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锦绣三国 >

第139章

锦绣三国-第139章

小说: 锦绣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欧⒄棺炒蟮墓毕总鲝皇溆谌魏我蝗恕

    一句话,荀彧郭嘉甚至还有钟繇司马懿陈群杜畿等人可都是荀彧举荐给曹操的,曹氏集团能强大如此,至少有一半都是荀彧识人举人组织调度的功劳!因而在曹氏集团内部,荀彧的重要性乃是实打实的是曹操之下的第一人,其功劳和苦劳是人都能看见,除了听曹操的话,还就剩下听命于身为尚书令的荀彧一人了。

    可以这么说,若是荀彧此刻下令这支御林虎贲禁军全员调往官渡战场支援,那绝没有人会提出异议。而现在不过是放天子出宫镇乱,又有什么问题?当初可是荀彧率先建议迎奉天子的,如今难道要担心荀文若会背弃曹氏而放了天子吗?

第二百一十一章 出走许都() 
然而一些事情往往在不可能的情况下发生,荀彧亲口下令让刘协出宫,使得以董承为首的规模本来并不大的变乱瞬间变成了燎原之火,许多汉室旧臣和拥汉派大臣在天子刘协的登车高呼之下也是领着族人僮仆加入了暴乱,许都城内的官衙系统顿时被摧毁,忠于曹操的曹氏集团各宗族却是因为事发突然加上各自为战,被董承种辑等人逐个击破,光是被生俘的曹氏宗族和夏侯宗族就不下数百人。

    守备城墙城门的曹军士卒因为没有得到任何命令而一直原地不动,直到董承等人控制了城内除皇宫之外的地方,以及城外又出现一支只打着大汉旗帜的军队,守备城防的曹军士卒最后还是在车骑将军董承的招降下放下了武器。

    与其说城内曹军的大批投降乃是董承和刘协招降下的结果,其实却也是一直在天子左右的荀彧命令下的成果。那支御林虎贲禁军也反应过来被骗了,但是此刻已然大势已去。

    留守许昌的兵马本就大多是二线的曹军,其中还充斥着诸如昔日安集将军董承、辅国将军伏完、越骑校尉种辑这些人的旧部,曹操打官渡之战前把这些拥汉派的旧部留守在许都的本意乃是为了不给自己添乱并方便监视控制,如今看却是给自己埋了颗定时炸弹。

    至于昭信将军吴子兰的参与反叛,却绝不会是曹操意料之中的事情。因为吴子兰一直以来以曹操亲信将领的身份示人,平素很是受曹操的重用。也正是因为如此,吴子兰在拿到刘协赐予的兵符之后轻易便将驻扎在城外的曹军各部悉数聚引到了许昌城下,并将忠于曹氏集团的将校在阵前一锅端掉。

    这支拱卫许都的曹军不过都是些二线军队,对曹氏的忠诚度有限,眼下没了主心骨,见到登上城头的天子和皇家冠冕,又有吴子兰率先领着部下起头,纷纷俯首跪拜,口呼万岁!

    五千多曹军,就这么改旗换帜了。

    不得不说,这是一场合格的政变,拥汉派暗自积蓄力量已久,谋划周密,人心向齐,而对手曹氏集团,除了荀彧之外再无名将能臣坐镇,抵抗的最激烈的不过是亲近于曹氏的各家宗族,且在汉室旧臣的宗族力量前并不能占据优势。当然这也不能怪曹操没有剪清羽翼,虽然掌权朝政,但是汉室的底蕴终究在那里,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何况还没死呢。

    那千余“御林虎贲禁军”却是拒绝了荀彧的招降,并关闭了宫门严守。这支由曹军精锐和曹氏集团宗族子弟兵组成的军队尽管往常听命于荀彧,但相比之下他们更忠于曹操。

    没有拿下许宫,就代表着没有彻底控制许昌城。虽然已经拥有了数千兵马,但是顾忌宫室内没有带出来的数十妻妾儿女,孤家寡人一个的刘协最终还是没有下令强攻许宫。

    许昌距离官渡前线相当近,轻骑不过一日便可赶到。不能拿下许宫,就有被曹军回攻而内外开花的风险。千万不要以为曹军和袁军正在鏖战且处于下风就不敢调出兵马回攻许昌,毕竟曹操跟袁绍在官渡死磕的最大原因就是为了保证许都的安危,眼下许都都不在手心里了,曹操得知消息后焉能不会急眼?

