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盖世唐皇 >

第83章

盖世唐皇-第83章

小说: 盖世唐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这么说来也对!”

    长孙无忌不禁微微颔首,他心想李世民虽非是睚眦必报的性格,如果真遇到这种事情,怎可能会没有反应?

    可这与杨暄是否观音婢生出觊觎之心;并没什么必然联系,甚至还更加重了他对李世民的怀疑,

    只因那位所谓的韩王,处境已经够惨了。听说天子在辽东阵前大发雷霆,已经下了明旨训斥。

    所谓的‘明旨’,顾名思义,是经由宰执认可,并可在朝堂中公之于众的旨意。

    ——这在皇家可是极其少见的,即便皇子皇女有什么错处,天子也大多是私下里训责。即便因路途遥远,不能耳提面命,也只会让太监带一个口谕,或者私旨。

    到了明旨这个地步,就是完全不给韩王杨暄任何颜面。

    当然这只是传言,此时距离窦府动员事发才二十多天,辽东的天子是什么反应,哪里是现在的他们能够得知的?

    可由此也可得知,杨暄处境之恶劣。

    还有苏儇,至今都是抱病在家,这位的所有官身,也被皇后殿下毫不留情的全数剥夺。

    其祖纳言苏威,也是惶恐不已,连续上了三次奏章欲请骸骨,都被皇后留中不发。可这位,也未曾对苏威做任何抚慰之举,

    显而易见,萧后正在等待天子的意见,

    ——如果这是李世民的报复,这已足够可怕了。

    长孙无忌从没想过这与自己的妹妹有关,在他眼里,观音婢天真烂漫,惠心纨质。

    杨暄与苏儇的事情,无论如何都与观音婢扯不上关系的。

    这次的事端,如果真是阴谋所致,那一定是李世民的手笔。

    可李世民自始至终,都没露出任何马脚。此时长孙无忌,也不好再继续追问,最后只能摇头:“希望如你之言!不过这件事,我也不会这么算了。毗卢遮你即便不说,我也有我的办法,查个水落石出!”

    李世民剑眉一挑,又恢复了平静。他根本就没把长孙无忌的言语放在心上,连绣衣卫都没能查清楚的事,长孙无忌又能查出什么花样出来?

    天家也不会允许有人,在一方水榭的丑闻之外,再查出什么名堂出来。

    这个道理,想必不久之后,长孙无忌就能明白。这位只要冷静下来,就会明白此事继续追究下去,其实对他们并无好处。

    ※※※※

    之后就果如李世民的意料,长孙无忌在与他说完那番话之后,消失了整整三天。

    三天之后,当这位再出现在宫中之后,就对韩王与苏儇的事绝口不提,似乎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而此时的李世民,也陷入到了麻烦当中——并不是为韩王杨暄的事,而是那些逆贼。

    绣衣卫到底非是无能之辈,京城里的那些不良人,也都是精通侦缉之事。真正要查的话,又怎可能一点收获都没有?

    之所以一无所获,另有其因。

    这里又不得不说,那位汤公公的能力不俗。在意识到自家部属,很可能已被逆贼渗透之后,就果断的使出了明修暗道,暗度陈仓之策。表面上是大张旗鼓的在洛阳搜查,暗地里却从南方另行调度了一队精锐人马进入河南,另行搜查此案的线索。

    这效果可谓立竿见影,短短十天之内,朝中就有十三位七品以下的文武将官被捕下狱,更有十数股来路不明的江湖人士,被绣衣卫连同禁军将士合围捕杀。

    不过变故最大的,还是绣衣卫本身,一天之内四十二人逃逸,三百余人以勾结逆贼的罪名下狱候审,其中就有七位在绣衣卫中,至少列职五品以上的郎将校尉。

    此时一个名为‘九狱’的组织,已逐渐展露在朝堂诸公的眼前,其规模之大,让人瞠目结舌。不但包含了出身诸多门派的江湖人士,更有数以百计的文武官员牵涉其中。

    ——这还仅仅只是河南一地,放诸整个天下,这‘九狱’更不知还有多少人手势力。

    可就在白马寺谋逆案初现曙光之后,大规模的骚乱,也开始在洛阳城内陆续爆发。随着绣衣卫郎将庄鸿被捕,洛阳城内一夜之间,就发生了数十起纵火案件。尤其是商人杂居的福善坊,几乎有四分之一的区域,烧成白地。夜间那燎原的火光,几乎将整个夜空,都映成了红色。

    而在随后的三天内,总数达四百人的禁军与绣衣卫,在各处街道巡视之时,被袭杀身亡。更有四位不良帅的尸体,陆续被人发现在暗渠之内。

    便连被羁押于绣衣卫诏狱中的绣衣郎将庄鸿,也在三日之后,毫无预兆的毒发身亡。这‘九狱’展现出的强大与疯狂,让所有人都震撼不已。这其中,也包括李世民在内。

    他这些天来时常在宫中留宿,可不仅仅只是为崇文阁内的藏书。为防在回府之时遭遇万一,才是他选在崇文阁内挑灯夜读之因,

    李世民绝不是胆怯之人,却知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道理。更知他现在的身份特殊,一旦遭遇什么意外,只会使东都内的形势,进一步恶化。

