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锦绣三国 >

第150章

锦绣三国-第150章

小说: 锦绣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月初四,高顺部前军南渡过江。

    二月初七,楚军攻陷柴桑。

    二月十一,楚军征西将军高顺部八万部卒悉数南渡,开始进军豫章郡郡治——南昌。

    二月十五日,江夏黄祖不宣而战,渡江收复了先前被吴军攻占的鄂城沙羡等地,重新全据江夏郡。同时并向楚国开战,派兵袭略楚国蕲春郡属县。而正在南渡的楚军征东将军张勋部被迫留滞在江北。

    刘表集团派往长安的使者是最早返回的,但是刘表却比张绣还稍迟数日才承天受命。这其中有刘表身为汉室宗亲不能操之过急的缘故,也有刘表为登位韩王而进行了全套的准备的原因。

    刘表登位韩王,袭承旧汉制。拜蔡瑁为大将军,张允为大司马。荆州名将文聘为征北将军,原江夏太守黄祖为征东将军。

    黄祖的威望名位虽然不及蔡瑁张允文聘,但是因为素与刘表交好,黄祖身后的荆州黄氏亦是刘表的坚定拥趸,因而一直被委以江夏太守的重任,甚至自成一军,虽然对外作战胜少败多,但在却总是屹立不倒。

    黄祖的江夏军虽然在荆州势力集团内有着比较高的独立性,但是还没到可以不顾刘表意愿而任意发动战争的程度。所以黄祖的突然出兵,却是可能代表一场不曾预料的战争的全面爆发。因而张绣第一时间便是急令正在渡江的张勋部留驻原地,待下一步的动向。

第二百三十二章 张纮归来() 
豫章郡,南昌。

    如果说张绣的楚国封国大典太过简约行事的话,那孙权的吴国封国典礼就只能用草草了事来形容。

    大敌压境,孙氏集团在是否立即受命封国之事还存有争议。不过最后孙权还是决定进封吴王之位,以不落了张绣楚王的气势。

    毕竟如今张绣和孙权两方的实力差距很明显,若是气势上再输张绣一头,那么仅仅依靠长兄留下的那些老部下,孙权并不认为自己能对抗得了如今兵多将广粮足的张绣。

    于是并不顾元老重臣张昭的反对,孙权祭拜了亡兄亡父之后即刻宣布进位吴王之位,并复抄从长安带回的禅国封邦诏书并散发向豫章三郡和荆南地区,同时设置百官,宣布张绣之楚国为吴国不共戴天之仇国,并撰写张绣镇压淮南世族血屠江东士民等等罪行为檄文散布往各郡县,号召荆南豫章之军民一心抗敌。

    就在孙权焦头烂额于设置吴国文武百官诸制、从各郡县征调兵马、修葺南昌城防等事的时候,蒋钦于彭泽兵败身死的消息传来,却是给情势本就不乐观的吴国雪上加霜了一层。

    孙权听得蒋钦被太史慈射杀、吴国主力水师一役尽没的消息之后的当即是眼前一黑,差点是要昏厥过去。倒不是他承受能力太差,而是这些时日的压力实在太大。以前是父亲孙坚和长兄孙策拿事,现在担子全在他孙权一个人肩膀上撑着,而他孙权今年也不过是个十八岁的青年,这压力对于他不能不说是沉重。

    眼下孙权虽然控制着豫章和荆南地区,一共七个郡的地盘,论国土面积的话孙权的吴国还要比张绣的楚国大上一些,但是如果论地区的开发程度和人口数量的话,豫章和荆南却是差了淮南和江东不止一两个层次。

    用四个字来形容的话,吴国的最大特征就是——地广人少!

    倒是不至于到地广人稀的程度,毕竟这些年因为中原战乱,不少北方人都是跑到了南方地区求生。南方地区的人口比重如今虽然仍是少于北方地区,但是人口数量已经是相当可观的,但是这些北方迁徙的人口主要集中在了江东、巴蜀、荆北这三个方便到达且地理环境较好的地区,荆南和豫章已经交州这些多夷越蛮族的所谓瘴气之地乃是次等的选择。

    所以尽管当下孙权坐拥豫章和荆南七郡之地,但其人口数量连张绣的江东五郡比不过,更别逞兵马数量了。张绣的楚国如今近四十万带甲之士,从数量而言已经是仅次于袁绍的晋国的存在。而且因为张绣采取的休养生息、养民少战、归化山越等国策,这个数量未来定然将是持续增长的。

    而孙权呢,手下如今不过三万江东籍子弟兵、两三万豫章兵、一万多黄祖的江夏降军,五六万荆南兵、以及这一年来新招募的三万兵卒,满打满算加在一起不到十五万人马。

    而要知道的是,张绣此次征讨孙权所带的兵马,却是足有十六七万!

