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俗眼看史记 >

第39章

俗眼看史记-第39章

小说: 俗眼看史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父亲给他的生活费攒了起来,省吃俭用的,跟现在高校里的女生流行把吃饭的钱节省下来买化妆品的那股决心和毅力有的一拼。怪不得司马迁那么清瘦。老师看他这样,便问他怎么回事,他才把心中的打算说了出来。老师大加赞赏,在经济上也给了他一些赞助。

年轻人总是理想万岁的,司马迁春风得意坐上官车,马蹄〃得得得〃踏遍了大江南北。就这样,车里载着竹简、绢帛和毛笔,怀揣着一颗年轻而悸动的心,司马迁第一站直奔自己的偶像屈原的老家。屈原可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中国第一位大诗人。作为一个文学青年,司马迁对于屈原的乘龙驾凤,约会神女,天地任其傲游的浪漫形象崇拜得五体投地。屈原不但文采华美,还是个刚正不阿、誓死不屈的硬汉子。司马迁怎能抵挡得住屈原巨大的人格魅力。于是参观完故居,紧接着又过长江,到屈原〃所自沉渊〃之处凭吊。想起先人〃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感慨,二十出头尚不省事的司马迁还有些不大理解。但是面临着滔滔江水,想到世道竟然可以逼一个贤人去自杀,不禁黯然泪下。

司马迁本来不是特别有钱,为了节省盘缠,他顺汨罗江南下,到了湖南长沙。正好西汉政论家贾谊曾在此留下故宅,司马迁便去凭吊。碰巧贾谊也是屈原的粉丝,司马迁认真读了他的《吊屈原赋》之后,才发现贾谊和屈原经历虽然相似,人生观却不一样。所谓〃淡然处世,得以善终〃。司马迁从此对人生又多了一层感悟。就算时运不济,死亡也不是惟一的出路。

得此感悟,司马迁欣欣然忘记舟车劳顿。他从小听着三皇五帝的传说长大,如今来到了湖南,怎么能不上九嶷山看看?上头可是有舜帝的尸骨啊。舜帝是天下明德的化身,深得人心。他有两个老婆,相互之间一点也不争风吃醋。舜帝不幸死于湖南,两个老婆便结伴来寻,哭得死去活来,不眠不休。竹子被她们的眼泪浇湿了,泪斑不褪,有诗云:〃斑竹一枝千滴泪〃。老百姓看着也悲痛,便在九嶷的太阳溪建了舜陵,陵前建庙。这样至诚至信的明君,司马迁心向往之,马不停蹄来此拜祭。

此后司马迁又到过许多地方,对日后修史都大有助益。特别是拜访韩信故乡的那一次,他发现淮阴的老百姓对这位韩爷津津乐道。负责接待司马迁的老大爷说韩信可是他们这小地方的大名人!虽说后来死得有点儿窝囊,当年跟刘邦打天下的时候也是叱咤风云的主儿,他照样是淮阴人民的骄傲。司马迁一听高兴了,书本上可找不到这么鲜活的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看来,光知道书本知识,局限性太大了!他又亲自去问当地的百姓,韩信那么高的个子为什么能够受胯下之辱而不一刀把那个流氓杀了。百姓们便把事情的始末讲给他听。说韩信当了大将军以后,回了一次故乡,韩信自己说,如果当初把他们杀了,就没后来的建功立业,所以小不忍则乱大谋。司马迁想这要是写出来,可是独家新闻啊。于是对自己的旅行生活越发满意。

就这样,他一人独行,走遍了全国九省。南到江淮一带,北至齐鲁之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算是全占齐了。真可谓〃太史公胸中固有一天下大势,非后代书生所能及也〃。如此难得的人才,且看汉武帝会怎么用他。

第二节劳碌命,凌云志

司马迁满载着收获回到长安,他仍然那么年轻,才22岁。他得意地笑着,笑看红尘多逍遥。他的仕途确实从此展开,可是汉武帝却只让他做了一个郎中令,职责是〃掌守门户,出充车骑〃,实际上就是皇帝的一个侍从。这小学毕业都可以胜任的差事,让司马迁去做,只是因为司马迁可以给皇帝提供额外的服务,给他讲故事解闷。

第五部分 第122节:司马迁:为《史记》而生(3)

司马迁忍着,他那么赞赏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怎么会有异议呢?再说他可以趁便跟随汉武帝巡游,不用自己掏腰包。这对一个爱旅游比爱女人还深,且又不怎么富裕的男人来说,也算是一桩天上掉馅饼的事了。

毕竟吃人嘴软,拿人手软。更何况还是跟皇帝出行,司马迁少了许多自由与选择,哪里比得上独行时的畅快。好在皇帝去的地方多少有些合司马迁胃口。并且所到之处总会有地方官员绞尽脑汁供皇上好吃好喝,自己也沾着光。再也不用担心以往自费旅行时,盘缠不够的尴尬出现。省下了不少心,便可以干些别的事情。比如搜集民间历史传说,实地考察历史事件的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观察比较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民俗风情等等。

