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锦绣三国 >

第167章

锦绣三国-第167章

小说: 锦绣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这位大公子虽然折腾,但还是有脑子的,至少他背后的几个幕僚还是有点脑子的。于是既然有失民心,那就做些恢复民心的事。做什么呢?要袁谭休养生息节俭勤政那是永远不可能的,那就干点其他别的事,比如征召一些有民心士望的人给自己做事!

    郑玄,当世大儒,得其等于得天下儒家之望也。要是这样一位大能,没有被灵帝、献帝征召为官,也没有被自己父亲袁绍征召为幕僚,却偏偏被自己请出山做了官,那会给天下人造成多大的震撼和影响?

    以郑玄之贤,是从不缺被征召之请的。可惜像郑玄这样的大儒几百年也出不了一个,即使出了也是不会轻易世出的。被皇帝和各方势力征召恳请了大半辈子,到头来却被一种不太愉快的方式被一个世家大公子拿捏到了手,如此境遇,怕是郑玄不曾料想到的,也是天下人不曾料想到过的。

    但郑玄老了,已经时年七十四了。老人饱受沧桑,身体常感不适。被袁谭从高密请到北海,一路颠簸气候变异,到的时候便卧床不起,于是终归病逝,天下震动!

    这次真是天下震动了!尤其是近在徐州的刘备,听闻郑玄病逝之时,猛然失色怔住,好一会才伏地痛哭,口口声声呼喊着恩师恩师,最后甚至哭的昏厥过去。

    待众人急救醒刘备,刘备睁眼开口的第一句话便是:“报仇!出师!”

    卢植是刘备真正的授业恩师,但不可否认的是,世人皆知郑玄与卢植关系亲近良好,门下弟子也常往来听学,而刘备素来活动在青州徐州一带,谁又知道刘备有没有拜过郑玄为师呢?

    此事就算问郑玄的嫡传弟子门人甚至亲儿子也没用,因为郑玄平生所收的弟子太多了,最盛时数千人听其授业讲课,就算是汉末以来兵荒马乱的,但世人听闻郑玄归于家乡青州高密以后,亦常有千人从四海八方赶来拜师听学。

    于是刘备借郑玄之名对袁氏晋国宣战,却是天下人的意料之外但情理之中的事。事实上,陈珪陈登父子已经不止一次劝告刘备早日出兵扩张。不过在趁张绣在外而攻袭淮南和在袁曹角逐之间取利两者中,刘备却决定选择后者。

    刘备突然对袁氏宣战,也是出乎了张绣的意料。

    “刘备以袁谭挟持贤能、轻薄待士之罪,以郑玄之弟子为名出兵青州一事,诸位怎么看?”

    端坐于寿春宫大殿之上,张绣将那封奏报扔掷于面前的案几上,俯首向下笑问道。

    以楚国现今经营的情报网之发达,传递消息手段之先进,只不过是刘备发布文告、鲁国军队刚有集结的动态,第二天寿春便是收到了传书。

    方才早有内侍将传书的内容宣读,也只有此时,楚国的众位将领和文臣,才不觉得与他们同殿一起的辅军中郎将裴元绍草莽粗鄙。才会感觉这位没多少武技和领兵才能的人之所以能和他们同处殿堂之下也是有点原因的。

    像别人,诸如刘辟龚都周仓廖化陈策等人,虽然同样都是草莽出身,但多少各自多少都有些实打实的本事,久历行伍之间也慢慢磨砺去了其草莽之气,显出了将风。但唯独这最早就跟着张绣的裴元绍,不仅草寇作风没变,反而却愈加显厉,一身的毛病是一个都没改。

    贪财,喜马,好酒色,不分场合的粗俗言行,愈来愈让以正统文官武将自居的楚国文武难堪。关键在于张绣对于这些却总视而不见,百官之长的贾诩甚至还稍偏袒。好在这位裴将军不是那种得意忘形变本加厉之人,这样众人倒还忍受的下去。

    不过激起众人看裴元绍不顺眼的是,在张绣点兵封将的时候,居然封了裴元绍一个辅军中郎将的军职,一个无甚战功建树的不名下将,居然能先很多功勋武将先授中郎将,自然在军中惹起了一阵波澜。

    好在裴元绍并不在楚国军中任职,或者换一句话说,裴元绍负责的情报打探工作,是半脱离军队系统的,并不受军中大将约束节制,而直接听命报告于张绣。而张绣有时需带兵外出征战,于是实际负责建立楚国情报信息工作的,是丞相贾诩贾文和。

    裴元绍虽然没有过人的武力和本事,但他却有其他人都不具备的本领,那便是对于各种消息的敏感和嗅觉,能够很容易混迹于乡坊村野之间,或者说他原本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能够和各个地方形形**的大小人物打交道的人物。

    当然,若是张绣和贾诩实在需要,还是能够找到更多这种人物为自己所用的。其中一些并不比裴元绍差,但是裴元绍之所以能够愈发受张绣亲信贾诩喜爱,却是因为裴元绍是个明白人。