    所以掌控了许都情势的刘协等人并没有大肆庆贺,而是经过彻夜商议和安排,最终决定放弃许昌城,东奔徐州!

    第二日清晨,收拾好了各自细软的董氏、伏氏等拥汉派大臣宗族纷纷出城,昭信将军吴子兰和长水校尉种辑领着部下席卷了许都的钱粮,一行人数千人合着刘协的车驾,直往东奔去。

    在许都生俘了的那些曹氏夏侯氏等宗族,刘协留下了几个包括曹丕在内的曹操亲儿子充当质子,其它人则送到许宫门口跟那些御林虎贲禁军交换宫室里的天子妃嫔皇子。主事的禁军将领也不傻,自然不敢将人质都换出去,万一刘协挥军杀个回马枪就全完了。

    最后禁军方面提出了条件,让刘协在伏皇后和董贵人两人之间挑一个,在几个刘协亲生的皇子公主里只能带一半走。其他无关紧要的妃嫔尽数放行。

    伏皇后和董贵人分别代表着名高望重的伏国丈和掌握兵权的董国舅,选哪一个都是问题。好在其实倒也不大难选,伏皇后和董贵人在宫里两命相依闺情甚笃,尤以伏皇后端庄淑雅有国母之容,其父伏国丈深沉而有大度,因而选董贵妃最能避免拥汉派内部可能出现的问题。

    于是乎,刘协携带着董贵人和伏皇后所生的皇长子刘冯以及众妃嫔,在车骑将军董承、昭信将军吴子兰和长水校尉种辑的护持下直往东行,前往徐州刘备刘皇叔处避难,随行的还有尚书令荀彧。

    刘协和拥汉派的这个决定很符合常理,许昌虽然距离荆州刘景升处更近一些,但是无奈董承和伏完等人心悸刘表的文强武弱,很是怕刘景升的荆州军太过孱弱,不能护持王驾。更何况前往荆州的必经之路南阳有着曹军的重兵把守,绝难顺利通行。

    而去徐州,路途并不远多少,虽然也有曹军诸部把守边界,但是在一马平川的中原平原上可供选择的余地更多。更何况刘皇叔可是衣带诏上的血书者之一,与曹贼势不两立的汉室宗亲,且与董承等人有所联络,此番东行,脱困的把握性更大。

    出走许都三日后,刘协等人却是从东面得到了一个探报——刘备与张绣的联军,已经是于月前攻下了沛城。

    毫无疑问,刘备的这番兴兵乃是遵从了衣带诏上的刘协诏命和与董承等人里外相合的约定,看来不同于刘景升和刘季玉这两位徒有皇叔名号却只顾自保自立的汉室宗亲,这位刘玄德刘备刘皇叔才是真真正正心系匡扶汉室的汉室帝胄!

    刘备军和张绣军既然拿下了沛城,这就直接意味着刘协前往徐州避难的路程大大减少,且分散在各地的曹军也很难对刘协的车驾造成实质性的威胁。眼下只需要和徐州军建立有效的联络,那从曹操手中脱困可就是十拿九稳的事儿了。

    于是并没有犹豫,刘协当即在车驾上草书一份诏书,对刘备一番火箭式的任命,连带着还给了张绣一番封赏,要这两人领兵前来护驾。

    刘协派人去小沛方向去找刘备和张绣的同时,这两位主人公一个还在泰山地区剿灭臧霸部曹军,另一个领兵在豫州东南攻城略地。不得不说,刘协和董承伏完等人的情报信息网实在太差了,连即时的信息都掌握不了。

