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百工匠心 >

第42章

百工匠心-第42章

小说: 百工匠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质韫珠光堪作鉴,纹镂花鸟具传神。

    盛得朱樱千万颗,满盘琥珀为生辉。

    色自粉青泯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

    鲜明艳似美人霁,热烈真如火焰红。

    雨过天晴云**,者般颜色做将来。

    为觅丹砂到市廛,松声云影自壶天。凭君点出琉霞盏,去泛兰亭九曲泉。

    这是专门歌颂昊十九琉霞盏的鬼斧神工,还有乾隆写的白玉金边素瓷胎,雕龙描凤巧安排。玲珑剔透万般好,静中见动青山来。

第95章 步步惊心() 
“入炉!”

    鲁善工拿起上完秘色釉的茶具,小心翼翼放进烤花炉,正好分两层放下,一切准备就绪,深吸口气,成败在此一举。

    放入上好松柴,选取最好品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反正就这一炉,成本根本不用考虑。

    点火!

    从扒火眼观察火焰颜色,用电子温度仪时时监控炉内温度,旁边还随时准备着鼓风机和氧气,关键时刻就能用上。

    要说高科技也是有不少用处,最方便就是能监控温度,以前这是资深把桩师傅的核心竞争力,现在已经可以通过高科技实现。

    当然数据是死的,人是活的,特别是烧窑,千变万化,成败只在一念之间。晚三分钟就可能前功尽弃,所以经验还是最重要。

    对于鲁善工来说,有高科技辅助的话,就能弥补经验上的不足。善工堂只出精品,数量少,品质高,所以可以不惜工本,精益求精,尽量完美。

    “终于稳定住!”

    鲁善工看着红色火苗,把鼓风机对着进风口调整好距离和强度,慢慢站起身,长出口气,第一步完成,剩下就是稳定输出,等待最后熄火。

    这是自己第一次从头到尾尝试烧小窑瓷器,鲁善工来到桌前,专门给风火仙师上香,保佑一切顺利。

    这不是迷信,景德镇的工匠,尤其是与瓷器打交道的人喜欢用一个词——气氛,这个词神神秘秘,用唐明的话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在烧窑过程中,无论是天气、火候、窑温、火焰颜色、甚至地点等等说不清的各种因素,都包涵在气氛二字之中。

    当年乾隆皇帝将景德镇建窑的所有材料包括泥土、工匠、瓷土都搬到京城,死活烧不出好瓷器,研究几年也没有头绪,最后只能放弃。

    就好像铁棍山药,岛国人一直想弄到本土养殖,高价研究好几年,甚至连土壤都原封不动空运回国,结果呢?

    屁都长不出来!。。

    天法地,地法人,人法自然。离开这一亩三分地,您还真玩不转!

    后来跟唐明聊天,他见过各种因为小细节没有注意,导致满盘皆输的悲催案例。最离奇的是某家的烧出一窑烂瓷片,原因竟然是关窑门时忘记一把钢卷尺在窑中!

    钢铁受不了那么高的温度,于是炸了,像是多米诺骨排,所有的瓷一起粉身碎骨,血本无归。

    更有防不胜防的事,一家人做的缸由于缸壁里有气泡,而做坯的工人又粗心没发现,于是烧热后气体膨胀引起炸坯,炸的坯又炸坏摆在它附近的坯,于是一片狼籍,开窑后就是一大堆碎瓷片。

    老爷子开玩笑说,十几个小时后开窑,所有送瓷器来烧的人都围在推出的窑车周围,急不可耐地找自己的东西,那情境,那心情,就像是产房外面等待婆娘生孩子的一群傻老爷们。

    小窑还好,毕竟数量少,一个人能全部顶下来。换成大龙窑,温度高达300多度,熄火后逐渐开火眼通风,每一步如履薄冰,所有人战战兢兢。

    主要是防止温度骤降造成釉面炸裂,开窑门,由上而下把泥砖扒开。降温过程因天气而定,大概需要50…5小时。

    唐家葫芦窑还好一些,烧窑从点火到熄火,一般需要3个小时左右。完成一次窑,需要28人的相互协作配合。

    熄火时按照打天眼、抽炉条、打窑门、提闸板先后顺序进行。按照一般规律,为加快烧窑次数,特别是在烧成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要提高烧成效率,一般都要采用人工手段降温,也就是用鼓风机。

    唐家为使窑内瓷器不“犯惊”,绝对禁止熄火后立即使用鼓风机,要在自然阴凉2小时以后才能开窑。

    离火膛最近的大肚,温度最高,能到320度,这里的瓷器都是vip中p,比如祭红、郎红、官窑白胎、天青、钧花等。

    大肚之后是小肚,温度略低,300度,烧精品青花、釉里红、美人醉、各色青釉;

