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锦绣三国 >

第123章

锦绣三国-第123章

小说: 锦绣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尽管心中有数,但是张绣还是打开了锦囊确认。打开的顺序自然是先打开那个鼓鼓囊囊的锦囊,伸手从中去掏里面的物体。

    李儒一直紧盯着张绣的脸色尤其是眼睛不曾放过一丝变化,令李儒大感意外的是,张绣只不过在接过锦囊的那一瞬间有困惑之色,随后却是迅速恢复了清明。甚至将那锦囊里的物体掏出来的整个过程,脸色也是极其平常,如同见到了常物一般。

    不得已,李儒只能硬着头皮开口道:“将军请细看,此物虽然与我们平素用来填充被褥枕头的木绵相似,但绝不是同物,而……”

    “这是棉花。”张绣突然出言,打断了李儒的讲解。

    李儒立马识相地闭嘴,虽然他并不清楚张绣所说的‘棉花’什么意思,但是却明白,张绣早已经看出了此物与平日里用的木绵的不同。

    张绣手里拿的确实是一团棉花,一种后世很常见很普遍,但在东汉末年在中国却罕见的域外异物。

    说完了话,张绣这才想起棉花这个学名在当下也不为人所用。事实上“棉”字这个字在宋朝之前并不存在,在这之前中国只有“绵”这个字,古人对于棉字的发明始于棉花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农作物之后。

    而在明初朱元璋之前的数千年里,普通民众御寒的只有布衣,有钱有势的贵人御寒也不过是由动物毛皮制成的裘、袍,极为不便和有碍观瞻。在朝拜、祭礼或待客时还要罩上一件称为裼衣的外套,极为不便。

    另外在这段时期,木绵是唯一的保暖材质。但是因为木绵纤维短细不能被纺织制衣且木棉树不便种植的缘故,稀少的木绵只能充作少数人填充被褥和枕头的材料。这一情况直到宋元明清时棉花得到广泛种植之后才得以改变。

    “此物,是否名曰白叠子?”怕李儒过于怪异,张绣最后还是补充了一句。

    棉花这个名称李儒确实没听过,但是白叠子这个称谓李儒却是听过的。事实上因为棉花是从阿拉伯和印度从西域传来的缘故,棉花有多种音译名,诸如白叠、白筑、白棵、钵吁、帛叠、白答这些都是棉花的现称。

    不过给李儒一百个胆子李儒现在也不敢在张绣面前卖弄学识,末了只能“老老实实”回一句:“将军博学识广,此物的名称儒也未曾全记,将军既然一眼就称其为棉花,那它自然就一定是棉花了!”

第一百八十三章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张绣不喜欢被人拍马屁,但是绝不反感。毕竟这是对于人的一种优越感的满足,没有这种优越感存在的话,那么出人头地还有什么意思?

    讲真,张绣本来是没打算留容李儒的,不仅仅是因为收容了此獠会给张绣带来多少外在的麻烦,单说张绣集团内部,要想接受李儒也是极为困难的。诸如袁涣阎象韩嵩等清流诤臣,是绝对不会容忍李儒这样曾为虎作伥助纣为虐的人物与其并列一席的,像张辽高顺纪灵太史慈这一类耿直将领也不会对李儒有好脸色。

    但是不用已经送上门的李儒的话,张绣还是感觉有点可惜的。毕竟说实话李儒的综合能力不输毒士贾诩,当之无愧的三国起始期第一谋士,实在是时运的缘故,突然就湮灭于剧变的大潮中。

    但是,李儒的这两个锦囊,却是帮助张绣做了决断。

    人家有心来投,自己可不能无意。李儒虽然名声臭,但张绣闭着嘴,捏着鼻子也能凑合用。大不了东窗事发把这厮剁成八扔了再死不承认就完了。

    想通了这些,张绣立马换上了一张春风和煦的脸,亲自起身为李儒指座。“文优愿栖身于张绣帐下,实乃绣可遇而不可求之事。至此以后,我淮南就不止四文了,先生一来,我淮南更添一文!”

    张绣嘴里的四文,乃指的是当下淮南主臣四人的表字。张绣本人字文锦、贾诩字文和、张辽字文远,还有李通字文达,四个人表字里面都带有一个文字,这在淮南也是一个象征着张绣军君臣之间天配地和精诚一心的美谈了,恰好李儒的表字是文优,也带有一个文字,却是给这美谈巧上再加巧。

    不过这话在李儒听来却是另一番意思,因此面对张绣的邀坐,李儒的一双脚跟却是丝毫未动,脸上更是不带一丝迟疑犹豫:“怎敢劳烦和连累将军,儒罪责在身,却是不敢和将军同堂而坐,亦不能和贾大夫、张文远、李文达将军诸君并列。儒只乞将军予儒一皂吏之职、一间草房便是再造之恩了。”

