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锦绣三国 >

第102章

锦绣三国-第102章

小说: 锦绣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每一次的专项训练中。与这些士卒吃一样的饭,住一样的地方,也学一样的东西。

    张绣如此做的好处有两个。一是最大限度得到这些精心培养的士卒对自己一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二,也确保了主训教官们不敢藏私,将毕生绝学尽倾囊相授。

    孙策开始西征以后,张绣便将“明枪”和“暗箭”全数提前投放到长江南岸,授予其自由行动权,对孙策个人武力值稍有些担心的张绣临出发前,不仅将西北蛊毒淬于“明枪暗箭”所使用的武器之上,而且还亲自发给每人一支装满透明液体的木筒。命其每日务必都将其武器刃尖擦一遍木筒中的怪异液体。

    这种散发着怪异味道,透明状的液体是张绣亲手制成的毒液。其取材很简单,但是其功效却是几乎无解的。

    这种毒液,几乎随时可以制成。名曰“犬涎”,说直白点,就是狗的口水!

    没错!张绣想要利用连现代医疗都无法医治的狂犬病,来致孙策于死地!

    为了确保能够致孙策于十死无生之地,张绣命人大肆猎捕淮南野狗,最终采了将近千条野狗和各地有名的恶犬的口水,混合起来搅拌在加上一些简单的培养液,以此确保制成的“犬涎”中含有狂犬病病毒!

    西凉特有的蛊毒已经很难解了,张绣还加上了畜生的口水做毒药,不可谓不极度卑鄙无耻、丧心病狂!

    但是话说回来,既然已经决定了要用一种见不得光的手段除掉孙策,那就干脆卑鄙到底!

第一百五十章 丝毫不惧() 
“明枪”和“暗箭”两部死士,共计三十人。或扮作江边渔民,或扮作孙策军部卒,偷渡渗透到孙策军扎营附近,三人一组,潜伏等待合适的时机。

    孙策向来尊重乡民,其军也一贯严格奉行与民秋毫无犯的作风。在收获了良好的民心反馈的同时,也给自己埋藏下了一个要命的隐患。

    比如那些扮作渔民乡民的张绣死士,虽然有部分人样貌与江南本地人大相径庭,但是巡逻监哨的孙策军士卒从来没有仔细盘问过这些身形魁梧高健,偶尔还眼露凶光的大汉。偶尔遇上几次极其平常随意的盘查,也都可以蒙混过关,绝对受不到任何刁难。

    当然,孙策军的熟视无睹也和近些年江南地区涌入大批北方难民流民有关。

    另一些扮作孙策军部卒的人其实更轻松。孙策麾下武将众多,而每一名将领手下都有其各自的部曲,少则数百,多则数千。而且不同归属的部卒往往服饰衣甲有所差别,兵器也大为相异。这就给了浑水摸鱼者们一个可趁之隙。

    在孙策军中,互不统属的各部将部卒之间,并不存在监检身份一说。毕竟统有部曲的将领实质上都是平级的,军制衔位虽然存在着高低差别,但是相互之间并不存在归属和统领指挥关系,所有部众都归孙策直属指挥或由孙策亲自任命的都督指挥。

    这其中的意思就是,哪怕你手下有五千部众,我麾下只有三百部曲。但是能够指挥我的也只有孙策将军一人而已,你是绝对没有权限指挥我的,除非你被孙策将军任为统领一军的大都督。

    这就是江东独特的军队体系。于是历史上出现许贡三门客化成孙策军士兵能接近孙策身边行刺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张绣派出了三十名精锐中的精锐执行行刺任务,三人一组,也就是分成十组行动。最后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组化装成孙策军元老韩当部卒的张绣死士,在庐山山麓逛悠碰运气的时候终于碰上了孙策本人。

    不要问张绣军的死士怎么认得出就是孙策的。暂且不说孙策本人的年龄样貌特征实在很容易描述和辨认,实际上孙策的样貌其实很容易看到。比如孙策军初入柴桑的时候,势必要出榜安民。而孙策本人每次攻陷一城,却是有亲自骑着高头大马巡视城池安抚百姓的习惯的。

    通过细作掌握了大量切实情况的张绣最后对孙策的评价是这样的:“不作秀就不会死!”

    张绣坚信,所有的意外都是由必然性的事件组成的。

    这就是张绣行刺孙策的始末。

    既然目前确保了孙策是必死无疑的,那张绣南征的胜利可以说就有了根本性的保证。除非张绣自己突然感染上了狂犬病病毒,并比孙策提前发病死亡。

    抛开这些不切实际的可能,张绣以为,现在江东孙氏的命运还能走多远,完全取决于孙策本人体内的狂犬病病毒潜伏多长时间。

    是一般的半个月到三个月,还是一年之内,对于张绣来说都无所谓了,完全可以消耗的起。

    毕竟张绣还有不惧孙策的江东主力军的第三要因。

    那就是纪灵和桥蕤麾下的四万淮南军。

    当初聚集在庐江郡的可是有张辽、纪灵和张勋的十二万张绣军。张绣和张辽领着四万雍凉军渡江征讨江东,庐江郡还剩下了八万军队。其作用就是一方面保守庐江郡,防范孙策军狗急跳墙渡江北上攻打淮南,也防备江夏郡的黄祖来袭。另一方面就是牵制孙策的江东军主力,使其不能分兵回师,只能全军徐徐而退。

