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锦绣三国 >

第153章

锦绣三国-第153章

小说: 锦绣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是那位主薄脑子转的最快,转眼间便是从事态中联想到了种种可能的结果,于是第一个站出振声出言。

    但是这个主薄这个时候站出来可不是给祢衡说好话的,而却是落井下石助波推澜的。

    “汝等还等什么,还不快快遵从将令,诛杀这大逆不道的贼厮!”

    让你平时骂我一无是处,让你平时那么卖力给那死老头做事,让你抢我饭碗,让你再恃才傲物!

    黄祖的甲士们突然之间被黄祖喝令在宴会上行刑杀人其实是有点没反应过来的,但是被主薄大人这么一催促,当然是不敢再有所迟疑,立即是上前去架祢衡。这群五大三粗的甲兵们可不管什么名士才士的呢,写文章再好水平再高跟他们也没一文钱的关系。关键时刻听从命令才是王道,谁都不想被躁怒上头的主公因为迟缓拖拉打了板子。

    一向专擅弄权的主薄大人这么一站出来定了调调,那些官阶次一点的文官武将们自然不敢有多余的异议。另一旁的苏飞心里虽然觉得可惜,但是又因为刚才和这主薄私底下做了买卖,不好再多说什么。

    文谄武媚!老迈昏聩啊!祢衡仰天吐出一口气,却再不作声,也不反抗,任由甲兵们架起他。

    黄祖见祢衡被刀枪架到了脖子上也不开口求他饶命,心头怒火更是无以复加,扔了佩剑便转身去船首,这边苏飞等人忙跟上。那主薄并不跟去,反而自以为得了将令一般,指挥起甲兵们带祢衡去船尾。

    等到了船尾,这主薄便是喝令道:“不必赞名多事了,征东将军有令,即刻处斩!”

    甲兵们也懒得唱名念罪之类的,反正他们只是执行者,出了什么事也与他们无关。再者就刚才的事态,也只能说这祢衡是自己作死,怪不得别人,换了老子被骂千刀万剐都是少的。

    但是行刑处斩多少还得有个样,总不能啥都不准备就直接一刀上去,毕竟这斩头也是有学问的,要想一刀下去人头落地也是需要相当经验的。

    有专门行刑的刀斧手过来押着祢衡下跪,让主薄大人感到意外的是一向刚傲的祢衡此时居然没有拒绝下跪,而是任由刀斧手们摆弄成了最适合斩首的姿势。这倒是让这主薄多少有点失望,失去了一个在祢衡临死之前羞辱骂打祢衡的机会。

    算了,也不多事了,说不定那死老头等会气顺了酒劲消了后悔了呢,还是赶紧弄死这丫的为上策。

    怕等会的鲜血溅到了自己身上,主薄大人先四下找了个距离稍远的高台站着,看着祢衡跪地正面面向着自己,主薄大人也不打算废话,清了清嗓子就准备直接喝令刀斧手挥刀。

    “给……”只是第一个字出口,这主薄腰腹间便是如遭重锤一般吃了重力,含糊着惨叫一声便是从高台上倒跌下了船,栽过船舷扑通一声直接落进了江水里面!

    “都给本将军住手!”

    ……

第二百三十八章 渡江杂谈() 
蕲春城,张勋军正紧锣密鼓准备着对黄祖军的反击,因为邾县的失陷,蕲春郡太守袁霸以及庐江郡太守步骘都给与了张勋军尽可能的支持,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是给四万楚军征调了大批的民夫车马和足够的粮草辎重。现在就等江夏生变,黄祖军心大乱之时给予雷霆一击了。

    而另一边的黄祖军在攻下邾县之后也是暂时没敢继续进攻,张勋虽然在张绣手下是楚国四征将军里面最弱的一个,其手下的兵马战力也不怎么样,但只会凭借兵马数量优势打仗的黄祖仍是决定等襄阳和江陵派来的援军到了之后再行进攻。

    刘表决定同孙权联合对抗张绣绝非一时之念,而是经过了长思远虑的结果。而张纮路经襄阳的一番游说,不过是刚好起到了点燃刘氏韩国与孙氏吴国合纵这把火的作用。

    有着无比富裕的钱粮充作后盾,刘表在乱世中经营的情报网可是很强大的。对于身负江东二张之重名且为孙吴重臣的张纮的行迹是有所了解的。知道张纮是在孙策去世之后为孙权争取天子和朝廷的正式册封和曹操势力集团的支持而去的许昌,最后张纮上下一番游说,终于使孙权得以名正言顺继吴侯之爵、册拜讨虏将军,权领豫章事。而其代价就是张纮本人被留在了许都担任侍御史。

    曹操愿意扶持孙权自然是有其利益考量的。当时曹氏集团北有袁氏集团强压,东南又有张绣集团兴风作浪,为了不使得张绣集团做大,便是打算行扶弱抑强之策,扶持丢失了江东根据地的孙吴集团来避免张绣短时间内兼并江南。

    曹操算计的没错,只是到底人算不如天算,自数年前张绣举兵离开南阳的时候“天时”已经是悄然发生了转变,数年之后这种转变愈演愈烈,终于是成了一股不可预测不可把握的趋势,曹操和袁绍在官渡打了平手,刘备重新划地自立并稳固了势力,张绣雄踞一方实力愈做愈大,但时至今日也不再对天下局势的走向拥有先知先觉的能力。

    许都事变就是当今天下变得更加多变复杂的最明显和最直接的例子。不管是哪一方的势力都是没有料想得到,以不到二十岁的天子为首的董承伏完为辅的汉室集团居然举事成功!