    若非如此,其实他更愿在夜间返回自己的小院,组装墨甲,而不是留在宫中看书。

    李世民固然对崇文阁内的各种典籍,如饥似渴,可此时他的身上,还背负着十万贯的债务。此外为释罗刹配备的墨甲‘额山虎’,也只是权宜之策,

    这毕竟是皇后殿下亲赐,总穿在自家的部属供奉身上不像话,也是对天家的不敬,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世民也开始忧心忡忡。虽然表面上一如既往,并无什么异状,可便连李玄霸,都能看出几分端倪。

    某日二人一起出宫,返回唐国公府的时候,李玄霸就摇着头,百思不得其解的问着:“怎么感觉二哥你最近,总是心事重重的?这不是很好么?每天悠闲度日,不是看书,就是研习武道,或者组装墨甲,这不正是二哥你梦寐以求的?真不知你一天到晚,到底在愁些什么?”

    李世民没有答话,而是神色复杂的,看向了街道一旁,被烧成废墟的几间房屋。

    ——那只是一座宅院的门房,损失轻微,据说也只死了二人。可这座宅院,却是天子的另一宠臣,判吏部侍郎陈叔明所有。

    尤其此间,乃是诸多勋贵高官聚居的尚善坊,夜间禁卫之严,在城中仅逊色于皇宫皇城。

    可想而知,当天在这里发生的骚乱,对朝中达官贵人的震撼。

    思及此处,李世民不禁微叹:“京城乱起,岂能不愁?心忧国势而已?”

    “心忧国势?”

    李玄霸愣了愣神,随后哂笑了起来:“二哥这太夸张了吧?难道是为那所谓的九狱?这不过是跳梁小丑而已,也就只能在如今洛阳空虚之时,蹦跶一下。等到天子回师之日,轻而易举便可将之荡平!”

第一百二十六章 公主求教() 
李玄霸说完之后,又顺着李世民的视线看了过去,脸上的嘲意更浓:“这些家伙,也就只能欺负一下吴兴陈氏这样的江南世族,你让他们来惹我们武功李氏试试?便是二哥你,他们现在不也是避而远之,不敢造次?”

    判吏部侍郎陈叔明乃南朝陈宣帝第六子,在陈朝覆灭之后,陈叔明所属的吴兴陈氏,依旧作为江南大族,活跃于大隋的朝堂之上。

    不过为防天子猜忌,吴兴陈氏少有人接触军权,族中的私兵家将,也是江南世族中数量最少的。不似他们唐国公府,此时光是亲兵家将,就达八百余人。

    而修为二品的供奉高手,更达七人之多。族中修为一品者,亦有五人之巨!

    至于他的二哥,最近都是平安无事,一个刺客都没遇见。显然是龙门桥一战,已让那‘九狱’之人知难而退。

    可李世民闻言之后,却用看白痴的眼神,看了自家的三弟一眼,随后就摇着头:“回府之后,我会向父亲请示,让你去给把那孙子、孙膑、吴子、六韬、尉缭子、司马法,都抄个十遍,由我亲自监督!三弟你既欲从军,在兵事一道,就再不可马马虎虎。”

    李玄霸一头雾水,满眼的委屈。还是一旁的樊世兴看不下去,小声提醒:“我想主上,可能是担心朝中有人欲借京城之乱,谋划些什么事吧?白马寺的奇袭,还有如今城中的动乱,可不像是一家江湖势力,能够办得到的。昔日净土真宗全盛之时,声势是何等煊赫?据说那时,此教光是超品就有七人,释昙鸾,释道绰,师徒二位都是无上大宗师。可即便有如此势力,在被先帝下令清肃之时,他们也没能在京城内掀出什么风浪。”

    李世民不由扬眉,眼含深意的看了樊世兴一眼,心想这个家伙,确是值的*,并不只是武道天赋过人,看来头脑也很不简单,

    李玄霸同样非是愚纯之辈,只是不曾往这方面想而已。他先是顿足原地,凝眉深思了片刻,随后就倒吸了一口寒气:“难道是关西将门?这些家伙,真好大的胆量!”

    他之前不细思这其中究竟还罢,当深思之后,却不自禁的心生惊恐之意,远比樊世兴想的更透彻深远。

    李玄霸心想这分明是有人欲借京城中的动荡,干涉辽东的战局!

    他想自己若是天子,在听闻京中动乱,形势危如累卵之后,会作出什么样的判断?

