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锦绣三国 >

第161章

锦绣三国-第161章

小说: 锦绣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如果让盾兵弃了盾牌与楚军轻兵近战,那更是舍本逐末了,大家一块扛着盾牌虽然打不退楚兵,但是还能对耗。若是扔了盾牌跟人家混战拼刀口,自然是拿自己的短处跟人家的看家本领比,找死嫌慢了。

    但吴军居然就是用了这种找死的打法,一开始楚军轻兵们也是看得有些懵了,还以为吴兵们要爆发自己的洪荒之力来跟自个拼个你死我活了,一时间居然是怵了。不过只是一刻钟之后,这种感觉瞬间烟消云散。

    同样都是单刀单剑,矫健的楚军轻兵们如同砍瓜切菜般几下便是撂翻了大片的吴兵。而没了盾牌的遮掩,吴军重步和盾兵们好像没了遮羞布一般,任由精擅于混战近战的楚军轻兵宰割。

    一时之间,吴军前军的混乱局面是更上了一层,吴兵阵团里到处可见冲杀进来的楚军士卒。而那名年轻吴将极其不满于吴兵的表现,盛怒之下一连枪挑了两名怯战的吴军士卒,紧接着便亲自挺枪直冲楚军阵团。倒霉了正前面数名挡着路的楚兵,糊里糊涂便作了这名吴军骑将的枪下鬼。

    统领楚军前阵的乃是楚国良将——镇西将军李通。此刻哪容得这名年轻吴将纵马放肆,便是持枪拍马亲自迎上,指前喝道:“来将通名!”

    这吴将直视李通,怒道:“吾乃吴王帐下别部司马潘璋是也,汝又是何人?”

    潘璋?李通在脑海中略一思索,并未想起任何吴军将领中有叫潘璋的,不过却也不迟疑,当即是回道:“听好了,吾乃江夏李通李文达是也!”说完这句话,李通便是继续驰马直冲潘璋所在,毕竟不过是个别部司马而已,有何惧也?

    潘璋听了李通的名字心中却是大喜,暗道一声天助我立下大功也!潘璋被孙权发掘起用至今不到一年,李通没有听过吴军中有潘璋这一号是正常的。但是潘璋却是早有耳闻过位列张绣集团上将之列的李通李文达。

    若是此番斩了此人,回去还用再怕没人听过我潘璋的大名?孙权少主也不用再担心我潘璋资历太浅没有寸功不能重用的问题了。

    想都不带多想的,潘璋面对威名传遍淮泗一带的楚国大将李通却是直接选择了迎头直冲,这倒是让正迎面的李通心里不觉感慨一声,后生可畏!

    但是仅仅两马相交五合之后,李通却再也不是方才那般想法了。

    李通文武并济,但以智略出众闻名,且能够独当一面,因而深受张绣重用。虽然并没有勇冠三军的武力值,但李通的弓马武技也不差,至少准二流的水准是有的,对付一般的虾兵蟹将还是绰绰有余的,然而此刻与这名名叫潘璋的年轻吴将相斗,竟然是没有取得上风。

    潘璋今年二十出头,正是浑身力气使不完的年纪,加上脾气刚烈,正是应了那四个字——年轻气盛。因而才一时冲动,拍马冲上来与李通单打独斗。虽然气势很足,挥枪也如潮一般汹涌,但毕竟经验欠缺,一时并未在李通身上讨到便宜。

    李通专注于应对潘璋,却是不曾注意,吴军后方此时已经冲上来一众手执各式刀斧的蛮兵,这些蛮兵大多袒露粗壮的上身,赤膊披肩散发,剽健异常。上来就直接爆发出了巨大的战斗力,杀起楚兵如同砍瓜切菜般简单。若不是这伙蛮兵打起仗乱糟糟哇吱哇乱叫唤,且不成章法到处都跑到处都砍,李通差点就是忽略了战局。

