道:“邓大叔,真的快到寿春了么?”

    邓義抚须一笑,点头应道:“当然,公主与世子很快便可与楚王团聚了!”

    “耶!”小张若欢叫一声,似乎已经提前与自己爹地见面一般,回头便抱住了袁澜,欢声道:“澜姐姐你听见了吗?我们就快回家啦!”

    车上的袁澜一如既往的恬静。在荆州因她看养着张绣一对亲生儿女,又年轻貌美,众人便当她是张绣的夫人。对此袁澜因为张泉张若的关系怕生出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将错就错认了,反正到达寿春一切自解。

    张泉却没妹妹那么激动,眼珠一转便是朝邓義发问:“邓大叔,你之前说刘琮比我们早到了寿春,我们等会能见到他么?”

    邓義:“呃据某所知,一个多月前我家二公子已经是随楚王到达了寿春。只是臣不知,楚王现今将二公子安置在何处。”

    张泉两眼亮光:“既然是和我父亲一块,那就不用多操心了,大不了我去找父亲要回你家二公子!”

    邓義额头冒汗,不知如何应付张泉,涉及到韩国遣质的敏感问题,他身为韩国臣子却是难以开口解释的,只得转移话题道:“世子和公主殿下若是回了寿春,见到楚王,万不可再以父亲相称,应称父王!”

    张泉和张若虽然也有**岁了,但对于这些礼教称谓所知甚少,平日庞德公并未教过他们这些,袁澜更是要费尽心思隐瞒身份也是不曾提及这些,眼下邓義突然如此建言,却是让两个孩子顿时有些懵了。

    想了半响张泉也是没想明白为什么突然要改自己对张绣的称谓,最后虎着头问:“为何不能再以父亲称之呢,难道我爹他不认我们了吗?”

    邓義满头大汗不知从何解释,这边袁澜一边搂着小张若,一边摸了下张泉的额头道:“你们父亲怎么会舍得不要你们,邓大叔逗你们玩呢,见了你们父亲还是一样叫爹地!”

    爹地这个后世才有的称呼还是张绣教给张泉张若兄妹的,张泉张若叫起来很顺口亲耳也很喜欢,但邓義不懂这爹地到底是啥,只当是地方方言的称呼,却也是更急了,对着袁澜道:“夫人,楚王如今贵为帝胄,万不可以平民于父之谓称之!”

    袁澜却是微微一笑,满怀自信道:“邓大人不必忧心,楚王虽成一国之君,但其有本心,虽执天下牛耳,但不忘初心!”

    转眼便是到了寿春城下,但张绣并未出现在城门迎接。这倒符合常理,诸侯王没那么闲也没有道理去迎接自己儿子女儿回家。再有袁澜一行在路途上因事多次更改了行期,并没有给寿春方面通报准确的抵达日期。

    但也不是说就这么毫无准备的回到了寿春,袁澜还是在将近寿春之时派快骑通知了自己的长兄——奉车都尉袁耀。

    时隔两年多,袁澜也已放下了往事。她本就不是什么记恨之人,也一直很清楚自己这位亲生长兄的品性,所以见面之后主动下车问礼,叫了一声兄长。

    袁耀虽然脸皮厚,但是对这位亲生妹妹实在太亏心,反倒是有些不自然,不敢正面去看妹妹,哦哦啊啊胡乱应付了一声,便是招呼袁澜和张泉张若兄妹入城。而至于邓義,则有太仆寺少卿蒋干蒋子翼接待。

    蒋干原先就出使过荆州,与邓義等荆州文官相熟,由他来接待也方便。除了邓義之外还有一路护送的五百韩国士卒,也需妥善安置。

    进入寿春城,外城因扩建城廓而一片尘土喧嚣,邓義观察着城墙和附近的房屋建筑不禁向蒋干问道:“贵国莫不是要拆除城墙再重建?”

    蒋干大笑出声:“是也,邓大人目力所见,半月之后皆将成废土,若是邓大人能在寿春待上一年,大概还可以一睹我楚国的国都新城!”

