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锦绣三国 >

第138章

锦绣三国-第138章

小说: 锦绣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余日后,张绣治理下位于淮北的几个县为曹仁部所抢掠,本来这种事很常有,寿春的张绣军也经常轻装出动去邻界曹操的地盘去打秋风,但是这一次不知为何,驻守在寿春的高顺却是出兵直接反击了曹军,并领兵一直追击进了汝阴郡曹仁的地盘。

    曹仁可不是好惹的,见高顺只带了数千兵马便敢大张旗鼓追杀进己方腹地,当即领着麾下曹军左右齐进,包围住了高顺部。

    号称曹氏宗族第一大将的曹仁及其麾下训练有素的曹军轻易便包围了冒进的高顺部,并且两军阵前曹仁七十个回合单挑还胜了高顺,但是接下来曹仁却是在高顺的这数千兵马下吃瘪了,久久是围攻不下高顺亲自排列的军阵。

    虽然两军僵持不下,但是明显形式是利于曹仁的,是故当加急战报发到张绣手上的时候,张绣立即点了麾下两万兵马,留张勋带另外的兵马留在小沛,亲自去解救高顺。

    张飞这边自然不能拦着张绣不让救人,只带着半月的口粮,张绣轻兵疾进,终于是逼得曹仁撤兵。张绣却是不依不饶,一边令鲁肃迅速从淮南筹运粮草,一边又调寿春驻兵两万,攻打曹仁盘踞的汝阴蕲阳。

第二百零九章 暗流涌动() 
张绣并不知会张飞便自行攻打汝阴,多少是有点不厚道的,不过陆逊和童飞的复归却是坚定了张绣单独出兵进攻的决心。

    刘备可是已经兼并了徐州全境,并且拿下了战略重地泰山,而自己在豫州这边却是寸土未得,照这么下去自己还就真白白给刘备打了一次工,劳神费力最终却徒劳无得。

    进攻汝阴的战事很顺利,兵力劣势且粮草极度匮乏的曹仁军只是象征性的抵抗了几阵,便将蕲阳在内的数座城池拱手想让给了张绣军。不过张绣并不打算仅仅满足一个汝阴郡,拿下蕲阳之后继续带兵推进,兵锋直指曹仁退防的谯郡。

    ……

    曹氏集团四面告急了!

    东北方向,刘备与袁谭的联军占领了泰山等地,曹操任命的青徐都督臧霸虽然仍坚持依山作战,但是一旦刘备和袁谭集整完毕主力,臧霸的泰山军残部能做的只能是螳臂当车。

    东面,张飞以及张勋的数万联军屯兵小沛,虎视中原腹地梁国。

    东南,张绣终于是露出了獠牙,趁虚拿下了汝阴不说,还进逼谯郡。

    北部,官渡相持的这数月时间,战局形势渐渐不利于曹军。转向阵地消耗战后,曹军的兵粮在袁军的磨盘碾压式打法下日渐消耗。二十余万曹军带伤者愈半,黯淡的战事前景使得曹军主力逃兵不断,士气逼近冰点。而与之相反的,八十万袁军的士气却是越打越发旺盛,已有胜军之姿。

    西面,先前被招抚的关右诸侯们眼见曹氏力颓势衰,也是蠢蠢欲动。每日都有各地私自囤粮聚兵的军报送至司隶校尉钟繇处,但是能臣如钟繇也只能是坐在长安城内垂手叹气。

    南面,就连一向暗弱的刘表也是逮到了机会。在通过细作探到宛城曹军被抽调了大半去往官渡支援的军情后,刘表果断派军攻打南阳,依仗着充足的钱粮兵甲,居然是将南阳郡重新拿回了手!

    仅仅数月时间,曹军控制的地盘便是缩水了三分之一有余,最紧要的是,曹操亲自统领的主力军队,在近半年的持续鏖战下,终于是露出了不敌的败势!尽管曹操本人曾好几次恨言道若是有充足粮草,再坚持半年也挺得住,但是现实就是袁绍在粮草方面抓住了曹军的致命弱点。

    主力不敌,四面告急,情势可谓危急到了最后时刻,甚至就连一向免于战事的许都平静宁和之下也是暗流涌动!

    许昌,司空府。

    曹操任司空以后,军国大事俱先送至司空府供曹操过目,经曹操批示之后才从司空府送至许都宫中由献帝过目。当然,献帝的这个“过目”仅仅是单纯的过目,翻翻看看做个样子走个程序而已。曹操的作法虽然很是悖逆,但是就算是董承那些老臣却都是睁只眼闭只眼得过且过的,只要不太难看就好,要知道当年董卓当权的时候,献帝有时候还根本看不到各种奏报呢。

    曹操离开许都已经有近半年的时间,不过每日各地的军政要务奏报还是依旧每日先送至司空府。在这里由曹操委以军国重事的谋主荀彧决断。

    近些日子送来的奏报最多的还是来自官渡的曹操的催粮军报,尽管荀彧已经竭尽所能将各州郡粮草悉数调派上了前线,尽管就连许都近一个月来都不得不仿效张绣的淮南实行了一定程度的粮食配给制度,尽管连曹操自己都明白粮草供应早已经达到了极限,但是曹操仍每过数日便往许都派人催粮。

    无粮可催不要紧,关键是绝不能不催。尽管这点希冀已经是虚妄飘渺了,但是若是不做这个样子,那么从年初坚持到现在快要坚持不下去却仍然还坚持着的那口气便会彻底散了。

    快要坚持不下去,那就是能坚持,而不是不能坚持!这便是此刻曹操和荀彧心中共同的信念。

第二百一十章 许都事变() 
荀彧两脚刚踏进殿门,却只见董承忽然起身,朝着刘协伏完拱手一拜道:“陛下与伏国丈和荀令君有事相议,微臣那就先告辞了!”

