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诸天我为帝 >

第175章

诸天我为帝-第175章

小说: 诸天我为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褚等等日后名流千古的猛将,也是此修为。

    如今,经过大宋大隋大明三大小世界之行,黄巾之乱、袁氏之胁、原陵之危的磨砺,终成合相,一方巨擘!

    再以神魔之境,武道之力,即便不用玄器,也能一战世尊!

    有此修为,才能威加海内,开创盛世,为人皇至尊!

    这一刻,顾承五指微微握起,曾经那不可一世的张角,皇城一曲大风歌,遗音犹在耳: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第二章 造化分身(求订阅!)() 
“来!”

    合相成就,顾承伸手,造化龙鼎倏然化作流光,落入身前。

    打量着这大汉皇朝第一玄器,尤其是那夺天地之造化的灵韵,顾承颔首,化身走出,投入其中。

    炼!

    这具化身,乃是高武大明中,以浑天宝鉴晶石为根基,注入龙灵之力所成,可以得主体力量灌注,发挥绝大部分实力。

    但注意,本体和分身之间,并不能各自为战。

    本体位于紫禁城内,不动兵戈时,分身能继承本体赐予的力量,行走江湖。

    倘若本体全力出手,分身就只是一位通晓浑天宝鉴、如来神掌的武者,实力平平。

    毫无疑问,这相比起昔日张角的身外化身,还是差了许多。

    不过小世界时,顾承还是无双第三境聚曜,无法以正规仙武手段炼制出身外化身,乃是取巧为之,为的是积累经验。

    现在实力大进,外物齐备,更有造化龙鼎,自然要炼制真正的身外化身。

    言归正传,大明世界的化身投入龙鼎,血肉消散,不断凝聚,很快化作一抔黄土,悬于半空。

    “真有一丝九天息壤的意境。”

    顾承见了目光一亮。

    此世女娲娘娘捏土造人所用的神物,名为九天息壤,具功德之力,等闲圣仙境都无缘一见,更别提拿来炼制身外化身。

    而许多小世界都有女娲捏土造人,补天救世的传说,但由于世界等阶的不同,低武中武想要追溯远古时期,无疑是不现实的。

    唯有高武世界,女娲才有传承留下,如浑天宝鉴、救世三星、十大天神兵之首的天晶等等,论品阶或许不高,但其中意境却是堪比大能。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以此为核心,一件件奇珍异宝再不断没入龙鼎之内,顾承将自身感悟,真龙天子相的气息,全部铭刻其中,可谓阴阳造化!

    “为了追求现阶段的完美,炼制分身,绝不是一时之功,需时多久?”

    顾承看向造化龙鼎。

    “禀殿下,三月可成,大道无尽。”

    造化龙鼎内传出一道醇厚的声音。

    它的意思很明确,最短三月,身外化身可成,最长无期限,炼制时日越长,实力越强,气息越发契合。

    “三个月!”

    顾承微微皱眉。

    佛门败阵,原陵之危解除后,他班师回朝,百官上书,皇族请命,表人君之德,号天顺民意,灵帝只能发布退位诏书,天顺民和,定于一月后,正式登基。

    这种登基大典,都是吉日吉时,绝非随意定夺,更不可能随意更改,硬生生要往后延迟两个月的话……

    “陛下,桥将军求见。”

    回到寝宫不久,内侍禀告。

    “宣!”

    顾承想起桥玄的旧伤,叹了口气。

    桥玄乃三朝老臣,历任三公,年轻时镇守边疆,征战沙场,留下了许多暗伤,还被蛮夷邪术所扰,近几年旧伤复发,已是寿元无多了。

    对于这位一生刚正不阿的老臣,顾承很是尊敬,得到张角的玉净瓶后,以还阳水为之疗伤,更赐下了造化龙鼎炼制的许多疗伤圣药。

    可惜合相境强者以人身合星相,等闲不会受创,一旦受重伤,往往难以愈合,除非突破境界,到达圣仙。

    仙武世界,强者的寿命并不悠长,顾承现在也有了切身体会。

    星辰之力,无疑是比天地元气更加浩瀚的伟力,可惜正如双刃剑,伤敌亦伤己,人道洪流,更于寿元有损,唯有隐世避居,修仙问道,才可能长生久视。

    然而当桥玄走入,却是昂首挺胸,精神奕奕。

    “桥公,你的伤势彻底恢复了?”

    顾承讶异地扬了扬眉头。

    “禀殿下,臣有两女,自昆仑山学艺归家,带来了西王母娘娘赐下的延寿仙丹。”

    桥玄老怀大慰,眼角含笑:“臣的旧伤已然痊愈,还得十年寿命,当为大汉为殿下尽忠效命!”

    “好!好!”

