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明末做皇帝 >

第70章

重生明末做皇帝-第70章

小说: 重生明末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来那日,王士性在手下的保护下去了南城,但王士性耍起了自己的小聪明,觉得十几个人保护着自己,目标太大,便找个机会摆脱了随从,自己一个人想要逃跑,不过刚走没有几步,便被叛贼堵住。

    这些叛贼全是最外围的人员根本就没有见过王士性,他们在突围的过程中被官军堵了回来,现在看着一个普通百姓,雄性大发,不给王士性开口说话的机会,直接一刀了解了王士性的性命,当然,若是王士性没有自作聪明,在那么混乱的局势中,也不是没有逃脱的机会,可世上却没有后悔药可卖。

    王士性的死标志着天启七年末四川神庙叛乱被彻底剿灭。

    不过朝廷刚刚平静下来的局势被这场叛乱给打破了,四川巡抚孙传庭上奏,保江府发生叛乱,保宁知府刘国梁上奏,通江城被攻破,县令被杀,两日后,平叛成功的奏章又入了京城。

    从孙传庭的奏章入京得知四川发生叛乱后,朱由检便开始闷闷不乐,朝堂上的许多官员开始弹劾孙传庭治下不严,导致了这场叛乱,更有了解情况的御史上奏,说了这场叛乱的起源,当然孙传庭是皇帝钦命的四川巡抚,有人弹劾,当然也有人上奏去求情,围绕着孙传庭,大臣们从早吵到晚,让朱由检十分厌烦。

    上架了,求支持(。)

第一百三十五章 施凤来被扣() 
在朱由检心中从未想过去治孙传庭的罪,当然他也没有对孙传庭失望,相反因为这件事情让朱由检对孙传庭更加有信心,若说之前他是靠着前世的记忆觉得孙传庭是个有能力的人,那么经过这场神庙叛乱、短短几日孙传庭便就平定了叛乱,就可以说明他是个临危不乱,可寄重托之人,朱由检闷闷不乐的原因在于现在的历史在已经改变,因为在他所熟悉的历史中四川根本就没有发生过这种可以震动朝野的叛乱,历史已经改变,当然最让朱由检失望的还是朝廷上的官员与应变能力。

    保宁府发生叛乱,大臣们第一件做的事情便是要弹劾孙传庭,难道他们就不不知道事有轻重吗?朱由检知道,凭着现在朝廷现在的能力,根本就不足以应付日后的种种变局,也是因为这件事情,让朱由检下了一个决定,他要再度增设一个行政机构,专门应对这种突发事件所用,严格意义上说就是为了叛乱做准备。

    养心殿中,朱由检站在门前,在他的身后站着李国普,袁崇焕二人。

    “刚刚孙传庭上了折子,想必你们两人心中也都清楚,叛乱被平定了,贼首也死在乱军之中,可朕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不知皇上为何忧愁?”李国普开口询问道。

    朱由检转过身看向李国普一字一句道:“从四川叛乱到结束,朕所忧愁的事情就不是叛乱本身,而是朝廷的不作为,若不是四川官府处理得当,那这场叛乱便会尾大不掉,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当孙传庭上奏说保宁府有人举事谋反,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跟朕说,该怎么办,朝廷下一步该怎么做,是招安,还是平叛,没有一个人说啊,朕十分寒心,他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要弹劾孙传庭,李国普,你在京师呆了那么多年,有多少官员吃着闲饭,每日拿着朝廷的俸禄,等到朝廷用到他们的时候,他们却拖着那些想为朝廷办事官员的后腿,你们说,朕该不该寒心,又该不该忧愁呢?”

    朱由检的话让李国普哑口无言,当然这些李国普也都想过,但是他不是张居正,他不敢提出精简机构,裁剪官员的方案来,故听完朱由检的话,他只能闭口不言。

    朱由检往前走了两步开口说道:“此次平叛死伤的官军家中要有抚恤,这笔银两由内库出,朕不希望有人在这笔银两上动手脚,而通江城的百姓最苦,受了无妄之灾,下旨,免征保宁府一年赋税,通江五年赋税。而贼首五马分尸,株连九族。”

    李国普与袁崇焕尽皆低头恭敬道:“遵旨。”

    “这次保宁叛乱,孙传庭确实有些责任,你们二人认为我该怎么惩罚他。”朱由检回到龙榻上坐下后开口询问两人。

    李国普与袁崇焕与孙传庭都没有什么交情,但从朱由检刚刚的语气中可以看出朱由检根本不就没有想过要惩处他,故看透一切的袁崇焕开口说道:“皇上,孙传庭监管不力,但处事不惊,为朝廷平定了叛乱,理应功过相抵。”