    走过荀彧身边,董承中规中矩向着荀彧拜了一揖,然后便向殿外快步走去。荀彧也低头回了一揖,又向前走了两步,忽然扭头皱眉问道:“董将军何往?”

    董承步子快,刹了一步才住脚,目光却并不看向荀彧的眼睛回声道:“要商议的乃是秋狩祭祀宗统之事,董某不便参议。”

    荀彧哦了一声没有说话,董承便又拜一揖,再次告辞,而荀彧却仍立足在原地深思。

    董承以为荀彧没了反应,又大步走了两步,背后却是又听到荀彧开口道:“董将军留步!”

    等董承转过身,荀彧已经是面向刘协的方向长拜道:“陛下,董将军以往来说却是不便参预秋狩祭祀之事。但是今时不比往昔,董将军位列车骑将军,已于当下朝中将列首位,且有国舅之实,眼下许都仅靠微臣和伏国丈是万万挑不起这秋狩祭祀的重任的,不如有董国舅一同商议此事为好!”

    荀彧说完话是低着头的,却是没有看到刘协和伏完脸色皆是一变,更是没有看到背后董承一张老脸颜色大变。稍隔了片刻,刘协才恢复如常道:“爱卿所言有理~”

    “只是~只是董国舅另有重事在身,实在不便加诸他事。”

    另有重任?荀彧抬头,眼中顿起疑惑。那边伏完却是紧接着刘协的话头不紧不慢道:“西营有粮官徇私舞弊有赚卖军粮之嫌,董国舅正要去查处。今日我们先议个大概罢,待之后再知会董将军亦不迟嘛!”

    经刘协和伏完这么一说,荀彧当即躬身拱手表示认可。事实上在以往的秋狩祭祀上,有权参预的当朝大将军其主要职责更多是执行而不是谋划。因而董承参与不参与这番议事都是可以的。

    暗自舒了两口气的董承再拜,正欲提脚再走,却是见荀彧又是转身过来,面无表情对着他道:“董国舅且慢!”

    董承刚放下的心瞬间又提起来了,那边刘协和伏完也是心头一颤,手心拳握微微出汗。

    稍顿了下,荀彧忽然笑道:“我是想说,董国舅慢点步子走,军粮问题虽然是头等大事,但促急处事不见得于事有裨益,还是稳当点为妥。万万别因此而急火伤身,那就划不来了。”

    董承面色不动,只是笑着回道:“多谢荀令君关念了,董某会注意的。”

    两人互相行了礼,董承又是再拜了一次刘协和伏完,而后踏出殿门拂袍而去。

    只是刚出殿门,董承的脸色瞬间由自然变为凝重沉肃,步伐并未减速,径直出了许昌宫。

    刚出宫门,董承便唤过一名亲侍,从怀中掏出一枚半边符印道:“速速将此兵符送往城外吴将军处,并告知其情况有变,即刻行事!”

    那亲侍小心收好符印,当即上马扬鞭而去。而董承也同时登上马车,往自家府院方向开去。

    车骑将军府邸距离许昌宫不远,不多久董承便下了马进了府院。外表与往常无异的府邸里面此时却是另一番氛围。执刀挎剑的短甲护院们占据着府邸里的要害部位,大多数的家丁护院也是被分发了大量各式各样的武器。与之相比的是有几名僮仆模样的却是被堵住了口嘴捆绑在一起。

    除了这些,还有数十名各种不同衣着打扮的汉子席地而坐在董府的大院里,大多是默不作声状,也有神情亢奋者,却一副压抑的不敢出声的表情。

    这些人都是董氏豢养的门客,或是悍不畏死的关西刀客,又或是侠名远扬的关中剑侠,再就是一些诸地的使着各式各样杂乱兵器的游侠儿,虽然看似一群乌合之众,但实际的战力绝对不容小觑。

    进门少顷,董府的管家便是急急忙忙跑到董承身边汇报道:“老爷,王府、吴府和种府还有吉家和伏家皆派人告曰诸事俱备,各家报上来的人数合计共一千一百二十三人,另外各家肃清一十四人曹贼坐探,我们安插在城内各处的眼线也无发现守城曹军有何异动,还请老爷定夺!”

    并没有发生任何的不测或者意外,真是天助我也!董承面涌潮红之色,当即沉声对管家令道:“即刻派人回复各家,待我董府号起,并发举事!”

    “来人!替某退服换甲!”