汉武帝是个非常迷信的人,他身边总是围绕着一群方士。今天建议他祭神,明天建议他拜庙,汉武帝就是受他们的糊弄,不停地东奔西跑。凡是有点神祗的地方,他都要去,管他灵验不灵验。司马迁也就跟着他游览了许多不曾去过的地方,大大开阔了眼界。有一次他们去了崆峒山(今甘肃平凉市)祭神。崆峒山有〃道家第一山〃之称,因为道家空空洞洞,清净自然,所以得名。司马迁早就听说父亲夸赞道家,对此地神往已久,这回总算是天随人愿了。

大多数时候,司马迁还是身不由己的。一会儿被指派到东边,一会儿被指派到西边。以至于给好朋友回封信的时间都没有。这从《报任安书》中可以知晓:〃……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志意。〃意思是:您的信本应早日回复,正赶上随从皇上东巡归来,又忙于一些琐事,与您见面的机会较少,匆匆忙忙没有半点空闲,能够尽情陈述自己的心意。忙碌至此,一份年轻人的洒脱完全被汉武帝这只老虎给没收了。写完这封信不久,他又迫于跟随皇上到雍地去。

幸而人生时不时有一个休止符,供人小憩。司马迁的公差总算告一段落,这时正赶上汉武帝要举行封禅大典。这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礼仪。一般来说〃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比如原本是姓〃张〃的当皇帝,现在是姓〃李〃的当皇帝时,就要去泰山祭拜。仿佛新皇帝是受命于天,该向老天爷表示答谢,并告太平,也趁机显摆自己的功绩。这可是百年难得一遇的礼仪。司马迁很想去看,可是不巧他父亲患重病,滞留于洛阳。司马迁刚从西南出差回来又得匆匆赶到洛阳,去见父亲最后一面。

当时的情景催人泪下。司马谈终于见着自己分离多日的爱子,顿时悲喜交加。他一方面伤心自己不能参加封禅大典,拉着司马迁的手悲叹道:〃如今汉武帝上接千年的传统,去泰山封禅,而我却不能跟着去,这是命啊!〃另外一方面,他更加伤心的是自己修订史书的愿望不能完成。于是,他接着说:〃我死了,你一定会接替我的岗位,成为太史令。你也知道太史令是干吗的,父亲平生也一直想写一本史书。我给你讲过那么多故事,这些都值得记载下来。以前是国家战乱,史书丢失了不少。如今汉朝兴起,天下统一了,出了那么多明主贤君、忠臣义士,我作为史官却未来得及记载,我死不瞑目啊。儿子,我只能指望你了,你可要把我的遗愿记在心上。你的能力不低于我,甚至比我强,修订史书就靠你了。〃司马迁频频点头,早已泣不成声。这么好的父亲,司马迁一直都不敢让他失望。如今父亲临终遗言,司马迁更加在意。他流着泪,悲痛而坚定地应允道:〃父亲,儿子虽然没有太大的才能,但是我一定会完成您的志愿,整理先人所记载的历史旧闻并详加论述,不敢有任何错误和遗漏〃。司马谈听了终于合上了眼。司马迁此时的心情十分沉重,料理完父亲的丧事,又得禀复帝命,赶赴山东泰山,侍从封禅。

汉武帝真是一点也不近人情,这个时候应该放人家几天假的嘛。司马迁跟着这样少慈多嫉的人卖命,日后还有苦头吃呢。三年后,司马迁服丧期满,汉武帝果然让他当了太史令。司马迁开始利用职务之便研读国家收藏的档案文献。令人头痛的是,当时国库里的那些藏书和档案都十分杂乱,连个可以查考的目录都没有。司马迁便从整理资料做起,几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怠慢。

第五部分 第123节:司马迁:为《史记》而生(4)

如此往复,到了司马迁任太史令的第5年,他主持了一场历法修改工作。会上遇见了上大夫壹遂与他交谈,便把自己要著修史书的志愿说了出来,欲以孔子著《春秋》为榜样,并表明这也是先父的心愿。上大夫听着感觉新鲜,便问:〃从前孔子为什么要写《春秋》呢?〃司马迁打开了话匣子,译成白话文有上千言作答。他说孔子所处的时代王道衰微,孔子仁政的主张得不到实现,只能将胸中的是非褒贬寓于那二百四十多年间的历史当中。如此种种,故写了《春秋》。

壹遂不解,说:〃孔子那时是遇不到明主,得不到重用。可现在武帝圣明,你又有官做,那你还想要论述什么呢?〃司马迁觉得他说得对,但也不全对。因为想起伏羲纯正厚道,而有《易经》、《八卦》。尧舜强盛,而有《尚书》。便说:〃史书不一定要针砭时事,也可以记载功德。这也是我作为史官的职责所在。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我欲作《史记》,还是不能与《春秋》相比的。〃壹遂了悟,并也表示支持。