    曹操是最意外最没想到事情发生的一个人,要是再多长一个心眼多那么一点点戒备许都事变都是不可能成功的。当然其实在曹操内心里荀彧在事变之时的态度和决定比起许都事变整个事情更令他心头震颤。

    袁绍也没想到天子居然会自己跑出许都,早知道如此就听许攸的建议派轻兵偷袭许都了。

    张绣也是相当意外的,要知道历史上的董承等人举事乃是以失败告终的。却不想各种阴差阳错之下,被汉室集团觅得了千古难寻的良机,被其抓住了万千黑云下的唯一一缕亮光,一把翻牌!

    同样也是这件事情刺激到了张绣,提醒了张绣如今这汉末三国和自己记忆中的三国历史已经是大相径庭了,自己这小蝴蝶翅膀扇的风已经是大到了把自己裹陷其中不能自拔的地步了。以后便是不大可能对天下大局的走向有犹如金手指一般的预知能力了,就得靠自己的眼光和判断力走了。

    想想也是,若是一直凭借对历史的了解,而避难就易地去照搬脑子中已知的东西一昧书写历史,纵然笑到了最后又有什么意思?历史,还是去开创历史更有意义!

    其实就连刘协自己也是没有想到自己竟然如此轻易地获得了自由,这种感觉太不真实了。就像是一只从小就在笼子里出生长大的小鸟,突然有一天被打开了笼子,却不敢相信外面的世界是真的是可以触碰的一般!

    许都事变,改变的并不仅仅是汉室的气运,而且还带起了一个潮流。

    天子脱困囹圄,虽然降帝位去国号,只据有关中一地,看似末路,但若是能休养生息破而后立,关中乃至三秦便会再次成为龙腾之地,汉室气数亦可重改。

    因而在此天下局势大变,汉室小朝廷百废待兴之际,却是有无数各地的汉室旧臣和一心怀汉的仁人义士纷纷启程前往关中,欲为刘氏正统效命,去投身于再兴大汉的信仰中。

    这其中的代表人物有被曹操罢官削爵的汉太尉杨彪,以及被夺了北海郡地盘而委身曹操羽翼之下的少府孔融。这两人原本在许都一个赋闲养老一个被委以虚职,都被曹操所忌惮且被与天子隔离开距离,因而许都事变之时并未能参与其中。

    等刘协在关中自立,并下禅国封诏,杨彪便和孔融一道从曹操处告辞,要去为汉室效忠。而曹操当然不敢在此分国建邦的风头上去阻杀汉室臣子,哪怕这些人明说了自己要去振兴汉室,言外之意就是迟早要打回来,但曹操也不敢在此时冒天下之大不韪成为众之矢的。

    当然这种事情不仅仅发生在曹操的治下,其他诸侯的治下也有这种情况。就比如在荆州,先是原前朝太尉崔烈之子崔均崔州平被荀彧举荐,刘协亲自征召其为官后。崔均还请其好友孟建孟公威、石韬石广元出山襄助。在这三位名士大才的引领下,原本就是汉末以来士人的避乱地的荆州最先刮起了前往关中归汉的风潮。

    而因为禅国封邦在根本上对于曹操、刘表等割据一方的诸侯集团是有利的,曹操刘表总不能一边吃着汉室的好,一边却对心向汉室的人马下毒手吧。所以两相权衡之后,各方诸侯都默许了境内的士人归汉潮。

    与归汉潮同时兴起的,还有另外一种思潮。这种思潮刚好与归汉潮相对,另外很大一部分贤才豪杰,却是并不认为汉室衰亡的气数会被逆转,因而与那些向汉汉室旧臣和仁人志士们的选择刚好相反,却是纷纷选择投靠各地开邦立国的诸侯王们效忠。

    原本割据四方的诸侯们终于不再是“诸侯”,而是正正经经的“诸侯王”了。这种身份地位的转变使得他们坐拥梦寐以求的至高权力,从此不仅可以称孤道寡命与天齐,还可以执掌一地生杀予夺的权力。

    换句简单易懂的话来说,就是现在的各地诸侯王,比起以前能够赐予手下的文武俊杰更多的东西。各诸侯王从此往后招文纳武终于是名正言顺起来,人才资源在这乱世才是最重要的!

