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锦绣三国 >

第103章

锦绣三国-第103章

小说: 锦绣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城门!”

    正说着,城头闸口终于动了起来,护城河的吊桥缓缓放了下来。不过城门却是一直没开。

    半响之后那名校尉一脸通红的又从垛口探出头来:“大将军和诸位兄弟见谅,城门太过厚重,我和手下几十号兄弟只从一边使力许久打不开,望大将军派精壮之人在城门那边助推,两边使力好打开这城门。”

    听到这儿,张绣终于忍不住了,扯着嗓子朝那校尉喊道:“我手下有一精壮之士,名叫胡车儿,力能使五六百斤,你们莫不是要他去甬道推门?”

    距离能有七八十米,张绣等人仍能看清城头那校尉听到胡车儿之名之后脸色变得欣喜起来。只听这校尉喊道:“早就想见识胡将军之威名,今日能见胡将军显示神力,不枉此生啊!”

    张绣冷冷哼了一声,低声骂道:“孙策这厮好不要脸,我不过派刺客行刺了他,现在他就要诈杀我一员亲将,打得好一手如意算盘!”

    骂完之后,张绣问太史慈:“子义,可曾瞅见东吴大将?”

    太史慈摇了摇头,回道:“垛口站着的十余人,末将未曾看到一个相熟面孔,怕是江东兵将躲在了城垛背后,手执强弓硬弩准备埋伏我军。”

    张绣深以为然,当即准备给曹性命令,让其先下手为强。不过就在这个当口,城楼上露出一个张绣和太史慈都相识的面孔。

    却是张绣任命的丹阳都尉祖郞。

    包括张绣在内的所有人懵了。不过片刻之后,太史慈却是第一个反应了过来,朝着城头张口便骂:“祖郞你这贼厮,竟然投了孙策,枉我还曾把你当兄弟,切莫想到看走了眼!”

    曹性此时虽然还未得到张绣的授令,但是一听到太史慈一时愤激的言语,曹性便赶紧张口去喊“放箭”二字。

    千钧一发之际,张绣却是将自己的分贝提到了最高:“撤!”

    张绣没让曹性放箭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城头就十几个人露了脸,没有浪费箭支的必要。第二,若是祖郞投降了孙策,那么势必有一部分丹阳士卒为祖郞所用据守城池,那么孙策完全可以腾出手率领江东军主力包抄夹击张绣军。

    那么现在不赶紧跑路,还等何时?

    等张绣前队变后队,后队变前队跑到五百米之外,祖郞呆呆站在垛口上,仍然保持着一副张口欲言的表情。

    先前那名守城校尉凑到祖郞身边,看着带着尘土远去的张绣军,不仅纳闷道:“将军,就是让他们搭把手推个门而已,至于躲的那么远?”

    摸不着头脑的祖郞也是看的懵了,许久才呆呆道:“也许吧。不过每个城门都被我加厚加固了,他们去了其他几个门也是一样打不开啊!”

    ……

    消除误会已经是又一天之后了,张绣以及麾下将士踏进宛陵城,目睹了除西门之外三门没能清扫的满地尸首,这才感受到了宛陵之战的惨烈。

    孙策攻打宛陵城采取的是最直接见效同样代价最大也最血腥的蚁附攻城。宛陵附近多山林,孙策军抵进宛陵城下的当日直接就地取材大造扶梯,次日便发起了攻城。

    江东六万多主力军队,约有一半都是曾跟随过孙策平江东的可战之士,另外一半也都是孙策择江东子弟中的青壮之众,战力不容小觑。

    而祖郞手下的一万多士卒,对比孙策的主力只能说是临时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当然,这种乌合之众并不是据守吴县的那些豪强武装,一败击溃,祖郞手下的部队虽然说成分复杂,但是战力却是堪用的。

    首先,祖郞手下有昔日为寇一方的近万贼众。张绣收纳祖郞之后,择其善战之士四千编入丹阳郡兵。其余四五千老弱则设为丹阳屯田军。

    祖郞手下这四千嫡系,除了阵法和组织协调稍不如江东军,其实论单兵战力不逊于孙策的江东主力部队。毕竟祖郞比孙策更早出来混,能够在袁术刘繇笮融陆康等几方势力夹缝之间活的那么滋润,在丹阳郡轮番换了好几任太守却愈发壮大的泾县大帅祖郞自然有他过人的本事和手底下一批可靠能打的效命死士。

    这一点,少年出道的孙策自己是体会过的。

    除了祖郞这四千在丹阳摸爬滚打了多年的善战之士,还有原来太史慈手下的士卒。

    太史慈在神亭之战败于孙策和周瑜之手之后,一直不服气。不仅对孙策不服气,而且还对自己老乡和老板刘繇不服气。这不,一气之下呆在丹阳不走了。

    靠着神亭之战打出来的胆气英名,太史慈招拢了刘繇军被打败之后的散兵游勇,自称丹阳太守,征召丹阳本地壮丁加以训练,交好山越部族,在泾县屯兵开府。到张绣来招降太史慈的时候,太史慈已经是屯兵近五千之众。