    邓義轻叹一声:“某观城墙成色,虽说半旧不新,但足以支撑十余年绝无问题,若是稍加翻新加固,则三十年内无虞。贵国何以如此大费人力物力重建新城呢?”

    蒋干笑而不答。

    众人继续前行,袁澜带着两个孩子坐在有垂帘的马车内,而邓義与蒋干袁耀三人骑马并行。路经一处大空地,邓義看着其中堆积如山的石料和木材,打量一番又是道:“久闻江淮地大物博,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此等规模的木石,已是足以完全替代原本的外城土墙而建成石制城墙了。若是工成,寿春绝对是一座坚城!”

    袁耀却是不屑道:“非也,这些石料木材乃是我们修宫墙和内城时剩下的,修外城的原材并不在此处囤积,而在城北临淮水处,若是有空某带你去见识一下,那才叫一个多哩!”

    袁耀话虽有些无礼,但是邓義却是知道袁耀的身份的,昔日淮南之主袁术之独子,四世三公袁家之嫡子,骄横恣意一些也属正常。毕竟在已经有了门第观念的汉末,一般的世家豪族公子品性浪荡不羁乃是被世人所当做常事的,比如袁绍曹操从小品性也不是怎么被值得称道,但这些并不影响袁曹二人夺天下之人望。

    再者,此刻邓義脑子根本想不起来去生气,反倒是因为袁耀的话一阵大惊,回头又是看了看那数目规格庞大的石材木料,又是忍不住去看蒋干。

    蒋干拿袁耀也没办法,只好接着道:“袁奉车所言非虚,如邓大人所见,这些石材木料皆是先前从庐江陆运来的,产自灊山。用作建造宫城城墙和内城还尚可,但用作新建外城远远不够。”

    “待吾王接见过了邓大人,若是邓大人有兴趣,蒋某可与邓大人同往城北参观。我国依靠寿春,临淮水刚修成了水港,以方便江东大船走海路水运。现也囤积了部分丹阳等郡的木石,现只待十万民夫集齐,便开工新建外城!”

    先前在兴修寿春宫城墙和内城的同时,张绣还命临淮河建造了水港,疏通了河道以通水运。自此以后江东诸郡可以用船走海路再走淮河航道直达寿春,省了之前需要过江辗转陆路的麻烦。而江夏与荆南数郡可以先集中物资在鄂县水港,再顺江水东行出海,北上转淮河到达寿春。虽说可能需要转一个圈才能到达寿春,但是水运的成本比路上车马转运低太多了,算下来还是水运更好些。

    当然水运相比陆运也存在一些隐患,比如更大程度受制于天气气候问题,可能存在的水贼海盗威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淮河下游的广陵郡现今乃是属于鲁国,虽然说现今刘备和张绣的关系尚可,楚国船队通过淮河不受限制。但是谁也说不准以后。

    就好比当初张绣的军队借乘北归的袁氏船队突袭江东一样,张绣开辟了这种战例,难免不被其他诸侯所借用。若是有一天鲁军伪装成楚国船队突袭寿春,又如何识辨应对?

    在技术条件有限的古代,如何利用好自然条件是很重要的,但不能一昧依靠地利,有时还得用人力去弥补自然的不足。于是在张绣征伐江南这段时期,大司空王朗根据江淮一带的实况,规划了一条长江至寿春的水道,待张绣返回寿春,也是准允所请,筹备拓挖这条运河。

    这条运河现今也是楚国必修的一项工程。原因在于下一步合肥新城的建设。合肥临施水,而施水通巢湖连长江,首先是疏通整个施水河道,使船只可以直接从长江到达合肥城下,然后开凿一道人工运河使施水和肥水连通,而肥水北流经过寿春汇入淮河。如此一来便是直接打通了淮河水系与长江水系,即能最大程度减少江南与淮南的水运里程,又使得寿春和合肥两城水陆相连。

    这段运河倒也不难建设,预计的总长度不过两百多里。而其效益是巨大的,事实上张绣还希望通过水道的建设加快城池建造的速度与效率。就比如现在扩建寿春,第一步便是开挖围城的护城河,要求是护城河灌注满肥水河水之后,可以通行部分中小型船只,从而使得转运建造城墙的石料木材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