    是个明白人的裴元绍明白,自己改不掉的恶习是为很多武将同僚不喜的,至于有些文官更是对自己从不掩厌恶之色的,不过裴元绍却也不怨天尤人,平日里也只和自己交好的几个老哥们聚聚,做好自己分内事,反正打仗这些事又不从用自己操心,做好分内事过个安生日子也是美哉哉的。

    “某虽然还没收买到刘备身边的佐官署吏,但此消息的可靠性某愿以性命作保,刘备出兵青州,就在这几天!”裴元绍裂开嘴,满口黄牙拍胸脯道。

    “刘备平素以仁德君子风范示人,很少有人不被其花花面貌迷惑,你这消息若真是其身边官吏泄露出来的倒需要小心甄辨真假了。不过既然没有佐吏僚属提供消息,汝怎确定鲁军出兵就在这几天?”问话的不是别人,正是楚国三公之一,海昏伯,太尉陈宫陈公台。

    曾长期和刘备打交道,甚至交手的陈宫自然比其他人更清楚,这位刘皇叔的内心绝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其仁义的面孔下隐藏着谁都不知悉的野心。

    “某虽没收买到刘备的僚属佐吏,但却买通了其马夫和刘备夫人所用的几个仆役,以及一个洗菜刷碗的帮厨。据那马夫的消息,为鲁王特制的舆车刚涂漆还未等晾晒干,便是被拉到了王宫后面的校场配马校车验车。”裴元绍的话还没说完,众人便是会意,不由深思起来。

第二百六十七章 得人心() 
此时又有一位文臣轻哼一声,开了口道:“刘备所用马夫,定然是身边久带之人,也定然亲信忠心至极,怎地会被轻易收买?又怎会冒着掉脑袋株连妻儿的风险,传递情报。怕是其中有诈!”却是新近提拨起来的秘书省校书郎吕壹开了口,质问作声道。

    吕壹所言不无道理,但裴元绍却好似早预料会遭到刁难一般,并不对着吕壹,而是对着众人作答道:“某虽然没甚本事,但若是论打探消息混人生熟,还是有十成十的把握的。”

    裴元绍是辅军中郎将,吕壹不过只是一个品秩都很低的文吏,裴元绍自然不用专门对着他解释。

    “的确,这马夫原本是个老卒,老早就跟了刘备,乃是负了伤不能再上阵,便跟在刘备身后做了个寻常马夫。论恩情怕是杀了他全家老小,都绝不肯有害于刘备的。但某有某的办法,既然他忠心不贰,那某就偏在他自己忠心为主的时候探出口风来!”

    裴元绍这番话说出来,众人一时似懂非懂。倒是一向只埋头做事不大开口的尚书令杨弘和侍中刘晔忽然动容,齐齐从头到脚打量起了裴元绍,似是重新认识了一般。

    还是刘晔开了口,亦是笑道:“裴中郎将若能为官衙事,堪为能吏也!”

    刘晔一番没头没脑的赞赏评价,却是更让众人犯了糊涂。见张绣也一副饶有兴致的模样,裴元绍这才细说起来。

    刘备仁德宽厚,身边人也往往对其死心塌地的跟随。像裴元绍这种耳目四通之人自然也清楚收买安插细作是极其不易的事情,若是轻率鲁莽行事反倒会弄巧成拙。这种事倒不是没有发生过,早在刘备早期还在当小地方的县令县尉的时候,便有好几个例子。

    刘备当县令的时候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待士如亲,爱民如子。当然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来理解刘备的这个时期的做法,不过如是的话就有些可怕了。

    汉末大乱,有志之人,无不积极招兵买马扩充自己的武装,刘备自然是有志之人,但却一反常理。历任安喜、下密、高唐、平原四县,却几乎从不征兵募士,只与民休养生息,期间还发生了被盗匪攻破了县城被迫逃亡的囧事。按理说有关张二人,只需千八百壮士,几千上万的盗匪亦是不能奈何刘备的,但刘备却偏偏被攻破了县城,却是说明了一点:刘备这段时期的为政策略是真的与民休养生息不修军备的,既然不轻动刀兵,那在这兵荒马乱的乱世,自然便是最大的爱民如子!

    有了这些积攒下来的民心士望,后来徐州士民对刘备继任陶谦的徐州牧之位的态度便完全可以理解了!此时我们才发现,刘玄德并不是不喜欢招兵买马,只是不喜欢在小地方招兵买马!

    如此胸志眼光,的确堪称一代人杰!

    好了说正事。读过演义或者看过电视剧三国的人都知道,有张飞鞭打督邮那个桥段。

    其中的缘由便是督邮要刘备行贿,刘备无钱行贿。督邮便威逼县民指证刘备贪赃枉法,县民受刘备恩泽却宁死不肯,被张飞撞上于是鞭打了督邮的故事。当然历史上此事的真实情况是刘备亲手鞭打了督邮而不是张飞动手,不过不论哪样,刘备所得的民心士望,此刻是体现无遗的。

    还有一件正史记载的事迹,却是因为刘备爱民如子,惹了郡县里的人物,于是派了刺客来刺杀刘备,不料这刺客却被刘备的仁德高义所折服,竟然直接告知了刘备实情!