    ……

    两刻钟后,位于许昌城中心地带的车骑将军府忽然响起一阵沉穆的号角声,因为已是傍晚时分,城内趋于安寂,这本不应该出现在城内的军营号角声显得格外悠长。

    绵长沉穆的号角声只在许都上空响了片刻,片刻之后,许昌城内各处的人声嘈杂声便是将其取代。长水校尉种辑之种府、昭信将军吴子兰之吴府、侍郎王子服之王府、议郎吴硕之吴府、太医吉平之吉家,国丈伏完之伏家,还有车骑将军董承之董府,这七家的族人家丁僮仆门客共逾千人一同冲出了自家府院,或执刀箭剑枪,冲上许昌街头,有组织地抢占许昌城内要害重地。

    起事号角骤起,端坐在许昌宫中殿内议事的刘协伏完荀彧三人自然是听了个清清楚楚,不同于荀彧的茫然不解,刘协和伏完却是同时对视一眼,再看向荀彧的时候,眼神却是转变的令荀彧陌生到一时接受不过来。

    咳~咳咳

    并不顾忌天子就在跟前,伏完却是大声咳嗽起来。随着这几声咳嗽,刘协身后屏风后面的殿后却是冲出来一队十余名甲士,领头的并不是哪个将领,却是那个老刘宦官。

    荀彧也是一时间反应不过来,看着那十余名陌生无比冷峻相对的执戈配剑的披甲锐士,指着那方才前不久还是一副毕恭毕敬模样的刘宦官道:“这,这是……”

    刘宦官仍是一份平和的神色,面对荀彧仍然保持着恭敬之态。但是此刻这份平和和恭敬中却是明显带了一份生远的意味。

    刘宦官并不开口,倒是刘协先是左右环顾了一遍身边全副武装的精锐兵士,龙躯震颤着站起身来,对着荀彧神色激动道道:“荀令君,你看好了,这天要变了!”

    荀彧心底一沉,却是立刻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事。面色不改,拱手平静道:“陛下,这天没变,这天一直是大汉天!”

    “不!”刘协失声道:“不是,这天不是,自从父皇死后这天就变了,是董贼的天,是李傕郭汜二贼的天,是你和曹贼的天!”

    “不!”荀彧眼中露出坚定之色,罕有的强硬声面对刘协道:“陛下,我是我,他是他,他日后或许不一定为汉臣,但微臣以前是,现在是,至死亦是!”

    一君一臣目目相对良久,年轻的汉之天子却是未能分辨清殿下那臣子眼眸中的与众不同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伏完站起身挡在了刘协和荀彧两人之间,年过五旬的伏国丈一脸肃色,面朝荀彧喝道:“既为汉臣,当除汉贼。尚书令荀文若,当从天子之诏否?”

    荀彧面对身躯高大的伏完,沉寂了良久,终于是俯首拱手道:“臣~谨尊诏命!”

    许宫禁卫在城内刚开始骚乱便关闭了宫门。守备宫室的御林虎贲军名义上是只忠于大汉天子一人的军队,然而现实是这支由曹军百战精锐和曹氏集团子弟组成的禁军只听命于曹操一人的指令。而这支“禁军”的使命只有一个,那便是“保护”天子刘协,为了严防出现可能的意外和差错,曹操曾下令这支“禁军”除此以外绝不允许行职责以外之事。

    然而凡事都有例外,曹操离开许都之前还曾吩咐过百官诸将,他曹操只管官渡前线殊死决战,许都及诸州县之事皆从荀彧居中持重调度安排。因而这支许昌城内最为精锐的军队此刻的最高指挥乃是荀彧。

    一名宫门禁卫疾驰入了后殿,并未留意殿内情况的这名禁卫直接伏地拜道:“陛下,荀令君,城内有人聚众谋反!”

    哼~

    也不知是谁轻哼了一声,那刘宦官却是开了口:“吩咐下去,打开宫门,陛下要出宫镇乱!”

    出宫?那禁卫当即是一愣,这才抬头,只见殿内不过天子、伏国丈、荀彧和这刘宦官四人,但是殿内柱后屏后黑影婆娑,似是有人。

    这禁卫不傻,当即面露疑色,右手搭在佩剑上准备随时应变,却是听见荀彧一声高喝:“还不领命?”

    “可是,荀大人,这……”这名禁卫看着不同往常平和之色的荀彧,仍有迟疑之色。

    “这是我的军令!”荀彧脸色一冷,喝声道。

    “是!”听到是荀彧亲口下令,这名禁卫却是不敢再迟疑,当即拱手领命,下去吩咐宫门虎贲了。

    此刻若是别人下令,不管其官职再高,守备许宫的御林虎贲禁军却也是不会领命。但是命令若是荀彧亲口下的,那就务必执行了。毕竟荀彧的名望地位放在那里。曹操曾有言荀彧乃“吾之子房”,乃是现阶段实打实的曹氏集团第一谋主,或许论兵法韬略荀彧不如侄子荀攸,论机谋善变不如鬼才郭嘉,但是论对于曹氏集团发展壮大的贡献荀彧绝不输于任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