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锦绣三国 >

第159章

锦绣三国-第159章

小说: 锦绣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程普有这个指挥吴国生死存亡大战的能力吗?答案是勉强的,只能说,如今的孙吴集团,只有程普的资历和资格可以担当此任。

    但事在人为,自助者天助,若是不拼搏,又和咸鱼有什么区别。所以哪怕是孙吴集团最保守最悲观的张昭,对此战的态度也是支持孙权打的,虽然说历史上张昭在赤壁之战前乃是吴国最大的主降派,但如今楚军与吴军的强弱对比远远不如赤壁之战时曹军与孙刘联军那般差距悬殊。

    江南多河泽山林,骑兵作战的用处不大,因而此番南征孙吴,张绣并未带自己的野战王牌西凉铁骑,带的四五支精锐部队,也只有并州狼骑一支轻骑兵。

    如今的并州狼骑其实也只是个名号而已,其组成绝大多数乃是淮南和江东兵,并没有几个并州人。但是经过魏越成廉两人的选拔精训,张辽的亲手**,最终是重新打造了一支如野狼般嗜血剽悍的轻装骁骑。但因其原型仍是昔日温侯手下那支令人闻风丧胆的狼骑,加上其锻铸者张辽张文远乃是并州人士,所以最终仍是定名并州狼骑。

    并州狼骑兵的选拔是很严苛的,大概可通过两种途径入选,一是在战场上有杀敌上双的佳绩,且善于骑战马术。在这里请注意,这里的杀敌上双指的并不是多次作战累计杀敌的数量,而是单指在一场战斗中的杀敌数量!若是没有过硬的本事以及强悍的爆发力和生命力,自然是绝对达不成这项指标的,能够做到的无一不是军中千里出一的猛士悍卒,入选狼骑兵自然没问题。

    入选的途径之二,则就是考虑到了第一条选拔方法的不足之处,比如很少打仗或者敌人太少不够杀怎么办。毕竟张绣采取的积攒实力厚积薄发的国策,不愿在群雄割据的初中期出头,自然仗打的比较少,这样就要求楚军另觅蹊径了。好在最后张辽和魏越成廉算是想到了解决办法,既然没有多少仗打没有活人用来杀,那就让想要成为并州狼骑一员的士卒去与山林野兽搏杀,毕竟这个时代可能缺乏人口,缺乏田地粮食,豺狼虎豹这些野兽却是从来不缺的。

    搏杀野兽的标准也有两个,若是你愿意独自进山,那捕杀两三头豺狼野豹或者一头熊虎就算完成任务,当然前提是任何的弓弩兵器猎具都不能携带,只能赤手空拳进山,所谓搏杀野兽,自然是必须赤膊,带弓弩标枪什么的只能算猎杀,不能算搏杀。标准二,则是允许两人或者最多三人组队一起进入山林,但对其所捕杀的猎物数量不可能只是乘以二或者三,而是乘以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从来不可能只是一加一等于二,所以将这个标准放大到如此其实也不为过。

    最终,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定额的人回来之后便可以直接成为并州狼骑的一员。也许听起来搏杀一只熊虎的难度很大,毕竟林冲打死老虎的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强如林教头,也不过是在醉酒麻痹发狂的情况下打死一条大虫,你这明目张胆要求打死一只老虎或者一头熊的任务是不是太强人所难了?

    其实不然,要知道,自南朝隋唐以后,汉人的身体素质是呈不断下降趋势的。要不然唐代以后汉族一直是被女真蒙古满族压着打,而在汉代及之前,炎黄子孙的身体素质虽然也不及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但仍有一战之力,不像宋代和明代,只有集合了十万以上数十万人的集团军才敢和金军蒙古军对打,而且常常以守为主,再也不曾再现卫青霍去病当年主动出击匈奴驰骋草原纵横漠北的风范。而且其实金人蒙古人满人的战斗力比之他们的前辈匈奴人绝对不如的,南北朝隋唐以后汉人的孱弱由此可见一斑。

    而在这个时代,能与猛虎搏杀的比比皆是。比如小霸王孙策,黄须儿曹彰,甚至现在与张绣对面的碧眼儿孙权,这些并不算当世顶尖武力的人物都有搏虎之力,不仅如此,这几个人甚至都以搏虎为乐,尤其是孙氏兄弟为甚。

    当然,能够仅凭一己之力打死一头熊虎的猛士其实也是少之又少,就算是并州狼骑的正副督统魏越成廉二人也不敢保证自己在野虎和巨熊这等猛兽面前万无一失,所以也不作硬性要求,非要你打死一头青壮年的老虎或者黑熊,杀掉一头掉了牙的老熊或者打死一头幼虎也是算数的,只要你有本事在其他黑熊和母虎的暴走狂追下存活,也算数。当然其实这更可怕,因为彻底激怒了熊虎的后果就是不死不休,所以其实大多数人进入山林后都是将目标放在了豺狼豹子这些以常人之力便可与之相杀的次等猛兽。