    瞥见刚建立起来的战局优势瞬间化为乌有,被砍杀的一方变成了己方,李通心中一阵急躁,虚晃了几枪闪出战阵,便欲回马退回本阵指挥兵马。

    潘璋哪里肯放过这么好的机会,当即是拎枪拍马直追,有两名楚军骑兵妄图掩护自家将军,却是被热血上涌的潘璋直接一枪头捅死一个一枪尾拍下马一个,紧接着怒吼一声,便是挺枪直刺李通后背。

    “贼将纳命来!”斜刺里一员楚军骑将闪出,却是拦住了潘璋,李通回看一眼自己这员名叫吴霸的部将,但马速不减,仍快马疾驰向自己的将旗位置。

    战场混乱加剧,风水轮流转,楚军轻兵长于近战搏杀,但是只是相对于吴军的重步盾手而言,面对相同兵种的吴军轻兵却都是不一定能够占上风的。何况此刻面对的是五溪蛮兵,在大混战中自然不是这些甚至还未开化的山林野人的对手,加上卸了重甲弃了盾牌的吴军重步盾手也随之返身反杀了一波,此刻楚军的轻兵们却是有被压倒性砍杀的危险。

    李通急于返阵指挥,却是不料一支吴军小队轻骑已经是穿插进了楚军阵中,正好是半路截住了李通。为首那员吴军大将大约四十多的年岁,手执一杆铁脊蛇矛,颇有雄武风范,抬手间,身边的吴军精骑便是上前冲开李通身边的亲骑,逼得李通不得不拉住缰绳勒马相对。

    战局瞬息万变,哪怕一个呼吸间也有可能影响战局走向。这员吴军大将并不耽误时间,而是直接挺矛直取李通,纵马前冲间才开口喝出声:“吾乃程德谋,李家小儿还不快快受死!”

    李通年纪也不小,三十二岁被人叫做小儿,但偏偏这人要比李通大十来岁,被其称作小儿偏偏没法还口,只能受气。但是此刻对于李通内心却远不止气愤,在听到程德谋三个字之后,李通脑海中立刻是闪现几个大字——坏事儿了!

    中军,楚国太仆寺员外郎桓阶指着杀得兴起的蛮兵向着张绣和讨吴大都督高顺解释道:“此乃荆南武陵一带的五溪蛮兵,剽悍凶勇,望陛下和大都督慎之。”

    桓阶是张绣让蒋干之前出使长沙时挖的人才,土生土长的长沙籍人士,对于荆南之事尤为精通。孙坚做长沙太守时,桓阶受孙坚恩惠,为孙坚做事。后来孙坚战死,桓阶便自荐亲往刘表军中,讨要回了孙坚尸躯,也算是报答了孙氏的知遇之恩。后来归居家乡长沙郡,但素喜闻天下之事,心中敬仰的天下英雄有二,一则是在中原雄才壮志的曹操曹孟德,二则是居于淮南励精图治的张绣张文锦。

    蒋干当时奉张绣之命出使张羡处劝张羡反刘表,又指名道姓来请桓阶,桓阶自然乐于出仕,也是帮蒋干成功劝得张羡起兵举事,也使得张绣当时突袭江东的计划得以实施。回到淮南之后,张绣对蒋干桓阶也是多加重用,不仅让其主事外交出使,还让其可以参赞军政,正式成为张绣幕僚集团的一员。

