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明末做皇帝 >

第71章

重生明末做皇帝-第71章

小说: 重生明末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政这件事情已经成为了众人都知晓的秘密。

    当然忙着新政的朱由检对于辽东的局势也没有放松警惕,他下了一道旨意,辽东关乎国本,为国守土安疆的士卒们,没有过新年,但朝廷要补上,他又再度压榨户部拿出白银十万两,内库二十万两,用作犒军之用,为将士增添了新的棉衣,又发了一份不大不小的红包,允许将士在军中可以饮酒三天,当然为了不让建奴有可乘之机,饮酒的顺序与安排自有孙承宗的调度。

    这日朱由检拿着奏章正在批阅,李国普冒着大雪来到养心殿求见朱由检。

    朱由检知道李国普寻他定是有大事禀报,立即让他入殿。

    李国普进入大殿后,朱由检看到李国普的官帽上有些落雪,赶忙开口说道:“来人赐座,在给李阁老上一杯热茶暖身。”

    听到朱由检的话后,自有太监搬过来一张椅子,另有侍女去准备茶水。

    李国普顾不得谢恩,急迫的说道:“皇上,福建出事了。”

    朱由检心中一紧,但脸色没有发生变化,询问道:“何事。”

    “福建巡抚葛靖国与三日前暴毙家中,今个福建的奏章入了内阁。”

    “哎,可曾查到原因。”

    “葛巡抚本就年高,政务繁多,应是积劳成疾而死。”李国普开口说道。

    “厚葬葛靖国。”朱由检叹口气说道。

    “遵旨,不过皇上还有一事,微臣不敢隐瞒皇上。”李国普迟疑了一下,开口说道。

    “还有何事?”

    “郑芝龙被朝廷整编以后,便帮助朝廷对付沿海不受教化的海寇,福建总兵,水师提督贾石整肃了水师,沿海贼寇被朝廷水师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但皇上,虽说海寇之乱得到了抑制,但福建水师在海上面已经不止一次的与荷兰国的战船发生冲突,险些酿成战祸,但这些事情都被葛靖国瞒了下来,只因微臣有一个学生在福建为官,写信告诉了微臣福建的这些事情。”

    “一山不容二虎。朝廷水师做大,与他们这些蛮夷有些冲突也是人之常情,向朝廷隐瞒,葛靖国做的对,葛靖国走了,但福建这个摊子还是要有人接下来的,你们内阁拟几个人选,让朕看看。”

    “微臣遵旨。”

    虽是新年,但陕西的巡抚衙门,李烁仍是没有休息,因为异常的天气让许多农田受灾,有的地方甚至可能颗粒无收。

    当然不仅李烁,曹德章的新年也没有过好,几乎大半时间都在官府中。

    李烁知道因为这次的异常天气,会让陕西今年的局势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他需要做好准备。

    他一边下令各地官府筹备赈灾的事宜,一边上奏朝廷,禀报陕西的情况。

    今年陕西异常的寒冷,长安城中少见人烟,坐在马车上的曹德章也是忧心忡忡,这几年陕西的光景都不是很好,若是今年再有大灾的话,天知道会闹出什么乱子。

    马车在巡抚衙门大门处停下,曹德章下了马车,便进入了巡抚衙门,冷冷的寒风打在脸上,只觉得像鞭子抽打一样的疼痛。

    进入大堂后,曹德章便看到伏在案前写奏章的李烁。

    “抚台大人。”曹德章轻喊一声。

    李烁抬起头看到曹德章后,赶忙起身道:“曹大人来了,快坐。”

    曹德章没有跟李烁客气,坐下身去,这个时候,一名衙役端上了一杯热茶,颇感寒冷的曹德章赶忙喝了一口,暖暖身子。

    “这天也怪了,在京师的好友给本官写信,说京师已经下了半个多月的大雪,可我们陕西,在打入冬以来,不见一滴雨露,天气又那么冷,可怜了普通百姓,大半年的辛勤,全都付诸东流,天不佑大明啊。”李烁看到曹德章便开始说了些丧气的话,当然说这些话也可以看出李烁与曹德章两个人的关系非常不错,只要是人都有自己的弱点,李烁当上陕西巡抚以后,一直事事亲为,皇上对他如此看重,也无形之中给予李烁很大的压力,他唯恐治理不好陕西,让朱由检失望,此次大灾预兆如此明显,又怎能没有牢骚。

    “抚台大人不必太过忧愁,在入冬前,我们便在全省范围内打了两千多口井,若是再不降雨下雪,我们就调动兵士与百姓一起抗灾,就算是挑水也要救活庄稼,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上奏朝廷,让朝廷也做些准备,并征得朝廷允许,允许我们官府调动长安府中军需粮食,只要百姓有吃的,便不会闹出什么大事来。”曹德章为李烁宽心,当然,曹德章明白现在李烁肩上的胆子与压力。