    然后是低温区,到20度,叫想理或者灰可区,属于散座,烧低档瓷和低温颜色釉,比如浇黄、松石绿。

    每次打开窑门,顺着往里走,每步都很惊喜!越往后越刺激,谁也不知道能烧出来什么精品,甚至窑变出极品。

    回想起上次亲眼看唐明往窑口吐痰的情景,深吸口气,憋出一大口浓痰,必须是痰,口水都不行。因为只有痰在蒸发时会变成跳动的水珠,才能根据其高度判断窑温。

    景德镇的柴瓷比是2。5,就是制一吨瓷,要烧掉二吨半松柴,过去有句老话:一里窑,十里渣,指一座窑会烧光十里森林,再铺满灰渣。

    当年唐明六七岁的时候,最喜欢等着盼着瓷器厂烧窑熄火,因为可以捡煤渣。它们会混杂在炉坑里的废渣中,通过拣选可挑选出再燃烧利用的煤渣。

    早期为照顾家庭困难的职工,由厂里或车间安排家属工捡煤渣,捡到的煤渣自由出售,既可以卖给厂里的食堂,也可以卖给其他人。

    捡好的煤渣用瓷器篮装好,最开始卖三毛一篮,后来逐渐涨价。最后干脆直接开放,谁都能来捡,当地很多小孩子都跑来捡,一小篮子就能花两毛钱,够买好多糖葫芦。

    鲁善工坐在烤花炉前面,十分钟就要检查一次,不敢有丝毫懈怠。有些紧张,毕竟是第一次烧窑,跟修复不同,都是高温操作,稍有偏差就会失败。

    这次玲珑瓷每种材料都是精品,成本不说,很多有价无市,要不是托关系,很难买的到。

    加上昨天的超常发挥,从拉坯到利坯,才弄出来六个杯子。按照百分之二十失败率,能成四个就算谢天谢地,下一步还要挑战更有难度的雕花,哎,真不知道最后能成功几个?

    看着烤花炉,鲁善工长叹口气,终于明白为什么自古流芳百世的精品寥寥无几,除去天时地利人和,还有工匠的自我追求。但凡名匠,宁可十年磨一剑,也不愿意让残次品砸自己的招牌。

    步步惊心啊!

    都是强迫症啊!

第96章 这就是命!() 
“来喽!”

    “开宝箱!”

    第二天等炉子完全凉下来,鲁善工心砰砰乱跳,平复好久,拉开炉门,大喊道:“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开!”

    “哈哈哈,成了!”

    看着眼前六个素胎,仰天大笑,居然全部成功,没有一个失败品!

    “多谢风火仙师保佑!”

    赶紧上柱香,把素胎都拿出来,对着阳光仔细检查,基本上达到满意,除一个略有瑕疵外,其他五个都算过关。

    鲁善工把五个素胎放好,拿起略有瑕疵的那一个,作为试验品,开始最有难度的关键,刻花透雕!

    用手反复摸索素胎,感知胎质,闭着眼睛体会厚度和密度。脑中闪过各种想法,寻找最合适的切入角度。

    拿起最锋利的刀,在素胎上轻轻打底稿,划上浅线条,半刀泥有五种境界:阴线划纹、浮雕剔花、刻花、篦划纹、镂雕。

    原理是剔除素胎表面多余土料,用以增加阴影效果,突显出纹饰本身的立体感。到宋代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形成独特艺术风貌,独具一格,为世人所喜爱和赞赏。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定窑,特别是白瓷,五大名窑唯一靠纹路能流芳百世的顶级作品。

    鲁善工拿着刀,用锋利刀尖在薄如蝉翼的素胎上轻轻划出线条,鱼鳞网纹,这叫刻花。其特点是着力较大,花纹有层次,最常用来打底稿,也即是勾画原始线条。

    北宋中期以后,前期所常见的浮雕剔地和针刻花技法,已逐渐为一种新的斜刀刻花手法所取代。这种更为有效的刻划技法被称之为单入侧刀法,也就是半刀泥。

    以直刀深刻、斜刀广削的刻划方式,可以在不需要完全剔除纹饰四周胎土的情况下,制造出立体阴影的效果。

    刻划出来的线条,犀利流畅,层次有别,与前者大面积剔地浮雕的手法比较起来,刻花则更为简洁便利,相对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很快完成,因为胸有成竹,难度不大。放下素胎,接下来才是玲珑瓷最具挑战的工艺,镂雕!

    其实镂雕是一种工艺,不只是瓷器,最出现在玉器和木器上。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其背景部分,有的是单面雕,有的是双面雕,乃难度最大的手艺。

    瓷器中很少使用镂雕,因为很多是实用器,除玲珑瓷外,只有乾隆转心瓶也使用过镂雕,两者都是巅峰之作,可见其难度之大。

    镂刻要求匠人施刀的功力,线与面的处理以及各种造型手段的变化,都必须切实服从主题内容的需要,使意、形、刀有机地融为一体。

    疏密虚实、方圆顿挫、粗细长短的交织、变奏中,表现精巧入微、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使作品产生音乐般的韵律和感染力,成为盈盈珍品。

    鲁善工站起身,走到工作台,拿起一套工具,喃喃自语道:“难道这就是天意?”