    李儒说完这句话,张绣这才真的笑了。我是不怕天下众口矢之,但就是怕你没有自知之明。

    摆了摆手,张绣说道:“既来之则安之,豪宅深院我淮南还是不缺的,文优可随便挑一个中意的。至于官职衔位,寿春行宫这边还缺一个掌管文书笔记清点财物的主薄,虽然品秩稍低了些,但是随时想要请见我或者贾大夫都是可以的。”

    李儒当即长身一拜:“多谢镇东将军大恩厚德,儒当效死以报。”

    宅院这些张绣确实不缺,当初把淮南的世家豪族清洗了个七七八八,寿春现在空着的宅院着实不少,任由李儒选一个便是。至于寿春宫主薄的职位,虽然是个不大入流的介于官和吏之间的职位,但是却是张绣对于李儒身份的一种掩饰和保护。

    李儒新入麾下,在加上其身份名声的特殊性,注定了李儒在张绣集团内长时间内是无法光明正大出现在台前并掌权的。那么就只有下放基层或者留侍在张绣身边两个选择了。

    下放基层肯定是不可能的。李儒本身的类型和功能属性已经决定了他只能身处高层才能发挥效力。但是如果将其像童飞陆逊一样先留侍在身边当亲随的话,也是极不合适的。毕竟身为淮南和江东的实际执牛耳者,张绣本人及其身边一应近卫亲随是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的,这种情况下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文书记室的更换添置,也会受到多方面的观察打探的,而这些恰恰是决不能在李儒身上发生的。

    先不说这会不会给外部势力诸如曹操袁绍之流抓到把柄,单说袁涣张辽等人,是绝对忍受不了像李儒这样奸佞为祸之人充任张绣的亲随。哪怕李儒在张绣集团内的位置确实是张绣的一个幕僚,但是袁涣韩嵩张辽等人是绝对忍受不了这种事情发生在明面上!

    所以综合种种考虑,张绣只能另谋他法,将更名换姓的李儒放在寿春宫的编制之下。这样既不会因其不必要的打探关注,也避免了张绣集团内对于李儒不满声音的爆发。虽然说这种不满不会被压制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强势,但是张绣相信,棉花的巨大效用最终会使清流派留给李儒一个混饭吃的位置,这对于李儒来说完全足够。

    李儒自然也明白,在远离张绣集团正规文武系统的寿春宫任职,确实是自己当下的最好去处。作为寿春乃至淮南的天然禁地,李儒可以安心在偌大的寿春宫内帮张绣培植棉花预备推广。另外张绣话中最后一句也是向李儒表明了,你除了培植棉花,也是可以在幕后参预军政议事的。这样的结果,却正是李儒心底所仍奢望的。

    说回来,张绣还是真要感谢一下袁术袁公路的。要不是这货大兴土木建起了寿春宫,自己现在还头疼怎么放置袁胤袁耀还有李儒的问题。

    提起袁耀,张绣就有些想笑的感觉。回到寿春之后第一个要见自己的不是汇报情况的袁涣李通,也不是贾老头,而居然就是这位整日不着边际的袁大公子。而且令张绣摸不着头脑的是,这位整日嘻嘻哈哈没个正行的袁宫尉,却是千年难得一见的一本正经的向张绣提出了请亲。请亲的对象,却是贾诩府上的一位女眷。

    本来按照正常情况,你要娶贾府的女的,那就应该去贾府去提亲。但是世人都知道,贾大夫和贾府极少接客,十个上门请见的九个都会收到贾老头有恙在身不便待客的委婉回复,加上贾老头自带的“毒士”光环,那么袁耀来找张绣做主而不是去找贾诩谈亲倒也说得过去。

    贾诩确实有几个女儿,而且张绣也都见过,也有在婚配之龄的,张绣最开始只当袁耀是因为贾诩的超然地位而寻求抱个大腿,于是便将这档子事借空给贾诩当做笑话说了。不过让张绣极度诧异的是,贾诩却是一本正经地回了这么一句:“袁公子文武皆通,品性虽扬却不张,作婿是甚合吾意的。只是可惜了,恐怕是袁公子误会了,他看中的女子,却并不是老夫的女儿。”

    这句话惊到张绣的有好几处。第一处就是贾诩居然夸袁耀文武全才,说有招揽袁耀为婿的意思!这是什么鬼,是正话反说么?不像啊,和老头混一起这么久了,没听过他用这种语法啊!还有袁耀误会了是怎么回事,袁耀这厮到底是看上谁了?