    这五千精壮,比之孙策手下精挑细选的江东子弟也是毫不逊色。毕竟丹阳之地,多产精兵。这一点张绣自己可是亲身体验过的。

    另外还有原丹阳太守袁胤手下的四千多丹阳郡兵。这部分士卒倒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进取不足,“守城”还是有余的。

    最后,祖郞手下还有两千多“囚士”。都是祖郞血洗秣陵六城的时候,顺带“解放”了的牢房罪犯。这些人大多是昔日有罪于江东的恶人,被孙策关押看守还没满一年。现在还参与了祖郞清洗秣陵六城世家豪族的血腥行动,与孙策军作战中是最卖力的一群人。

    有这么一批单兵战力和战斗意志都不弱的士卒,祖郞能够在孙策不计代价的十来天蚁附急攻中守住宛陵,其实并不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当然,此战中小霸王孙策未能像以前作战中身先士卒也是宛陵没能失守的一个重要原因。

    孙策攻城是围三阙一的最佳打法。阙的那一面正是西面。这就是张绣率军赶到宛陵西门下却未见战迹的原因。

    但是其他三门附近,直到张绣进城,仍是尸首遍野。

    这并不是祖郞特意向张绣邀功。实际上就像那名校尉说的,宛陵攻防战中幸存的健全之士,实在少之又少。

    去除三四千屯守其他城池的丹阳郡兵,据守宛陵的还有万余士卒。但是经历十来天攻城惨战之后,幸存的不过五千之众,其中还大半带伤!

    因为西门不大需用防守的缘故,祖郞在这儿留守的士卒也不多。张绣来的时候,六七百士卒里面只有一二百人算是手脚健全的。城门主城楼这儿也只有五六十青壮,确实一时打不开城门。

    这也怪祖郞,为了守住宛陵,手段是无所不用其极。在孙策军来之前,已经是拆下了宛陵城内所有世家大族的宅院大门,用生铁铸的堪比短矛的超大号“铁钉”加钉在原城门之上。最后打造的城门,每个都至少半米多厚!至于重量更不用说!

    相比之下,孙策军那些从山里砍伐了百年巨树制成的撞门圆木就太小儿科了。

第一百五十二章 吸取了教训的孙策() 
另外,为了准备足够的守城用的柴草滚木擂石,祖郞把整个宛陵城的民房拆了有一小半!饶是这样,还差点不够对付每次蚁附攻城都能遍城墙爬满了的江东兵。要不是祖郞临时决定宰杀城内的所有牛羊猪马,熬制了足够的滚油,说不得还守不住呢。

    其实这也是祖郞守城到最后再没有向张绣派出斥候联络的缘故。就连张绣在第七八天时候派来联络的信骑,祖郞也是直接烹杀掉了其战马制成滚油汤用作守城。

    毕竟当时祖郞是真的战到了穷途末路。手下没有带伤的士卒已经不足两千了,已经再难以用人海战术抵消掉东吴诸多猛将勇将的冲锋陷阵了。

    而一锅马油汤,只用一匹马和几根细房梁的代价,就可以换掉至少十数名江东士卒的性命!祖郞在第八日真可谓是杀的眼红力尽了,脑汁都榨尽了想一切法子想要多拉几个江东兵垫背!

    第九日,自知不能再抵挡江东军一次万人规模攻城的祖郞已经做好了战死或者被俘的准备。但是从天蒙蒙亮,一直到正午,远处江东军营寨却仍然一片死气沉沉。

    祖郞部下已经没有拥有战马的斥候了,用吊篮吊下城的几个步行斥候回报:“孙策军各处营寨皆人去帐空了!”

    这场鏖战,终究是孙策军率先一步没能撑下去。

    大松一口气的祖郞却是不敢发起追击,原因并不是首先想到可能有伏击,而是先考虑到了自军的伤亡!

    再后来,张绣那边又来了三名信骑。祖郞权衡利弊得失,最后选择把这三名信骑当做斥候来用,派去尾随孙策军探听情况。

    这就是张绣在第九日和第十日没有得到回报的原因,也是引起了张绣等人的误会的最直接原因。

    倒不是孙策军在生理上撑不下去了,事实上张绣在清点宛陵城上城下遍地的尸首后,得出了孙策仍能再强攻一日的结论。

    因为城下只有不到一万五千俱尸首!

    按照常规的蚁附攻城战来计算,负伤之士往往是战死之士的两倍左右。也就是孙策麾下尚起码有一万健士!