    并州狼骑的选拔如此严苛,其过程的每一步都要经历鲜血淋漓般的浇灌,稍有一丝的差错或是运气稍背体格稍差便会直接丧命,然而楚军中想要入选其中的士卒仍趋之若鹜,甚至不少从走卒一步步升到屯长百夫长的军官,也是甘愿放弃之前的军阶而进入并州狼骑成为其普通的一员,这些都因为楚国建立之后在军制方面最大的革新——军功爵制度的正式颁布实行。

    楚军的军功爵前文有介绍,不过那时张绣还未开国建邦,军功爵制也只是在军队中实验实施,得到了预期效果之后,张绣便是在开立楚国社稷之时广宣军功爵,确立其为楚国的一项基本国制。

    这里就不详细介绍楚国的军功爵制,只需要知道其大致承袭了前代的二十等爵封赏制就行。累计杀敌五人可赐一等爵,自一等爵至七等爵,皆是免除税赋劳役、赏赐田宅钱粮绢帛这些一次性的直接奖励,杀敌越多,自然赏赐越重,最高可有巨额的千金奖赏!其他军阶的提拔另算!

    一等爵到七等爵一般适用底层兵卒,一般称为兵爵;而从八等爵到十四等爵,则是适用于一般的将校,习惯被称为将爵。通过评价将领其对于作战的贡献,来确定赐爵。胜百人小战赐八等九等爵,可食十户三十户租税。胜千人中战赐十等到十二等爵,可食五十户一百户三百户租税。胜万人大战者赐十三十四等爵,食五百户一千户租税。当然你若是打赢了那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胜仗,可是不会赐军功爵的,甚至有可能还要追究责任。

    前面的七等兵爵和七等将爵都是可以累计的并且相互叠加的,比如你是个校尉指挥打赢了一场仗,自己个人还斩杀了敌军十几人,则可以同时获得将爵和兵爵两种奖励,既有食邑也有钱粮绢帛田宅赏赐。而钱粮绢帛和田地的赏赐没有上限,但是食邑最多累加到三千户,且只能传自己连同子孙三代之内,国家就必须收回。但是接下来的最后六等爵,却是可以世世代代相传袭的,其代表了一个人的卓越战功和荣耀程度,象征意义大于其实质的意义,相较于兵爵和将爵,它被称之为勋爵!

    勋爵其实还是借鉴了列朝列代的封爵制度,设男、子、伯、侯、公、王六等勋爵,只有于军于过有突出巨大特殊贡献的文臣武将才有资格被赐爵,一旦被赐位勋爵,则可以说是直接跻身统治阶层,成为集荣耀与地位与一身的存在,并可留名于楚国史册,死后有配享楚国宗庙的待遇。这些对于任何一位才志满怀的文臣武将来说都是最高的追求没有之二!

    然而尽管勋爵世袭罔替,代表了楚国最可能受尊崇的一部分群体,但是考虑到了其他一些授爵封赏过重带来的不良后果和弊端,张绣最终决定六等勋爵皆为虚封制,赐勋爵但并不配享食邑或田地,也就是说尽管册封你为极尽显耀的公侯王爵,但不会给你匹配任何公爵侯爵伯爵的食邑。虽然听起来这很坑,但是考虑到汉末以来丁户锐减的事实,封什么万户公五千户侯是绝不可能的事情,另外更重要的是为了避免以后会出现勋贵阶层恃贵而骄尾大不掉之势,所以六等勋爵都是虚封,只可附带钱帛珍宝之类的赏赐,绝不授封食邑。

    其实这也够了,六等勋爵最重要的还是其象征性和代表性的作用。但是为了显得宽仁大方和人性化一些,允许被封勋爵之人可保留之前获得的将爵食邑田宅,并可继续累积七等将爵从十户到三千户的食邑田宅的封赏。

    换一句话来说,你是公爵,你不能有公爵的食邑,但你可以拥有你立了将爵之功被赐的食邑。当然,这些被赐的食邑不会与你的勋爵爵位世代相传,你和你子孙三代之后国家仍旧是要按照将爵制一并收回的。当然六等勋爵也不是白白只给个爵位封号,国家仍然会每年每月按时分级赐予被授勋者及家族相当的钱粮绢帛,重大节日另有其他赏赐,反正只要其爵位有人继承,国家便不会让受勋者家族以及功勋之后受挨饿受冻之苦。