    当然这绝不能怪刘协和董承等人。毕竟在许昌拿事的是尚书令荀彧,关于刘备联合张绣在东面起兵伐曹的战事,荀彧一个字也没给刘协汇报。就算是车骑将军董承,也是被蒙在了鼓里丝毫不知道刘备张绣已经起兵月余的事儿。

    荀彧虽然帮着刘协成功脱困许都,但是这并不代表荀彧就此忠心于天子和拥汉派。中兴大汉有很多种方式,现在的荀彧荀文若却是丝毫没有想法按着刘协的方法来。

    因而面对刘协,荀彧一直是问一说一,不问二就绝不多说一个字,关于刘备和张绣起兵这件事对刘协是闭口不提。而刘协受到的探报,乃是董承派出去两天的斥候即时打探到的,但并不准确。就连刘备和张绣本人的和徐州军淮南军主力的位置动态都没有具体探清。

    换一句话来说,刘协和董承现在得到的消息,其实乃是一个多月前的情况。也就是说,刘协和董承等人是以为刘备和张绣都在沛城方向的。

    这样的前提导致的猜想就是,刘备和张绣现在是统领着徐州军和淮南军主力正在往西面许昌的方向在攻打。

    也难怪刘协会激动万分而董承等大臣群情激亢了,如此一来,情势可就变得太好了。徐州和淮南加在一起起码十几万大军,对付曹仁夏侯渊等曹军占的是绝对上风,看来脱困之日近在眼前啊!

    幻想的泡沫很容易就破了,又往东行了数日之后,刘协等人终于得到了确切的消息,刘备和张绣攻打小沛只是佯攻之举,刘备以及徐州军主力现在正在千里之外的泰山郡,而这一路兵马的主帅张绣,却也没在沛郡,而是在数百里之外扩充地盘。

    情况迅速恶化,在沛城的不过刘备的大将张飞和不到三万徐州军,而且这些兵马在攻下小沛之后再未寸进一步。而正面防守张飞的夏侯渊部也有三万左右曹军,两方谁都奈何不了谁,指望骑兵甚少的战斗力偏弱徐州军来救驾是绝对指望不上的,但是被夏侯渊手下的精壮曹军攻击那却是完全可能的。

    一头扎进夏侯渊镇守区域的刘协等人很快就吃到了出许昌以来的第一个大亏,得到斥候探报的夏侯渊领着千余轻骑趁夜袭击了汉军营地。大多数原本是曹军出身的士卒见来敌打的是曹军大旗和夏侯氏将旗,纷纷跪地请降。而忠于刘协的董承吴子兰种辑等人手下的三千多人马,哪里挡得住最擅于破袭战的夏侯渊部卒,厮杀一番,又折损了半数。

    混战中长水校尉种辑死于夏侯渊刀下,而参预事变的核心大臣之一议郎吴硕也死于乱军马蹄之下。吴子兰和董承倒是清楚夏侯渊的实力,一路且战且退,这才护得刘协周全。然而随侍的妃嫔散了大半,百官被俘被杀了大多数,抓的曹氏宗族人质也大多被救。幸而董贵人和曹操次子曹丕仍在汉军手中,不然实在败的太惨。

第一百一十二章 砀山之悟() 
一路奔逃到砀山附近,清点人马只剩不过百余人,男者多带创伤,女者蓬头垢面,刘协不免与董承王子服等人相抱痛哭。来日收揽散兵,伏完吴子兰等人终于重归刘协面前。然而人马已然不到三百之数,面对强贼盗匪尤有不敌之态,自然是不敢再立即出头去徐州。