    但是张绣理解孙策在攻城第八日夜里的选择。此时就算拿下了宛陵,仅凭不到两万能战之士,面对即将到来的张绣六万大军,是不占据任何优势的。尤其是在孙伯符不能披甲亲自上阵的情况下。

    事实上,张绣的南征到此即可完结了。

    张绣南征的目的无外乎两个,一是开疆扩土,为自己争雄天下打下一片大后方。二就是要弄死孙策这个极有威胁的潜在敌手。

    而现在看来,张绣的两个主要目的基本上都达到了。江东三千里土地已经唾手可得了,而孙策的状况在目前看来,已经是不会再对张绣产生什么威胁了。

    实话说,张绣也没有想到孙策会在宛陵城,会在祖郞手下折戟。

    本来按照张绣的剧本,孙策将在攻下宛陵城之后,率江东子弟兵和张绣来一场生死决战的。

    当然在张绣的剧本设想里面,这场生死决战,最终会是孙策这位当世骁雄的最后一战,是留给小霸王送葬的。

    只是现在看来,两军对垒前自己和孙策两马相交的场景,恐怕永远不会出现了。

    不过为了保险起见,张绣在宛陵会合了纪灵的两万军队之后,稍加休整便举全军追击孙策军。

    斩草须除根,这一点张绣还是知道的。虽然目前的孙权尚不足以对抗自己,但是还必须将孙氏崛起的希望全部碾灭!

    说的直白一点,张绣不求全歼孙氏集团上下,但求重创孙氏集团使其不能再自立。

    四日后,张绣追至泾县。泾县虽然城池低矮,但在丹阳郡内尚算一座城防完备的城池。孙策在此留守了大将李术,拨给其三千伤兵阻滞张绣军。

    只是在张绣军还没有摆好攻城阵势前,孙策委以重任且极其亲赖的大将李术,却是果断带着本部士卒与孙策调拨给他的部卒出城献降!

    从宛陵之战的胜利到李术的闻风献降,一件好事接着一件好事发生,不由得张绣这些日子有了些许多疑的毛病。要不是泾县城小,临时挖地道也藏不下孙策的数万军队,张绣都要严重怀疑这是不是又是孙策军的诈计!

    我为什要用“又”字?

    接受了这意想之外的开城献降,不过张绣对待这个危急关头弃主求生的李术却是没有一丝好印象。控制泾县紧要地区,解除了李术部下约莫五千人马的武装之后,张绣只是和随军的军师贾诩一番眼神交流,便突然翻脸不认人,令亲将胡车儿下手绑缚了李术,由军中执军法的刀斧手直接处斩。

    其实张绣这也不算翻脸。翻脸是建立在之前有好脸相待的情况下的,但是张绣在李术献城投降前后一直保持着一副冷脸。或许在李术看来这是为人君者的尊严,但是在连张绣抬腚都知道放什么味的屁的毒士贾诩看来,这个自以为保住了性命的李术已经命在旦夕了。

    按照常理来说,张绣在这种明显占优的战局之下,更应当采取一些怀柔策略,使得大大减少孙策军的抵触心理,使其存在更多的侥幸心理,最终达到瓦解敌军军心使其不至于拼死抵抗的效果。

    但是在张绣看来,一切都要以现实情况的发展为准。

    这些天来,孙策军已经明显露出了不敌张绣军的意思,现在的行军方向也是退避性的。但是张绣发现,自己军队在追击途中并没有出现大批来自孙策军的降兵或逃兵。虽然也遇到不少来自一些三五成群的江东士卒跪地请降的,但是加在一起的数量并不多,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伤落队,且不熟丹阳山林地形只能请降求饶的。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现在在大多数的江东军将士心目中,孙策的撤退只是暂时性的!

    既然已经清楚江东士卒就算投降了也只会是口服心不服,那么就别欺骗自己了,干脆直接一点,反正自己做出南征江东这个决定的时候就已经下定了在江东大开杀戒的决心,现在正是自己执行自己的铁血政策的时候。

    当然另一方面,出身豪族的李术的一番作态也实在令张绣军一众大将作呕。这个李术开城献降很简单,但其过程让包括张绣在内的张绣军一众正直派大将有些反感。因为李术不仅做出了两军尚未对垒却直接开城献降的背主求生不忠之事,而且当场格杀掉了一批忠于孙氏的军中将校。

    事实上你只要将这些人控制起来就行了,做人做事都没必要太绝。李术此举,无疑为他在无端被张绣处死之时,在场却无一人向张绣谏言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当然,如果张绣和他的一众将士知道历史上的李术的“光辉事迹”的话,恐怕对于今日李术开城献降之事就不会感到任何意外了。

    历史上的李术为孙策亲信且重用。亲信到了为孙策爪牙,曾为孙策杀掉朝廷重臣的程度。同样也被重用到了出任封疆大吏的程度。但在孙策死后却立马造起了孙策立下的继承人——孙策之弟孙权的反。

    这样一个人,张绣留下来其实等于给自己埋一个定时炸弹。

    ……

    六日后,张绣和纪灵率军追到了陵阳城下。陵阳城比之泾县更为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