    “曹大人,陕西从天启四年开始,便有许多民变,年景就一直不好,若是今年再受大灾,会发生什么事情,你我二人心知肚明,即便有民变,甚至有人造反,你我二人都不能退缩,为皇上守土安民是你我二人的责任,若是这些民众变成叛贼,为皇上除贼,你我也责无旁贷。”李烁满脸坚毅的说道。

    “哎,抚台大人说的是,可抚台大人可曾想过,若是陕西发生民变,甚至造反,朝堂上的人会放过你我二人吗?到那时,只怕你我想为国尽力,为皇上分忧都是奢望。”曹德章叹口气颇为无奈的说道。

    求推荐,求支持,求订阅(。)

第一百三十八章 机要司 上() 
李烁放下手中的毛笔,站起身,走到大堂的门口,看着暗淡无光的天空道:“听天命,尽人事。”

    虽说陕西有民变的可能,但赈灾方面,李烁还是没有丝毫大意,与曹德章所说一样,一封八百里加急的奏章入了京师,便是请求朝廷同意陕西官府使用长安府所存的军需粮,这封加急的奏章入了朝廷后,受到内阁与朱由检的高度重视,李烁奏章中说,延安府上万亩良田,均不受雨露,在加上天气酷冷,许多土地都出现了干裂,在这个季节出现这种情况极其罕见。

    接到奏章后,李烁召见了首辅李国普,户部尚书郭允厚,入乾清宫议事。

    乾清宫中,李国普与郭允厚二人均被赐座。

    “李烁奏章中说的,你们也都看到了,陕西大灾,已经无可避变了,朝廷有多少钱粮可以调动,你们心中可有个章程?”朱由检的声音压得很低,虽然知道陕西会出事,可当奏章到了朱由检的案前,还是让朱由检有些接受不了这个早就知道的现实,当然朱由检虽然有点忧愁,但还不至于颓废,他现在想着的是怎么能让受灾的百姓吃饱饭,若是百姓造反,又怎么平叛,或者说,怎么堵住流民向中原各省流窜的道路。

    “启奏皇上,户部可调出一百二十八万两白银,米十二万担,粮二十七万旦。”早就统计清楚的郭允厚说道。

    “朝廷户部只能调出这么点钱粮吗?”朱由检脸上有些不快,虽然知道户部紧张,但陕西军田私占案,缴纳户部的就不止这些银两,现在郭允厚的态度让朱由检多少有些不满。

    “皇上,实不相瞒,微臣说的都是多的,辽东要钱粮,朝鲜要钱粮,保不齐今年蒙古也要伸手,户部真能只能拿出这么多,才不会出乱子啊。”郭允厚知道朱由检现在有些不满意,可即便不满意,他也没有什么办法,户部能力就这么大,作为一个国家管钱管粮的部门,他们总会有一笔不能动的银两,这算是应急的资金。

    “那陕西呢,若是陕西今年真的大旱,颗粒无收,难不成朝廷只能拿出这么多点钱粮用作赈灾吗?”朱由检声音有点冷淡。

    “皇上,您不要生气,郭尚书这也是没有办法,朝廷每年的税收就那么多,天启六年,税银才不过二百六十万两,天启七年,也就只有二百九十五万两,户部能拿出一百二十八万两用作陕西赈灾的储银,已是十分不易了。”李国普作为内阁首辅,他比谁都清楚,大明朝管户部的有多难,用钱多,来钱少,年年亏空,恶性循环,这个时候能拿出这么多的银两,也是出乎李国普的意料。

    听完李国普的话后,朱由检叹口气,轻声说道:“想来是朕莽撞了,郭尚书,你说朝廷现在能用什么办法来赈灾呢?”

    “提高税收。”

    “如何提高?”

    “分批次加大田税,盐税也要往上增添。”郭允厚咬着牙齿说道,作为一个文官,能说出增加税收这种话来,可见现在大明的窘状已经把郭允厚逼的无路可退了。

    朱由检来了兴趣到:“如何分批次增加田税,又如何往上增添盐税呢?”

    “在富裕的省份多征收粮食,银两,来填补受灾省份,在我大明,不能出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事情。”郭允厚坚定的说道。

    “说起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又如何不应景啊,今日这宫殿之中只有我们三人,朕对你们二人说句实话,就算在增添农税,就算把盐税提高到普通百姓吃不起盐的地步,也填补不了受灾省份的窟窿,可我大明开国二百余年,又可曾收过那些富商乡绅的税。”朱由检在龙椅上站起身,朱由检站起身后,郭允厚与李国普也不敢在坐着,赶忙起身。

    “确实如此,皇上,秦国能灭六国一统天下,用的是严法,行的是公道,微臣以为,应该向那些乡绅征收税务,才能让我大明重新焕发活力,强大起来。”郭允厚所说的全是他的心里话,他在中枢多年,又一直担任着户部的职位,他比谁都清楚大明朝病在哪里,根本原因还是在税收上面,税收不多,并且极为不公平,一个人只要有了功名,便可不交税不纳粮,这就让大明朝损失许多的税务,更重要的是,大明朝商业税少的可怜,甚至没有,商业税在哪个朝代都是重中之重的,但明王朝却没有,原因也是在于站在朝堂之上的那些迂腐官员。