    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尽可能快的结束高句丽战事,一是从早早罢战回师。

    朝中分明是有人不愿见那位天子,在辽东取得大胜。

    说来他之前就觉得奇怪,这‘九狱’的实力哪怕再强,又如何能在这东都如此放肆?居然就敢与绣衣卫及禁军正面对垒,以牙还牙,以血还血,毫无窃意。

    这只怕不只是‘九狱’的力量,还有世家大阀的暗助才对。而在军中势力盘综错节的关西将门,无疑有着最大的嫌疑。

    随后李玄霸,就又眼现狐疑之意,怀疑起自家是否也牵涉其中?

    说到天家,他们武功李氏也是颇怀怨念的。

    “父亲为人沉稳理智,此事定与我们家无关,不过——”

    李世民淡淡着扫望了周围诸多勋贵一眼:“可其他的,就不好说了。”

    关东有独孤氏,元氏,拓跋氏,弘农杨氏,窦氏,宇文氏等等,谁知道有几家参与其中?

    自大隋立国以来,关西将门屡受隋室二位天子打压。当今陛下登基之后,甚至不惜将大隋帝都变相的迁至洛阳,只为摆脱关西将门,尤其是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家的掣肘。

    此外那些关东门阀,也不无可能。

    当今天子开科举之制的目的,可谓是路人皆知。

    这使李世民,对朝中所谓世阀豪门的观感,恶心反感到了极点。

    这些世族,想要争权夺利可以,想要延袭家世,让自家子孙后裔世世代代都尽享荣华富贵,也是人之常情。

    可他们为此做出的事,却是失去了该有的底线,

    据李世民所知,如今的辽东之战,远不似外人想象的轻松,

    仅是强渡辽河一战,就有右屯卫大将军麦铁杖,武贲郎将钱士雄、孟金叉三人战死。

    前者修为高据超品,是威震天下近二十年的王级战将;后二人也是二品武者,实力强横,战绩彪炳。而他们所辖的将士,更是羽林军的精锐,战力冠绝诸军。可今次却在辽河东岸,全军覆没。

    由此可知,那高句丽军亦是强者如云,绝非弱旅。

    也可想而知,一旦这辽东之战有什么不测,不知会有多少大隋百姓,死于异国他乡。

    这些人为了自家的权势与富贵,竟可将数十万的性命,视如无物!

    之后两兄弟,都齐齐沉默了下来,一路无言。直到回到唐国公府门前的时候,李玄霸才再次开口问道:“听说那位小公主,近日常去崇文阁寻你,让你指教功课?”

    听李玄霸提起此事,李世民就不禁神色复杂的一笑。这又是他现在在宫中,面临的另一件麻烦事。

    ——自从半个月前,被皇后殿下解除禁足之后,那小公主就又像似放飞了的小鸟。

    不过这位,可能是意识到宫外的危险,如今不再想着要出宫了,反倒是把他盯上。拿着请教功课当借口,隔三岔五就又跑来一趟崇文阁。

    可这个年纪都不到十岁的小丫头,能有什么功课来请教他?

    识文断字,杨颖自有名师指点;女红针线,更非他所长。李世民精擅的,无非就是军略,武道,还有制甲术这三样,至于文学,他只能算是稍有射猎,远比不上他的兄长李建成。倒是在书法上,颇有些造诣。

    李世民自小就喜欢王右军的书法,常常临摹,更在王氏字体的骨架上,融合入自己的风格。曾被窦威亲口赞过,说他笔力遒劲雄强,浑厚豪放。

    就书法而言,这可是很不错的评价,尤其说出这番话的,是隐为关中文坛领袖的窦威,就更是含金量十足。

    而杨颖向他请教的,正是军略,武道与书法这三样。

    李世民实在不想与这位任性的小公主有任何牵扯,可在‘咨询’过宇文士及之后,却又不得不耐着性子,正儿八经的开始担当起了‘老师’的职责。

    按照他那好友代皇后殿下转达的懿旨,是与其让杨颖每天在宫中胡闹,或者谋划出宫,倒不如让她静心学点东西。

    既然杨颖愿意向李世民学,那他就尽力教好了。

    不过他实在不解杨颖要学军略做什么,故而在这方面,完全懒得搭理。倒是在武道与书法两项,李世民颇为尽心。

    杨颖是一介弱女子,又是天家贵胄,本来学武毫无必要。可大隋民风秉承魏周,都延袭了鲜卑遗风,有许多贵女弓马娴熟,在武道上的成就,不逊于男儿。

    而天家的先祖,虽是弘农杨氏的一个分支,可也曾是关西最顶尖的将门。平时学一些武艺防身,还是可以的。

    这位小公主的借口,也是日后再次遇险时,不至于没有防身之力。

    不过李世民之所以会尽心尽力,主因还是杨颖陆续给他带来的功法秘籍,以及诸多前人的修行笔记,总计数量达百本之巨。

    ——这些都是源自于崇文阁内院,最顶级的武道秘藏。哪怕是放在武功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