    张绣最后还是知道了袁耀到底是看上谁了。说到底原来是因为郭嘉和许褚的挟持事件,平日里眼高过顶的袁公子却是对柔里刚烈的吕伶一见倾心。当时袁公子只注意到了吕伶和贾诩情同一家亲,回寿春后又听说贾诩的家人和儿女都到了寿春,于是当吕伶乃是贾诩膝下的爱女之一。

    事情搞清了,张绣却是有些哭笑不得了。吕伶虽然出身温侯膝下,随吕布和严氏在这战火纷飞人心险恶的乱世也辗转了半个天下,但是一直以来心思却是极为单纯的。说是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也不为过。就拿吕伶对张绣的印象和态度而言,并没有因为张绣身居显赫而敬而远怯,一直都把张绣当做当初那个一同伴玩有过欢乐的大哥哥。

    而张绣对在丹阳初遇时年仅十七的吕伶也是没有其他的特殊情感的,毕竟两世为人,且现在张绣的心底有着特别的牵挂,对于小萝莉类型的确实没有丝毫的兴趣。对待吕伶,张绣也一直尽心尽力的充当着大哥哥的角色。这倒并不是因为张绣是因为张辽高顺等吕布旧将而特意为之,而实在是因为张绣前世是个独生子从没有过兄妹体验的潜意识驱使为之。

    古人成亲都早,张绣也一直在心底存着为吕伶找个相配的如意郎君的想法。最早时张绣心里的最佳人选是年纪与吕伶相仿且潜力无限的陆逊陆伯言,但是在得知陆逊居然和小乔是青梅竹马的关系之后,张绣却是放弃了这一设想。

    除去陆逊,也就周瑜的年龄和吕伶相近了。不过张绣清楚周瑜所中意的类型,只能是大小乔这种的。除此之外张绣其实不想将吕伶嫁给年龄相差很大的男方,虽然这种情况在古代很普遍,但是吕伶的纯真性格注定了找个年龄相仿的是最契合的。

    回寿春之前,张绣还曾设想过童飞和吕伶的可能性。毕竟这两人不仅年纪相差不大,而且都有着一个相同点,那就是武力值都不低。不过张绣却总是感觉童飞身上少点什么,故此事也一直放在心里。只是没想到刚回寿春,袁耀却是打起了吕伶的主意,而且看似这位平日里行事放浪的袁大公子这次居然有点动真格的意思。

    张绣在那次的弃妹叛逃事件之后对于袁耀一直是没多少好气的,这次更不例外。留你在寿春给你口饭吃已经算仁至义尽了,居然还想癞蛤蟆吃我家小妹的天鹅肉,实在是个笑话。

第一百八十四章 衣带诏() 
张绣在那次的弃妹叛逃事件之后对于袁耀一直是没多少好感官的,这次更不例外。留你在寿春给你口饭吃已经算仁至义尽了,居然还想癞蛤蟆吃我家小妹的天鹅肉,实在是个笑话。

    但是让张绣大跌眼镜的还在后面,当张绣把此事当做笑话讲给吕伶听的时候,没想到吕伶却是腆红着脸,用张绣刚好能听到的声音认真地说道:“我愿意。”

    张绣第一次体验懵逼是什么滋味了。贾诩夸袁耀的话张绣只当是老毒物在讲冷笑话寻开心,但是这话从吕伶自己的嘴里的意味就不一样了。

    难道自己离开的这几个月里,吕伶和袁耀之间还发生什么其他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尽管不清楚到底怎么回事,但是张绣却是没有想要细究了解的意思。笑话,张绣怎么可能把情同兄妹的吕伶的终身托付给那个不学无术的败家子袁耀?

    并没有在这上面过多去想,张绣却是直接无视了吕伶的回应,对于袁耀不自量力的请亲自然也是置之不理。

    相比于儿女私情,眼下的张绣有更多更值得去做的事情。比如,在袁曹生死决战一触即发的当口,张绣军该何去何从的问题。

    自二月末以来,张绣在黄河一线的眼线就不断传来重磅军情。先是袁绍在邺城誓师,彻底与曹操撕破所有情面,以讨贼之名传檄九州宣布南征。并先遣河北名将颜良、大将淳于琼为正副先锋,谋士郭图为随军司马,发十万大兵攻打东郡。紧接着袁绍自己移主力屯于黎阳,做出了力压中原的姿态。

    三月,颜良部兵锋势不可挡,连破数座东郡城池,并围曹操任命的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城。刘延部虽然没能来得及在河北劲卒围成之前带着上下军民撤退,但是好在曹操留在黄河北岸监视袁军动向的大将于禁反应灵敏,及时带本部兵马与刘延兵合一处,并力守城待援。

    颜良领军强攻白马数日不克,挑衅于禁刘延出城野战也无果,只能等待后军攻城器械到齐再作打算。

    于禁和刘延这边在黄河北岸给曹操争取了一个缓冲时间,并且给曹操保住了一个宝贵的桥头堡。身在许昌的曹操自然不能坐视战局的发展,于是在最短时间内,曹操便集整了十八万主力曹军,一股脑向白马进发。

    而同一时间,袁绍号召天下诸侯一齐征讨曹操的檄文却是自徐州传到了淮南。

    张绣在袁曹大战拉开序幕的这两个月也是一直忙活个没停,不仅仅需要补强自己的军事实力,更关键的切实推行自己的新政。

    相比较淮南,刘备的地盘更靠近也更容易接触到袁绍势力,因此河北的檄文先传到了徐州,然后才传到相邻的淮南。

    丝毫不出乎张绣的预料,随同袁军暗使传递檄文一道从徐州来的,还有刘备手下的元老级别的谋士——孙乾孙公祐。

    至于孙乾来的目的,张绣用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