    在张绣的庐江郡太守刘晔的缜密布防下,纪灵和张勋的八万淮南军将整个庐江郡防护的严严实实。还有在张绣特遣的使者鲁肃鲁子敬的积极斡旋下,荆州襄阳方面和江夏太守黄祖都同意了与张绣军的临时性友好结盟条约,襄阳刘表方面调集荆北军主力南下镇压长沙太守张羡的叛乱,黄祖则配合张绣军一起牵制孙策军使其不能轻举妄动。

    但是牵制始终只是牵制,不是阻击狙击什么的,不能彻底拦住孙策和他的江东子弟兵回师江东的决心和步伐。

    在孙策的率领下,江东军抛下了一切重型军械装备。包括那些由江东的能工巧匠制作的、由大型船只转运到柴桑的攻坚器械,大型弩车投石机什么的。

    这些攻坚器械、弩车投石车本都是给黄祖和他的西陵城以及刘表派来的五千长矛手准备的。现在,只能随便丢弃在柴桑码头,随时准备烧毁或沉入江湖。

    孙策回师以后,占领柴桑的是黄祖军。在这里不得不说黄祖一句,硬仗不行,顺风战打得还是挺溜的。得到孙策遇袭伤重、张绣军暗度陈仓釜底抽薪了江东的消息后,黄祖立马在西陵纠集了江夏郡的所有水陆军队。一看到孙策军有撤军回师的迹象,黄祖立刻领着主力军队踏上了长江南岸的土地。等到孙策军刚开始撤退,便挥军拿下了长江中游重镇柴桑。

    柴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赤壁之战时孙权亲自坐镇柴桑便能看出来其战略地位。黄祖拿下柴桑,这意味着他掌控了长江中下游的咽喉门户,荆州从此可以不必太过担心来自江东的威胁。

    当然,黄祖拿下柴桑也是冒着极大的风险的。江夏军主力离开了西陵渡江南下,意味着荆北完全向张绣军敞开了门户。不过黄祖更料定的是——张绣是绝不会冒不起荆州和江东两线开战的风险的。

    事实上黄祖赌对了,张绣虽然走之前要求过纪灵和张勋择机拿下柴桑重镇,但是现在也只能说一声计划赶不上变化了。

    不过看在江夏郡水师卖力追杀江东水军、黄祖亲自领军追在孙策军主力背后的份上,纪灵和张勋也只能脸上装着笑去给黄祖送上祝贺。

    一时之间,淮南军和江夏军之间几乎达到了亲密无间的地步。黄祖主动承担被孙策军杀个回马枪的风险,纪灵则领着本部四万淮南军,在长江北岸跟着南岸孙策军东行的步伐,背后策应和随时准备支援黄祖军。

    这种态势下,尽管孙策可以完爆纪灵和黄祖任意一人,但是此刻孙策军却是不敢有丝毫率军反攻的想法。不仅是因为绝大多数江东将士救乡心切,更是因为孙策本人没有把握一次性解决纪灵和黄祖两人的狼狈为奸。

    毕竟江夏军和纪灵军合计兵马数量远超孙策的六万兵马,而且纪灵军后面还有随时可以支援的张勋部四万兵马。孙策要是有以六万不能久战之士打赢十余万大军的能力和把握,还不如当初直接北攻淮南,拿下淮南去和袁曹争鼎中原呢。

    于是就这么一路憋屈的走回江东地面,原本一个来月走完的陆路,最后居然走了将近两个月!

    好在最后黄祖攻下彭泽之后,江夏军就不再尾随江东军。剩下的纪灵军威慑性大大下降,江东军的行军速度大大加快,在山林多雨地带终于走出了正常速度,还攻破了张绣统治下的丹阳郡陵阳地区,逼近了泾县,只要攻下丹阳前郡治宛陵城,就算回援成功了。

    因为如果张绣不傻的话,肯定令一路与孙策军隔江平行东进的纪灵军四万兵马从历阳南渡,从牛渚滩登陆加入张绣的南征大军。

    事实上,张绣也确实是这样安排的。纪灵军并不具备主动攻击孙策主力的实力,之能一路眼巴巴看着孙策回师。不过到了历阳的话,可以南渡与张绣亲率的两万大军会和。张绣面对孙策率主力回师而丝毫不惧的底气就在于此。

    孙策军现在急需做的,就是在纪灵军南渡与张绣军会和之前拿下宛陵城,取得一块立足之地,也保证短期的粮草无虞。

    听说就在这几天,那个不久前烧杀抢掠了秣陵六城的丹阳郡兵回防了宛陵城。听说丹阳郡兵数量不少,而且丹阳兵还自诩精兵,不知道在我江东子弟兵面前,能挡几天呢。

    对了,张绣任命的丹阳都尉听说叫什么祖郞,那不是以前的泾县大帅祖郞么,怎么会成为张绣的走狗帮凶,还摇身一变成为了统军过万的一方大将。

    不过再怎么变,祖郞也摆脱不了山贼巨寇的出身和尿性。他的泾县大帅名声再响,也不过是一介贼寇而已,何以与讨逆将军为敌?