    “功是功,过是过,怎能相抵。”朱由检摆摆手道。

    “既然如此,不如罚他一月的俸禄。”李国普也开口说道。

    听完李国普的话后,朱由检笑了笑道:“那就罚他三个月的俸禄,让他长长记性,当然他也有功劳,朕就奖赏他一百两白银,荫一子为锦衣卫百户,让他上报一个名单,谁有功劳,朝廷便会额外赏赐。”这道旨意发出去,一定会让许多官员不服气,这那叫罚啊,这分明就是天大的赏赐,当然朱由检送给孙传庭的最大的赏赐不是什么荫子百户,一百两赏银,而是让他上报一个朝廷额外赏赐的名单,这有助于孙传庭在四川军中树立威望,孙传庭在四川越有威望对于日后的中原局势就越有影响力。

    朱由检这么偏心的旨意,李国普与袁崇焕也都没有提出什么不同意见,只道了声遵旨,谈完这事情以后,朱由检便让两个人退下。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蒙古那边又发生了情况,盟约签订了,但是施凤来却被扣在了那里,谈判使团在那里用尽了九牛二虎之力,蒙古人还是不放施凤来回来,他们都认为信不过汉人,知道施凤来是个大官,在皇帝面前说的上话,为了保证明人能够遵守盟约,便羁押了施凤来,想来还是为自己找一份保证。

    施凤来被压在了蒙古,朱由检倒是没有想到,不过既然事情已经发生,就只能想着办法解决,蒙古人把施凤来扣在蒙古,根本就不是明智的选择,若是明朝不想遵守盟约,便是有十个施凤来在那里,也不会顾及,这样子,只能让满朝文武对于蒙古不再信任,得不偿失。

    朱由检让王承恩去看了施凤来的家人,并宽慰一番。

    施凤来被扣在蒙古,满朝文武都十分震惊,生气,两国交战还不斩来使呢,这来签订盟约,你却把人扣了,这样子的人能指望着他们遵守盟约呢?所有的官员心中都打了这样一个问号,即便朝中的重臣也都有此疑问,若是盟约签订后,蒙古人不遵守,那要之何用,最为重要的是这关乎到皇家与朝堂的颜面,故大臣们都纷纷上奏,痛骂蒙古人,更有人提出废除盟约,若是不把施凤来与福王世子朱由崧放回来,便出兵北伐,当然喊出这些话的也都是些理想派。

    不过一封大臣的一封奏章却解了朱由检的困惑,上这封奏章的不是别人,正是礼部侍郎温体仁。

    “施辅臣北复蒙古,签订盟约,蒙古无信,私扣辅臣,阻其回国,端是可恨,虽蒙古,不受教化,但建奴势大,威胁北疆,皇上应以大局为重,签订盟约共抗后金乃是国策,不能因一人,而阻碍盟约,为堵天下百官之口,皇上应立即下旨,言明在施凤来离京之际,皇上便嘱咐与他,想尽办法,留在蒙古,监督蒙古,履行盟约,此然便解了百官疑惑,事关国策,望皇上采纳微臣之谋,不能因一人而费公。”(。)

第一百三十六章 新年伊始() 
看完温体仁的奏章后,朱由检轻叹口气,觉得为今之计,也只能用温体仁这个办法,因为施凤来被扣押,确实有损国体,若是自己不给大臣们一个交代,一定会受到大臣的反弹,甚至盟约会被全盘否定,以前所做的一切努力全部付诸东流。

    温体仁在这个关键时刻算是帮了朱由检一个大忙,想了想,最后朱由检还是采纳了温体仁的计谋,向百官宣布,你们不要闹了,不是蒙古人私扣施凤来,而是朕给施凤来密旨,让他想尽一切办法留在蒙古,监督蒙古行事,朱由检的这道旨意下了后,百官哗然,当然这也是一盘死棋,你相不相信,你都要认为皇帝说的是对的,难不成你还能去质疑皇帝说的话吗?

    一场重大的政治外交风波被朱由检这种几乎无赖的方式解决。

    孙传庭在神教叛乱结束半月后,上了请功单,朝廷提拔了数十个武将,并增发饷银十一万两,保宁府全府免一年赋税,通江免三年赋税,这场平叛,官军死亡六百四十五人,重伤四百二十六人,轻伤一千三百四十二人,可谓是损失惨重,在增发饷银的同时,朝廷发放抚恤超过二十万两白银,实际上此次发放抚恤比以往要高上许多,当然朱由检这么做也是有自己的目的,他要告诉兵士,只要你们一心为国,敢拼杀,敢卖命,朝廷绝对不会亏待你们,借此时间,孙传庭的威望不减反涨,朝廷的抚恤金,增发的饷银,孙传庭全部经过自己的手,士兵卖命受伤,孙传庭可不希望有人借着这档子事还能大捞一笔,让士兵寒心。

    四天后,新年便要来临,礼部官员开始筹备祭天祭祖等重大的政治活动,而就在今天,朱由检再度出了皇宫,在德胜门为两万出关士兵送行。

    朱由检站在城墙上,身后站着的全是朝廷大员,意气风发的朱由检看着城下站着的三大营士兵,他们年轻,有勇力,并且对朝廷忠心耿耿,这些都是朱由检重振大明国威最大的凭仗。

    这些士兵手中都端着一碗酒水,这是碗送行酒,又名德胜酒,几乎大军开拔出征,都会有这么一个送别仪式,不过这次确是大明朝开国至今规格最高的,因为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亲自前来送行。