    在平反张居正的时候,为何那么多的人反对,根本原因是大家伙都清楚,张居正代表的是新政,为张居正平反皆是为新政做准备,新政一定会迫害到地主乡绅阶级的利益,而站在朝堂上的那些官员,代表着这些阶级的利益,甚至有许多人就是最大的地主。

    郭允厚的话让朱由检与李国普都吃了一惊,李国普虽然知道皇上有这个意思,但在朱由检找他商谈的时候,从来没有提起过,就是怕犯了众怒,被人围攻,没想到一直以来为官低调的郭允厚能在皇帝面前说出这般话来,当然朱由检吃惊之余,更多的是欣慰,心中直呼:“大明复兴有望。”

    “那便是官绅一体纳税。”

    “对。”郭允厚接口说道。

    “来人。”朱由检高喊一声。

    门外候着的太监,赶忙推门进入。

    “你去吧王承恩给朕找来。”

    “遵旨。”小太监领完旨意后不敢有半分耽搁,直接去找了王承恩。

    新年的这几天,王承恩也一直在忙宫中的事情,已经两天没有见过朱由检,听到朱由检召见,赶忙放下手中的事情,与小太监一同去了乾清宫。

    到了乾清宫中,王承恩赶忙跪拜道:“吾皇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由检摆摆手道:“平身。”

    王承恩站起身后,就等着朱由检对自己的吩咐。

    “王承恩,朕让你过来,是有一件事情要交给你去办。”

    “不知皇上有何吩咐?”(。)

第一百三十九章 机要司下() 
“王承恩你速速拟旨,发往江南等地,陕西大灾,恐颗粒无收,百姓多受苦难,由江南各地官府征收多余粮食,由户部调配,发往陕西,而户部也要尽力从各地内库中抽调粮食,运往陕西。”

    “老奴遵旨。”王承恩恭恭敬敬的说道。

    “还有,在拟一道旨意,发往陕西李烁,军需用粮,可用作赈灾,万万不可让百姓饿死。”

    “是。”这两道旨意都比较急,王承恩不敢耽搁赶忙下去去办。

    “郭尚书,你说官绅一体纳税,你心中思量多久,可有章程?”朱由检看向郭允厚轻声说道。

    “皇上既已下旨为张阁老平反,就应趁热打铁,尽快恢复新政,微臣提议,由内阁牵头,六部参与,在三天之内,重新议定新政,至于官绅一体纳税的新政,此乃国策,应召见各级官员共同商议,微臣心中即便有些想法,现在也不能说出啊。”郭允厚虽然为官忠厚,但也不愚笨,官绅一体纳税,这是大明朝谁都不敢提的,今天自己提出来,已经得罪了许多人,现在若是在皇上面前在多言语几句,只怕自己往后的日子更加不好看,虽然一心为国,但多少也有几分为自己考虑的意思含在其中,当然对于这些,朱由检也看出来了,但是却没有一分怪罪郭允厚,他能把官绅一体纳税这句话说出来,已经证明了自己忠君爱国。

    因为陕西的大灾,让朱由检有些自乱手脚,他赶忙下旨,有李国普与六部尚书一同商议新政,三日之内必须拿出章程,而机要司也由袁崇焕在京师筹备,机要司主要行政权利朱由检与内阁的辅臣也都商量了下来,设置六名机要大臣,管理各地机要突发之事,包括赈灾,叛乱等,因为刚刚成立,朱由检需要内阁的帮助,便拍板决定由内阁统属,六位机要大臣,朱由检任命了袁崇焕,郭允厚,温体仁,洪承畴,骆养性,周延儒六人为第一批机要大臣,原先职务不变。

    这六个机要大臣的人选,朱由检考虑了许久,袁崇焕,郭允厚不用多想,便可榜上有名,洪承畴资历尚浅,不过朱由检一直觉得洪承畴此人聪明,并且现在对于大明也是忠心耿耿,让他成为机要大臣,也是为了以后能够让他顺理成章的进入内阁,骆养性掌管锦衣卫,他成为机要大臣,也可以让机要司行事更加方便,而温体仁,他是个小人,有的时候小人能办许多君子办不了的事情,想出君子想不出的办法,而起用周延儒为机要大臣是为了平稳一下东林党。

    机要司成立以后,许多官员都在想这不就是个小内阁吗,但无人知晓,这个机要司会在以后发挥出多大的作用。

    当温体仁知道自己成为机要大臣后,心情十分舒畅,他知道皇上对机要司的看重,正想着干一份大事业的时候,皇帝却责令出京,奔赴陕西,监管陕西赈灾一事。

    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