    而桓阶在淮南也是愈来愈感受到了张绣身上的明主特质,这不像是道听途说来的那般不是亲眼所见而虚幻,而是切切实实能从大事小事抓得住的。

    在张绣兼并江东,雄踞东南的这段时期,蒋干桓阶也多有建言贡献,于是在张绣立楚之后,这二人便是做起了楚国常侍机构太仆寺的头头,甚为张绣所亲信重用。

    此番南征吴国,考虑到战事可能要延续打到荆南,张绣也是让熟于荆南风土人情的桓阶随军,如今看来效果确实好的没得挑。

第二百五十七章 太史之殇() 
“无妨,吾相信征西将军。”战场局势虽然遭到了逆转,但张绣脸上风淡云轻,一副放权到底的模样。

    高顺心中大定,一时顾不得回礼谢拜楚**任,便是即刻拍马向前去细看战场形势,一众参将佐僚也是跟着向前。

    桓阶一时手足无措,不知道应不应该跟上前去给高顺详解五溪蛮兵的长短之处,还是该留在张绣身边做好近侍之臣的本职工作。张绣倒是不以为意道:“一群连击鼓鸣金都搞不清是进军还是撤退的山林野人,充其量不过是些二等精兵,上不得大台面的一群家伙,汝不必多担心征西将军如何应敌,还是给孤细解下这五溪蛮兵的由来吧!”

    桓阶:“……”

    “荆南蛮夷,西汉已有,光武中兴,武陵蛮夷特盛。建武二十三年,精夫相单程等据其险隘,大寇郡县。居武陵者有雄溪、樠溪、辰溪、酉溪、武溪,谓之五溪蛮。”

    “五溪蛮依山川而自成部落,不从教化,百年来不曾停息过自立一方成国的妄想。因其瘴泽险阻,吾汉家军队素难将其平定。虽然其粗蛮自大,但富有剽悍勇力,用作战兵亦有十夫不当之力,个个生来茹毛饮血,吾军一般食粗粮之走卒怕是难以与战。”

    “孙吴不是一向仇视敌对蛮夷山越部族么,为何五溪蛮能为其驱用呢?”

    关于五溪蛮之事,张绣在后世还是略有了解的。毕竟在那款玩烂了的三国全面战争游戏中蛮兵夷族给张绣的印象很深,但是后世从书本电脑看到的东西,怎么比得过桓阶亲口解释来的直观。

    桓阶略一思索,便是肯定道:“孙氏虽然向来仇鄙蛮越,但原长沙太守张羡恰是相反,在荆南四郡,无论汉家士民还是少数部族,皆是极为拥戴。而张羡病逝,其子张怿根基太浅难以继父遗业,孙吴恰时派程普率精兵入荆南击退刘表军队,张怿是不想让权也不得不让了。这数千蛮兵,依微臣之见,定是程普借张羡父子之名,许以官爵金银才拉拢聚起的。”

    “大王别看这些蛮兵粗鄙原始,连遮身蔽体的衣甲也没有,但只要都趁手的刀斧在手,个顶个都是一等一的猛士锐卒。我军多淮南农家士卒,本就善守不善攻,方才之所以能战胜吴军乃是因为对手皆是不通肉搏近战的重步盾手,此刻若在与这些五溪蛮兵混战对攻,虽不至败,但损失必然颇大。”

    “五溪蛮兵虽然气力非常剽悍善斗,但其弊点同样明显,那便是身上毫无衣甲保护,若此时大王能命大都督让我军轻兵后撤,而使强弓群射之,必然射得其人仰马翻。虽然此举有误射吾军士卒之殇,但大殆不如小殆,舍千八百轻兵士卒便可一举掌控战机而取得一场泼天大胜,微臣以为此举可行!”

    “有理!”张绣拍手不禁称赞道。

    这个时代的君臣关系还是很直接亲近的,君王不必时刻保持天家威仪,臣子幕僚也可以随性发表意见据理力争,而不像后代君臣之间客套话一大堆礼仪规矩一大套,脑子不好使的得想半天才能琢磨懂对方的意思。

    桓阶在淮南这么段时间,也是多少了解一点张绣的行事原则和性格,虽然可能不及曹孟德那般果决善断,但关键时候也从不是含糊货,而且手段之叵测比之曹操更有过之而无不及。眼下桓阶对五溪蛮兵已经尽言之,想必张绣不会拒绝此策。

    “但此战孤王说了没用,孤已经言明过了,既然是讨吴大战,便一切由讨吴大都督做主行事,尔等包括孤王在内,皆为大都督所差遣,万死不辞。大楚军令既宣,上至大王下至走卒,无一人可例外,务必遵从。”

    桓阶眼神黯淡了些,嘴唇动了动,终究是并未继续开口。张绣却是大笑数声,站起身下了舆车,桓阶等亲侍亲将也赶忙一齐,张绣拍了拍桓阶肩膀,指了指后面一座数丈高的木制望楼,道:“随孤上楼一望,孤打赌,前阵定有好戏!”