    顾承喜形于色,眼中却是光芒一闪。

    入世为圣,出世为仙,仙人不染凡尘,史子眇曾经招待的神仙茶,已是凡人延寿的上限,且服用一次后就再无效果,结果西王母赐药,一下子就是十年寿命。

    要知道仙道中人贸然为凡俗延寿,可是会大损道行,更别提桥玄这等身居高位,于皇朝气运有所影响的,绝对干系不小,如果说西王母是看在两个徒弟面子上,爱屋及乌,那怎么也不可能。

    所以……

    古仙布局?

    “桥公两女,既是西王母门下,可愿入宫一见?”

    到他这等层次,也毋须拐弯抹角,顾承直接问道。

    “那是小女的荣幸!”

    桥玄抚须一笑,旋即面容一正:“殿下,小女受西王母娘娘之命下山,言明妖族猖狂,不遵御令,恐与七大异族勾结,犯我大汉边境,不得不防!”

    桥玄语气郑重,却不若当时原陵之变时的紧张。

    因为东汉时期,外族并不是大祸。

    这倒是得益于汉武帝之功。

    虽然刘彻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将文景之治留下的财富耗费殆尽,但他也确实把周边异族打残了,以致于两百多年过去,大汉周边的七大异族,实力仍旧弱小。

    甚至如果不是秦朝三大方士,与三仙教徐福同层次的卢生和侯生,分别以万象门和天机城暗中资助异族,他们连威胁大汉的资格都没有。

    不过现在,十方妖众也入场了。

    对此桥玄依旧淡定。

    妖族太久太久没有出现在人世了,久到人们对它们的印象已经十分淡薄。

    或许妖族能运用法器,比兽类难对付得多,但那又怎么样呢?

    比之来势汹汹的黄巾之乱如何?

    比之处心积虑的西方佛门如何?

    大汉皇朝由衰转胜,上下都有一股奋进昂扬的精气神,对于外敌,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绝无畏惧!

    何况值此重要时刻,群臣最关心的是登基大典,可不能被这点“小事”打扰。

    顾承颔首:“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妖族和异族不可不防,却也不必劳师动众,召集文武,入殿议事!”

    “殿下英明!”

    桥玄担心太子殿下血气方刚,又要御驾亲征,闻言心头一宽,行礼退到一侧。

    桥玄却是不知,太子的心中有多欣慰。

    正愁没有借口,等待造化分身功成,瞌睡送枕头,来得真是及时!

第三章 王佐之才(求订阅!)() 
“殿下,臣等愿出将边营,保境安民!”

    凌云二十八将,是原陵一战后,顾承以光武神兵为由,赦封的朝中新贵。

    这些将领不仅得光武神兵,实力再增,还潜移默化,忠心为汉。

    自此武将集团实力大增,更有寒门抬头之势。

    文官集团及其背后的世家,对此自然极为警惕。

    当然,论及朝堂斗争,尔虞我诈,即便是曹操,都抵挡不住世家的攻势。

    所以他们的心思一致,听到异族入侵,妖族出世,又有仗可打,别提有多高兴了。

    “吕布,你出身并州,熟知西凉,可愿领兵镇守武威?”

    顾承颔首,看向吕布。

    “愿往!愿往!”

    吕布精神大振。

    他是降将,性情桀骜,入朝后与众臣格格不入,曹操想拉拢,最终都放弃了。

    吕布不愿屈从于人,又担心一身勇武被埋没,不能一展抱负,如今太子点将,第一个便是他,只觉得心中一口郁结之气终于抒发,虎目一斜,扫视群臣,得意洋洋。

    众武将脸色一青,但慑于吕布勇武,确实无话可说,只是眼巴巴地看向太子。

    “曹操,驻于雁门。”

    “孙坚,入蜀巴郡。”

    “刘备,南下交州。”

    “赵云,巡视上谷。”

    “黄忠,驻扎武陵。”

    “徐晃,入秦天水。”

    ……

    顾承麾下,群星闪耀,猛将如云,他调度八方,众将接过兵符,战意熊熊。

    但下一刻,令他们咬牙切齿的事情发生了,司徒杨赐手捧朝笏,跨出一步,朗声道:“陛下,臣以为出军行师,进退内御,当复监军之职,协理军务,督察将帅。”

    监军。

    顾名思义,就是监视军队的官员,原本是一种督促,与主将沟通、粮草调备、战略布局。

    可惜很多职务出发点都是好的,真正实施后却歪曲了本意,监军就萌生出野心,希望增加权力,甚至凌驾于主帅之上,成为军队的真正主使。

    历史上,监军大权在握,军队进止可否,悉取监军奖励的事情,屡见不鲜,根源在哪个朝代?