    如今彭泽一战,己方虽提前有所准备但还是有很多地方没有料到,而张绣军计划周密行动万全,自方折损了一员大将蒋钦不说,还搭进去了一万江东子弟一万荆南兵和豫章兵、新军各五千。

    如此一来,孙权手下如今不过十二万人马。去掉需要守备地方、驻防各地关隘的兵马,孙权手上的可用之兵不过八万之众。而且这八万有一半还在荆南各郡县赶来的路上。

    手头只有四万人马,孙权的选择只能龟缩在豫章郡治南昌城,固守待援。而对于周边城邑属县的纷纷起事和倒戈却是毫无办法。

    张绣亲自统领的九万多楚军在最短时间内便是直驱到了南昌城下。这其中最大的功劳还是要归功于如今的楚国大司徒——华歆。

    有这位深得民心的前豫章太守在前领军,楚军所过之处各县各城邑无不闻风而降。这些豫章郡各县的长官有很多都是华歆曾经的部属,也有不少孙氏安插的县令县尉,不过孙氏占据豫章郡的时间还是太短,根基根本谈不上稳固。吴楚力量对比的悬殊、加上华歆的招抚,民心士心共同所向之下,这些孙氏的县令县尉也只有被捆绑献降的命了。

    得到了充足的民夫作劳役和就近的粮草支援,张绣以及楚军的将领们自然懂得利用战机,便是迅速驱兵南下,直接是包围了南昌城。

    南昌之战即将打响的当口,却是有一行商贩打扮的人趁在楚军围城前进了南昌城。

    半个时辰后,仍旧是一身商人打扮的张纮快步走进了吴王宫——也就是原豫章郡太守府。

    此时吴王宫议事殿正吵作一团,以韩当周泰为首的主战派希望孙权趁楚军立足未稳之际即刻出城决战。而以张昭为首的保守派则要孙权暂避张绣锋芒,先舍弃南昌城,向西逃往荆南地区。而至于孙贲等人则是建言孙权固守城池待援。

    各方说的都有理,又都态度强硬,纵使孙权好谋多断,一时半会却也是被吵得脑袋嗡嗡作响。

    却是在众人争论不下之际,却是有门侍高呼唱声道:“东部先生到!”

    孙权年少,手下的文臣武将不论哪个论年龄都是孙权叔伯辈的,其中尤以张昭张纮两张的年纪最长,且名望为最,是故孙权乃称张昭为张公,张纮为东部,以显对两人之尊重。

    如今的孙权不像历史上那般,在兄长的庇护和磨练下养成王霸之气,还是像一般的将门豪强子弟比较轻礼教的,是故吴国的礼制很是轻松简化。若是主公亲近的文臣武将,都可以不经禀报只需唱名便可登堂入殿。

    张纮虽然因故离开孙权前往许昌一年多时间,而这段时间孙权也有了自己的宿卫亲侍,但是老江东人都是识得这位大才的,因而张纮能一路畅通无阻直接上殿来见孙权是正常的。

第二百三十三章 釜鼎之论() 
张绣派出的使节名曰胡综,年仅十七岁,其身份不过是张绣身边的一名亲侍,但其确实和孙权曾是好友。

    胡综年少随家人避难到江东,之后并投靠了孙氏,胡综聪慧,又因为年纪与孙权相仿,便在孙策安排下和朱然一起与孙权读书,三人在一块相处了三年。孙策西征之时带孙权在左右,而朱然和胡综则留在了吴郡。

    后来张绣攻袭江东,吴县之战中朱然同父亲朱治一同战死,而胡综却降了张绣军。吴郡太守顾雍因胡综之才,向张绣举荐,张绣便留其为身边亲侍,观其品性待用。

    来到这个世界以后,张绣接触到了很多历史人物,曹操孙策吕布这些传奇级别的人物就不说了,诸如周瑜鲁肃张辽太史慈陈宫这些文武奇才们早已是见惯不怪了。但是除了这些有名的人物,张绣还接触到了另一类人,这类人在历史上存在,也各有其才其能,但因影响力有限的缘故,最后只是别人的列传上的背景人物。

    但不论怎样,这些人都是存在的,也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比起那些注定会彪炳史册的人物,张绣有时候更愿意给这些“龙套”角色一个机会。

    孙权在城楼上,第一眼便认出来了是胡综在城下叩门,而远处楚军兵甲林立,纛旗飘动,旗下有一众骑士,张绣本人仿佛在其中远视。

    “此人的确乃孤王之故友,是见还是不见?”孙权一副犹豫不定之色。

    旁边的虞翻当即开口道:“此人既然与大王有旧,那必然是为张绣做说客来了,若是大王抗楚之心不定的话,见其无妨!”