    ……

    虽说楚军的弓弩手都派去了两翼牵制吴军弓手,但是还有一支特别的弓兵部队张绣和高顺还未调用,那便是如今楚国的禁卫军之一的横江武射营。

    而楚军上下,也不止桓阶一人想用弓弩手射翻五溪蛮兵,横江武射营的大督统——射声校尉太史慈亦是又极为敏锐地嗅到了战功的味道,便是第一个站出向高顺请战道:“这数千蛮兵上身皆近**,孙吴这是明显瞧不起我军弓手的准星了,真以为我军没有善射之士乎?蛮兵虽个个魁梧健硕,但以末将视之,无异数千个活靶子而已。愿大都督令前军轻兵暂退,末将愿领横江武射于前阵,射他孙吴一个人仰马翻!”

    旁边还有好几位想要请战的楚军将领,但却被太史慈抢了先,再听太史慈的请战辞,倒也觉得说的不无几分道理。自古兵战,以弓弩射轻骑、轻步。虽说现在前阵混战成一团,楚军轻兵根本不可能完全后撤,但是只要能拿一两千甚至同等数量的轻兵换了吴军蛮兵的性命,却绝对是赚的。

    乱世之中,人命最不值钱。行伍之中也分三六九等,原则上基本是是装备越好越昂贵的兵种就越精锐越有价值。除了不入战斗序列的杂兵以外,则以轻兵走卒数量最多也最为卑贱,长枪长矛兵次之,弓手弩兵重步盾手再次,最为贵者当属各类骑兵。

    用比较简单的时间成本来说明一下,培养一个骑兵至少需要一年半载的时间,而弓弩手重装步卒也常常需要经年累月的才磨炼得出来,枪矛兵亦需三个月左右才能训练得有模有样,而至于轻兵步卒,身上最多只有一件最简单的两当铠,上无披膊下无裙甲,武器也往往只有一口单刀,很多时候都是昨天才被抓的壮丁今天就成即战力的那种,训练要求低到没门槛,同样这也代表着着最高的伤亡率以及在军队中最低的地位。

    古往今来不乏许多有名的诱敌之战,而多是轻兵走卒在其充当着诱饵的角色。此时吴军的弓手已经被牵制压制,而五溪蛮兵应该是吴军手中最大的牌了,而且程普作为吴军主将也是已经亲自冲阵了,此刻别说用千八百轻兵来换五溪蛮兵,就算是折了数千轻兵能换了也是值得的,说不定因为是太史慈引军,一举取了程普性命也是极有可能的。

    太史慈如今在楚军诸将中享有威名,不仅仅是芍陂练兵时的震撼出场,在随后的江东之战中也是立功颇著。此番南征孙吴,彭泽湖上强势射杀吴军大将蒋钦也是助得楚军大获全胜,不负其猛将之名。此刻他率先请战,其他诸如廖化陈策魏越成廉等将却是气势上先输了一头。加上战局需要,其他楚军将领也没了相争的意思。

    不料高顺凝望战场好一会儿,转过头来并未看太史慈几眼,而是一摆手,沉声道:“廖化陈策二将何在?速领本部兵马上前击敌!”

    众人皆有些发愣不解,但廖化陈策两人还是反应很快,赶紧是一齐站出身来,毫不犹豫接声道:“末将得令!”

    接了军令,这两人也是丝毫不作迟疑,领了将令兵旗立刻回营调兵,留下原地的大部分楚军将领面面相觑。

    廖化和陈策如今也属于张绣直接统属的禁卫八校尉部,专职统领楚军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