    很不幸,就是东汉。

    东汉时期,朝廷派监军已成制度,监军的职权提高,称谓监军使者,在必要时甚至可以代理总指挥,从而开创了后世文臣领军、以文驭武的先例。

    这也是东汉世家势力膨胀,尾大不掉的一个体现。

    此时杨赐提出,显然是要分薄军权。

    寒门想要往上爬,基本上都是靠军权,一旦将军权力受限,就任由世家拿捏了。

    众将震怒。

    顾承却是挥手:“加使持节,毋须监军。”

    加使持节,得以诛杀中级以下官吏,也是将监军一职全权交予,令将在自专,拥有真正生杀予夺的大权。

    众将大喜。

    然而杨赐不慌不忙地道:“殿下!臣此处有御史察举非法,为登基大典故,才按下不表,如今不得不承上。”

    顾承招了招手,有中常侍上前取来奏章,开始诵读:“安北将军曹操,作事乖谬,不谙治体……”

    大殿之上安静下来,唯有中常侍诵读的声音,遥遥回荡,一条条指责,虽非大罪,却也令曹操脸色发白,赶忙拜下:“臣有罪。”

    顾承沉默。

    中常侍屏息,等了半响后,才开始念下一本。

    下一本就是孙坚的,再之后是刘备的,吕布更不必说,比谁都长。

    除了赵云和黄忠实在黑无可黑,连许诸和徐晃都没能幸免,被冠以年轻识浅,那材料一套一套,按照大汉律法,整得人无话可说。

    曹操和刘备何等城府,都是禁不住变色,暴脾气的吕布孙坚,更是恨不得将这些世家老贼统统杀光。

    顾承则叹了口气,叹得众将把头垂低,个个心中羞愧,觉得辜负了圣恩。

    太子殿下对他们何其信任,都要加使持节,结果却是被世家找到了把柄,遏制了权力。

    恨!恨!恨!

    “设监军。”

    果不其然,大殿内静默半响后,顾承道:“何人可为监军?”

    “臣有推荐,新丰张固,满腹经纶,勤礼贵德,忠恪祗顺,可为良辅。”

    “臣有异议,书生徒讲文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家国者,监军一职,关系重大,岂能交托此人之手?”

    众文臣精神大振,各有推荐,但此时曹操使了个眼神,曹氏一党也展开反击。

    曹嵩成为司空后,虽然权力不大,但毕竟是一面旗帜,在朝堂上也有不少官员依附。

    以曹氏的实力和积累,其实已经可以成为二等世家,可惜宦官之子成了永远洗不白的污点,一流世家根本不予接纳,曹嵩几经碰壁后,恼羞成怒,转为敌对。

    这世上谁又能比谁清白,以世家子的行事作风,还怕抓不住把柄?

    “襄阳蔡瑁……”

    “不可!”

    “天水杨阜……”

    “不可!”

    顾承不发一言,杨赐老神在在,待得文武争到激烈,突然开口道:“禀殿下,臣有人选,颍川荀氏,有子荀彧,少有才名,可担大任……”

    “哦?”

    顾承知道,重头戏来了,颔首道:“杨公所荐,必不会令孤失望。”

    世家欲借外族入侵,以监军一职,遏制凌云二十八将,就需要一位标志性人物。

    唯有这个人能压服得了寒门新贵,世家才能继续把持大权。

    否则任何制度任何职位,都可能称为摆设。

    就像是九品中正制,在魏晋时期,成为了世家把持大权的途径,而现在则是大汉选拔人才的阶梯。

    究其根本,制度的好坏不是关键,阶级的强弱才是。

    世家强盛至今,朝廷官员十之八九出自其内,几乎凌驾于皇权,不削弱世家,无论出怎样好的制度,国家都会衰退,阶级矛盾不断产生,最终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世家何等精明,也早早意识到英明圣武如太子,不可能再像桓灵二帝那么好糊弄,一场争斗不可避免。

    今日的凌云二十八将,其实就是昔日灵帝手中的十常侍。

    而比起肆意妄为的灵帝,太子显然顾全大局,这点更让世家放心,一旦把这些武将压得服帖,成了没牙的老虎,皇权终究还是要向其屈服。

    “宣荀彧觐见!”

    洪亮的声音下,一位高大俊美,衣带雅香的男子,步履平稳地走入殿内,在所有武将寒意刺骨的注目中,怡然行礼:“荀彧拜见殿下!”

第四章 后宫争艳(求订阅!)() 
“退朝!”

    顾承起身,百官行礼。

    其中就包括荀彧。

    没有三分天下、十胜十败之类的高谈阔论,荀彧在大殿之上,中规中矩地分析了边关局势,被授予监军一职。

    他只是其一,成监军使者,随曹操驻于雁门。

    平白多了掣肘,曹操那狭长双目中闪烁出阴狠,已是将荀彧当作眼中钉肉中刺。

    曹嵩一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