    刘备得人心竟至于此!自此便再无人敢轻易派刺客去刺杀刘备!

    无论是一个普通平常的县民,还是与刘备素不相识的无名刺客,竟然是无论威逼与利诱,都是不肯有害于刘备分毫。而这个跟随刘备数年的老卒马夫,怎地会出卖爱民如子的刘玄德?若是人心如此,只能说刘备为人太失败了。

    刘备做人当然不失败,事实刚好相反,要刘备的身边人出卖刘备,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既然是一件事是一件事,那必然是人力可以完成的,只是方法的问题。

    刘备弘毅仁德,待人宽厚,尤其但凡普通百姓有难,刘皇叔更是尽心竭力为之。这是世人皆知的事情。刘备自己知道,他的身边人包括这名几乎是起兵之时便跟随他的老卒马夫也是知道,对于万民所请,刘备是有求必应!

    于是凡是刘备主政的地方,很多百姓便是冲着刘皇叔的仁德之名,叩门求见申言伸怨,甚至拦路跪地喊冤这等事乃是常有的。刘备对于此种事是一概接纳接管的,久而久之刘备身边的亲侍之人也都习惯了。

    于是到最后,有些想伸冤有诉言的人,为了能够及时见到刘备,便是先在刘备身边人身上联络打通关系,探得一点有用的消息,也好准备拦路请愿喊冤。

    马夫不好收买,一两个小老百姓还不好忽悠收买控制?裴元绍以一招曲线打探之道,使人扮做老实百姓以请愿伸冤的名义,打通刘备身边人的关系,最后便是与这马夫熟络了起来。而以一个马夫的智慧又怎想得到,这经常哭哭啼啼来找他的丧夫亡子的可怜寡妇,背后竟然是他国的密探?

    众人听裴元绍讲罢其中曲折,纷纷动容称妙。不仅袁涣阎象张辽高顺等人对裴元绍一副刮目相看的神色,就连裴元绍的几个好兄弟周仓廖化等人,看着裴元绍竟然像第一天才认识裴元绍一般。

    裴元绍倒也不居功,摸着自己不比斗小的脑袋嘿嘿笑道:“若不是丞相时常教诲,某也想不出这妙法子!”众人心中一宽,忽而都转去称道贾诩。

    贾诩还是那副半阖着眼的神色,他那一双眼睛仿佛就从没睁开过也永远不会睁开一般。不过众人心中也都清楚,若是这老毒物哪天开了眼,定然是那个倒霉蛋要倒霉了,而且是要倒天大的霉运!

    当然,仅凭一辆舆车是不足以断定什么的。而裴元绍也不止是打通了刘备一个马夫的关系。懂得多点撒网抓鱼道理的,除此之外裴元绍在徐州的坐探还效法与刘备几位夫人的身边人有了联系。而得悉了刘备那几个夫人的近况,从而终于是确定了刘备出兵的日期。

    得到这些内情,徐州城内的楚军坐探再抄了刘备才张贴的檄文布告,再用信鹰信鸽传报,不过一日一夜之间,这些便是为楚国所知!

    知道刘备出兵是一回事,知道刘备几时出兵却是另一回事。张绣封裴元绍的辅军中郎将,倒不是白封的。

    接下来便是楚国的一众文武商讨军国大事的时候了。

    袁绍的晋国五十万大军在仓亭自然不是旅游观光的,曹操自然不会坐以待毙,粮草军备匮乏的魏国定然会选择迎击速战。而以曹操和魏军兵将能耐,和袁绍和晋军的尿性,这定然又是一场“难解难分”的战事。

    此战最有可能便是三个结果。一,魏军胜,但是惨胜。二,袁军胜,但南下乏力。三,像官渡一样再次两败俱伤。但不论何种结果,世人都看破了雄踞河北的袁氏并非是不可撼动的。

    刘备如此急于出兵向北,自然也是看明白了这点。俗话说墙倒众人推。袁氏这堵墙虽然不是将倾之墙,但若曹刘联手,则。若是事成,曹刘分割河北,便可成强国之势。

    而此刻便是需要楚国做出决策的时候了。以张绣近年尽量少动刀兵,动则雷霆一击的策略,加之淮南江东得天独厚的生产条件,虽然也历经一两次大战,但粮草军备还算比较富裕。所以是参与战事争雄夺霸,还是罢兵养民向长远看,都是可以的。

    不知何时,张绣手下文武已然是旗帜鲜明的分立成了数派。其中有以极具名望的国士、楚国御史大夫袁涣袁曜卿为首的淮南旧臣派,楚国九卿之一的少府阎象以及相当众多的袁术旧臣乃是此派主干,积极参议政事!

    当然不是所有袁术旧臣都属于此派,也有不喜出头露面的。比如昔日袁术的长史杨弘,自袁术败亡后便是慢慢在台前堂上隐退入幕。如今担任楚国尚书令,分丞相之事,但政治立场中立,不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