    又过一日,却有十余人寻上了躲藏在砀山谷林的天子一行人,出乎刘协意料之外的是,领头者不是别人,正是前夜在兵乱中离散了的荀彧荀文若。

    贵为尚书令的荀彧面见刘协的时候也是一副蓬头垢面朝服不整的模样,这等姿态绝不像是被夏侯渊所救,如今前来劝降的,因此刘协直接发问荀彧为何不趁大好机会脱难,反而来寻自己。荀彧的回答很简单直接,也很明确,他是如是道:

    “弃君王于困厄而独善其身者,不足谓脱难。为君王指明路而为其行者,则谓之脱难。君王脱难,臣则无难。”

    荀彧一番话当即惹得刘协又是一番痛哭,也不知是不是喜极而泣。周遭一圈文武百官闻知也感同肺腑,纷纷落泪恨叹。

    刘协虽然爱哭,但是并不代表他没出息。倘若真没出息,他也不会如今这般模样出现在此,安安逸逸在许昌做自己人人朝奉衣食无忧的汉之天子岂不美哉?

    等心头那股苦劲过去了,刘协上前一把扯住荀彧的双手,忽的扑通一声跪在荀彧面前,哭颤着声音道:“还请荀令君教我!”

    周遭的百官大臣见皇帝下跪,却是无一人上前扶劝,相反的,居然也是一股脑的齐刷刷跪拜了一地,双手举过头顶哭声呼道:“还请荀令君辅我大汉中兴之业!”

    刘协和百官的这番反应大大出乎荀彧的预料,不过若是细想,也在情理之中。眼下天下虽大,能有复国中兴之术者不过寥寥;人才俊杰虽辈出,但心存汉室者不过十之一二;仁人志士不少,现今能为天子面前所用者更是屈指可数。能同时满足此三种条件者,不过荀彧荀文若一人而已!

    有能耐是有能耐,但是荀彧绝不是恃才之人。其德之高不在才之下,天子下跪,百官伏拜,荀彧立即同跪于地,将头颅紧贴在地,直接省略了客套话,直接了当到道:“陛下若能听从微臣这三句话,则臣必效命相随!”

    “何止三句,纵是一千句一万句,只要荀令君能辅佐朕左右,则朕无事不应、无求不准!”

    “其一,陛下切莫寄兴复汉室之望于外藩诸侯!”

    “准!”没有丝毫犹豫,刘协直接答应了荀彧提出来的第一句话。事实上从东归洛阳宣诏天下迎驾而为曹操逢迎到许都**纵以后,年轻的刘协就明白过来了,时代已经变了,拥有兵权的外藩诸侯早已不再把天子看做天子,把朝廷看做朝廷。天子朝廷于他们不过就是傀儡与玩具而已。是故尽管年前便有得知袁绍起兵伐曹的消息,但是对于刘协而言不过虎狼交替而已,汉室的处境不会有丝毫的改变。

    “其二,陛下即刻停止东行,刘玄德其人虽有汉室血缘之亲,然其心思与曹袁等人无异焉,甚至比之袁曹有有过之而无不及,陛下万万莫备其表貌所惑!”

    “准!”刘协下意识的开口就是准,但是猛的反应过来,却是睁大了眼睛一副不敢相信的神色看着荀彧惊道:“荀令君何至评人于此?难道这世道就没有一个有高祖光武之志的汉室宗亲了么?”

    荀彧也是抬起头与刘协对视,面不改色道:“以前有,但是如今的汉室宗亲却绝无一人有心扶汉,他们所做的,不过是扶自己而已!”

    扑通~

    这话要是别人说的,刘协保不准当即变脸怒斥。但是如今这话却是从荀彧荀文若嘴里说出来的,刘协的第一反应却是直接瘫软在了土地上。

    “诸位!”荀彧朝着周围的汉室忠臣们拱了一遍手,又面向刘协:“陛下,莫要被刘玄德此人的忠厚嘴脸和兢业姿态骗了过去,只需对比此人从汉室得到的和他对汉室所做的,便能差不多明白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