    锔瓷!

    手锤!

    一击入锔!

    人这一生,需要经历很多事,有好有坏,甚至很多时候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干这件事!

    可突然到达某个阶段,你会发现,以前的积累,甚至是当时被认为的浪费时间,或者玩物丧志的行为,猛地变成制胜关键,成为平步青云的最后一步!

    鲁善工把玩着锔瓷工具,慢慢拿出手锤,看着爷爷的牌位,感叹道:“原来老天爷是在这里等着我吗?”

    镂雕最大难度就在于镂空部分,不能有丝毫裂纹和裂纹,否则容易造成断裂。使用的工具,除一般雕刻刀具外,还需要特制的长臂凿、扒剔刀、铲底刀、钩型刀,以及小锯刺等专用刀具。

    甚至是针,行话叫针雕,出现在核雕或是微雕中,细如毛发,分毫必现。

    讲究先外后内,外层景物及衬景的打坯、凿坯工序全部结束之后,才能进行镂雕。所以说比起其它作品来更为细腻精致,呈现给人的是一种立体化多元化的细节美感。

    说实话现在鲁善工的刀法还达不到能重现玲珑瓷的水平!

    就连研究几十年半刀泥的唐明,巅峰之作也不过是影青瓷,最多达到刻花境界,离镂雕还差一个层次。

    可是鲁善工有另一个手艺,可以说是真正家传,锔瓷,打孔!

    这才是他重现玲珑瓷的最大杀手锏,既然用刀不行,那我就用锤!

    瞬间豁然开朗,融会贯通,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艺不压身!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拿起熟悉的手锤,这段时间虽然没有练习锔瓷,可刀法上的精进反而让手感和力量更上一层楼,加上对素胎的深度了解,鲁善工甚至好像能感觉到手里瓷器的呼吸,甚至是每一次心跳!

    万物有灵

    原本平凡无奇的泥土经过烈火,浴火重生,涅槃重生,空气穿过微小缝隙之间,一深一浅,一呼一吸,仿佛被赋予全新生命。

    鲁善工不由自主闭上眼睛,用心体会,全神贯注,跟素胎融为一体。眼前出现密密麻麻的鱼鳞纹,自己仿佛置身其中,灵光乍现,手锤闪电般飞快移动。。。

    如果有人在旁边看,现在的鲁善工好似一台高速运转的缝纫机!

    左手不停旋转素胎,右手一抬,一落,电光火石之间,丝丝尘土飘落,一个个小孔出现,沿着鱼鳞纹均匀分布,如机器般精准。

    如蜜蜂在花朵中灵巧……

    如清风拂过树叶……

    如流水划过青石……

    如鱼儿在溪中嬉戏……

    如鸟儿在林中穿梭……

    如种子在泥土中慢慢发芽……

    如绿叶悄然无声抽出新枝……

    如自然万物,生机勃勃,充满难以言喻的灵性和活力!

    脑中一片混沌,无思无想,不喜不悲,如天道轮回,安静看着一切按照自然规律发展。

    生老病死,成住坏空,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

    这就是法!

    这才是道!

第97章 技惊四座() 
等鲁善工回过神,看着手里灵光一闪的作品,原本已经薄如蝉翼的素胎上,星星点点,密密麻麻不满均匀小孔,周边光滑细腻,居然没有丝毫裂痕!

    “锔孔终于更进一步!”

    鲁善工放下手锤,看着双手,这段时间的积累终于让家传手艺更上一层楼,特别是拉坯和利坯,手感无形中提升不少,连带着原本已经达到瓶颈的锔瓷无意间突破到新的境界。

    现在有信心达到王家先祖的水平,天衣无缝,单凭锔瓷就能缝合超过四十片碎瓷,这就是鲁善工的底气。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知行合一,融会贯通。

    古人诚,不欺我辈!

    鲁善工闭上眼睛,回忆刚才的奇妙感受,再次拿起一个茶杯,趁热打铁,继续尝试。

    果然一气呵成,手艺这种东西很奇怪,就好像游泳和骑自行车,一旦身体突破某种瓶颈,自然会形成本能,也就是所谓肌肉记忆,瞬间水平提高一大截。

    不仅如此,现在的鲁善工对胎质优劣高低有更清楚认识,毕竟是自己从拉坯开始,一点点亲手烧制而成,感觉仿佛是亲生孩子,任何细节都了然于胸,十分熟悉。

    之所以每次打孔都光滑细腻,就是因为对密度有无比自信,哪里硬?哪里软?哪里用力?哪里需要巧劲?

    这时候才真正理解当时爷爷说过一句话:手艺到了,什么自然都明白。要是不到,说也白费!

    不到半小时,又一件成品出现,这次效果更好,唐明要是看见绝对目瞪口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