第二百五十四章 战车冲阵() 
楚国的二十等军功爵制大致便是如此,并且张绣也沿袭了先秦在发展军功爵制中的最大创举——连坐倒扣法。

    提起连坐,谁都不会陌生,毕竟这可是是先秦法制中最特色鲜明和应用的最著名和最广泛的一条法制原则。当然连坐制度并不是秦国首创,只不过在商鞅的手中被活用在了先秦政治军事经济农业的各个方面,包括在军功爵制中,连坐原则也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其实当时的战国七雄都有在政治军事方面的革新,包括在奖励军功方面也都毫不吝啬,比如赵国当时“功大者身尊”之法,韩国申不害的“循功劳,视次第”,燕昭王和乐毅的“公子无功不当封”以及建立的四等军功制度等等,但是却只有秦国一家的军功爵制见效最大且最为著名。这其中连坐倒扣法的应用应该是导致差别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连坐制在军功爵制中是这么应用的,比如五人一伍,十人一什,伍什乃是最基本的战斗单位。若是在战斗中一人战死,则其他四人或者九人都要负有直接责任,即视作有罪,但是你也可以通过杀敌来将功折罪,杀敌一人抵命一条,多杀才算做军功。这种既有连坐制又要倒扣计算战功的方法,便是秦国军功爵制最亮点的一条。如此一来,却不光是能激励个个士卒奋勇杀敌,也使得士卒之间自觉提高战阵配合度,能最大程度同时激发军队的整体战斗力和个人的战力!

    尽管时隔千百个春秋,每当张绣读起这段历史,没有一次不惊叹于商鞅个人超凡脱俗极富卓见的头脑,有如此完善全面且针对性十足的军功爵制,秦国的军事实力一跃成为七雄之首。秦人生性豪迈,平时好勇斗狠,互相殴斗仇杀乃是常事。打仗虽然个个剽悍凶勇,但喜欢各打各的,打红眼更是什么都不管不顾,不从将令乃是常事。其战阵配合乃七雄最差没有之一。时人常言:秦戎虽勇,但无章法。

    然而等秦国推行此法,秦人皆畏惧于商鞅制定的无比冷酷严苛刑法,自然是不敢再恣意妄为。于是虎狼之辈的秦士也有了令行禁止的进退之法,再加上钱帛奴隶田宅爵位这些不吝的赏格,生死荣辱与共于一身的秦军自此便无敌于天下!

    而楚国的刑法自然不会像秦国那般冷酷严苛,所谓物极必反,张绣可不会重蹈秦二世而亡的覆辙。而且淮泗人和江东人也不像秦人那般好勇斗狠恣意任为,凡事恰到好处便好。

    对于绝大多数的楚军将士而言,十四等兵爵和将爵便是他们能够通过在战场上的搏杀能够获得的最大赏赐了,当着这些对于农丁出身的他们完全足够,田地宅院钱粮绢帛这些比起什么不切实际的封侯拜公实在多了。

    而这里需要知道的是,一旦成为并州狼骑的一员,不论之前的战功如何,一律直接加赐六等兵爵和八等将爵。即可以直接获得三百亩良田、食十户租税、钱粮绢帛各数的赏赐!自此可一洗家中清贫,妻儿父母衣食无无忧,子孙三代无虑!

    虽然听起来这赏赐似乎也不怎么丰厚,但是在这饿殍遍地的乱世,却是无数人所幻想可以得到的。而就算是在太平之世,也是绝大多数人所可想不可及的。

    当然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而已。楚国另有军制规定,凡是诸如陷阵营、武威禁卫营、横江营、飞熊军以及并州狼骑等等这些精英部队,军功皆按双倍计赏,杀敌一人,则按杀敌两人给予封赏。这主要是因为并州狼骑陷阵营这些部队往往要承担最重要关键的作战任务,面对的是最精锐的敌人,作战的风险和伤亡率最大,所以在军功爵制中按计以双倍军功。同时这也是激励楚军普通士卒积极踊跃跻身精锐之列的一项关键措施。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并州狼骑的选拔那么严苛残酷,却依然有众多楚军士兵甚至底层军官想要成为其中的一员。当兵打仗就是伴随着生生死死,与其默默无闻籍籍无名,不如舍命拼搏一场,为妻儿老小搏一个衣食无忧,说不定运气好,还能保子孙后代富贵呢!

    毕竟楚国的军功爵制也包括对牺牲战死之士的赏赐,以及对军卒遗孀孤儿老矜的妥善照顾制度,就算战场战死,妻儿老小不仅可以得到战死者生前所获的军功爵赏赐,还可以得到一笔抚恤的钱粮。大楚国策如此优军厚兵,怎么不让士者效以死力?

    此战并州狼骑虽然在列,但是高顺并未让其直接参战,而是排出了战车先驱冲阵、骑兵接后掩杀、弓弩手两侧夹攻,重步轻步一齐全线推进的作战方式,而是将并州狼骑放在了预备队的位置,这倒是让一众数百狼骑兵们甚是饥渴难耐。

    那边吴军也针锋相对,将精锐弓手布在两翼,并以骑兵在后掩护,而将重步悉数放在了中央位置,用来抵御楚军的战车冲阵。

    尽管属于战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是在汉末,战车仍然作为一种传统的作战兵种存在于军队战斗序列中,野战中使用战车冲阵也还是一项重要的作战方式。

    吴楚两军其实都没有多少战车,这和两国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在山林川泽密布的淮南和江东,战车的应用性甚至要比骑兵还低。

    但是如果将战场设定在一马平川的平原之地,战车所带来的作用却是不言而喻的。而且一直在积攒军备的楚国的战车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是远远超过吴国的。既然使用战车作战能够创造更大的优势,那为何不用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