    虞翻一向语直心快,想什么就说什么,一张嘴极其不讨人喜欢。但因其往往能言中要害,故孙权和吴国一众文武对他也尽量忍着。

    见孙权脸色难堪起来,另一旁的吕范忙开口道:“既然是大王的同窗故友,不见其实在有些过不去情面。不如接见,或许还能从其嘴里问出些许消息……”

    吕范这么一说,孙权一张年轻的脸终于是和缓多了,开口道:“开门,接见!”却是不再看虞翻一眼。

    ……

    少顷,胡综慢步走上城楼,先映入眼前的却不是孙权及其一班文武,而是一口一人高的釜鼎,下面架满了燃烧的薪柴,里面油汁呲嗞直响!

    而这釜鼎旁边,却是一个铁制的牢笼,里面赫然是一头活着的老虎!

    胡综见这阵势却只是微微一愣,不过很快脸色恢复如常,带有微笑无视这这些器具,直直往孙权跟前走去。

    胡综刚走过釜鼎和牢笼,那边孙权身边的孙翊却是向前一步,指着胡综喝声道:“楚贼见吾王兄为何还不下跪?”

    胡综只是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吾乃是以友人之身来见昔日同窗好友,却不认识什么吴王,也不管什么楚王。”

    未完待续~~~~~~~~~~~~~~~~

第二百三十四章 攻心为上() 
这些其实很好解释,对于有着一个幼年丧父,少年丧兄经历的,成长的还不够成熟稳重的不满二十岁青少年来说,眼前这封帛书能够拉扯出他所有有关亡兄亡父的思念,更何况加上这段时间以来孙权面对的压力重逾万钧,这一感伤,却是极为触心沉痛的。

    张昭和张纮两人还好,只是从第三者的角度看这封帛书,得出的结论是客观性的。但是这封孙策亲笔的帛书给孙权看了,给孙权在认知上却是造成了直接性的改变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

    一个时辰后,胡综却是已经回到了张绣的面前。

    胡综叩门入城的这段时间,张绣在华歆等文武的陪侍下已经是绕着南昌城转了一圈,刚回到中军方位,胡综便是刚好被吴军放回。

    张绣此时显得有些兴奋,华歆的描述果然没错,南昌城小池浅,不宜长时间固守。纵使这一年以来吴军加固了城墙挖深了壕沟护城河,但其基本格局仍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久围强攻之下必然可以拿下!

    “行事如何?”

    胡综行了一拜道:“一切依计行事!”

    “如此甚好!”张绣在马上望着南昌城楼抚掌大笑出声,笑得尽兴了这才策马吩咐道:“传令四面各军,即刻伐木立营,埋锅烧灶!”

    高顺就在张绣旁边,当即领命称是。便是先行下去安排围城的各部楚军伐木立营,做长期围城的准备去了。

    另一旁的陈宫却是拱手向张绣一副恭贺状道:“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最下攻城。大王如此施计,却是尽占了先势!恭喜大王此战已经稳操胜券了!”

    张绣摇了摇头大笑道:“公台可是夸错人了,此攻心之计,乃是孤王临行前丞相所授,孤王可想不出如此奇计!”

    原来是贾诩的授计,陈宫一副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状,不觉由衷叹服道:“吾不如贾丞相也!”

    张绣正了正色道:“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虽然这有上下之分,但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有心战无兵战亦是无用。丞相长于心计算无遗策是事实,而公台你足智多谋擅兵战之道,可千万莫要妄自菲薄,你两对于孤王之霸业来说却是缺一不可呐!”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这段话实际上到了三国后期才由马谡说出来而为世人所熟闻,此刻被张绣说出来,却是又惊到了陈宫。

    陈宫再长长一拜:“陈宫不知哪里修来的福气,竟能遇大王如此文理通达知人善用之明主,实在三生有幸,有幸!”

    张绣笑纳了陈宫的称赞叹服,转头对马下的胡综道:“汝虽年少,但孤王观你早熟聪慧,又有满腹之才,当个侍卫实在太委屈了。如今汝立此功,孤王便授汝入侍中寺为散骑常侍,如何?”

    胡综却是丝毫不加考虑,躬身拜向张绣直道:“能为大王效命实乃胡综之幸,然此实乃欺友之功,综实在无脸相受,还请大王恕罪!”

    张绣心里已经盘算这该怎么封赏胡综了,根本不曾料想到胡综会这么回话,却是愣在了原地。

    另一旁侍立着的徐盛祖郎当即紧张起来,生怕张绣暴起雷霆之怒。毕竟今时不同往日,到底已经是一国之主,君王威仪岂容轻亵。

    张绣只是愣了片刻,片刻之后整肃起了脸色道:“自古忠义难两全,汝尽忠事,又不忘义道,孤王若是降罪于你,岂不是昏君庸主?”

    胡综又是长拜:“谢大王成全!”

    张绣淡笑着摆手道:“孤王虽然顾全你的忠义,但大楚乃功必赏、过必罚之邦,若是有功不赏,不利于扬国风,如此下去,又有谁愿为大楚建功立业?”

    “孤王听闻你虽年少,但天性嗜酒。不如如此,孤也不按大楚军功爵封赏你了,赐你美酒十坛可好?”

    这下胡综不再拒绝了,再拜受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