    谁都没有想到的是,孙策亲率的六万江东子弟,还未与张绣交战,却正是先在祖郞的手下吃了一个大瘪。

    孙策军打下了陵阳的战报递到张绣手上的时候,孙策已经挥师拿下了泾县。再等到张绣率军赶到丹阳郡境的时候,孙策军已经抵达了宛陵城下。

    从丹阳郡边境赶往宛陵,还需十来日。这十余日来每日张绣都能接到祖郞的战报。前几日祖郞在战报中倒是不缓不急的,上面也较为详细的记载了攻城战中己方的伤亡和对孙策军的歼敌情况。不过从第四日开始,也许是打探到了张绣即将率军来援的消息,祖郞在战报中每天更多的是提到己方的伤亡情况,对于孙策军情况却多是一笔带过。

    终于,在第八日,祖郞连续派人送来了两封战报。其中一封还带着血迹,也不知是祖郞还是孙策士卒的。其中的大意是,宛陵城最多守过今天,江东军将多兵众,晚间也有勇将率领部卒掠城,一天到晚轮换不停的蚁附攻城。而祖郞手下的丹阳精兵和嫡系部众基本上已经全部趴在了宛陵城墙上,已经是再经不起任何一波大规模的攻城了。

    依照祖郞的描述,宛陵城上万守军在江东军众多武将的强攻猛袭之下仅仅八天内已经伤亡过半。当然祖郞也不是没有斩获,不说杀伤了多少江东士卒,却是射杀了一名孙策的亲信大将徐琨。

    第九日,张绣军一整天没有接到任何来自祖郞的例行战报。派往宛陵的几波斥候哨骑也是无一人返回。

第一百五十一章 宛陵之战() 
第十日,预感宛陵城不妙的张绣大大放缓了行军速度。

    丹阳郡多山,除了东北部的秣陵等地尚算是平原之外,其余州县包括宛陵附近都是山川险峻之地,加上夏秋之际草木繁盛,极其有利于埋伏。

    不过这时候张绣已经距离宛陵不远了,另外纪灵部四万淮南军基本上都渡过江了。大将纪灵亲率两万前军已经抵进到了芜湖一带,其余两万后军在上将桥蕤统领下正在牛渚整备待发。

    虽然宛陵丢了,不过张绣仍然完全可以将孙策军堵截在丹阳郡。

    次日傍晚,张绣本部赶到宛陵城附近。

    天色近暮,就算此时孙策想要以逸待劳攻击张绣,也是不大可能的了。毕竟在古代夜盲症是相当普遍的,即使江东士兵多食鱼荤,夜盲症较北方士卒轻,但是也达不到在夜间大规模会战的标准。

    更别说,江东军的长处在于弓射,而西凉兵擅长野战混战,孙策若是执意夜战,无异于以短击长。

    当然,也不排除孙策会强袭张绣以挫西凉军锐气的可能。夜间的全军决战是不可能的,但是派遣精锐之众发动夜袭是完全可能的。

    另外,张绣故意将抵达宛陵的时间拖到了傍晚,也方便了连日行军的西凉兵恢复一些体力。

    等到张绣走一步看三处地小心翼翼终于在天色大暗之前走到宛陵城下的时候,赫然发现宛陵城上插的竟然不是孙策的“孫”字绿底大旗,而仍然是祖郞的“祖”字将旗和自己的“張”字大纛!

    张绣的第一反应就是有诈!

    以逸待劳不成,就想诈我入城么?

    城头上的士卒望见了张绣军,纷纷欢叫起来。不过城内此起彼伏的欢呼声在张绣听来却是那么的勉强和笑不由衷。

    张绣暗自打手势,将太史慈和曹性招到身边,低声吩咐道:“子义,你与在神亭与孙策手下诸将交过手,等下认清楚了,看哪个是江东大将,曹性你便令弓弩手射之!”

    太史慈和曹性面色皆是一肃,只是朝着张绣点了下头。怕引起城上人注意,却是并不像往常那般禀手躬身称是。

    接下来张绣一边若无其事的带着先头士卒走近城门,一边暗暗晓令调度各部将。等靠近了城头的时候,张绣自己手心却是已然出汗。

    张绣军打头一骑闪出,一边纵马直奔城楼底下,一边朝着城头高声吆喝道:“平寇将军已经亲自率军来援了,城门怎么迟迟不开,吊桥怎地还没落下?”

    这一骑刚喊完话,城头垛口却是露出一个校尉打扮的大汉,一脸的皮笑肉不笑:“城内人手不够,大将军和诸位兄弟稍候,我现在立马去开城门!”

    正说着,城头闸口终于动了起来,护城河的吊桥缓缓放了下来。不过城门却是一直没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