    士兵们斗志昂扬,只盼望着建功立业,这些士兵的大多数都要安排到山海关,只有一小部分最精锐的派往最前线,人数不足两千,当然这也是朝廷的一种策略,在山海关带足一年后,便调到前线,再呆一年,才能轮换回京,这种缓慢的速度也是为了让三大营的士卒逐渐适应战场。

    朱由检往后伸了伸了手,王承恩赶忙把一碗酒水递到了朱由检的手上。

    朱由检端起酒水,轻声说道“大明的好男儿,朕为你们送行了。”说完一口便把一大碗酒水全部喝光。

    一直注视着皇帝的士兵们看到朱由检仰头喝了一碗酒,都不约而同的把手中的酒水全部喝光,然后把碗扔到地上,破碎声不绝于耳。

    朱由检下令全军开拔,自由数百名太监齐声喊道:“开拔辽东。壮士走好。”

    士兵们在临走前,都跪倒在地,齐声高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数百名士兵敲响了战鼓,士兵们开始起身往城外走去。

    朱由检看着士兵们出了德胜门,心里面也不知道是什么想法,这就是权利的好处,他一个想法便可以改变成千上万人的想法,这些士兵背井离乡,奔赴边疆,朱由检对他们很是敬佩,不管战争局势如何,也不怪我们的士兵,到现在他还坚定的认为着只要自己给边疆将士支持,只要国内能挺过最艰难的那几年,后金不足为虑。

    洪承畴与曹文昭没有让朱由检失望,他们完成了朱由检给他们的任务,最新的兵部造册已经完成,三大营现有士兵十二万三千六百人,此次调往辽东二万人,京师三大营还有十万人,朱由检相信再过些时日,这数十万大军便能被自己彻底抓到手中,成为他改革的一柄大杀器。

    新年晚上,朱由检陪着周皇后用过晚膳后,在坤宁宫中看着太监宫女放烟花,身形臃肿的周皇后今日非常开心,当然今天不仅皇宫的坤宁宫中热闹,整个京师都陷入一种狂欢中,家家户户都在放着炮仗,烟火,除夕是汉人最重要的节日,整个大明在今天全是喜气洋洋的,就算家里面日子在紧巴,在今天也要吃一顿肉食,为孩子老人置办一身新衣。

    在新年的第一天,朱由检便在礼部官员的引领下去了天坛祭天,这是一场重大的政治活动,一大早,身穿龙袍的朱由检在官员的护送下,前往天坛,焚香告天,祈求今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当然祭天完成后,回到皇宫中的朱由检下了新年第一道旨意,改元崇祯,而第二道旨意,便是在全国上下统计七十五岁以上的老人,每一位过了七十五岁的老人,朝廷均要赏赐一匹布,五斤肉,实际上这般赏赐,在明王朝的历史上有很多次,不过这次朱由检想要坚持下去,每年新年,均要这样赏赐一次,让国家的民众对这个朝廷有一个归属感。

    这道旨意下了后,郭允厚便开始哭穷,不过看着皇帝这般爱民,郭允厚很受感动,即便手头十分紧张,户部还是拿出了三十万两白银,相应皇上的旨意。

    新年新气息,各地官府的办事速度有了长进,很快就统计出各地年过七十五岁的老人,并由县令亲自送去布匹与肉食,当然这全是当地官府先行垫付的,若是靠着朝廷的白银到了各地官府的账面上,新年也早就过完了,又如何让老人度过一个开心的新年呢?在这个时代,年龄超过七十岁的都十分少见,故一县十万人口,有个五六十人都算多的了,故这笔花费也都在当地官府的承受范围之内。(。)

第一百三十七章 葛靖国辞世() 
祭祖对于大明王朝来说有些尴尬,祖陵在洪泽湖西案,那里埋葬着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但是现在的京师距离祖陵太远,皇帝出京又是一场极大的花费,故每当祭祖的时候,皇帝便会下旨地方官员修缮祖陵,并派出大臣前往洪泽湖祭祖,这次当然也不例外,朱由检选中了温体仁前往洪泽湖代天子祭祖,这也是一种极大的恩宠,算是朱由检对温体仁的回报。

    崇祯元年正月,京师被寒气笼罩,大雪封城,无奈之下,朱由检只能下旨取消了四个朝会,在皇宫中的朱由检也没有半点清闲,他连番召集众位大臣,商讨新政。

    朝廷已经为张居正平反,推行新政已然成为无可避变的事情,大臣们也早就接受了这个事实,虽然知道内情的官员们没有透露半点风声,但实行变法新政这件事情已经成为了众人都知晓的秘密。

    当然忙着新政的朱由检对于辽东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