    有此契机,曹操授封之后便是立马以魏王名义强行征辟河内名族司马氏中的年轻子弟司马懿入许昌为官。而张绣也是顺势任汉室宗亲刘晔入寿春为楚国侍中。

    有建功立业的内心驱动,也有诸侯王们的纷纷招贤纳士,因而相对于归汉潮之外还有这一潮流也是正常的。

    张纮便是在这样一种多变复杂的情势离开许都南归的。他本质上不属于归汉派,因而曹操是可以将其强留下的。不过考虑到扶持孙吴抑制张楚的战略,便是准其归吴。

    不过曹操在放走张纮一事上还多布置了一手,这一手不是张绣和孙权所知晓的。那就是在张纮告辞之时不经意间提到汝南和江夏一带不太平,建议张纮走襄阳江陵一路归吴。

    而张纮一介文人,自然是将这句话默记于心,再者江夏多山也不好走,绕路襄阳行程也不会多耽误时间,便是决定扮做商贾走襄阳去江陵,在江陵坐船南下的。

    一路上张纮自然尽量多打听吴国之事,在听闻张绣举半国之兵伐吴之后,却是大为惊慌。

    张纮自然是很了解孙策死后的孙吴军实力的,自知孙权尚年少,还未成长到像其父兄那般能统御三军的地步,焦急万分之下,只能是想起了求援之事。

    可是向谁求援呢?曹操倒是表示过对孙吴的友好,可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自己再折回去求曹操出兵,一来一返的折腾,那时候恐怕张绣早已攻灭了吴军主力。

    难道去求在地理位置上与吴国只有一水之隔的刘表?要知道,刘表可是与孙策孙权兄弟有杀父之仇的,平素也一直不对付,前些时日孙权才派程普帮长沙张羡军击败了刘表的军队,夺了刘表的荆南四郡,现在没过几天便去求其帮自家出兵,刘表能答应么?

    最终,苦思冥想不得计的张纮只能是选择脱下了商贾的衣饰,换上了正服腆着脸去拜见刘表。只是万万没想到,张纮只是表明了求援之意,刘表便是一口应允的下来,至于具体的利益交换竟然是在之后商谈的。

    最终,张纮以孙权的名义,忍痛答应了刘表提出的归还武陵、长沙二郡、每年按时贡纳钱粮的要求,换取刘表答应出兵相助。

    张纮虽然自作主张,但也不傻,归还两郡和按年进贡都必须在韩国和吴国击退楚军之后再行实事。因而给孙吴集团也留下了一点迂回谈判的空间。刘表居然对此竟然也毫无意见,颇让张纮暗喜。

    但是等张纮拿着刘表给的通关文牒到了江陵准备南渡归吴的时候,却是又听闻了周瑜吕蒙统率的楚国水军大破蒋钦的吴国水师的消息,自然是又大惊失色。于是临时决定先坐船顺风顺水先去江夏,找黄祖要其先行出兵牵制楚军。

    张纮到了江夏郡城西陵之后向黄祖示好,并亲自过江摆出了孙吴重臣的架子,迫使南岸的孙吴驻军和地方长官让出了那些江夏郡的属县。加上又是重金贿赂黄祖身边的文武,一番“割地赔款”终于是赢得了黄祖的欢心。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大家所知道了。楚军正准备全军直扑南昌,却是得到了黄祖出兵向东的军报,不得已留了张勋陆勉的七万楚军留驻在蕲春和柴桑。张纮本人也快马加鞭赶在了楚军围城前赶回到了孙权身边准备为其出谋划策。

第二百三十九章 邾城之战() 
虽然清楚孙坚之死的帐孙权迟早会找自己算,也清楚孙吴归还武陵、长沙两郡不过是张纮空口打白条,但是刘表也有着自己的考量。

    荆州的人口和财富主要集中在荆北地区,而刘表的根基重心也在荆北,虽然丢失了对荆南四郡的控制,但只是损失了部分的实力而并没太大影响到元气。现今刘表的韩国国土面积虽然在各诸侯国中算小的,但是人口和钱粮却位于前三甲。

    韩国如今有二十万带甲之士,但是因为韩国位置处于四战之地,东南西北皆有强敌。西面刘璋的蜀国和张鲁倒不用担心,一个虽然势力大但国君怯弱,另一个主公虽有点本事但势力弱小。

    北面的曹魏势力暂时也不用担心,虽然一直没有夺回来南阳郡和重镇宛城,但是曹魏这回经历了官渡之战,没个一年半载的蹦跶不起来。

    至于东面的张楚势力和南边的孙吴势力就有问题了。张绣全据淮南和江东之地不说,还归化了山越部族,如今的楚国带甲之士三十多万,可战之士更众。而且其士卒久经训练,多经历过战阵之士,同等条件数量下陆战完爆刘表的韩军,而就算是打韩军最擅长的水战楚国水师也有一战之力。

    而再看看吴国,兵马杂七杂八凑在一起不过十来万,与规划有序兵甲齐整的的楚军更没有可比性。说句难听的,现在吴军和韩军加在一起,也不一定打得过张绣的楚军。

    而若是任由张绣攻灭孙吴和刘韩任一一方,另一国都将绝不再是楚国的对手。

    于是乎,感受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