于是,司马迁才真正开始动手编写之前五年所整理的文献和材料。至此,司马迁已经快四十岁了,男人四十一枝花,他有没有妻子却不曾提起。据现在的史料考证,有一个女子十七岁时嫁与他,人称柳倩娘,貌若天仙颇有才学。难怪司马迁可以数十年如一日地过着修史的单调生活。

第三节直言受宫刑

司马迁专心著述,过了七年,原以为日子可以这样平淡地过下去。家里的竹简已经堆积成山,只要再堆满几个屋子,自己毕生热爱的事业终能完成,对父亲也好有个交代。以前没有多少时间陪伴妻子儿女,写完之后,一定要好好享受天伦之乐。

谁知祸从天降。这年秋天,匈奴发动了对汉朝的进攻。汉武帝当时宠信李夫人,便任命她的哥哥李广利为主帅,荒唐地把名将后代李陵派去搞后勤,负责粮草和财物等。李陵当然不愿意,这简直是有辱门楣的事。于是强力要求自己带一支军队去杀匈奴,人数不必很多。汉武帝看他这么有勇气,就给了他五千精兵,让他一试。李陵便独自带着这五千人,加上一些随行慰军的女人出征了。前行不久便碰上了匈奴的三万军队,被围了起来。匈奴一看,哇塞,人这么少。都以为胜券在握,便大意起来。谁想李陵这小伙子不慌不忙,一声令下:射箭。只见满天箭雨射向匈奴,匈奴士兵应声而倒,士气大跌,纷纷落逃。李陵穷追不舍,又杀了数千人。

这一战可是让李陵成名了,匈奴军见到他就丢失了几分魂魄。然而李陵没有丝毫骄矜。名将后代不仅要骁勇善战,还得严于治军。他发现有些士兵懈怠了起来,意图把随军的女人娶为老婆,战斗力下降了许多。他十分恼火,便把那些女人全杀了。士卒感到害怕,第二天果然又恢复了战斗力,一战又杀掉三千多匈奴。

匈奴们想:这样硬打下去不行,便改智斗。一次趁李陵军进入了干芦草中,便顺风放火,想给汉军制造一点混乱。谁知李陵又沉着应对,命人将军队四周的草拔掉,这样火就烧不过去。匈奴们还傻傻地以为敌军已经不行了,便肆意进攻,结果又被李陵军斩杀数千。

朝廷这边只感觉不断有好消息传来,汉武帝十分高兴。群臣们也纷纷表示祝贺,并趁机谄媚皇上。有人呼:皇上圣明。也有人喊:皇上得此爱将,天之庇佑也!

可是,李陵带的毕竟只是五千人,都是血肉之躯。匈奴以为这就是汉朝的主力军,便把整个匈奴军都拉来对抗李陵。李陵终因寡不敌众,战败被俘。这可不得了,汉武帝气得把桌子都掀了。他觉得这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大大有损国威。之前还夸李陵多么多么厉害的大臣,见到这样的情形,立马换了张嘴脸来咒骂李陵。说李陵本来就不是个好东西,李陵本来就不是个好人!

汉武帝正在气头上,看司马迁没有跟着那些大臣一起骂李陵,便问他有什么看法。司马迁早就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又想到李陵平时的好处。他虽然与李陵没有交情,连一起喝酒的时候都没有过。但是他作为一名史官,早就注意到这位可以载入史册的人。他发现李陵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于是,决定为李陵说几句好话,也算是仗义执言,道:〃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死的敌人数量比自己的军队人数还多。在救兵迟迟不到,枪弹都用完了,粮食也没有了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然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立下的赫赫功劳,也足以显赫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第五部分 第124节:司马迁:为《史记》而生(5)

待司马迁说完,群臣噤若寒蝉,只见汉武帝龙颜大怒,斥道:〃你这是在责怪李广利没有尽到责任吗?你和李陵是什么关系,竟要袒护他?〃要知道李广利可是汉武帝当时最喜爱的女人的哥哥,那妖精早就把汉武帝给折服了,岂能容得外人说他们兄妹的坏话。司马迁一通大实话,反而给自己带来牢狱之灾。汉武帝当即以〃诬罔主上〃,也就是攻击诬蔑咒骂皇上为罪名,将司马迁打入了大牢。

司马迁也够倒霉的,蒙冤入狱不算,又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里。杜周对司马迁简直是严刑逼供。司马迁虽然瘦,可也是陕北出来的硬汉子,又有文人气节,哪里肯为了少受些皮肉之苦而认罪。于是就一直困于牢中,等待皇上开恩释放。谁想后来传闻说李陵在帮着匈奴训练军队。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受到牵连,被判了死刑。

这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